| |
|
首页 -> 恐怖推理 -> 是鬼话还是圣言?---请你判断 -> 正文阅读 |
[恐怖推理]是鬼话还是圣言?---请你判断[第16页] |
作者:梦中老农 |
首页 上一页[15] 本页[16] 下一页[17] 尾页[3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8.‘-|-’也,好德如好色者也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始终未见到‘-|-’的真面目。 有美玉于斯,【美玉/宝/-|-。 韫并而藏诸。【韫/蕴含。【并/兼合/兼合两性。【藏/隐身。【诸/语气。 不忮不求,【忮zhi:逆/逆行。【求:终。 何用不臧?【不pi:丕/大。 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子/-|-。【沽/卖。 我待贾者也。【我/-|-。【贾gu/买---引为:识货/知己。 子欲居九夷,陋,如之何!【子:-|-。【九夷/九州/四海/天下/大自然。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 吾自卫反鲁,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成:具备。 譬如平地,未覆一篑,进,吾往也。【覆:倾覆。 逝者如斯夫!【逝/消逝/隐身/-|-。【斯/此。【夫/感叹。 不舍昼夜。【舍/休息。 【好:完成。 【德:生态平衡之德。 【如:顺遂。 【好:容易/好容易的。 【色:俊男美女---引为:性爱/异性相吸。 【好德如好色。: 【完成生态平衡之德,(不过是)顺遂好容易的异性相吸而已。 【吾/-|-。 【自/自然/自然的。 【卫:卫护---卫护生态平衡。 【反:返。 【鲁:粗/璞。 【译文: ‘-|-’也,好德如好色者也--- ‘-|-’也,完成生态平衡之德,不过是顺遂好容易的性爱而已。 ‘-|-’也,我始终未见到你的真面目。 ‘-|-’也,有美玉在此,韫含两性而隐身。 ‘-|-’也,不逆行无终止,何必使用隐身术呢? ‘-|-’也,是道也,无处无时不显现它的奥妙,又何足以臧身呢? ‘-|-’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在等待真正知道我的人。 ‘-|-’也,欲居九夷,陋,如之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我自然地造就万物并卫护生态平衡-返璞归真, 譬如造山,我未具备一篑石,造就了高山,止,吾止也。 譬如造地,我未倾覆一篑土,造就了平原,进,吾往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也,如此造就自然,并昼夜不休息的规律之。 |
2.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位如何? ---君主应该如何做呢? 太公曰: (1, 安徐而静---君主要心静,不可好大喜功,不可任意而为,要遵守‘周礼’,要顺其自然,徐徐渐进。 (2, 柔节先定---君主首先要具备爱民之心,怀柔百姓之气节。 (3, 善与而不争---君主应该善与为民造福,而不争夺民众的权利。 (4, 虚心平志---君主应该虚其为所欲为之心,平其狂妄自大之志。 (5, 待物以正---君主应该依循‘周礼’,平等公正地行无为之治。 |
4.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文王曰:主明如何?---君主如何做,才能成为圣明的君主呢? 太公曰: (1, 目贵明,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圣明君主贵在眼睛明亮,贵在以胸怀天下的眼光看问题,就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洞察秋毫,看到事物的本质。 (2, 耳贵聪,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圣明君主贵在耳朵明聪,贵在以胸怀天下之耳听,就能从众多的批评和建议中,听到最好的声音、听到最能代表民众利益的批评和建议。 (3, 心贵智,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圣明君主贵在有爱民之心智,贵在以胸怀天下之心考虑问题,君主有了爱民之心、有了‘天下平’之心,为民造福的智慧就会层出不穷。 (4, 辐辏并进,则明不蔽矣---君主目明、耳聪、心智,就可无为而无不为---若把国家比喻成一辆车的话,‘无为’的君主就好比是并不转动的、‘无为’的车轴,‘毂’就象征着因无为之治而产生的凝聚力,‘辐辏’则象征民众的创造力。辐辏(车轮)的滚转运动,令社会之‘车’向前运动,这不是很高明的一件事情吗。 |
6.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 文王曰:敢问三宝---你说的三宝又是什么呢? 太公曰: 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大力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大力鼓励商贸交易,这是发展国民经济的三大法宝。 (1,农一其乡,则谷足---民以食为天,要大力发展农业,要鼓励农民种好庄稼,粮食充足了,则民心不慌。 (2,工一其乡,则器足---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工业;冶炼和制造业发达了,器物和兵器就会充足。 (3,商一其乡,则货足---要鼓励商贸交易,商贸交易发达了,工农业产品的交流渠道就疏通了,就能更好地促进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工农业产品就会更加富足。 【这是华夏‘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思想发端?---距今三千多年了。--- 【或许华夏‘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思想发端的时间应该更早---在商朝? |
7.君主忠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 文王问:何如而可为天下?---君主应该如何做? 太公曰: (1,义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义’者盖世,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然后能容纳天下。 (2,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信’者盖世,能自觉地用‘周礼’约束自己,使礼必践,然后能约束天下。 (3,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仁’者盖世,与大众利益共享而不侵犯民众的利益,然后能关爱天下。 (4,忠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忠’者盖世,君主有爱民之心,君主以民为天,然后能保天下长治久安。 (5,勇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勇’者盖世,临危不惧,在民众遇到灾难时,君主能挺身而出,解救灾民于水火,然后能不失天下。 (6,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放眼未来,为民谋福利的大计谋而不疑,则社会进步之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 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以上六条具备,然后可以为天下之君主。 **** 【梦中老农感言: 中国的文化史上,‘礼’有‘大礼-周礼’与‘曲礼-非礼’之对立。 太公对文王讲的‘大礼’,乃是顺其自然、促进社会进步的‘天下平’之‘大礼’---它严格要求君主---要克己爱民为仁。 文王信守‘大礼’,令岐邦(周)的经济迅猛发展、疆域不断扩张,为武王讨纣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明明德感召力。正是由于文王明明德的强大的感召力,所以牧野之战,纣王的70万奴隶兵阵前倒戈,武王不战而胜。 牧野之战,实质上是一场‘明明德’解放奴隶的战争! 太公的‘大礼’造就了‘成康盛世’。 《史记》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然而,其后人却背离了‘大礼’,制定了与‘大礼’相左的‘曲礼’。 ‘曲礼’定尊卑、反自然、反社会、反人权。 老子和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是‘曲礼’横行的时代。 老子说的‘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其‘礼’,指的是‘曲礼’。 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是对君主的要求---其‘礼’,指的是‘大礼-周礼’---因为‘曲礼-非礼’横行,社会不平,所以要恢复‘大礼-周礼’追求天下平。 【小注: 《大礼-周礼》见于《六韬-文韬》。 《六韬-文韬》作者:太公、文王(姜太公口述,周文王记录并再创作) 《文韬》是继伏羲八卦之后,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化之祖、之根本。 |
