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易经 -> 观物篇 -> 正文阅读 |
[易经]观物篇[第3页] |
作者:木子2670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易》之大衍,何数也? 圣人之倚数也。 这是《外篇》里面的弟子问,邵雍答。这一句话就十几个字,特别不好懂。 一,大衍。二,数。三,倚数。 这里面就有三个概念。首先从数来说,因为数这个字出现的次数多。 数有:天数,地数,蓍数,卦数,体数,用数,阳数,阴数,策数,奇数,圆数,方数,大数,小数,乘数,除数,生数,消数,昼数,夜数,内数,外数,运数,年数,交数,有数,无数,非数,分数,长数,变数,化数,通数,顺数,逆数,极数,无极之数,大衍之数,律数,历纪之数,真数…… 《外篇》里面出现的数当不止这些,古来的任何书,未见出现这么多不同的数。 在邵雍的易学中,好像每一个概念都和数相关联,有数进行搭配。 一,大衍和小衍。 小衍的说法,来自于关朗《关氏易传》。 邵雍和司马光都同时引用了小衍这一概念。 邵雍《外篇》:五者蓍之小衍,故五十为大衍。在邵雍这里显然分大衍和小衍。正如分十个自然数为五天数,五地数。在分五天数中的每个数为十,地为十二。同样的道理。 司马光《温公易说》:闗子明曰:数兆于一,生于二,极于三,此天地人所以立也。地二、天三合而为五。其一不用者,六来则一去也,既成则无生也。有生于无,终必有始,既有则无去矣,既终则始去矣。五位皆十衍之极也,故曰大衍。 光谓:易有太极一之谓也,分而为阴阳,阴阳之间必有中和。故夫一衍之则三而小成,十而大备。小衍之则为六,大衍之则为五。一者数之母也,数者一之子也。母为之主,子为之用,是故小衍去一而为五行,大衍去一而为揲蓍之数。 《易传》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八卦成列,因而重之。 小衍的说法当是从这句话里面延伸出来的。小成的小八卦,大成的64大八卦。所以大衍50,自然搭配小衍五。 这是邵雍的解释。 |
《外篇》:大衍其算法之源乎! 算法之起不过方、圆、曲、直,乘数生数,除数消数,算法虽多,不出乎此。 简单点说,大衍就是计算用的。这里面的计算其实就是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外篇》:一役二,以生三。加法:1+2=3。 圆者径一围三。乘法:1×3=3。 天数三,故六六而又六之,是以乾之策二百一十六也。 乘方:6×6×6=216。 在邵雍的数学计算中,三的计算就有加,乘,乘方,三种不同的计算在其中。 三,倚数。 《易》有正数三而已。参天者,三三而九;两地者,倍三而六。参天两地而倚数,非天地之正数。倚者,拟也,拟天地正数而生。 这里面‘正’字,有的书为:真,实。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这里我选择正字,易有正数三,和下面的天地之正数搭配。 邵雍说倚就是拟,模拟的意思。并不是天地正数,而是圣人模拟天地正数而已。 《易传》:易与天地准。 从这句话来说,说模拟并没有错。圣人模拟的数和天地之正数基本上达到了一致。 |
《易》之大衍何数也?圣人之倚数也。 大衍之数,其算法之源乎?是以算数之起,不过乎方圆曲直也。乘数,生数也;除数,消数也。算法虽多,不出乎此矣。 五者,蓍之小衍也,故五十为大衍也;八卦者,卦之小成也,则六十四为大成也。 阳数一,衍之而十,十干之类是也;阴数二,衍之为十二,十二支、十二月之类是也。 干者干之义,阳也;支者枝之义,阴也。干十而支十二,是阳数中有阴,阴数中有阳也。 人之骨巨而体繁,木之干巨而枝繁,应天地之数也。 天数二十五,合之为五十;地数三十,合之为六十。故曰“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也。五十者,蓍数也;六十者,卦数也。 一、十、百、千、万、亿,为倚天之数也;十二、百二十、千二百、万二千、亿二万,为偶地之数也。 