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影视娱乐 -> 如何评价《南京照相馆》中王传君饰演的王广海? -> 正文阅读

[影视娱乐]如何评价《南京照相馆》中王传君饰演的王广海?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如何评价《南京照相馆》中的王广海?
不全是演的
这话不是开玩笑,但我并不是想表达王传君是汉奸。
我今天看了王传君的访谈视频,他说他内心深处非常抗拒这个角色,因为他有道德洁癖,所以不是很想演汉奸。但作为演员,他又要敬业,所以他演戏的时候经常会哭,尤其看到历史照片还有镜头的时候(片场有人拍到王传君哭)。
也因为他抗拒这个角色,所以反而演出了这个角色最大的特点:拧巴
王广海全程就是一个拧巴的人,他是汉奸却不承认,自以为是翻译;他是渣男,却另一方面又对两个女人都有情有义;他对中国人有同情和人性,却大部分时候什么都不做,但如果没什么人,他就会看着日本人被杀(石头砸死那段、照相馆内);他内心深处坚信日本会赢,但又并不真的喜欢禽兽....
因为这个拧巴,王传君演出了我观影以来最牛逼最复合的汉奸形象。
王传君自己应该也没想到,十年前为了饰演《爱情公寓》里的关谷神奇,苦练日文发音和台词所下的那些功夫。会在十年后,成为《南京照相馆》选第一男配的核心考量因素之一。而这个角色极有可能替他争来人生中的第一个座金鸡/华表/百花奖。
只能说人生的剧本往往比电影更富有戏剧性。
传统的汉奸角色形象,主要标签是坏,是邪恶。
但王广海,基本剥离了坏和恶的标签,他甚至不是蠢。
他是软弱。
软弱到自欺欺人,软弱到不敢面对现实。
我看完这个片子,对“汉奸”有了新的认识啊。
“汉奸”谁都能当? 大错特错。
“汉奸”需要技术支持,那个年头你会日语么? 那不是那种“八嘎”“牙买跌”就能糊弄的了的。
“汉奸”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太君们拿我试刀要陪着笑脸;同胞唾弃攻击我,我能找各种理由让自己能自圆其说。
“汉奸”需要极强大情商,对着太君都是“嗨嗨”,对着同胞就是“我们关系可好了,还给我点心吃”,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这么个高危的高技术的高心理素质的工种有几个人能干的成。
反正我是不行。
王传君把个汉奸给演活了,他就是里面演技最强的。
这个角色好就好在,他是抗战类影视作品经过长达八十年的发展,解构了两轮以后得到的「汉奸新体」。
最早的汉奸形象,属于刻板标签里的坏,且外形上也多注重于突出其猥琐,卑鄙,达到教化作用。
后来经过审核的逐渐放宽,汉奸的形象变得立体。原本纯是丑角的汉奸,也有了自己的心路历程,甚至个别作品有时候反客为主,过度渲染汉奸的人性化。这点跟一些影视作品喜欢研究侵华日军的人性一面是相似的。这么做在艺术创作上,有利有弊,在此我不做具体定性。
而王传君这次的汉奸形象,是经过了二次解构,结合了前两者的特点,回炉重炼,搞出的新版本。在艺术、政治宣教、不拿观众当傻逼、爽点四个维度的考虑上,尽量平衡,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首先这个角色他肯定是有人性的。
虽然放到眼下的舆论环境里,这必是渣男无疑。但实际对于老婆跟姘子,他都算是有情有义,从没想着抛弃谁。在和平年代光动嘴的人,这辈子面临最大考验就是「丈母娘的病走不了新农合医保我还该拿钱治吗」,难以理解这种战时求存者的心理压力。
老婆跟儿子死了这个处理,导演表达的过于抽象,用了长焦镜头,好像屠杀现场跟他离的就几米远,让有些人会误解他知道老婆孩子死了。其实应该离得很远,从后面的台词(对林毓秀说不晓得能不能离)来看,他并不知道这件事。这点后来在导演路演接受提问的时候也得到了证明。
王广海算是个没有本事,但还能算是「人」的一个角色。
这不是很低的评价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称为人。
这个角色最大的优势在于,他的一切下流问题,都是出于「切身的保命」,而不是高预期或者被害妄想症。在这个情况下还能坚守一部分「他所认为但社会评价还不够」的底线,并非人人都能做到。
如果把人的道德品质分成四等:
一等人是「以利人当成利己」,做好事自己痛快,做坏事自己难受。这是绝对的好人。
二等人是「先有限度的利己,再考虑有限度的利人」,这是善良的人,其实也很难得。
三等人是「为了守住利己的底线,必要时可以损人(或者见死不救),但力所能及时还是愿意利他,就当结个善缘」,这是普通人。
四等人是「以别人不好当成自己好的凭据,别人不痛快了我才能痛快」,这是电影里日本人的形象,也是很多网络喷子的真实人品。
抗日时期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都是一二等人。
而除了结局以外的王广海,就是标准的第三等。
如果真的按「双输好过单赢」、「日本兵不来你吃我,日本兵来了吃你我」这类的三低网友做人准则,其实刘昊然那个角色长得那么帅,本身已经是很大的罪过,甚至不需要日军给王广海什么奖励,看一个小帅哥被砍死,本身就是个赏心悦目的事。
这种在混乱时期主动作恶的汉奸,是和日本人的品质极为类似的,所以才能一拍即合。他们甚至不是媚日,换做另一个集体有这种「可以让某些方面比我强的人受到侮辱跟霸凌」的能力与愿景,他们也一向都会跟从,否则网暴导致人自杀的新闻都是怎么产生的?
只不过还是我说的那样,和平年代,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是这种人。大家都爱冒充自己平时看起来是第四等,一到战争年代马上化身一二等,平时的猥琐都是跟你演着玩儿呢,内心特善。
第三档的大多数就被忽略了。甚至在网上cosplay,都没人带他们玩。因为太普通了,黄子华自嘲自己拍溥仪的那部电视剧时,就说,听剧名就觉得要扑。叫《非常公民》。你都公民了,再非常能咋的?《非常邮差》都听起来吸引人一点。
王广海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始终是有希望力所能及帮人的心,但始终是怕。他的能力太弱小,想保护身边的人,但最后谁都保护不了。跟过去「人性化汉奸」的矛盾挣扎不同就在于,他完全没什么高光可言,每一步都是被迫的。可能只有会说日语以及搞破鞋这两件事算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这就彻底剥离了「政见」的桎梏,和一些导演拍的风雅汉奸忍辱负重(有点类似于陈公博自己在《苦笑录》里经营的形象)完全不同,就是单纯的怂逼。
可从来不忠诚于日本人(因为他本来就是为了活命),看见鬼子要被杀掉也不捡枪效忠,又跟最初的汉奸形象有不同,变得更真实可信。他完全知道日本人有多残暴,有多畜牲,甚至亲眼目睹了这些过程,也有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性,看到孩子被摔死,内心无比痛苦纠结(这点你对比一下那些网暴粉色头发女生导致对方自杀但还不承认的网友,就能看出三四档的核心差别,三档是为了「我甚至在帮害你的人擦鞋」而痛苦,四档只会因为「我都害你了你怎么还没死」而痛苦),可又什么都做不了。
用目光短浅,不懂论持久战去苛责这样一个人,实际上是站在上帝视角去搞倒果为因而已,那时候全世界都不看好中国,你不能因为你听说过毛老师写过论持久战,所以等同于你看过(因为真的很多人压根没看过就在那说屠龙术一辈子学不完),甚至等同于你当时也是这么想的。
王广海就是当时人性尚存,但能力不足的一批中国人的缩影。他的悲剧性来源于普通,而不是坏。这是很多影评人不敢承认的一点,总是要有所保留,给他骂一通,但说到最后其实也找不到他罄竹难书的罪行到底在哪里。
实际上把这种人逼到这种位置,就是倭子罪行的一个凭证,他越不畜牲,倭子越显得畜牲。
至于说现在部分在蓝鸟上的精神汉奸是王广海这种人,也真的高抬他们了。他们都是第四档的人,哪怕他们很喜欢挑对立阵营下沉市场的同档次言论反复鞭尸,也不能改变与其殊途同归的本质。
汉奸不应该有人格魅力,所以王广海没有。这是该片大方向把握很正的一点。
而基层汉奸到底是如何沦为汉奸,真都是个人爱好吗?奸着玩儿?这点导演也通过这个角色,给出了沉重的历史答案。
我是猴姆。
全文完。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你可能没有在现实生活中见过像苏柳昌、老金、林毓秀这样的人,但你一定见过像王广海这样的人,甚至可以说,他们还是个小有规模的群体。
王广海们的本质就是信奉日尔蛮赢学的达利特领班。
片中他和林毓秀的那段关于日本会不会输的争论,就把他这种达利特领班的心态暴露无遗。


