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人物音乐 -> 为什么华语乐坛毫无底线地堕落? -> 正文阅读

[人物音乐]为什么华语乐坛毫无底线地堕落?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李泰祥,刘家昌,李寿全,侯德健,梁弘志,陈彼得,马兆骏,陈志远,陈复明,钮大可,谭健常,陈大力,陈秀男,曹俊鸿,左宏元,陈小霞,罗大佑,涂惠源,小虫,…
因为专业作词作曲的,在这个行业压根赚不到钱。
生存空间太小,而且越来越小!
我们的这个娱乐圈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就是,极度的压榨幕后创作者,把99%的利益都给了前台的人。
这一点非常拧巴!
但是,即便如此,在以前的时代,幕后的作词作曲好歹还能混个温饱。
因为……
量大!
以前的乐坛,出作品都是按照唱片出的。
一盒磁带,灌满需要十首歌或者十二首歌。
歌手出作品,一出就是一盒磁带,出十二首。
其实,其中也就一两首能听的,其他都是凑数的泛泛之作。
但是,它能养活从业者啊。
哪怕是林夕那种大神,也不可能首首都经典。
一个幕后创作者,可能做十首歌,也就一两首是好的,其他也都是泛泛的。
问题是,只靠一两首,是吃不饱的。
好在,旧时代唱片业的时候,没有网络,大家买歌,一买就是一张唱片。
一下就是十几首。
能养活人。
·
网络时代不行了。
歌手出歌,可以论单曲卖了。
没必要为了迁就唱片的容量,非要凑个十首十几首的。
这一来,幕后创作群体的收入就降低了太多空间。
生存空间大大缩小。
·
在国外,我知道的,哪怕一些不出名的作曲作词,创作者也是能分到版权营收的。
国内么……
买单!
而且是很低的价格买断。
按照销量分成,那是想都别想——顶尖的大神或许可以,我不太清楚。
再说一次,我们的娱乐圈,畸形的地方在于,把99%以上的利益都份给了台前。
而幕后的人,分的太少太少。
·
我知道一定有人说:凑数的歌写来干嘛,只写精品不行么?
因为:只写精品根本吃不饱,而全写精品,才华也做不到,不可能的。
大量的基数,才能产生出少量的精品。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想必不难理解。就算是作词作曲的人,也有一个进步和成长的过程。
你不可能要求一个作词作曲的人,一进来就是顶级大神的水平。
成长的过程,出一些普通的歌,谁养活?
正确的逻辑是:如果一个歌手可以只出一首好歌就能赚的盆满钵满。
那么,一个作词作曲的人,应该也通过这一首好歌,转到足够生活的钱才对!
问题是,现实是,根本做不到!
·
当然了,可悲的是,很多人是不会关心也不会在意这些的。
更过分的是,有一部分人甚至觉得,我有歌可以听就好了,我才不在意幕后的这些弯弯绕绕。
对,就算作词作曲的人都跑光了。反正他们还有抖音的缝合怪那些东西可以听……
哈!
因为创作环境不好!
陈奕迅的《路一直在》,知名度和传唱度还不错,原作者一年收入271元。是一年哦!!!
陈奕迅在电视台上唱一首歌怎么也上百万吧?但是原作者只有271元,这些年,《路一直都在》演唱会在用、各种综艺节目在用、各种播放器在用,各种商业场合在用,而作者只收到一年271块人民币。
据了解,如果电视台综艺节目使用,正常报价,这首词曲使用费在8-10万人民币(税后)。
大家都是人,幕后也是人,前面的明星动不动以亿为单位!幕后的音乐人却还挣扎在温饱。文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是他们不爱钱,他们也爱,只是想站着挣钱。
幕后的音乐人要不转行,要不就对着音乐模板写口水歌,大家都总要生活的吧!
不是所有人都是李健,可以沉寂7年,还在坚持自己喜欢的音乐,不随波逐流!要不余华怎么会说他是人生榜样呢!
2010年,王菲春晚一曲《传奇》火遍大江南北,2012年李健说,作为作曲者,国内各大KTV这一年版权给了他90元。他都没有去领,他看来这是一种耻辱!我国KTV有5万所,一年365天,爆款音乐一年作曲者只能收入90元!