十分为百,百分为千,千分为万,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叶,愈大则愈少,愈细则愈繁,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是故,乾以分之,坤以翕之,震以长之,巽以消之,长则分,分则消,消则翕也。) 蓍德圆以况天之数,故七七四十九也。五十者,存一而言之也。卦德方以况地之数也,故八八六十四也。六十者,去四而言之也。 圆者星也,历纪之数其肇于此乎?方者土也,画州井地之法其仿于此乎? 盖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叙之而作《范》也。 阳之类圆,成形则方;阴之类方,成形则圆。 天圆而地方,天南高而北下,是以望之如倚盖焉。 圆数有一,方数有二,奇偶之义也。六即一也,十二即二也。 圆者径一围三,重之则六;方者径一围四,重之则八也。《易》始三画,圆者之用,径一围三也,重之则六,故有六爻。《易》始四象,方者之体,径一围四也,重之则八,故有八卦。天地万物体皆有四,用皆有三。圣人作《易》以自然之理而示诸人尔。 天圆而地方,圆者数之起一而积六;方者数之起一而积八。变之则起四而积十二也。六者常以六变,八者常以八变,而十二者亦以八变,自然之道也。 圆者一变则生六。一生六,六生十二,十二生十八,十八生二十四,二十四生三十,三十生三十六,引而伸之,六十变而生三百六十矣,此运行之数也。 方者一变而为四,四生八,并四而为十二;八生十二,并八而为二十;十二生十六,并十二而为二十八;十六生二十,并十六而为三十六也。一生三,并而为四也,十二生二十,并而为三十二也,二十八生三十六,并而为六十四也。 裁方而为圆,天所有运行;分大而为小,地所有生化。故天用六变,地用四变也。 天变方为圆而常存其一,地分一为四而常执其方。天变其体而不变其用也,地变其用而不变其体也。 圆者刓方以为用,故一变四,四去其一则三也,三变九,九去其三则六也;方者引圆以为体,故一变三,并之四也。四变十二,并之十六也。故用数成于三而极于六,体数成于四而极于十六也。是以圆者径一而围三,起一而积六;方者分一而为四,分四而为十六,皆自然之道也。 一役二以生三,三去其一则二也。三生九,九去其一则八也,去其三则六也。故一役三,三复役二也。三役九,九复役八与六也。是以二生四,八生十六,六生十二也。三并一则为四,九并三则为十二也,十二又并四则为十六。故四以一为本,三为用;十二以三为本,九为用;十六以四为本,十二为用。 裁方而为圆,天所有运行;一八为九,裁为七,八裁为六,十六裁为十二,二十四裁为十八,三十二裁为二十四,四十裁为三十,四十八裁为三十六,五十六裁为四十二,六十四裁为四十八也。一分为四,八分为三十二,十六分为六十四,以至九十六分为三百八十四也。 八者天地之体也,六者天地之用也,十二者地之用也。体者八变,用者六变。是以八卦之象,不易者四,反易者二,以六卦变而成八也。 重卦之象,不易者八,反易者二十八,以三十六变而成六十四也。 故爻止于六,卦尽于八。策穷于三十六,而重卦极于六十四也。卦成于八,重于六十四,爻成于六;策穷于三十六,而重于三百八十四也。 六变而成三十六矣,八变而成六十四矣,十二变而成三百八十四矣。六六而变之,八八六十四变而成三百八十四矣。八八而变之,六八四十八变而成三百八十四矣。 天统乎体,故八变而终于十六;地分乎用,故六变而终于十二。 圆者六变,六六而进之,故六十变而三百六十矣。方者八变,故八八而成六十四矣。阳主进,是以进之为六十也。 六者并其一而为七,十二者并其四而为十六也。阳主进,故天并其一而为七;阴主退,故地去其四而止于十二也。是阳常存一而阴常晦一也,故天地之体止于八,而天之用极于七,地之用止于十二也。 蓍数不以六而以七,何也?并其余分也。去其余分,则六,故策数三十六也。是以五十者,六十四卦闰岁之策也。其用四十有九者,六十卦一岁之策也。归奇挂一,犹一岁之闰也。卦直去四者,何也?天变而地效之。是以蓍去一,则卦去四也。 天见乎南而潜乎北,极于六而余于七。是以人知其前昧其后,而略其左右 |