当毓秀说万一日本人输了该怎么办,他们不就是汉奸了吗?
结果这个假设直接让王广海破防了,他连连反驳:
「日本人怎么会输呢?他们从甲午海战就一直赢,八国联军还进了北京城,日俄战争也赢了,6年前占了东北,我们的赔款到现在都没赔完。」
紧接着他还不忘踩踩自己人,说人都死没了,部队之间话都听不懂怎么打。


△王传君这一段演得真不错,那个表情仿佛在嘲笑毓秀是痴人说梦。
这一套赢学的话术大家都不陌生吧?
「外国人都在地铁上看书,只有中国人刷手机,国民素质太低了!」
「外国拿张信用卡刷一下就支付很方便,中国的网络支付太麻烦了还暴露隐私,根本不是真正的方便!」
还有什么外国看病不花钱上学不花钱消费特别低,日本人洗马桶要洗到喝一杯马桶水的程度等等等等洗脑包,反正就是国外哪儿哪儿都赢麻了,中国哪儿哪儿都输了。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不觉得自己是在崇洋媚外给洋人当走狗之类的,而自诩为新时代的陈独秀李大钊,他手握真理,在做开启民智的大善事。
这点在王广海身上体现的也很明显,这个人物被申奥导演塑造的很立体,一看就是用心去研究过这个群体的。
王广海和我们过往在抗战片里见过的汉奸不太一样,他不是那种坏的头顶长疮脚底流脓的脸谱化低智坏人,只会无下限地跪舔日本人,对待同胞比日本人还狠。
他只是个软弱的普通人,没有反抗的勇气,以为讨好日本人就能苟活下去。