- |
第五章.大礼-天下平,雍也,可使南面 1.雍也可使南面 ‘大礼-天下平’雍也,【雍:和谐(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可使南面。【南面:君位---最高权力。 雍之言然,可也简。【然:是;正确。【简:简练。 居敬而行简,【敬:尊敬~~尊位。【简:简易---无为之治。 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居简而行简,【居:处于。【简1:易~~自然。【简2:无为之治。 无乃大简乎?【无:没有。【乃:如此。【大:最。 【译文: ‘大礼-天下平’和谐也,可使它成为最高权力。 ‘大礼-周礼’之言正确,可也简练。 ‘大礼-周礼’居尊位而行无为之治,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大礼-周礼’处于自然而行无为之治,再没有如此最简易的济民之道了。 |
3.于予与改是 文王何以谓之文也?【谓:为/形成。【文:思想的载体/思想。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奋勉。 是以谓之文也。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敬称,指:文王。【文章/诗。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性---引为:自然之道。【天道/天下平之道。 不可得而闻也。【---听不到宣传的声音。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于:自从。 【予:我。 【与:心许---信仰。 【改---改变了人生观 【是:正确---正确的信仰---天下平。 【于予与改是。: 【自从我心许文王后,人生观改变为‘天下平’。 【译文: 文王是怎么形成‘天下平’之思想的呢? 文王心系民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王身在民间,勤奋劳作而好学;和百姓谈心,不耻下问。 所以,文王形成了‘天下平’之思想。 文王的诗,现在还听得到有人在传颂。 然而,文王的自然之道和‘天下平’之道已经没有人去宣传它了。 开始,我年龄小的时候,我误以为成年人的言行都是正确的。 现在,我有了信仰,对他人的言行,已经能够辨别其是非了。 自从我心许文王后,人生观改变为:向往‘天下平’。 |
5.孰谓微生高直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伯夷、叔齐: 【商末时,孤竹国君的长子伯夷、次子叔齐。孤竹国君立次子叔齐为储君,孤竹君死后弟弟让位,哥哥不受。哥俩听说周文王善养老而入周。武王讨伐纣王,伯夷、叔齐哥俩一齐劝谏阻止,曰:‘弑君不仁。’武王灭商后,哥俩隐居首阳山,不吃周朝供奉的粮食而死。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伯夷、叔齐不念商纣王旧恶。 【怨:怨恨; 【是:正确的---指:武王的讨纣革命。 【用:因;因果关系---指:伯夷叔齐因怨恨武王讨纣而不食周粟。 【希:罕见。 【怨是用希: 【怨恨正确而成因果,实在罕见。 【孰:谁。 【谓:说。 【微:隐匿。 【生:人。(微生---隐匿之人---指:伯夷、叔齐。 【高:高贵。 【直:正直。 【孰谓微生高直: 【谁说伯夷、叔齐的这种行为高贵而正直? 【或:若。 【乞:乞丐;乞讨。 【醯xi:发酸变质的食物。 【焉:语助。 【巧言:诡辩。 【令色:令事物的本质变色。 【足:十足; 【恭:恭维---对上愚忠。 【匿:隐匿---指:伯夷、叔齐隐匿首阳山。 【怨:怨恨---指:伯夷、叔齐怨恨武王讨纣。 【而:反而。 【友:帮助~~~声援。 【其人:那个人---那个为非作歹的恶人-商纣王。 【译文: 伯夷、叔齐不念商纣王旧恶,却怨恨武王正确的讨纣革命,而成恩怨因果。他们这种不明大是大非而盲目维护昏君的个例很罕见。 谁说他们这种行为高贵而正直!---他们乞讨别人吃剩的、发酸变质的食物有何高贵可言?他们在大是大非上稀里糊涂,爱憎不明,算什么正直! 伯夷、叔齐为阻止武王讨纣,为纣王诡辩,表现出十足的奴性之恭维;伯夷、叔齐因武王讨纣而隐匿首阳山,其怨恨武王、用鄙视武王的行为声援暴君纣王---对于他们这种是非不分、爱憎不明盲目的恭维君主的愚忠行为,左丘明嗤之以鼻,孔丘亦嗤之以鼻。 |
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季路侍。[季路/子路]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与朋友共---与民众共同享有。 【蔽之:概括;一言以蔽之。 【无憾:没有遗憾。 【伐/讨伐/整治。 【善/善良/~民众。 【施/实施。 【劳/劳役。 【译文: 颜渊、子路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说说你们各自的愿望。 子路说:我希望天下人都有车,有马,穿舒适的衣服。一言以蔽之希望至善没有遗憾。 颜渊说:我的愿望是没有整治民众的举措,没有劳役和重赋。 子路说:很想听听老人家你的心愿。 孔子说:我希望老人都能安度晚年,人与人之间互相诚信,青少年怀有天下平之志、仁爱之心。 |
7.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行三军,【子:武王。【三军---指:四万五千人的讨纣大军。 则谁与?【则:作。【谁:什么。【与:对付---对付敌人的手段---谋略。 暴虎冯河,【暴虎:徒手搏虎。【冯河(人名):徒手搏虎者。 死而无悔者,【---浪费生命者/无谓的牺牲。 吾不与也。【与:同盟。 必也临事而惧,【---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惧:慎-惕。 好谋而成者也。【好谋:完美的谋略---充分地利用天时地利人和。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武王。 【在:系于。 【齐---‘齐家-治国-天下平’---引为:齐战---谋求天下平之战/讨纣之战。 【闻:知识见闻---引申为:谋略-计划。 【韶:美;完美---完美的讨纣方略。 【子在齐闻韶。: 【武王心系讨纣之战,一心谋划完美的讨纣方略。 【不知肉味=吃肉而不知肉味=/=不吃肉。 【三月不知肉味:武王宏猷完美的讨纣方略,三个月内食不甘味。 【不pi:丕/大。 【斯/此---指:‘三月不知肉味’。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武王雄图为乐之至于食不甘味也! 【子:武王。 【之:的。 【所:所以。 【慎:慎重。 【齐战:谋求天下平之战---征讨纣王的革命战争。 【疾:疾速---讨纣革命疾速胜利,70万纣兵同人倒戈,武王不战而胜。 【译文: 武王准备发动讨纣革命,太公问曰:子行三军,则谁与?---你准备率师讨纣,作何打算? 武王答曰:徒手搏虎不过是逞匹夫之勇,那种无谓牺牲的傻事,我是不会参与的。必须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我要充分地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用明明德-天下平去感化纣兵,力争不战而胜。 武王心系讨纣之战,宏猷完美的讨纣方略,三月不知肉味。武王雄图为乐之至于食不甘味也! 武王的慎重,(所以)导致了讨纣革命疾速且完美的胜利。 |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知道;了解。 中人以上,【中:忠。【人:人民。【以:为。【上:君主。 可以语上也。【可以语:可谓。【上:高尚。 中人以下,【中:忠。【人---指:君主。【下---指:官吏。 不可以语上也。【---不可谓高尚也---可谓谄媚也。 务民之义,【务民~~~济民。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鬼神---指:愚昧-迷信。【知:知识。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知者乐水,【水---寓意:知识;探索未知。 仁者乐山;【山---寓意:社会稳定安如山。 知者动,【动---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仁者静;【静---寓意:无为之治-中庸之道。 知者乐, 仁者寿。【寿---寓意:国家长寿。 【译文: 知之‘天下平’者,不如喜欢 ‘天下平’者; 喜欢‘天下平’者,不如以实践‘天下平’为乐者。 ‘忠于人民’为君主的人生观,可谓高尚也。 ‘忠于君主’为官吏的座右铭,可谓谄媚也。 济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克己爱民之仁君,先去从事艰难的劳动,亲身体验了劳动的艰辛、民众的疾苦,就获得了同情、关爱劳苦民众之心了---这就是‘仁’。 知者乐水---学者以探索未知为乐。 仁者乐山---仁君以社会稳定为乐。 知者动---知识推动社会前进。 仁者静---仁君行无为之治-中庸之道。 知者乐---知识给人类带来快乐。 仁者寿---仁君克己爱民,可令国家长寿。 |