重新简单的排列了一下《外篇》里面的大衍之数。 五者,蓍之小衍也,五十为大衍。八者,卦之小成,64为大成。 近代四川霍斐然先生有《小成图》的说法。小成和大成都是从《易传》中引申出来的罢了。 既然可以有大衍,为什么不可以有小衍? 有小成八卦,为什么不能有大成64卦呢? 小衍的说法,来源于晋朝关朗。在《关氏易传》里面有记载。后来的司马光《温公易说》在解释大衍一章节中引用了关朗的说法。 对比一下,关朗,邵雍,司马光,大致说法都差不多,都承认有大衍和小衍。 关朗大衍义章,括弧里面是唐朝赵蕤注解。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何谓也?曰:“天数兆于一,生于二,成于三(注:凡数不出乎三,此天地自然而立也,三倍其究亦此意也,圆物围三则径一,以形言之也,律命吕应不出三微,此以声言之也。画卦一体不出三爻,此以易言之也,故易数大衍挂一以象三,其归一耳),此天地人所以立也。衍于五,成于六,偶于十,此五行六爻十日所以错综也(注:五行生数,即五成数,即六也,偶位,五位偶合,故十也。六爻成数也,初上无定位,故五为尊位,十日为之以甲乙丙丁之类也,错综为布算因除互相求数也)。天一,数之兆也(注:水生天一,坎中爻是也),虽平其兆,未可以用也。地二,数之生也(注:火生地二,离中爻是),有生则滋(注:左传曰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义与此同,滋犹滋曼也),乃可以推之也(注:推策见数)。天三,数之极也,极乎终则返乎始,兼两之义也”(注:初应四,二应五,三应上,二体相应,故曰兼也)。子曰:“兼三才而两之,又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注:以上文解系辞)。五行(注:具下文),水生乎一,成乎六(注:大玄准易,盖法于此),火生乎二,成乎七,木生乎三,成乎八,金生乎四,成乎九,土生乎五,成乎十。独阳不生,独阴不成,故天一必待地六而成之,地二必待天七而成之(注:不言木金土者省文),其体虽五而成必六(注:体即五行也,而数六虚也),六者非他,天地生成之谓也(注:人在其中矣)。天数五,地数五,五者非他,参天两地之谓也,地二天三合而为五,其一不用者,六来则一去也,既成则无生也(注:如水生一至六则成六,则一不用其所,实用为五矣)。有生于无,终必有始(注:又广言有无之理,终始之用,虑学者执,故详广言之也),既有则无去也(注:蕤谓言如晓则夜去矣,老则壮去矣,触类而明,无不然也),故大衍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者,入有去无之谓也。”(注:重叠解具下文)张彛问曰:“何谓入有去无?”子曰:“(注:关子)天生于阳,成于阴,阴成则阳去(注:若一气生于十一月,成于四月,为正阳之月,然既成则无生,故必五月阴有,则阳无去之也),生于阴,成于阳,阳成则阴去(注:若一气生于五月,成于十月,为纯阴之月,然十一月阳既有矣,而阴无去之也),六爻初上无位者,阴阳相去者也,天数以三兼二(注:上兼下也),地数以二兼三(注:下兼上也),奇偶虽分,错综各等(注:奇偶分为一奇二偶三奇四偶之类,分也错综各等谓,上以三兼二,下以二兼三,等其五也),五位皆十衍之极也(注:五行互为头,轮之皆至十,极为五十也),故曰大衍。”(注:明小衍之则止一而已矣)彛曰:“然则其用何谓四十有九,其一将不用乎?”子曰:“物有两大(注:物喻万事),必曰虚盈(注:此以日月言之使门人易晓耳),日往月来(注:日行迟,月行速,当望则相盈,过望则相虚,虽日月同其右转,然相望之际,则见日往西月往东),昼极则夜进(注:此以天轮言之也,亦昼日夜月之义),盈于此则虚于彼(注:又解物不两大之义也,如相望之际,天轮昼时则日盈于此,而月虚于彼矣,天轮夜时则月盈于此,而日虚于彼矣,又如见日则昼为此夜为彼,见月则夜为此日为彼),盈于小必虚其大(注:若月大尽则三十一日,小尽则二十九日,一岁本剩六日,而减出六日为闰月),此用所以不穷也(注:每一岁大之小之出十二日,二岁出二十四日,三岁成一月余六日,故五岁再闰,循环无已矣),故曰其用四十有九也。”(注:言揲蓍本意,法象两仪三才四时,并闰一岁,既余其日,大衍不穷其数去一者,所以示其不穷也)彛曰:“凡衍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今云五十而又去其一何谓也?”