面对日本人对同胞的残害,他也会吓得背过身去紧闭双眼浑身颤抖,在一定的范围内,他也可以就坡下驴说两句谎话,救下几个同胞。(当然他救下苏柳昌也是存了利用的心思,他这种人是无利不起早的。)
在和平年代,他就是个随处可见的利己主义者罢了。
一旦遇到了战争年代,他脑袋里是没有什么国家民族领土的概念的,优先考虑的还是自己能不能把日子过下去,能不能比大多数人过得好些。
所以他们当汉奸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他们心理的转换也特别丝滑,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卖国,只是觉得自己选择了强势的、必胜的一方。
他们坚定不移地认定这个选择是正确的,避免了无畏的牺牲,甚至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救了很多人。


△申奥对王广海这一类型人群的分析可以说是很精准了。
片中王广海对「汉奸」这个称呼就非常应激,每次都要辩称自己做了多少好事,救了多少人,说别人是大傻子。
这种心理,和汪精卫如出一辙,汪精卫也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在卖国,反而觉得自己是在救国,是在虚与委蛇,保存有生力量。
汪精卫自己说,目前救国的方式分两种,要么直接的战争救国,要么就是曲线的忍辱救国。而哪一种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才是真正的救国方式呢?
他说:“我们是弱国,我们是弱国之民,我们所谓抵抗,无他内容,其内容只是牺牲,我们使每一个人,每一块地,都成为灰烬。好不惨烈!”所以把抵抗说成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他提出的负责任的做法是曲线救国,减少损失,保存实力,积蓄能量,才是上策,具体内容就是:“通过与日本人周旋讲和,暂时吃点亏,赢得后发之救国力量,通过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为救国扫清障碍。”


△当年《大公报》对汪精卫签署的卖国条约进行逐条批判,揭露他所谓和平救国论的真实嘴脸。
当然,无论是汪精卫还是王广海,任凭他们舌灿莲花把自己说得多么多么伟大无私光荣正确,也无法掩盖他们在现实中的孱弱和卑鄙,所以才妄想自己凭借达利特领班的身份狐假虎威,沾一沾强权者的光。
在片中,王广海把达利特领班狐假虎威的两副面孔诠释的淋漓尽致,他在日本人面前唯唯诺诺极尽谄媚,在自己同胞面前则腰板一挺吆五喝六的,在照相馆众人面前以救世主自居。
这就是达利特领班的本质,他们自认为手上有点权力,殊不知他们那丁点儿权力来源于高种姓对于它们的授予,他们为高种姓们办事,高种姓为他们提供物质、地位和权力,甚至有时候连这些都没有,仅仅提供情绪价值。(给欧美日韩当精神股东的就是这帮人。)
王广海的形象之鲜活,之传世,给大家举个新鲜点的例子看看:
2024年2月23日,乌克兰议员阿列克谢·贡恰连科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采访时表示,如果未来发生战争,乌克兰已准备好与美国“并肩作战”,并将乌克兰军队描述为“自由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强军队”。
在这位乌克兰议员的言论中,他还提到了乌克兰愿意协助美国与中国、朝鲜、伊朗以及任何其他国家进行战斗。




典中典的达利特领班话术,因为当人的时候地位低下,自觉被人看不起,于是就想投靠大哥当狗,大哥秀肌肉放他出去咬人,他就觉得自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赢麻了,站在了食物链的次顶端。
他们不会觉得被殖民是丧权辱国,反而还因为被强者「收编」而与有荣焉,把殖民的烙印当做胜利的奖章到处炫耀。(不信你去看看部分港人的心态就是这样。)
最不能接受大哥输的也是这帮人,大哥要是输了,他们的精神支柱就没了,更可怕的是大哥一旦输了,他的投机失败,他的社会地位又要滑落了,这是他万万所不能接受的。
所以王广海拒绝思考万一日本人输了他们该怎么办的问题,就算他每天都要目睹日本人的禽兽暴行,甚至还要给他们叫好,但是他一直在回避「日本人是畜生,日本人不会把你当人看」的事实,试图自欺欺人。


有的人可能想不通网络上为什么有些人拿不到外务省的狗粮也要兢兢业业地当精日,那么看看王广海就明白了,他想在同胞中保持优越感的方式,就是当赢学大师。
所以我认为《南京照相馆》里的王广海是整部片里很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一个人物,堪比照妖镜,借由这个人物,我们也可以体会到申奥导演说的我们现在在打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的含义。