第六章.里仁为美---心中有爱为美 1.知者利仁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不仁者, 不可以久处约,【约:契约~~~合作。 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利:利益~~~惠利---造福于民。 唯仁者【仁者---指:有生杀大权的仁者---爱民之君。 能好人,【好:善待。【人---指:劳苦大众。 能恶人。【恶:憎恨-惩处。【人---指:贪官污吏等。 苟志於仁矣,无恶也。【苟:如果/假若。【恶:恶人/坏人。 【译文: 家,以夫妻仁爱为美事。择偶而不仁爱相处,焉得知性爱之乐? 乡,以邻里友谊为美事。择邻而不友谊相处,焉得知友谊之乐? 君,以慈爱民众为美事。择政而不慈爱民众,焉知造福天下之乐? 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不可以和他长久合作,不可能从他那里获得人生之乐。 有仁爱之心的人,因为仁爱而心安。 有智慧的人宣扬并实践‘仁’---宣扬并实践爱民之德,以造福于民。 唯有爱民之君,能扶助贫穷的百姓,能惩处欺负百姓的恶霸、贪官。 如果天下人都立志于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天下就没有坏人了。 |
2.仁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好勇疾贫,乱也。【---指纣王。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人---指君主。 三年学,不至于谷。【谷:喻困境。 不易得也。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不pi/丕/大。 【易/-|-/道。 【得:德。 【也:肯定。 【不pi易---大易---指:无为之治-中庸之道。 【不易得也---‘无为之治-中庸之道’乃社会生态平衡之德也。 【译文: 仁爱天下也,兴于《诗》,立于‘大礼-周礼’,成熟发端于夫妇性爱之乐。 纣王好勇残暴,令天下疾贫,乱也。 君主若无仁爱之心,不爱惜民众,就会导致腐败---疾之已甚,乱也。 建议君主用三年的时间学中庸之‘仁’,就会脱离困境。 ‘无为之治-中庸之道’乃社会生态平衡之德也。 国家行中庸之道,人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劳动致富;大家都富裕了,只有我贫穷,这是耻辱。 反之,若天下无道之时,有很多人在劳苦贫困中挣扎,我却‘富且贵焉’,这是无耻。 |
4.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弃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不以其道得之---非法所得: 【抢劫-偷盗-掠夺-贪污-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化公为私,等等。 【不以其道弃之---道: 【中庸之道-无为之治---君主中庸-克己爱民,小民反中庸-得自由无忌惮。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主失去了爱民之德,则昏君/暴君乎成名。 【无终食之间: 【不足吃一顿饭的时间---形容时间短暂。 【造:造就。 【次:次品/昏君。 【造次: 【造就次品---违逆自然-造就昏君。 【颠沛:倾倒-动荡-社会动乱。 【必:必然。 【於:在。 【是:此。 【颠沛必於是。: 【社会动乱必然在此---必然地会引起社会动乱。 【译文: 富裕的物质生活和高贵的精神生活,是人所追求的;但是,如果得到这些东西的前提是损害他人和民众的利益,宁可不要。 贫穷的生活和下贱的地位,是老百姓所厌恶和难以忍受的;不用中庸之道是不能去掉贫穷和下贱的---不用无为而治就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天下平。 君主抛弃爱民之德,不是暴君便是昏君。 君主哪怕在短暂的时间内违背了爱民之德,也可能造就昏君的恶名,甚至会引起社会动乱。 |
5.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过:过失~~失去。【党:处所。 观过,斯知仁矣。【观:对事物的态度。【斯:乃;则。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尚:自负。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不:无。【仁/果仁~~产。 其为仁矣,不使不仁加乎其身。【不仁:无产~~贫穷。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一日/成天---比喻:终生。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人之所以失去受教育的权力,之所文化素质低下,各于其所处的贫穷的社会地位有关。 对待文化素质低下的贫穷的劳苦大众的态度,乃知其是否有仁爱之心。 好仁者,无以自负学识渊博而厌恶无产者。 我未见好仁者厌恶文化素质低下的无产者。 其为仁矣,不使贫穷加乎劳苦大众其身。---所谓‘仁’,就是让劳苦大众远离贫穷。 有用毕生的精力去仁爱劳苦大众的圣人吗? 有,他就是文王,可惜我没有见到他。 |
6.泛爱众而亲,仁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鲜:罕见。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 巧言令色!【令:使;使其变化。【色:本色。 鲜矣仁!【鲜:1,海鲜。2,短命。 弟子入则孝,【弟子/学生。【入/入学。【孝/受教育。 出则弟,【弟/学者。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行:行政。【文:文王。 【译文: 有子曰: 其为人孝顺父母、尊敬老师,而好犯上者,罕见也。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不犯上、不作乱,这是做人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顺父母、尊敬老师、不犯上、不作乱---这是仁之根本。 孔子声色俱厉地驳斥曰: 你花言巧语改变了‘仁’的本色!---你以为‘仁’是海鲜,是可以随便炒作的吗?!我咀咒你所谓的‘孝弟之仁’象海鲜一样短命而死! 弟子入学就是为了接受教育,出徒就是学者,言论要谨慎才能令人信服啊。 什么叫‘仁’? 君主广泛地爱护民众、把民众当亲人,这才是‘仁’! 君主若想‘行政有馀力’,则要学习文王的爱民之德、济民之道。 【拾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见于《孟子》): 孝者有三:1,生育;2,教育;3,尊老爱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见于《孟子》): 尊敬天下所有的老人,爱护天下所有的幼儿。 所谓尊老爱幼,对于长者而言,最好的慈爱是什么? 就是教育后代有知识,有仁爱之心。 对于子女、弟子而言,最好的孝敬是什么? 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做一个有志向、有理想的人,而且要胸怀天下,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7.人而不仁,如礼何? 三家者以雍彻。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季氏八佾舞於庭,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ue,其何以行之哉? 【三家:孔子时代,控制鲁国军政大权的三大贵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 【雍:《诗-周颂-雍》,其上半阕应为《王风-雍》,作者:孔子;其下半阕应为《周颂-绥予小子》,作者:文王。 【彻:剥取---剥取天子迎宾之礼乐。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中的诗句。 【相:相互; 【维:维持; 【辟:打开/分裂/瓜分。 【公:诸侯~~~诸侯国---指:鲁国。 【天子---鲁国君主。 【穆:默; 【奚:如何。 【取:收取; 【堂:宫室~~~朝廷~~~王权。 【季氏:鲁国世袭执政。 【八佾yi:天子迎宾用的乐舞,纵横各8人,共64人。 【译文: 孔子说: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各拥有军队,剥取了国家权力,相互维持瓜分了鲁国的政权。鲁天子默默无奈---如何取回这三家放肆侵犯社稷的权力呢? 季氏用八佾之乐舞,置鲁国分崩离析于不顾,却阴谋动用军队于国内以争权夺利---如果这种行为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行为不可以容忍呢? 人无爱心,礼乐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和诚信,不知道他如何做人---车如果没有车轮和车轴,该如何行驶呢? |