(注:彛执滞于蓍草一物尔,未能弘通万类,故感而未胗,又发问端也)子曰:“蓍不止法天地而已,必以五行运于中焉(注:上文言五位皆十是也),大耦而言则五十也(注:上文谓小衍则十,盖小耦尔,今大耦则五十,是大衍也),小奇而言则五也(注:五无耦也),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奇偶小大具言之尔,若举大而去小,盈奇而虚耦,则小奇之五大耦之一,皆盈而不用。”(注:小大耦共去其六也,六犹偶六日减六日也)彛书而藏之,叹曰:“吾乃知蓍可遗也!”(注:神物非谓蓍草一物而已,盖圣人耳) |
算法之起不过方圆曲直,曲和直不过是方和圆的一部分,可以直接计算方和圆,曲直自然在其中参与了计算。 蓍之德圆以况天之数,卦之德方以况地之数。 天圆而地方,裁方而为圆,天所以运行。 圆者星也,历纪之数其肇于此乎? 显然从具象的天圆地方,星辰的历纪之数说到那抽象的方和圆。以方和圆的计算来探讨天地的变化。 蓍者用数,卦者体数也。 圆者刓方以为用,故一变四,四去其一则三也,三变九,九去其三则六也;方者引圆以为体,故一变三,并之四也。四变十二,并之十六也。 这里就是小圆,小方,只是三四的变化而已。而非圆一中心一点,外六点,以六向外扩张,一共九层,最内一层为一,最外一层为54,合之为271数。圆者一变六。 此为《汉书历律志》:其算法用竹,径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径象乾律黄钟之一,而长象坤吕林钟之长。其数以《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成阳六爻,得周流六虚之象也。 用和体的关系,其实就是卦和爻之间的关系。卦八爻六,变之,四象和三画之间的关系。即四体三用。 王弼的初上无位说。邵雍用之,八卦用六爻,乾坤主之。六爻用四位,坎离主之。 关朗的意思其实差不多,六来则一去,既成则无生。一卦六爻,用五。天三地二, 这是关郎的说法。后来的易学著作中解参伍以变,用爻来解释,其实就是从关朗这里演变出来的罢了。 后来清朝的胡煦《周易函书约存》继承了这一说法。 卦和爻,古来把之间的关系讲明白的很少,特别从计算上讲明白的很少。 |
学习了,楼主真是博才多学!谢谢楼主分享。 |
邵雍对算命的评价是 失去理而后有术 原话忘记了 大概意思是说 弄不命白理才会去弄术 舍根求末 你带着学术的心去读观物 就是白搭 邵雍可以说是陈抟5代传人 陈抟是道士 用易演丹道 邵雍30岁才学易于李之才 30以前是儒生 所以他的东西介于道儒之间 在数理之间徘徊更偏向于术 所以四库全书不把他归为经类 其实学易读这个东西不怎么好 建议你读四库全书经类的书籍 |
一,阳数一,衍之而十,十天干之类。阴数二,衍之而十二,十二地支之类。 二,干者,干之义,阳也。是阳数中有阴,阴数中有阳。 三,木之干巨而枝繁,应天地之数也。 从外篇里面来看,邵雍的阴阳和传统的用法是不同的。 因为在邵雍的书中,阴阳不是对等的一个概念。我曾经另外一个帖子里面说过,有比喻,如两个脚,不一般大。同样手还不是不一般大,左右对称的说法,其实并不是完全的对称,从气,象的任何角度分阴阳,一年365.25,阴阳肯定不能平均,从月象的角度来分,一年354日12/19,分阴阳一样不评论。 《外篇》:阳数于360上盈,阴数于360下缩。 如先天八卦图,左边用乾36策,兑28策,离28策,震无策,不用。共92策。 右边用坤24策,坎艮32策,共88策。 左阳右阴,左92,右88,合之180。当半年之数。 他的所有数最后只当半年的原因,其实和大衍有关系。 大衍算法之源乎! 大衍50,在邵雍理解来看,只是一半的数据,或者是阳长,或者是阴长。 《外篇》蓍四进之则百,卦四进之则百二十。 也就是从蓍来说,天数的4倍,积数是100。这个100就是阴阳的整数。 100里面包含了阴阳进退的关系。 如半年进,半年退。50之前进,50之后退。 易经本身只有阴阳刚柔四象,而邵雍的用法比易复杂的多。阴阳分太少,四象被他整成八个。 因为邵雍一分就是四个,天有四时,地有四方。天之体数四。 也就是说在他的阴阳中,并不是说阴阳气的进退。假如从气的角度来说。 