反观隔壁小日子,为什么音乐如此繁荣,也许这也是原因之一。日本歌曲无论是卖唱片、网络平台、电视台表演、商演、演唱会,作曲作词者能分走一半的钱。幕后的音乐人比歌星都有钱,中岛美雪是日娱收入最高的女艺人,北野武是日娱收入最高的男艺人。
说白了,就是因为有钱,所以才会有那么多音乐人,数年如一日的辛勤写歌!没有钱,大部分人就会集体摆烂!
而国内,歌星有钱,唱片公司经济公司赚的盆满钵满,而音乐人除了顶级的那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挣扎在温饱线!
什么时代就做什么样的事,现在的人也是过去的人一路影响下来的,除了内地乐坛有断代史,我们地球人的音乐的时代精神就体现在我们地球人当下创作的音乐当中。
如果这是错的,我们只能指责某个时间段的前人制作了错误的音乐,我们也只是听到什么就搞什么出来,但是这个错误能够被广泛地复制,也是因为人类不可克服的本能,或者在这个问题下,一种劣根性。
二十世纪音乐史确实产生了一些反历史潮流的历史意外,这些音乐(或要素)已经不可能第二或第三次流行。
有本音乐书讲人欣赏音乐分三层,第一层是官能欣赏。上个世纪某个时间节点的美国人或者另一时间的欧陆人拉美人等放大了音乐的某种不应被过度强调的特性,随后,这种音乐元素广泛传播。这一行为,完全具有历史的合理性,而且不断发生,影响结果不断重叠。
赫尔伯特斯宾塞说,(最)适者生存,查尔斯达尔文说,你说得对。音乐也是这样,最满足人的本能的音乐构成部分长存,而不是最好的那一部分。
所以说,现在我们做垃圾,以披头士的影响力,列侬就没有错吗。
不是乐坛自己想堕落,而是有些资本公司需要华语乐坛堕落,才能赚更多的钱,才能彻底掌控乐坛的一切生态链。
根源在于那些平台公司(反正是绕不开腾讯的)
我以前在头条写过美国Billboard榜单的规则。
50%Airlpay+45%Sale+5%Stream=一首歌的总成绩点数
也就是50%的电台,45%的销量,5%的流媒体
其中电台分为BDS电台和非BDS监控的小市场电台,现在规则更改,非BDS小电台的数据不再计入成绩了。
销量包括单曲的付费下载,主要是苹果itunes的下载,也有一些是来自亚马逊,索尼之类的付费平台下载。还有实体的单曲销量。
下载的大头是苹果这里的。
以前是下载年代,成绩大头是苹果itunes贡献的,现在付费下载时代已经过去了,下载的成绩数据越来越微弱了,尽管官方一直在提高下载的成绩比重,但还是拯救不了下载的颓势。
流媒体包括主动流媒体和被动流媒体,主要是由YouTube和Spotify贡献成绩。Spotify成立其实没多少年,原先是几大音乐公司为了防止垄断而联合投资成立的,在人口只有一千万的瑞典,是世界第一大音乐平台。
Spotify的兴起,直接导致了下载时代的退潮。而现在Spotify的成绩基本也决定了一首歌的榜单排名,尽管流媒体占比只有5%,但是架不住基数太大。
——以上是美国Billboard的单曲榜成绩构成。
美国公告牌Hot100,是世界最权威的几个音乐榜单之一,含金量也是世界第一,它之所以权威,是因为一首歌的成绩,每一项随手可查。是个人有手就可以随时查阅一首歌的真实数据。
就比如苹果Iitunes的数据,俗称红绿榜,不用翻墙,百度一下就有,数据是实时的。
如果有人试图数据造假,刷数据,刷下载销量,红绿榜上会清晰的显示异常数据。基本上第一次接触这东西的人,花十几分钟了解下规则,都能看出来刷数据造假会是什么情况。
几年前牙签跑去刷数据,被全网嘲笑,也就粉丝在那里玩大字报,玩文字游戏,丢人现眼。
官方为了保证数据权威性,发现有人刷数据造假,一般处理方式是一键删除,你刷多少我就直接数据清零。
又比如Spotify的成绩,Spotify的播放成绩分有效数据和无效数据,有严格的播放计入规则,需要声音达到一定分贝,并且连续不断播放完整才能算一个播放量,有一丁点达不到要求的都算无效播放。