8.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女子/产妇。【小人/临产之胎儿。【养:生产。 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不孙/没有孙子/绝后。【怨yun:蕴/积蓄。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予:我/我们。 【予:赐予---赐予生命。 【之:是。 【不pi:丕/大。 【仁:爱。 【也(语助) 【予之不仁也!: 【赐予生命是大爱。 【译文: 产妇生产和婴儿出生是一件多么危险而艰难的事情啊!产妇因生产而死,婴儿因出生而夭折的事情经常发生。 这事往近处说,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可能导致断子绝孙,往远处说,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则是一个关乎蕴蓄人口的大事。 父母赐予我们生命是对我们最大的爱。 父母不仅赐予我们生命,在我们的幼儿期,还要细心地呵护关爱我们三年。我们曾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 |
9.武王、周公: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父---特指:周朝国父---文王。 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三年:多年。 父母在,【父母:缔造周朝之母-周朝国父,文王。 不远游。【不:无/没有。【远游~~~远征---远征讨纣。 游必有方。【---特指:武王远征讨纣志在必得。【方:方向---志向。 甚矣吾衰也!【吾:我/我所处的时代/孔子所处的时代。【衰/衰败。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养:1,生产;2,奉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其志,何以别乎?【敬:敬仰。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馔zhuan:吃喝。 色难父母,【---人品不好的父母。【色:品质/人品。【难:不好。 唯其疾之忧,【疾:弊病。【忧:忧虑。 事父母几谏。【几谏:多次直言规劝,使其改正错误。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退:返-归。【足:充实。【发:阐发。 回也不愚。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 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奢:奢侈。【俭:俭朴。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丧,与其易也,宁戚。【易:治---治丧/三年之丧。【戚:亲近;爱。 【译文: 孟懿子问:‘孝’是什么。 孔子回答说: 最大的‘孝’是不违背‘明明德-天下平’之志。 国父在世,观其志向;文王去世后,观其行为; 武王、周公多年无改於其父-文王的‘明明德’之道,可谓孝矣。 文王在世时,没有实现远征讨纣的宏愿。 武王继承了文王的遗志,发动讨纣革命,志在必得。 我们现在这世道,比之‘文王-武王-周公’时代衰败甚矣! 唉,我好久没梦见周公了。 今天的孝者,他所谓的孝是‘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生养;不敬仰‘天下平’之志,何以区别于犬马? 有事弟子服其劳,拿来酒食给先生吃喝,难道这就是孝? 若父母的人品不好,唯有他们的弊病是最令人忧虑的;应该经常直言规劝父母,令其改正错误。 如果父母不听规劝,难道还要尊敬他的弊病不违,劳而不怨? 我与颜回终日谈论‘明明德-天下平’,颜回不违如愚。 颜回返璞归真省其私心,能充实地阐发明明德,颜回不愚。 林放问:礼的本质是什么。 孔子说: 你问的这个问题太大了! 礼的本质是‘天下平’,与其有‘奢侈-贫穷’之悬殊,宁愿大家都俭朴些。 说什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丧,与其隆重治丧也,倒不如他活着的时候多亲近他、多关爱他! |
10.恭、宽、信、敏、惠---为仁矣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 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任/任劳任怨。 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使人/行政。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恭/恭尊民意。 【宽/宽以待人。 【信/信守大礼。 【敏/敏而好学。 【惠/惠利于民。 【译文: 君主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宽、信、敏、惠。 恭尊民意,则不侮德, 宽以待人,则得民心, 信守大礼,则人任劳焉, 敏而好学,则事半功倍, 惠利于民,则足以行政。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仁乎? 其忠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第七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1.吾道一以贯之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 见贤思齐焉;【贤:德才兼备。【齐:升-提拔。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位:君位。【立:建树。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求:追求。【为:治理;实践;作为。 【参乎---参天: 【高乎天际,超越时空! 【道: 【自然之道-中庸之道-天下平之道。 【吾道一以贯之: 【一:一视同仁;一心爱民;一平天下。 【译文: 伟大啊,高乎天际,超越时空的‘自然之道-中庸之道-天下平之道’! 吾道‘一视同仁;一心爱民;一平天下’以贯之。---这不过是要求君主:忠诚于民、信守‘大礼-周礼’、以宽恕之心面对天下而已。 君主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应该提拔他;见到大臣失职、或发现贪官污吏,要先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有过错。 君主不应该把心思用在维护自己的君位上,而应该有所建树,把心思用在为民造福的事业上。 不必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够丰厚,在治理国家、探索自然、追求天下平的实践中,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