那就是尽管抗日战争已经胜利八十周年,但时至今日,我们还需要和王广海这样的人在舆论环境中争夺话语权,这场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这角色好啊,好就好在回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就是有那么一群人,就是脑子跟你想的不一样。
万一日本人输了呢?——日本人怎么会输?!他们赢了那么多次,从甲午开始一直赢。
是啊,他们一直赢,怎么就会输呢?但是凭什么赢了那么久的人就不会输呢?
万一白人输了呢?——白人怎么会输?!他们赢了那么多次,从大航海开始一直赢。
是啊,他们一直赢,怎么就会输呢?但是凭什么赢了那么久的白人就不会输呢?这次,这次会不会不一样?很多人,甚至连这么想一想,都从来没有那么一刻动摇过。
达利特领班的存在,是有其科学依据的。但是他们也很可悲。
懂日语,日语水平能当翻译,说明家境不错,那个年代能念得起书的,家境不会太差。
他老婆看上去比他年纪大也土气,有可能是童养媳。
他也继承了当时文化人的传统:传宗接代以后找真爱。
他是聪明的,他其实一开始就发现了日本人不对劲,日本鬼子没进城之前,其他人都在逃命,毓秀纹丝不动,还在练习日语。她为什么这么镇定呢?肯定是王广海告诉她,不用怕,有我在,我投靠了日本人,我们是安全的。
但鬼子进城后,他就想赶紧拿到通行证让妻儿情人赶紧跑,从不用跑到能跑就跑,说明他已经看出不对劲了,虽然他整部戏都在说:日本人怎么会输,我的好日子就要来了,但其实他自己是不信的,他反复地说,其实就是在自我安慰。
毓秀可能读的书没有他多,但比他看的明白“日本人就是赢了,也不会把他们当人看。”
他知不知道,他知道或者说他也意识到了,但他拒绝承认。
他的聪明也体现在其他地方:轻易看穿阿昌在说谎,但没有揭穿阿昌,乱翻译帮阿昌圆谎,面对日本人的质问张口就来,借阿昌给情人搞通行证。
然后是懦弱,他有良知,但不多。
他会救阿昌,他明明很饿,找到饼干会分给阿昌吃,但是他漠视日本人杀中国人,熟悉的人向他求救他不敢说什么,一有危险他就自己跑抛弃阿昌。
他最后爆发不是因为毓秀,他仍然在求日本人,结果发现日本人说他是狗,他所有的希望跟着他的命一起没了。
这部电影能成功就是导演屁股是正的,仁义礼智信那里对侵略者人性的表达很好。
他都侵略你了,还会把你当人看吗?
我一直有个观点:能把汉奸演好的演员,往往是最爱国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爱国者才能精确捕捉到汉奸身上那股臭味的来源,并且精确表达出来。
—分割线—
有些朋友质疑我的逻辑,举个例子吧:


演员要想演好一个角色,就要观察周围,寻找符合这个角色的人,概括其特征,这需要一些敏感性。但罕见是对罕见行为没敏感性的,比如这位,在宣传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时,戴个美军的帽子。你说他蠢坏,其实还真不是,他就是不敏感,觉得这个很正常,他拍《八佰》可能还真觉得自己是历史铭记者,觉得自己可爱国呢,这就叫久居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
你要让他演罕见,他演不出来,他打心眼觉得罕见哪哪都好,因为这罕见价值观和他一样嘛。但我国电影肯定要求得演出罕见的坏,他就只能套模板,要么把罕见演成一个好人,要么将罕见演的坏的很刻意很套路。
只有爱国者,能敏锐发现罕见的小细节,加进自己的表演里,这罕见就活了。
王广海的爱国程度在知乎的平均水平之上。
你可以在知乎里找到很多王广海的原型
怎么塑造汉奸这种角色,很大程度上能判断导演的成分和思想。
因为汉奸是灰色的,最容易让人情绪暧昧,也最容易让导演瞎搞角色深度。
比如《叶问》里的李钊,就是说自己要养活妻儿老小的那个,就被导演塑造成了一个日子人。
他利用职务之便,拯救中国百姓,最后也是愤而拔枪杀了日本军官,但是被中国百姓当成凶手,活活打死了。
虽然《叶问》这个片子拍得还不错,但李钊也是我最反感的一个汉奸形象。
原因就是这种暧昧不清的价值观,有意无意化用了革命先烈的名字,把中国人搞得像群只打鸡血没有脑子的废物一样,居高临下审判政治站队的问题。
但是国难家亡面前,审判标准不就应该是政治站队吗?
咱们且不说老百姓是否能够辨忠奸,先思考下,汉奸走狗有可能是日子人吗?
别特么侮辱日子人了。
我不否认有一些目不识丁的老百姓实在跑不掉,迫于无奈而为敌人做事,但是文化人不一样,在民族危亡面前,文化人的变节,都绝不可能是生计所迫。
因为知识自古以来就很昂贵,在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年代,一个家庭能供应一个壮劳力脱产学成知识文化,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这种情况直到建国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才有所改善。
所以比起来老百姓,这些文人根本就不缺吃穿,面临战争带着钱跑路完全可以做到,甚至还能跑得很舒服(参考某位作家运床垫)。
老百姓面对屠杀,要的是“活下去”,但文化人本来就可以活下去,他们要的是“活得好”,是“活出价值”。
王广海一生追求的,就是这种文化价值的认同感。
民国时期,很多文人都留学日本,日本在历史上长期被中国压制,也曾被黑船叩开国门,却因为明治维新而国力倍增,所以民国时期,很多文人对日本属于无脑崇拜。
王广海大约就是这种无脑崇拜的一员。
他学习日语,学了历史,学了日本文化,但是他发现这些没法让自己过得多么好,只能当个翻译,有点小钱出个轨,也只是出轨了个十八线的小演员,更不要说林毓秀本身有钱,用不着花他的钱。
埋没在南京千千万万的普通市民里,一肚子的文化还是无法出人头地。
现在鬼子杀进来了,王广海的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大放异彩,他就要把别人都比下去,最后体体面面地出南京城,让别人觉得“哇你日语没白学”。
这就是王广海做汉奸的底层逻辑,他从一开始就很积极,也很得意。
他比一般的老百姓要有文化,懂日本,他知道从甲午战争到庚子年再到九一八,日本就没输过,加上本来就有滤镜,所以他觉得这次日本也会赢。
正因为王广海想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在并不愁吃穿的情况下,才没有提前带着家人逃跑,甚至还提前给她们教了简单的日语。
他用这套理论,不停给妻儿、林毓秀和阿昌洗脑,给周围的人洗脑。
林毓秀演电影,会唱歌,那就给鬼子们唱歌去;阿昌会洗照片,那就给鬼子洗照片;老婆孩子没啥特殊技能,那就去给鬼子洗衣服吧。
受委屈?那不过就是暂时的罢了,只要你好好配合,你就能活命。
所以王广海一开始才会用日语两头骗,他帮阿昌解围,完全不是出于什么同胞道义,而是因为发现伊藤需要阿昌洗照片。
如果伊藤不需要洗照片呢?如果阿昌没学会洗照片呢?王广海会通过两头骗来保他吗?
但是屠杀的规模越来越大,妻儿老小都死在鬼子的枪口下 ,王广海才后知后觉,所谓的“速胜”就是不留活口,他才开始动摇。
你以为他动摇的是不做汉奸?那倒不是。
王广海动摇的是,他之前认为,在实现自我价值后,鬼子能放了他,让他体面地离开南京,但屠杀人数越来越多,王广海才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越来越低了。
说破天,自己也就是个翻译,当鬼子杀得没有中国人的时候,还要个翻译干嘛?
除非,王广海敢于真的完完全全蜕变成和鬼子一样的恶魔。
比如拱手献上林毓秀,比如亲手杀了阿昌和老金。
但是这就超出文化人的底线了,就算再帮鬼子,也不能自己开枪吧?
所以王广海明明看到老金举着斧子抱着幼儿,却没有给鬼子报告。看到林毓秀马上被侵犯,他也挺身而出,做着最后一搏。
最后王广海才发现,文化的价值再高,也高不过做人的价值。林毓秀说的是对的,鬼子就算赢了,也不会把他当人看的。
鬼子之所以被称为是鬼子,就是因为它们的思维异于生物,你用人类思维去解析他们,根本没有意义。
香港影视人生活的环境相对和平,大概是很难理解大陆人民的国仇家恨,能想象出来的民族危机也就是打打拳解决了,所以拍得四不像很正常。
还好,内地导演拍出来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王广海。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王广海这个人,到死都没有面对自己是汉奸的现实,误认为自己是个翻译。
他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意识到,民族问题不是公司里面的站队,并不是选对了升官发财的问题,而是选错了人性泯灭,遗臭万年的问题。


1 有些翻译,确实不是走狗
王广海这个角色,我感觉编剧多多少少是参考过《叶问》里林家栋饰演的翻译李钊。
林家栋饰演的李钊,算是在抗日电影里打破翻译刻板印象的一个突破。
这个突破,不仅在于导演叶伟信的安排,也在于林家栋的演技。
在我看来,这是他的人生角色之一。
“我只是个翻译,我不是走狗”。
李钊这句台词,让我记忆至今。


2 恻隐之心,是否人皆有之?
我们来看看两者的异同。
相同的地方是,两人都不是主动想要帮日本人残害中国人。
李钊是为了家人能有一口吃的,而王广海则认为,给日本人办事,老婆孩子能离开这里,自己也有上位的机会。
王广海帮日本人做事,日本人给了他良民证,他认为,这是自己的努力换来的,跟着日本人,总是会有好处的,总比不听话被杀了强。
两个人都在电影中遇到了考验。
两人都遇到了需要翻译时,自己擅自改动翻译内容的情节。
李钊为了弱化矛盾,而王广海则是一半救人,一半私心。
王广海跟林毓秀吵架的时候,说的其实是真的,他对邮差,是有救命的援手。
虽然王广海这个人自私,见死不救,良心麻木,但是他确实没有在日本人面前揭露邮差其实不是照相馆里的人这件事。
当日本人要邮差洗底片,邮差根本不会,是他提醒日本人要开会,转移了日本人的注意力,日本人要离开,他擅自翻译,说洗照片要两天,然后日本人说只给一天,然后离开。
这件事上,不可否认,他确实帮了邮差。
如果他不提醒日本人,说不定邮差根本不会洗照片这件事马上就暴露了,邮差的命就不保了。
但是,接下来,他就在利用邮差了。
日本人要给良民证,他趁机把自己小三塞进来要了一张,从他的私心来说,他跟邮差之间已经两清了,邮差不欠他的了。