气其实就是古代的24节气,72物候之类的分气的说法,不过是太阳年的365.24天,这是四分历法。这和月相没有关系。 邵雍分一年为四个部分,一月为四,一日为四,一时为四,可以小到时间的刹那,可以大到一元,甚至可以把一元扩大一倍,只是因为他探讨历史,大3000年的历史放到129600这个周期中,完全可以窥测一点点历史变化的周期,所以没有必要把周期数放到更大,因为用不上。所以一元为129600年。 从这里看,一年分四季,有阴阳不同。一月分四象,有阴阳不同。一日分四,阴阳还是不同。 这里阴阳不整明白,后面的大衍数基本上不用往下说,邵雍的所有数都是和他的理论体系有关系,他的数相当复杂,正是因为繁呀,他的变化也就更多。 |
分阴分阳,邵雍的分法很复杂。 其实就是一个环道,他当作一个周期。 年周期360日,月周期360辰,日周期360分,可以这样往大,往小的扩张。 如张行成说知一年就是知一元,其实这个模式都差不多,都是在一年的计算基础上,往大,往小的周期扩张。 任何一个环道周期,邵雍分阴阳,阳路,阴路。阳始终比阴多,这和太阳年366和太阴年354有关系,一阳盈,一阴缩。 假如环道周期,左边阳92策,右边88策,四倍阳策,368,四倍阴策352。阴阳合之两倍就是360环道。 如阳策36,28合之为64。阴策24,32合之为56。这其实就是他的阴阳六七八九之间的不同。 简单点说,太阳年366,183分阴阳,左右同。太阴年354,177分阴阳。 以183合177就是360。这便是乾策36,坤策24,合之60。邵雍的用法是这样。 阳主进,进之十倍。阴主退,一年退十二日。 其实他的阴阳不过就是太阳和太阴之间的关系。太阳为阳,太阴为阴。 以气为阳,以相为阴。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一年来说就是一个气。从气的角度来说,气的进退,就代表了任何事物的进退,有无,出入,盛衰。 《外篇》:万物生死主于阳。阳来则生,阳去则灭。 也就是从气的角度来说,只要算阳气就可以了,因为阳来则生,往上发展,阳去则灭,往下发展,如抛物线而已。 气只用阳气表达,但是一年阳气来说,他有一个增加到极点,然后减少到极点的这样一种路线,就是所谓的阳道和阴路。 100数,分成50,这个就表示阳气的增长就可以了。50以后就是阳气的减少。 这是邵雍用一十百千,这样的整数,从十个自然数,前五个长,后五个消,是这样的一种设计。 进而,每个位置上面的数,都是一个周期。万位是大周期,千位是小周期,百位是再小的周期。 把太阳年,太阴年的周期,全部收缩到一十百千这样的算位上进行表示。 任何事物都有周期,大物有大周期,小物有小周期。不过都是任何算位上的表示,五以前阳长,五以后阳消。 这便是邵雍的数,只有一半。因为阳长到九,极点以后,极则变,就是消的开始。 |
我是看不懂,留个脚印 |
天数二十五,合之为五十。地球三十,合之为六十。故曰: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蓍德圆以况天之数,故七七四十九。 一,天数二十五,当然是一三五七九。邵雍说五位相得各有合, 是天五位有合,地五位有合。这和传统的用河图的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五五)不同。 传统的解释,在河图里面也有争议。也就是中间五十与五五的争议。 《太玄》《黄帝内经》里面记载的中间都是五五,而不是五十。 五十的说法来自于北宋图书说盛起以后。 邵雍的大衍50,用五奇数合,五偶数合,蓍数○动,卦数方静。这里他讨论的其实就是卦和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八卦和六爻之间的交错计算法。 至于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如何的五个数去合,没有说。 是:一九,三七,五五,七三,九一,这样的合呢? 还是一一,三三,五五,七七,九九,这样的去合,没有直接的讲解。 没有直接的讲解,那么在他的用数理论中,是否有一定这样加的理由呢? 我想应该是有的,因为假如只是凑五十这个数,有很多方法,不一定要用25倍之得50。显然奇加奇,偶加偶,一表爻,一表卦。 |