2.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力不足者,【---指:文王的后人。【力/心力/信仰。 中道而废。【---中道而废‘天下平’。 今女画。【画:划断/停止/抛弃。 有澹台灭明者, 行不由径。【径:直路---指:天下平之道。 难乎!免于今之世矣!【难:死;遇难;灾难。【免:免除。 【女(- -):阴;女性;有-万物之母;经济。 【无(—):阳;男性;无-天地之始;精神。 【女为---发展经济,繁荣农工商,大有可为。 【无为---止于至善,信仰天下平,无为而治。 【儒:人需~~~制书企业的标识,升华为:儒学。 【儒学:济民之学。: 孔子先是用‘儒’---‘人需’作为他的制书企业的标识,之后又升华为他的学说的标识。---‘儒’成了‘济民之道’的代名词。 人,不仅需要物质,而且精神、需要信仰。 所谓‘济民之道’就是‘天下平’,就是‘中庸之道’---君主克己中庸,小民反中庸、得自由、无忌惮。 【君子儒---君主克己爱民,行中庸之道。 【小人儒---小民反中庸得自由,无忌惮。 【女画: 【与‘女为’相反---君主抛弃了‘克己爱民-中庸之道’。 【有澹台灭明者。: 【澹shan---赡---指:被民众赡养的君主。 【台:高台~~~御座。 【灭:消灭~~~抛弃。 【明---明明德-天下平。 【译文: 女为君子儒---君主克己爱民,行中庸之道---发展经济,繁荣农工商,大有可为。 无为小人儒---小民反中庸得自由,无忌惮---无为而治,信仰天下平,止于至善。 文王的后人,心力不足,没了信仰,半道而废‘天下平’。 现如今,君主抛弃了‘克己爱民-中庸之道’。 被民众赡养的君主,高高在上,抛弃了‘明明德-天下平’;其行为和‘天下平之道’背道而驰。 灾难啊!‘天下平’被免除于今之世矣! |
6.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执政者。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苟正其身矣,【苟:假如。 于从政乎何有难?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 政者,正也。 执政者以身作则以正,谁敢不正? 执政者身正-守法,不令而行; 执政者不正-违宪,虽令不从。 假如执政者正其身矣,于从政乎有何难? 执政者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呢? |
7.欲速,则不达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焉:何。 【用:动用。 【稼:播种/务农/劳动。 【焉用稼。: 【何用劳动军队。 【译文: 不要好大喜功欲一步登天, 不要只见眼前小利而忘记终极目标。 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天下平大事不成。 文王信守‘大礼-周礼’,则民众没有不遵守‘大礼-周礼’的; 文王克己爱民,则民众没有不信服文王的; 文王忠诚于民,则人民没有不感怀文王的。 文王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周矣,焉用稼? |
第八章.克己复礼为仁 1.见义不为,无勇也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世:朝代。 子曰: 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殷:商/汤王。【损:丧。 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周---指:文王-武王。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周:周文王的天下平之志。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周监于二代。【监---鉴:借鉴。【二代:1,夏;2,商。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郁郁乎:繁盛的、有强大生命力的。 【文:文字/思想的载体/思想---指:大礼-周礼。 【哉:语助。 【吾---指:1,大礼。2,孔子。3,大我/我们。 【从:服从;追随~~~信仰。 【周:1,周期/规律。2,大礼-周礼。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寓意双关: 【1,‘大礼-周礼’ 有强大的生命力、服从社会发展规律。 【2,有盛大思想的‘大礼-周礼’啊,我信仰‘周礼-天下平’。 【译文: 子张问:十世以后还有人知道文王、武王吗? 孔子说: 商汤王因夏桀制度的昏暗而获益得国,我们是知道的; 周文王、周武王因商纣制度的残暴而获益得国,我们也是知道的。 只要我们继承文王、武王的遗志,一代接一代地去发扬光大他们的爱民之德、天下平之志,哪怕百世以后,人们也不会忘记他们的。 去祭奠没有灵魂的逝者,那是谄媚;见到文王、武王的大义而不去发扬光大他们的‘爱民之德-天下平之志’,无勇也。 周文王借鉴于夏商二代灭亡的教训,制定‘大礼-周礼’。 富有盛大思想的、服从社会发展规律的‘大礼-周礼’啊,我信仰‘周礼-天下平’。 【梦中老农点评: ‘见义不为,无勇也’---到了孔子的时代,统治阶级及其既得利益集团已经不信仰甚至敌视‘明明德-天下平’了。所以孔子宣扬‘明明德-天下平’,是须要有很大的勇敢精神的。 |
2.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礼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 君使臣以礼。【使:派遣;任命。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上:君主。 臣事君以礼。【事:治理。【事君:治国。 事君尽忠,人以为谄也。【事君:为君主效劳。 既往不咎。【既:已经。【往/往事:大礼-周礼。【咎:错。 成事不说。【成:成就。【事---指:大礼-周礼。 遂事不谏。【遂:追随。【事---指:大礼-周礼。 【译文: 鲁定公问:君主该如何使用大臣?大臣该如何做,才算尽职尽责? 孔子说: 君主应该克己爱民,信守大礼;并以‘大礼-周礼’为准绳选择大臣。君主居上,若无宽厚仁爱之心,就是不敬重‘大礼-周礼’。 大臣也要信守大礼,要忠诚于民,要有爱民之心。如果大臣‘事君尽忠’---如果大臣只对君主尽忠,而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我认为这是谄媚无耻的行为。 既往不咎---已经成为往事的‘大礼-周礼’不错---是治国-济民的法宝。 君主成事不说---君主成就‘大礼-周礼’,信守大礼,不随心所欲地说违背‘大礼-周礼’的话。 大臣遂事不谏---君主信守大礼,大臣就无言可谏了。 |
3.其争也君子,起予者也! 《武》, 尽美矣,亦尽善也。 君子无所争,【君子/武王。【无:精神---明明德-天下平。 必也射乎!【射/射箭---引为:讨纣。 揖让而升。【揖ji/辑:集合。【让:责备~~征伐。【升/升华。 下而饮。【下:委屈自己。【饮/忍/饮恨。 其争也,【争:斗争---指:讨纣革命。 君子起予者也!【君子:武王。【起:起来。【予:我~~人。 始可与言诗已矣。 君子之至於斯也,【於:对于。【斯:此---指:中华民族。 吾未尝不得见也。【吾/我们。【尝/辨别滋味/识别真假。【见/视。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无:不/不知。【道:明明德-天下平。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木铎---传播文化-传播信仰。 【译文: 《诗-周颂-武》,歌颂武王讨纣。 武王讨纣,不战而胜周易商,尽美矣,亦尽善也。 武王实践‘明明德-天下平’争取奴隶们的翻身解放, 必然要发动讨纣革命。 武王集合八百诸侯讨纣成功,令社会升华,自己亦升登为天子。 若武王委屈自己,不敢斗争,必然错过历史机遇而饮恨终生。 其讨纣革命也, 武王是---让我们站起来挺直腰杆做人---的人。 明白了这个,始可与言诗已矣。 武王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是如此之大,我们为什么不能正视他呢? 天下人不知‘明明德-天下平’,已经很久了。 天将降大任于夫子,以其传播‘明明德-天下平’。 【附《诗-周颂-武》: 【大约因为年久简索腐朽的缘故,重新整理书简时,发生编辑错误,将《武》的后半部分附于了《大明》之后。还原如下: 《周颂-武》: 于皇武王!无竞维烈。 允文文王,克开厥后。 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于周于京,缵女维莘。 长子维行,笃生武王。 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矢于牧野,维予侯兴。 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 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