3 一个怕字,让他走上了不归路
《叶问》里的林家栋饰演的翻译最大的转折在于,关键时刻,他还是站在了同胞的一边,他的良心在一点一点被触动之后,实现了自己的终极爆发,做了一个中国人的选择。
而王广海没有。
他经历了身边很多人被日本人蹂躏,他都因为害怕,不发一言。
比如说,他跟邮差之间,就暴露了他对自己同胞见死不救的自私。
两个人一起去找照相纸,遇到日本人,邮差不会日语,他会啊。
他完全可以出来帮邮差翻译,告诉日本人,他们是奉命出来找照相纸的。
但是,他没有。
他竟然做出了当时我和我身边所有在电影院的人都震惊的行为,他竟然躲起来了!
我不需要他为了邮差去死,但是如果易地而处,我肯定不会抛下我同行的人,自己躲起来。
如果不是当时在拍照的外国人出来阻止,邮差早就死透透了。
王广海这个行为,说明了他的本质,危险当前,别人先死。
虽然王广海眼中含泪,但我知道他不是为邮差流的,他是为自己流的。
他怕!
他知道日本人不是人。
此时此刻,他的条件反射证明了,他跟林毓秀说的很多话都是骗自己的。
他说,他给日本人办事,日本人很看得起他,以后日本人占领全中国了,他们就有好日子过了,他们是功臣。
实际上,他内心深处知道,这是他自己骗自己的。
但凡日本人有一丝人性,他就会站出来帮邮差跟日本人解释。
他条件反射地躲起来,说明他知道,日本人不讲道理。
他的行为告诉他,他一直在自己骗自己。
所谓的翻译,不过是利用价值还没榨干的时候,就没有立刻杀掉而已。
他知道日本人不讲道理。
他身为翻译,见到日本人杀人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面对自己最爱的人,他如果不给自己找借口,根本无法说服自己和对方,为什么自己要给畜生当走狗呢?
他不敢说:
我就是单纯的怕,我怕死,所以我给自己的行为找了很多合理性的借口,我说日本人一定会赢,其实我哪知道啊,我只知道这一刻我不听日本人的,我一定会死啊。日本人丧尽天良,我能怎么办啊,我只能顺着日本人。
这才是王广海的心声。
他本意不想干坏事,但是他怕。
害怕让他失去了对同胞的恻隐之心。


4 不亲手杀中国人,就不是汉奸了吗?
其实导演找了一个他的对照组。
另外一个翻译,那个翻译的形象跟王广海不同,那个翻译就很符合人们常年在影视剧里对走狗的刻板印象,他们已经做汉奸做得自己也没有人性了。做出了一种狐假虎威的猥琐之乐。
王广海不一样,他其实一直保持着一种痛感。
比如,日本人带他跟邮差去照相馆的路上,有个他认识的女孩子被日本人追,那个女孩子跑过去拉他的衣服,求他救自己,王广海是眼里含泪的,但是他不敢救。
王广海的表情说明了,他其实是知道这位女性会遭遇什么,他也知道这是非人的折磨,他也知道这个折磨会很痛苦,但是他为了自保,他不敢发声。
再比如,他看到国民党的兵跟日本人在打斗,枪就在他脚下,正常反应应该是,拿起枪,有良知就打日本人,做狗腿子就打同胞,但是,他一直没有动。
导演的镜头其实告诉我们,王广海吓傻了。
他没有捡枪打日本人。
因为,他一直不敢反抗日本人,他一直看的是日本人对中国人的为所欲为。
然而,他现在竟然亲眼看到,有人连命都不要了,只是为了杀个日本人。
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如果一个人心里恨日本人,有这个机会,一定会第一时间捡枪去杀日本人。
但是他没有。
他没有勇气捡枪,这是他长期在心里给日本人跪下以后的后遗症。
当日本人质问他为什么不保护日本人,他的回答是,我是翻译,我不会杀人(大意)。
他一直在给自己洗脑。
只要我没有亲手杀掉中国人,我就不是汉奸,我就是人。
我想在只是臣服于日本人的强大,我只是站队。
我只是投机了日本人的未来。
将来日本人赢了,我的好日子就来了。
他也没有掏枪杀国民党的士兵。
说明他并不想当狗,没有坏到那种程度。
导演始终努力给每一个角色正常人的多面,让我们看到大时代下人性所能经受的考验的真面目。
5 当汉奸,其实是王广海的一门生意
王广海跟林毓秀的对话都拍得特别好。
因为王广海的台词,其实是一些汉奸的心声。
他们认为,日本人那么强,一定会占领全中国,最终中国人会输。
与其跟弱者站在一起,不如选择强者。
提前站队,还能成为功臣。
这是王广海跟林毓秀第一次交流时的心声。
这个看法,在韩国电影《暗杀》里也出现过。
韩国抗日时间比我们长,很多人最初选择反抗,但是坚持太久没看到希望,最后还是选择相信日本人,成为了韩奸。
这个心态,是一样一样的。
但是,第二次王广海跟林毓秀交流的时候,他的想法变了。
他认为林毓秀说的有道理,事情还没发生之前,谁也不知道结果怎样,万一日本人输了咋办?
于是,他做好了两手准备。
一手准备就是现在做翻译,另一手准备就是保留了日本人的犯罪证据,万一中国人赢了,他就可以当功臣。
这是妥妥的投机心理。
这种心理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赢家和输家之分。
巧了,韩国电影《暗杀》里也出现了这样的人。
日本赢了,他是有功劳的韩奸,韩国人赢了,他摇身一变,成为抗日英雄。
导演通过王广海这个角色,想要表达的太多了,你看懂了吗?