所以有人试图靠快进,靠歌曲加速,或者靠点一下来回刷的方式刷播放量都是行不通的,就算你雇人每天循环播放一首歌来刷成绩,也刷不了几个,因为Spotify的成绩占比计算比值很低,如果你不是本身就很火的歌,刷数据也会被人看出来。
至于美榜的销量统计,那也是很严格的。
无论是itunes的下载统计,还是现实里的实体专辑销量,你都很难刷数据,并且美榜严格实行了一个规则——
无论你一个人买了多少,反正都只算一个单位销量。
就是说一张专辑,你无论是买了100张,还是1000张,又或者1个亿张,不好意思,计算成绩的时候,都只算作1张。
itunes上的单曲下载,你付费下载过一次以后,永久只算一次下载,哪怕你把下载过的歌曲删了,重新下载,也不计入成绩。
所以美榜的含金量世界第一,全世界只要是混乐坛的歌手,除了个别特例,都是削尖了脑袋想要杀入公告牌。
能登上BillboardHot100,那就是你实力的证明,那块招牌比什么都好使。
但凡能登上公告牌前20,甚至前10的,你可以在美国路边上,大街小巷都听得到,前几名更是烂大街的存在。
榜单上的排名能够真实反映一首歌的热度,也能反映这首歌的歌手红不红。
如果有歌手拿了公告牌冠军,那么他当年一定是美国大红的热门歌手,甚至是全球大火的歌手,当年不出意外会在年末,被邀请参加美国时代广场的新年表演。比如江南Style的鸟叔,一个韩国人,拿了Billboard第二,年末被邀请参加美国市场广场新年表演。(更正)
——
来说说华语乐坛。
华语乐坛以前的音乐榜单,也是有含金量的,比如台湾的金曲榜,比如内地的华歌榜。
以前华语乐坛的音乐榜单也是风向标,能够反应一首歌的火爆程度,反映一个歌手红不红,所以和美国、英国、日本这些国家一样,歌手会费尽心思上电视节目,上综艺节目,在各种电台宣传自己的歌曲,为歌曲打榜。
比如零几年那时候安徽卫视很火的时候,超级大赢家这档综艺,就有很多歌手费尽心思来参加,宣传自己的新歌,比如唱爱情买卖的慕容晓晓就是参加这档综艺宣传后火的。
归根到底,那时候的环境和美国日本英国等是一个逻辑的。
一个歌手出歌,能不能火,全看听众。
观众听的舒服了,觉得好听,那就给这首歌增加热度,给亲朋好友安利,最后给这首歌推出很好的榜单成绩。
如果这首歌观众听了,觉得很难听,哪怕歌手再怎么上节目费劲的宣传,观众就是不买账,那这首歌就是火不了。
观众就是市场,市场决定创作。
但这种模式,有个很高的不确定性,那就是有可能你创作出一首质量很高的歌曲,但观众并不买账,或者观众过了几年以后才认识到这首歌的优秀,但创作者已经亏钱了,作品生不逢时。
比如《大话西游》就是个典型例子。
对于资本平台来说,这可不行,他们可容忍不了这种不确定性。
华语乐坛在2004年高光结束后,开始转向互联网时代,最早千千静听,酷狗音乐等兴起,最早一批网络歌手出的歌,虽然是口水歌居多,但遵循的原则还是听众决定歌曲火还是不火。
很快,腾讯系为首的互联网资本平台入场了。
他们首先通过免费摧毁市场原来的生态,然后开始摧毁的就是音乐榜单的权威性,紧接着开始大肆收购各种音乐版权,搞独家垄断,不只是对观众搞垄断,他们对上游的音乐制作人,音乐公司也都这么干,搞各种霸王合同。
事实上中国听众不是对付费反感,也不是不愿意为音乐花钱,但大多人绝对不乐意为一坨shi花钱,更不会乐意为各种音乐裁缝花钱。
但是听众没得选。
因为腾讯收购了海洋音乐(酷狗音乐),整合了QQ音乐,垄断了大部分音乐版权后,甚至连国家版权局跟他打官司都赢不了,逼得国家版权局多次出手专门针对腾讯。
腾讯系为首的几个平台摧毁了国内的音乐榜单后,音乐榜单排名都是由腾讯自己决定的,根本不是由听众决定的。
郑钧:现在的音乐排行榜10首歌有9首都听不下去,他替你选好了,是放在你面前让你恶心的菜,就问你吃不吃吧。
腾讯为首的几大平台为什么要摧毁音乐榜单的权威性?