4.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拜下,礼也;【拜:尊。【下:民众。【拜下:爱民-尊民意。【礼:大礼。 今拜乎上,泰也。【上:君主。【拜上:尊上-忠君。【泰:过甚/虚伪。 虽违众,吾从下。【众/众俗。【从:顺从。【下/民意。 文王既没,【没:去世。 文不在兹乎?【文/文王的思想/文王的爱民之德。【兹:此。 子绝四:【子:文王。【绝/绝佳/极好。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无。【意/旨意。【必/固执。【固/痼。 天之将丧斯文也。【天/君主。【丧/丧失。【斯/此。【文/文王的爱民之德。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君子博学于文,【君子/君主。【文:文王。 约之以礼,【约:制约/信守。【礼:大礼-周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亦/就。【弗/不。【畔/叛。【矣/了。【夫/感叹。 【后死者/后人。 【不得---不能。 【与/心许/信仰。 【于/及于。 【斯:此。 【文:文王的思想-明明德-天下平。 【也:语助。 【匡/匡救。 【人/人民/劳苦大众。 【其/将。 【如:遵从;依照。 【予:我/我们。 【何:什么。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后人不能信仰于此‘文王的思想-明明德-天下平’, 匡救劳苦大众我们将依照什么? 【译文: 拜下-爱民-尊民意,这是‘大礼-周礼’的宗旨。 今天官场上的风气,拜上-尊上-忠君,这很虚伪。 虽然违逆了众吏之俗,我顺从民意。 文王既已去世,难道文王的光辉思想、文王的爱民之德就无人继承,就不要发扬光大了吗? 文王有四项绝佳的品德: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无旨意,不固执,无痼疾,忘我无私。 君主将丧失文王的爱民之德、欲抛弃文王的光辉思想-天下平。 后人不能信仰‘文王的思想-明明德-天下平’, 我们匡救劳苦大众将依据什么? 君主博学于文王,信守‘大礼-周礼’,就可以不背叛‘明明德-天下平’了! |
5.归与!归与! 君子之道四焉:【君子:文王。 其行己也恭,【---克己爱民奉行大礼。【己/以身作则。【恭:奉行。 其事上也敬,【事:从事。【上:高尚/天下平。【敬:敬业。 其养民也惠,【养:生养~~~关爱。【惠---给予民众权利与自由。 其便民也义。【义:诚信---信守‘大礼-周礼’。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邦/国~~~君主。【知:明智。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及:至;达到。【愚~~~昏/黑暗。 归与!归与!【归:回归;归还。【与:心许-信仰---天下平。 吾党之小子,【吾:御。【党~~座。【小子/昏君。 狂简斐然成章, 不知所以裁之。【裁:杀---谋杀天下平。 【狂:狗发疯---疯狂。 【简:精简---删除。 【斐:非常之文---非常之思想:天下平。 【然:是;正确。 【成:成为。 【章:章程---引为:制度。 【狂简斐然成章。: 【疯狂删除‘天下平’,而成为制度。 【译文: 文王之道有四种说法,其意思大体相同: 其一,以身作则奉行大礼---克己爱民; 其二,兢兢业业实践‘天下平’; 其三,关爱人民,给予民众权利与自由; 其四,信守‘大礼-周礼’,于民方便。 君主信仰‘天下平’,则天下圣明;君主抛弃‘天下平’,则天下黑暗。 天下圣明,就终会达到‘天下平’;世道黑暗,则‘天下平’不可及也。 归还‘大礼-周礼’!归还‘天下平’!! 御座昏君疯狂删除‘大礼-天下平’,而成为制度。 不知道昏君们为什么要谋杀‘天下平’?! |
8.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于乡党,入门,鞠躬如也;【君子/文王。【乡党/乡下/民间。 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恂:相信。【恂恂:虚心倾听。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便:简捷。【便便:说话简捷明快。 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侃侃:和声悦色。 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訚訚yin:语气坚定。 君子召使摈,色勃如也,怡怡如也。【使摈:外宾。【勃:精神饱满。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文王在民间,经常走访百姓家,入门,先向老人鞠躬致意。 文王虚心听取百姓的意见,频频点头说是,好似不善于言谈者。 文王在宗庙朝廷,说话简捷明快,唯谨慎而已。 文王与下大夫谈话,和声悦色,侃侃如也。 文王与上大夫谈话,语气坚定,訚訚如也。 文王接见外宾,则精神饱满,谈话风趣,愉快和悦。 文王待人一视同仁,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文王何患乎无兄弟也? |
9.为仁,克己而由人乎哉 克己复礼为仁。【礼:大礼-周礼。【仁/君主中庸爱民。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相互仁爱/天下平。 为仁,克己而由人乎哉。【由:发芽,生长。【人/人民及万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曲礼。 【克:克制;制约。 【己:自己---特指:君主。 【复:恢复/信守。 【礼:大礼-周礼。 【为:成为。 【仁/爱民/克己爱民/行中庸之道克、己爱民的君主。 【译文: 君主应当克制自己信守‘大礼-周礼’,成为行中庸之道、克己爱民之君。 君主克己爱民,信守‘大礼-周礼’ 行中庸之道之日,天下归仁-天下平。 君主为仁,乃是君主克己爱民,从而人民得到自由并发展经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说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与‘大礼-周礼’背道而驰的‘曲礼-非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10.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君子道---文王之道:明明德-中庸-亲民-止于至善-天下平。 【者三/(造就)这三种(品德)。 【我/大我。 【无/‘—’/精神/信仰/信仰天下平。 【能/能够。 【焉/是/成为。 【译文: 文王之道---明明德-中庸-亲民-止于至善-天下平--- 可造就三种品德--- 我信仰天下平能够成为:仁者、知者、勇者。 仁者亲民不忧; 知者得道不惑; 勇者无畏不惧。 |
11.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夫:彼/他/舜。【哉:语助。 恭己正礼南面而已矣。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仁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其---指:‘无为而治者’这件事。 【舜:舜帝。 【也/也有。 【与:同盟者/党与/承志者。 【恭己:克己。 【正礼:摆正‘礼’的位置。 【南面:王位/最高权力。 【译文: 在‘无为而治’这件事上,舜也有继承者吗? 所谓‘无为而治者’---舜是如何做的呢? 不过是克己守礼而已---舜将国之大礼置于最高权力之位。 文王继承舜之遗志,行中庸之道-无为而治。 文王克己利人,义以为质;实践天下平,‘大礼-周礼’以行之;亲民-止于至善,仁以出之;以身作则,诚信于民以成之一代圣君子哉。 |
第九章.结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不怨天,不尤人。【尤:责怪;怨恨。 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人/人类。【致/求得。【道/规律。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下学而上达,仁在其中矣。 有教无类。 知我者其天乎!【---智育我者其探索规律乎!---求知之上上策。 习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斯为下矣。【斯/语助。【下/下策。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性相近也,【性/性质/智商。 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不怨天,不尤人。 人类学习以求得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博学以忠诚于天下平之志。 切合实际-凡事都问个为什么以慎思。 要下功夫学习,从而上升为通晓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智者。 为民造福之仁,存在于学习的过程之中。 教育-求知没有固定的形式。 给予我们智慧者首当探索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乎! 实践求知-格物致知-习而知之者,上中策也。 学习书本-学习古人-学而知之者,中上策也。 