6 活得可笑,死得荒诞
最后,王广海为了阻止日本人企图对林毓秀用强而死。
这个情节让人五味杂陈。
因为在此之前,他根本不知道,日本人当着他的面,杀了他的老婆和孩子。
也不是当着他的面,他转过身了,还捂着自己的耳朵。
他身上一直还带着日本人给他的,他老婆孩子的良民证。
他去执行日本人的任务,把中国人叫到湖边。
他做这些事的时候,依然还是不觉得自己是汉奸,即便他知道,日本人接下来就是要把这些人杀了。
他做这些事的时候,他也不知道里面有自己的老婆孩子。
当时人太多了,虽然他老婆孩子看到他了,还叫他,但是他没有看到自己的老婆孩子,准确地说,他根本不敢看。
他知道日本人接下来要无差别屠杀平民,所以,他转过身,眼中含泪,捂住耳朵。
他不忍心看,但是,他不知道,自己协助日本人在杀自己的妻儿。
导演设置这个情节,其实是想要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不自己亲手杀中国人就不是汉奸的自我安慰。
你每一个协助日本人伤害中国人的行为,都代表了你就是汉奸。
你的行为不但卖国,而且会伤害自己的同胞,同时伤害自己的亲人。
他的结局,其实也很可悲。
当日本人要当着他的面伤害林毓秀,他终于意识到,日本人不可能当他自己人,他要阻止,结果被杀。
一个男的,看到日本人要伤害自己认识的女性,他不敢阻止;看到日本人要伤害别人的孩子,他不敢阻止;看到日本人要伤害自己认识的男人,他不敢阻止;连自己老婆孩子被日本人杀了也不知道,现在看到日本人要杀害自己的小三,他不乐意了,晚了,命丢了。
导演想要说的是,日本人当道,无论你是好人,还是想要苟延残喘的人,都活不下去,
日本人统治的世界,没人会有活路。
王广海只是觉得日本人不会输。
不少知乎用户可是真觉得中国人应该死。
王广海这个角色最好的一点,就是他不是幡然悔悟要干小日子,而是为了保护个戏子小三死的,汉奸就是汉奸,汉奸不需要美化。
很多人看这电影,恐怕最奇怪的一点是,王广海的老婆儿子,为什么那么轻易就死了。
就像小三林毓秀说的,正常人都觉得他们一家子都为日本人服务,就算没有通行证,也不可能有生命危险,日本人没有必要杀他们,毕竟杀了他们谁来洗衣服?哪怕日本人确实都是恶魔,但恶魔也得穿衣服嘛,这些中国人已经甘愿为奴了,就把他们留下伺候自己,何必非要杀掉他们,既浪费子弹,又少了一个劳动力呢?
但其实这个问题,那位日本军官教导伊藤杀掉阿昌的时候,已经解释过了,因为中国人不是人,无论他们是否配合,是否能帮助日本人,都要尽可能的杀掉他们,哪怕杀掉他们之后,自己要多干点活,多辛苦一些,也必须要杀,要把一切都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不能给中国人任何的机会——甚至美其名曰仁义礼智信。
这也是他们发动南京大屠杀的底层逻辑,就是所有人都知道,如果他们不杀这些人,让这个城市保持基本的正常运转,然后靠收税和有组织的抢劫之类的方式来搜刮,那么能够得到的收益绝对比滥杀一气要多,但他们却没有这么做,而是毫不犹豫的彻底屠城。
这一切就是因为他们来到这里,并非为了抢钱,而是为了彻底吞噬这个国家,把原住民亡国灭种,让中国改姓日。
他们的野心从来就不是只当个侵略者,殖民者,而是占领者,是成为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
为了这等宏图伟业,自己洗衣服就忍忍吧。
而这个真相,王广海并没有意识到,有人说他是意识到了,但是装作不懂来自我安慰,但如果真是装的,那他不至于想不到自己妻儿可能会受害,应该早就把他们保护起来,起码也是立刻将通行证给他们,送他们出去,毕竟虽然他不爱老婆,但总不可能真不管儿子。
从他妻儿之死,可以证明他确实相信自己的那套理论,就是现在的屠杀只因为在战时,而早早投诚的他和他的家人一定是安全的,等到日本人真的完全胜利了,那么自己也就安全了,甚至会有很好的前程,他这是以正常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正常理解,去判断日本人,就好像当年的香港居民对英国殖民者,韩国人对美国大兵,当然,他们来殖民肯定是要压迫,要剥削,但当地人总归还有条活路,就算当狗当奴才,只要抛弃自尊腰弯的够低,也未必不能过上舒服日子。
但他没意识到,英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那可完全是两码事,殖民者和殖民者也有区别,日本人可不是来跟你搞经济殖民的,彻底占领的意思就是这片土地以后不会再有一个中国人,哪怕你会说日语,但只要血管里还流淌着中国人的血,你就是他们的眼中钉。
所以哪怕不去保护自己的情人,哪怕你一直无比听话,但如果有一天日本人找到足够多懂中文的日本翻译,那么他的死期也就到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也算是在死前提前得知了这注定的命运,日本人在觉得他还有用的时候用许诺麻痹他,让他拿着几块点心就自以为成了他们的自己人,阿昌都不信的所谓朋友,他确实是有几分相信的,所以在当面被辱骂为狗的时候,他才爆发了,如果他一直很清楚自己是条狗,那个时候也就不至于突然反抗了。