他摧毁了音乐榜单权威性,就可以靠着垄断市场,随便决定榜单排名,进而要挟上游的音乐人,歌手,音乐公司。
你不按照我的规则来,你的歌就上不了榜单,也别想有曝光和热度。
音乐榜单排名不只是个排名,本身也相当于一种曝光,排名越靠前的歌,得到的热度曝光就越大。
腾讯要的是掌控整个产业链上下游,让所有人都听他的,对付音乐公司他就用各种平台霸权,流量霸权,对付音乐人和歌手就用独家合同,逼迫音乐人和歌手只能选他。对付用户就用水军控评,喂shi。
然后他就可以公然割韭菜。
QQ音乐酷狗音乐上你们自己可以去看看,一些流量歌手出的乐色,有的用户一张专辑能买几万张,粉丝搞公会凑一块,能买几十万张。大把的一个人买几千张几万张的。
放在美榜这种行为是禁止的,典型的数据造假行为。
但腾讯可不管这些,而且腾讯带领的水军和水军头子还发明了一种新的统计单位,销售额。
历来全世界统计销量都是按照【张】来统计,单曲实体专辑用【张】,单曲下载用【首】。
国内则为了掩盖刷数据,一个人买几万张几十万张这种造假行为,发明了销售额这种新的统计词。
比如某孝沾鸽鸽《光点》销售额2个亿哦。
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一首单曲有2亿个中国人下载购买了呢。
你说这种环境下,乐坛怎么可能不衰落?
国内几大音乐平台系,腾讯系,网易云,阿里系。
阿里系的音乐平台一直就不成气候,靠着拥有的少量音乐版权一直死撑着,威胁不到腾讯。唯一能对腾讯造成威胁的是网易云,但网易云的短板就是版权。
如果不是国家版权局一而再再而三出手搞腾讯,专门针对腾讯,腾讯早就用版权大战把网易云逼死了。
华语乐坛想自己衰落吗?
乐坛如果发展得很好,歌手们自己有钱赚,听众有好歌听,音乐公司有钱赚,音乐榜单有权威性,流行文化必然能走出国门对外输出。
但对于腾讯而言,才不是好事呢。
诸如腾讯在文娱领域的例子,你还可以参照在互联网下载领域的迅雷,迅雷一样也是想掌控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唯我独尊。
然后把行业搞得乌烟瘴气,自己也没见得活得多好。
国内这种例子可太多了。
——
总有人喜欢给腾讯洗地,说大家故意把锅都甩给腾讯
那我只能说你压根不知道腾讯有多大,手伸得有多长,对【行业百草枯】这几个字的了解有多浅薄。
我随便列下腾讯在文娱领域的情况。
小说:网文第一大公司阅文,腾讯旗下,阅文囊括了起点、创世、RN、云起、起点女频、潇湘等一大堆网站,占据着整个行业大部分作者资源和读者市场。2020年5。5的卖身契合同事件,这么快就有人忘了。
——
电影:腾讯影业和阿里影业,以及爱奇艺这三家背后对应的互联网电影公司,这些年怎么霍霍电影市场的是记不得了?孝沾鸽鸽哪家的自己不能去百度下?天天那么讨厌孝沾鸽鸽,这会儿就给腾讯洗地了。真搞笑。
这几家互联网资本影视平台,这些年已经把传统影视公司都快逼死了,去年华谊经营困难,腾讯买了华谊不少股份。腾讯在一点点蚕食传统影视公司,按照这个势头,要不了几年,一堆传统影视公司都会被腾讯收入囊中。
——
音乐:腾讯打包买了海洋音乐,海洋音乐旗下的酷狗音乐曾经是用户最多的音乐播放器,到现在都是用户前二的播放器,QQ音乐也是第一第二的水平,两个音乐播放器的用户加起来全市场70%以上。如果不是网易云顶着,谁能跟腾讯对打?
——
游戏:这个不用我细说吧?
——
漫画:快看漫画用户最多,占了差不多50%的用户,不会有人觉得腾讯没投资他吧?腾讯漫画自己就不说了,他怎么霍霍这个行业的,我已经说腻了。反正总有人说他拯救了国漫。网文55断更节闹得很大,但是漫画行业早几年前,合同就已经是卖身契了。
——
动画:腾讯爱奇艺优酷B站四大天王,你在中国只要做互联网动画,你想挣钱,就必须在这4个里边选一个,别的没得选。而他们4家是一伙的,不存在你们口中所谓的竞争。哦差点忘了说了,腾讯也有B站的股份。
爱奇艺优酷B站很多网文改编的动画,而这些网文,大部分都是腾讯旗下的阅文提供的(微笑脸)
腾讯视频里动漫区里的两大扛把子,若鸿文化索以文化,盛产3分钟5分钟长度粗制滥造的3d动画,这可是腾讯支持的哦,腾讯给你们喂shi,来,洗地的都给我吃下去。
——
长视频:还是腾讯爱奇艺优酷B站四家,B站学抖音搞了短视频模式,爱奇艺腾讯优酷不好学这个,所以此前为了反制(抖音快手),几家公司联合出了一个公告声明,自己去了解下。
如果不是字节跳动系对腾讯系产生了威胁,腾讯那是一点都不着急的,腾讯自己曾经在短视频出了个微视,你看看做的怎么样?