为脱困而学-为谋职而学-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学,中中策也。 困而不学者无出路也,斯为下下策矣。 如果大家都不学习、不实践、不思想--- 整个族群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吗? 顶天立地之人,怎么可以不学习呢? 然而要学习又何必一定要入学堂-拥有职业教师呢? 学习如果优秀,就可以开创事业; 事业若要优秀,就必须天天学习。 人的智商大体相近,勤学与不学形成了智慧与愚昧的巨大差距。 唯有‘建立求知体系和求知风气以消除愚昧’的国策不可动摇。 |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字句解读: 1.君子学以致其道 不怨天,不尤人。【尤:责怪;怨恨。 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人/人类。【致/求得。【道/规律。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下学而上达, 仁在其中矣。 【君子学以致其道。: 【人类学习以求得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博学:全方位地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博:广。 【而:以。 【笃:诚笃/忠诚于。 【志:志向---‘明明德-亲民-仁-止于至善-天下平’之志。 【博学而笃志。: 【博学以忠诚于天下平之志。 【切:切合/切合实际。 【问:疑问/凡事都问个为什么。 【而:以。 【近:亲近/慎密。 【思:思维。 【切问而近思。: 【切合实际,凡事都问个为什么以慎思。 【下/下功夫。 【学/学习。 【而/语助。 【上/上升为。 【达:通晓/通晓规律的智者。 【下学而上达。: 【下功夫学习而上升为通晓规律的智者。 【仁:亲民/明明德/为民造福/止于至善/天下平。 【在:存在于。 【其:上文提及的事---指:学习。 【中/之中/过程之中。 【矣:表示肯定。 【仁在其中矣。: 【为民造福之仁,存在于学习的过程之中。 【译文: 不怨天,不尤人。 人类学习以求得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博学以忠诚于天下平之志。 切合实际-凡事都问个为什么以慎思。 要下功夫学习,从而上升为通晓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智者。 为民造福之仁,存在于学习的过程之中。 |
2.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 知我者其天乎!【---智育我者其探索规律乎!---求知之上上策。 习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斯为下矣。【斯/语助。【下/下策。 【有:语助。 【教:教育。 【无:没有。 【类:法式/固定的形式。 【有教无类。: 【教育没有固定的形式。 【知:使人知道/使人获得知识/令人聪明/智育。 【我:大我。 【者:这。 【其:当/首当。 【天:自然/自然规律/探索自然规律。 【乎:感叹语气。 【知我者其天乎!: 【智育我者其探索规律乎---给予我智慧者首当探索自然规律乎! 【习而知之者,上也。: 【习践求知-格物致知-探索未知者,上中策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学习书本-学习他人-学习古人者,中上策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为脱困而学-为谋职而学-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学,中中策也。 【困而不学,斯为下矣。: 【困而不学者无出路也,斯为下下策矣。 【译文: 教育-求知没有固定的形式。 给予我们智慧者首当探索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乎! 实践求知-格物致知-习而知之者,上中策也。 学习书本-学习古人-学而知之者,中上策也。 为脱困而学-为谋职而学-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学,中中策也。 困而不学者无出路也,斯为下下策矣。 |
3.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性相近也,【性/性质/智商。 习相远也。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孰:谁。 【为:是。 【夫子/男人/人。 【孰为夫子?: 【谁是人呢?---还有人吗?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如果大家都不学习,整个族群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还有人吗? 【夫子/男人/人/顶天立地之人。 【焉:何;安/安可/怎么可以。 【不学/不学习。 【而/然而。 【亦/又。 【何/何必。 【常师/职业教师。 【之:语助。 【有:拥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顶天立地之人怎么可以不学习呢? 然而要学习又何必一定要入学堂-拥有职业教师呢? 【学:学习。 【而:如/如果。 【优:优秀。 【则:就。 【仕:事/事业/可以开创事业。 【仕:事/事业。 【而:如/若要。 【优:优秀。 【则:就。 【学:学习/必须时刻学习。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学习如果优秀,就可以开创事业;事业若要优秀,就必须天天学习。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智商大体相近,勤学与不学形成了智慧与愚昧的巨大差距。 【唯/唯有。 【上:建立(如:上项目); 【知/知识/求知/求知风气/求知体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与:以。 【下:攻克/消除。 【愚:愚昧。 【不/不可。 【移/移动/动摇。 【上知与下愚: 【建立风气以攻克愚昧。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唯有建立‘求知风气以消除愚昧’不可动摇。 【译文: 如果大家都不学习、不实践、不思想--- 整个族群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吗? 顶天立地之人,怎么可以不学习呢? 然而要学习又何必一定要入学堂-拥有职业教师呢? 学习如果优秀,就可以开创事业; 事业若要优秀,就必须天天学习。 人的智商大体相近,勤学与不学形成了智慧与愚昧的巨大差距。 唯有‘建立求知体系和求知风气以消除愚昧’的国策不可动摇。 |
【后记: 梦中老农感言 衷心地感谢孔子。 孔子让我们知道了圣君子周文王的丰功伟绩。 孔子让我们知道了圣君子周文王的光辉思想。 文王心系民众; 文王忘我忧人; 文王信守大礼; 文王克己爱民; 文王忠恕为仁; 文王顺其自然; 文王实践天下平; 文王行中庸之道; 文王以身作则,为我们树立了正直的人生榜样; 文王的光辉思想‘天下平’,是我们的信仰、是我们的理想; 文王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子! 文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文王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文王的光辉思想永垂不朽! 文王的伟大理想‘天下平’一定能实现! |
第三编 《大学》---大学文王实践天下平 《大学》作者:孔子。 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批曰: 大约这就是所谓‘曾子著作《大学》’的依据了。 ‘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这句话传递出来的信息,究竟是什么?请阅者自己判定。 |
- |
- |
- |
《论语》的论题是:论治学济民之道 《论语》的副论题:三人行必有我师 |
- |
- |
- |
人类的三位老师是:自然、古人、实践。 其中的‘古人’不是泛泛而言,而是特指古人中最优秀、最杰出的楷模人物---圣君子周文王。 |
- |
- |
孔子期望后世的君主们向文王学习---向文王学习什么呢? 文王信守‘大宪-大礼-周礼’,克己爱民为仁。 文王发扬光大明明德,信仰并实践‘天下平’。 |
- |
- |
- |