大衍50,其用49,蓍不以六而以七,何也? 蓍德圆,卦德方。圆动,方静。 爻动,卦静,我想邵雍要表达的这个意思。 爻七,卦八,这是邵雍的设计。 爻有七爻,卦有八卦,这得从《易经》里面找答案,邵雍的大衍既然是从《易传》里面出来,那么他的文字,就不能违背易传。 从易传里面来看卦和爻,爻者,效天下之动也。设卦观象。 从易传里面很明显的得出:卦-象,爻-变。 或者说卦是象已经定以后的事,也就是一个东西已经成为一个东西的意思(当然象并不一定就表示具象的东西,他同时也是抽象的如健,顺,之类的象) 爻,显然从变化处说,从动处说。从揲筮法的实际操作中很明显得出这一结论。 《易传》: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三揲成一爻,九揲成一小八卦,18揲成六爻卦。 18变而成卦,经过18次变化才能成为一个卦,卦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按照八卦的各自类进行延伸,比配。 从这里明显的可以得出,用49数,进行计算,先得出爻,然后在一爻的基础上得出卦。 数-爻-卦,他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
蓍数不以六而以七,为什么。 因为爻有七爻,卦有八卦。这是《易经》的用法。 从易经64卦来说。乾卦用九,坤卦用六。 在六爻八卦之外多出了一个用九六,这是为什么呢? 用九和用六,偏偏不在六爻之中。《易传》;六爻相杂,唯其时、物。 六爻就代表了时和物,而用九,用六,偏偏不在六爻之内。也就是他不代表着时和物,也就是不能以时间和事物对他进行比类。 但是他偏偏的有一个【用】,大衍【用】49,两者都有一个用。 易经乾坤用天地来表示。而邵雍外篇:乾坤七变,是以昼夜之极不过七分也。 乾坤二卦才有七变,其他的任何卦都没有七变。 爻止于六,卦止于八,而只有乾坤二卦,在六爻之外多出了用九用六。 乾坤交而生万物,这是邵雍的理解。 乾六爻外加用九,坤六爻外加用六,共七爻,或者说七变。 乾坤合,七七四十九。这是邵雍说的大衍用49的原因,而不是用36的原因。 个人理解,邵雍的观物篇,处处都有《易传》文字作为明证,只是他的理解,非常晦涩,难懂。 如此处的关于大衍用49,七七的说法,其实就是乾坤二卦的用九,用六。 后来的人,解用九,用六,非得和七八九六放在一起进行解,解又解不通,不通就开始凑数。 用九,用六,为什么呢? 《伊川击壤集》观物吟 地以静而方,天以动而圆。 既正方圆体,还明动静权。 静久必成润,动极遂成然。 润则水体具,然则火用全。 水体以器受,火用以薪传。 体在天地后,用起天地先。 体在天地后,用起天地先。这便是他说的用九,用六先起于天地之前。 这也是他所谓的:道生天,天生地,地生万物的宇宙发生论。 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 用九,用六并不存在于64卦384爻中,显然的在六爻之外,不能用六爻的时间中的出现的事物对他进行规定。 这便是50者虚一,存本。所谓的存本,存用九,或者存用六。 |
八卦用六爻,乾坤主之。六爻用四位,坎离主之。 显然在邵雍理解中,八卦用六爻,是乾坤两卦主之。六爻都得从乾坤中出。 乾用九,坤用六,从九,六出来,才有六爻的说法。这便是用九,用六。 正如《说卦传》:神也者,妙万物。动万物,燥万物,桡万物,止万物,润万物,八卦都有一个专门的字对其进行规定。 八卦有八种动万物,而在八卦之前有一妙万物。神首先在八卦之前,然后又妙万物。他先于八卦,然而又妙万物,对于万物来说,他都妙,他都起作用。 天地七变,乾坤主之。八卦用六爻。 月六变,日五变,五音六律,五干六支,坎离主之,坎离用四位。 所谓的用四位,也就是一卦共有四位。也就是中间的四爻。 从乾卦来看,一二三爻以二为中,乾卦。 二三四爻以三为中,乾卦。三四五爻以四为中,乾卦。四五六爻以五为中,乾卦。这就有四乾卦,这便是他说的天之昏晓不生物,而日中生物。 对于天来说,天地用七变,就是用七爻,也就是用九在上包天,用六在下包地。用九用六,在六爻之外,包六爻。这便是他所谓的乾坤用六爻,乾坤主之。六爻用四位,坎离主之。 