所以这个人物的行为逻辑是合理的,而王传君的表演嘛,也算是巧合,他那种自欺欺人的气质,和这个人物颇有些契合,所以比起他的其他角色,他这个角色的完成度要更高,这一点与其夸他的演技,倒不如夸导演的选角了。
这个角色好啊,好在他非常合情合理地给人展示了当汉奸的活路是怎么被一条一条堵死的。
自古以来外族屠城,都会给两类人留个口子,工匠不杀。先投降的官吏不杀。古时候技术获取传承不易,工匠需要留着干活用。中国那么大,杀是杀不完的,需要人帮忙管理,主动投诚的官吏自然比人生地不熟的异族人好用。
王广海当汉奸的第一条理由是“中国会输”,事实上这是当时很多人的想法。三百年前输给满清、几十年前被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当时被连番攻城略地的现状,很自然让“中国会输”成为消息灵通人士难以抗拒的认知。
既然会输,那还抵抗干什么?日本人又残暴,抵抗马上死,投降合作可能活下来,那么投降合作是很自然的选择了。
但是投降合作有个问题,就是你投降了敌人也未必不会杀你。王广海又不瞎,日本人杀国军、杀小孩、强奸妇女他又不是没看到,但是他还能这样骗自己:
日本人只杀抵抗的军人和老百姓呀,他们也是人呀,不抵抗他们也许就不杀了。杀小孩……小孩没死!只是昏过去了哈!
然后他目睹了纯粹为了杀人而杀人的屠杀,不管抵不抵抗,全部枪杀,这一条理由也破灭了。
最后第三个投降合作的理由:
日本人将来统治中国,肯定需要中国本土精英帮忙治理,很多杂事也需要人去做,自己既通日文,又听话肯合作,屠杀老百姓是因为普通老百姓没用,自己这么有用肯定是不会被杀的呀,等仗打完了还能被重用呢。
结果不懂洗照片的摄影师,找来了日本会洗相片的军人,运来洗相片的机器,自己解决了不会洗相片的问题;摄影师本来只能一个词一个词蹦中文,后来中文说得越来越流利。翻译这个活,又不能被他王广海垄断,日本人也是可以学会中文的,到时候还要他干什么?
他最后被骂成狗然后脑门上挨一枪,就是给未来可能的大战中想通过带路换活路的潜在汉奸一个警告:
别仗着学了点技能有个学历就可以幻想敌人因为用得着你给你留条活路,你那点本事根本不是不可替代的。农业社会或许还需要留着工匠和汉奸来用,但是到了工业社会,一个很残忍的事实是,杀人比以前容易太多了,腾笼换鸟也比以前容易太多了。
工业化杀人是可以很高效的,几个集中营,能成百万杀人,多盖几个就能把原住民短时间内屠杀殆尽。工业化技术传承也很高效,一套现代化学习制度加上教育普及,源源不断的可以生产出需要的各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来,还要留着原住民做啥?
一旦全面战争降临,要么输了全死,要么抵抗着扛到最后赢,没有输了而当汉奸能活下来的第三条路给你走。彼时的南京就是这个缩微样本,王传君饰演的王广海,就是那个亲身演示第三条路的幻想怎么被一次一次戳穿的。直到最后一刻他才知道,在入侵者眼里,他不过是一条狗。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对于这个角色的属性,电影选的视点很有意思。
电影并没有批评小市民式的选择“不道德”(这也是之前最常见的路径依赖)
电影想说的是, 小市民式的选择“不聪明”。
前者对方无所谓的, 但是后者真会戳到痛处。
当年杨靖宇将军在抗联打游击的时候,有老乡对他说,投降了吧,现在大家都投降鬼子了。
杨靖宇将军说,老乡,要是全部都投降了,那哪还有中国啊。
王广海就是跟这个老乡一样的人,他坏吗?也没有怎么坏,他只是不相信,中国真的会赢。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影视娱乐 最新文章
为什么大鹏近几年在电影圈上升势头如此之好
如何评价国产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
为啥《南京照相馆》上映后,越来越多的观众
看完申奥执导的《南京照相馆》你有何感受?
《浪浪山小妖怪》中,送袈裟的老和尚有没有
看到《南京照相馆》结尾阿昌说出「我们不是
电影《年会不能停!》里皮特总挂在嘴边的「
《哪吒2》是否已经被过度造神了?或者说有被
《高山下的花环》里为什么在刚要上战场时给
《流浪地球2》的票房比第一部退步了6亿多,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5-08-06 11:19:02  更:2025-08-07 10:56:46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