第一章.大学文王的济民之道 1.文王,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止/止于至善/‘平天下’。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虑/考虑/思考/思想。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也。 【大/大志/大志者; 【学/学习; 【之:的; 【道:1,道路/途径/社会之路。2,人生观/思想品质/素质。 【大学之道---大学文王之道: 【解1-大志者学习文王的社会之路。 【解2-有远大理想的人所应具备的学识和素质。 【在:系于。 【明:发扬光大/使之光明。 【明德:平天下之志,济民-爱民之德。 【在明明德: 【解1-在于发扬光大‘平天下’之德; 【解2-心系‘平天下’之远大理想。 【译文: 有远大理想的人要学习文王思想和素质。我们向文王学习什么呢? 1, 在明明德---文王心系‘平天下’之宏愿,发扬光大‘平天下’。 2, 在亲民---文王克己爱民,甘愿为民操劳,爱百姓亲如家人。 3, 在止于至善---文王为建设一个完美的‘天下平’社会勤勉奋斗终生。 知止而后有定---必须知道‘平天下’是一个一定能实现的最稳定的社会。 定而后能静---在‘平天下’社会里,没有穷富贵贱,天下公平,没有纷争。 静而后能安---‘平天下’是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 安而后能虑---在‘平天下’社会里,人们可以自由的思想。 虑而后能得---自由思想可以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 物有本末---植物有根叶,事物有因果。 事有终始---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知所先后,则近道也---认识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便知道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真谛了。 【伪儒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批曰: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解释成灭人欲?哀哉!胡说什么‘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天理之极’并非灭人欲,而恰恰相反,是性爱!是‘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啊!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之,则志有定向。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
- |
所谓‘无为而治’,所谓‘中庸之道’,不是老子和孔子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周文王实践出来的。 |
- |
- |
- |
2.致知在格物---致知在于探究社会本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周文王。 先治其国。【---文王先治其周邦。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治理。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格/推究/探索。【物/事物/事物的本质。 物格而后知至。【---事物的本质被探究明白了,而后知识来到。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 古之欲发扬光大‘济民-天下平’之德于天下者周文王,先治其周邦。 文王欲治其周邦,先齐其家。 文王欲齐其家,先修其身。 文王欲修其身,先正其亲民之心。 文王欲正其心,先诚其为民造福之意。 文王欲诚其意,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探究事物的本质。 物格而后知至。---社会的本质、人生的真谛被探究明白了,而后‘止于至善-天下平’之真知至也。 文王知至‘止于至善-天下平’而后,决心为民造福之意诚。 文王决心为民造福之意诚,而后亲民之心正。 文王心正而后,决心信守大礼、克己爱民以修身。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周邦经济迅猛发展。 周邦经济迅猛发展而后,为武王讨纣实践‘天下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王以身作则,于是周邦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自觉遵守‘大礼-周礼’ 以修身为本。 【伪儒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明白‘虚灵不昧’之‘明德’也。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心者,身之所主也。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致知在格物。---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物格而后知至;--- ---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矣,意既实,则心可得而正矣。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切也。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齐家以下,则举此而措之耳。 |
- |
- |
- |
所谓‘无为而治’,就是君主行‘中庸之道’,君主依法治国。 中庸之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也。 |
- |
- |
- |
何谓 ‘君子中庸’? 所谓‘中庸’,就是把‘大宪-大礼’置于国家最高权力之位、就是严格要求君主必须信守‘大宪-大礼-周礼’---君主必须克制自己的喜怒哀乐,要依法治国,不可以言代法。 |
- |
- |
- |
何谓‘小人反中庸’? 所谓‘小人反中庸’,就是:小民反中庸---小民百姓有法可依,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得自由、无忌惮。 |
- |
- |
- |
文王信仰‘明明德-天下平’,文王行‘无为之治-中庸之道’,令周邦的经济迅猛发展。 |
文王信仰‘明明德-天下平’,文王行‘无为之治-中庸之道’,令周邦的经济迅猛发展。 |
- |
- |
3.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本---指:国家富强的根本的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 【末---指:表面上的繁荣和物欲享受。 【否pi:不通~~~气血不通---死亡。 【所厚者---指:应该发扬光大的---格物致知以及‘平天下’的志气、理想。 【薄---鄙视、嘲讽、背离、抛弃。 【所薄者---应该轻视的:钱财、色欲、物欲、懒惰、贪。。。。 【厚---羡慕、向往、追求、歌颂。 【未之有也--- 【色欲-物欲-贪污等充满了社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没有未来。 【译文: 一个国家富强的根本的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舍其根本而只求表面繁荣和物欲享受,最终会被淘汰出局的。 应该发扬光大的---格物致知以及‘平天下’的志气、理想---遭到鄙视、嘲讽、背离和抛弃。 应该轻视的---钱财、色欲、物欲、懒惰、贪污、枉法---被羡慕、向往、追求、歌颂。 如果鄙视信仰而追求奢侈腐化的风气充满了社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没有未来。 【伪儒说: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本,谓身也。所厚,谓家也。此两节结上文两节之意。 |
e |
首页 上一页[15] 本页[16] 下一页[17] 尾页[3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恐怖推理 最新文章 |
有看过《我当道士那些年》的吗? |
我所认识的龙族 |
一座楼兰古墓里竟然贴着我的照片——一个颠 |
粤东有个闹鬼村(绝对真实的30个诡异事件) |
可以用做好事来抵消掉做坏事的恶报吗? |
修仙悟 |
—个真正的师傅给你聊聊男人女人这些事 |
D旋上的异闻录,我的真实灵异经历。 |
阴阳鬼怪,一部关于平原的风水学 |
亲眼见许多男女小孩坐金元宝飞船直飞太空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