坎离不过是日月,日月配天地之用。 这是邵雍最天才的设计,把本体论,宇宙发生论,二者合而为一,解决了本体论和宇宙发生论之间的矛盾。 这也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千年易学,未见有人做到这个程度,理论达到他这般的高度。 所谓的不用,用,存,去,都有理论联系。失去了理论了,数都是凑数罢了。 乾坤在最外层包,或者最内层,都是可以的。六爻在外,乾坤生天地,用起天地先。 六爻,初上无位,坎离日月运行于外,气交于内,互相相杂,万物得不同的阴阳气而长生。六爻用四位,四位不过就是四卦而已。上卦下卦和中间的两互卦。 |
大衍揲筮法,从乾坤用九和用六来说。初爻潜龙勿用,大哉!用乎!吾于此见天地之心。 正是因为用九,在六爻之外,不在六爻之用中。 初爻又潜龙勿用。 从这两点来说,一用,一不用。一不在万物中而用,王弼: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行。 这便是邵雍所谓的大衍的七七说法。 潜龙勿用。 乾九,36策,用九,不用三。坤六,24策,用六,不用六。 不用三,用九。去四,用八。去五,用七。去六用六。 去三用九。合不用、用,三加九共12。四八12,五七12,六六12。 二十12,一十一12。这两者不用。 用和不用。用九,见群龙无首。初九:潜龙勿用。这两句爻辞被邵雍作出很大的文章,简直如绣花一般,个人觉得他的思维特别的牛。 一二三四五六,六七八九十十一,这是邵雍说的大衍揲筮法,里面关于用不 用的计算方法。 一二三四五,五六七八九,这当是《太玄》里面的五与五相守。 小有点不同。一个六,一个五。五音六律,到底应该如何计算呢? |
用九在六爻之外,即是表示用在天地之前。用起天地先。未有天地之前,有用九存在。 当有了天地以后,六爻就在其中。上爻表天,初爻表地。中间四爻表万物,不同的空间方位。上下四方而已。 上爻为天,下爻为地。中间为物。 初九潜龙勿用,阳在下也。也就是天地刚刚诞生,这个阳气还在地下,并没有到地上,中间的万物没有受到阳气的影响,万物没有阳气发挥作用,如何能生呢? 潜龙勿用,初上不用,用中四爻表万物。 道,用九用六,阴为道体,阳为道用。六以九为用,九以六为体。 其实不过是乾:元,亨,利,贞,四德表四季,春夏秋冬。每季用九,即90。四体九用,四九三十六。 坤用六,不过从六爻的角度来说,六爻六用,六六三十六,六爻,每一爻60甲子。64卦不过36卦,正反看,只有36卦,所谓三十六宫都是春。 本来天地有49用,而万物只有有36用。乾坤之策360,当期之日。11520当万物之数。用与不用,层次结构很清晰。 |
写了这么多,到底是地心说还是日心说呢,反正大家看不懂,不是理论不行,而是你们智商不行,哈哈 |
|
大佬!推荐两本入门级书看看。可以的话加个q啥的。 |
楼主大人,我十分敬佩你的学问和分享精神、感谢您在此耐心解说。 鄙人没有深入研究过易学,但在我的观念中,中国的许多精粹、大智慧都是毁于或失传于那些晦涩的语言表达中。 真正领悟的人、应该可以用更浅显易懂的文字去表达真理,去教导人实践真理。 而半懂不懂、或玄而又玄的事情,往往用文字的含混不清来遮盖真相、或掩盖自己的半瓶醋。 楼主大人可否不用引用那么多的古人文字、用自己的语言、最简单的表达方式、有逻辑的推理,由浅入深的带我们入个门。很多人之所以无法深入,其实不是那些艰深的理论看不懂,而是基础的概念就没理解。 我当感激不尽!!! |
要懂观物篇,那就是邵本人,但谁能是他?不可能有了。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易经 最新文章 |
目前较为合理的阴阳之道图示 |
我个人很喜欢玄学,我想学易经那些怎么入门 |
好想知道答案 |
易经经文 |
革言三就怎么理解? |
问个简单的问题 |
易经儿童诵读本 |
阴阳交合解河洛,天下诸家对不同。 |
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
颐是嘴,鼎是锅,大过就凭阳爻多…上等吧友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