微信和QQ这俩3A大作怎么恶心人的,平时骂骂咧咧的,这会儿一堆人搁那给腾讯洗地,斯德哥尔摩症犯了?
——
直播:虎牙斗鱼这两大平台,占了直播市场超过70%,不好意思,这俩都是腾讯控股的。之前腾讯一度要让这两个平台合并,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垄断,最后被国家出手干预才作罢。
电商直播可能唯一是腾讯手伸得不长的领域了,可问题是电商直播并不属于文娱领域。
——
发现了吗?
你日常生活用的通讯软件,各种APP,游戏,短视频,直播,小说,电影,动画,漫画,音乐等等,到处都是腾讯的身影,偏偏还不是只投资那么简单,要不就是控股,要不就是垄断,要不干脆整个市场都是他的。
有人根本不知道腾讯的文娱帝国有多大,总是莫名其妙给他洗。
腾讯阿里这两大巨头,除了个别领域,那基本是进哪个领域哪个领域完蛋。
比如阿里进了网文小说,以前有个小说APP叫书旗,很火,用户很多,阿里收购了书旗后,书旗凉凉。阿里买了神马搜索,神马搜索凉凉。土豆网和优酷网合并后,曾经是互联网第一大视频播放平台,而且广告少,使用起来也简单。被阿里收购了后,现在亏损,日渐萎靡。
腾讯进哪个领域,二话不说先用自己大数据+流量那套玩法,把原先的市场秩序给摧残,然后再大发善心撒钱投资,一堆二傻子只看到他撒钱投资,看不到他怎么摧残原先的市场秩序的,然后就在那里哭的稀里哗啦的:我的大善人腾讯,拯救了国漫,太有良心了。
《黑神话:悟空》作为国产3A的希望,PV刚出来就引爆了互联网热度,然后声音最多的是什么?
是担心腾讯去挖墙脚,腾讯强行入股去买人家公司,控制它。
为什么大家会这么担心?
因为这种事腾讯真的干得出来,而且他干了很多次。
每次我一写文娱领域的回答,一提到腾讯,就有孝子在那里哭丧,真是够滑稽的。
哎,关键是做音乐本身一分钱都挣不到,你回想下过去几年你有花钱买过一张专辑么?不要说买专辑了,你可能买一个音乐APP的VIP都舍不得。
我们把时间往前推到2000年前,听音乐得买一张CD或者磁带吧,得有CD机或者录音机这类播放设备吧。那时候音乐至少和电影是一样具有巨量市场的钱赚的。
譬如,我读初中高中的时候,很喜欢去逛唱片店,买CD或者磁带带回家,一张CD或者磁带几十上百一张,卖一张唱片公司和艺人都能分到钱。
现在呢,音乐人的专辑基本都是免费放在音乐APP上,我们不花一分钱就可以听。但是制作一张专辑,作词、作曲、编曲、录音、混音每一项都是需要花很多钱的。
我花了钱做出来,不管被听多少次,我几乎拿不到一分钱,只能靠线下的演出挣钱。况且,中国的版权保护又不好,哪怕被各种短视频用,被别人翻唱,被商场里天天放,我依然拿不到一分钱。
那我们假设,一个音乐人或者乐队,只用心做音乐,不参加商演,那他可能真的一分钱挣不到,最终只有饿死。
我们用电影来解释,譬如“流浪地球”投资1000万,从写剧本,请演员拍摄到剪辑制作,钱花了。最终只能免费放到爱奇艺上供大家免费观看,那你看看还有没有人去拍好的电影。
行业的发展需要整个行业能挣钱啊。我想起大学的时候选修了一门“川剧”课,真的挺喜欢,但是,现在川剧演员很多都沦落到去火锅店给顾客搞变脸杂耍了。现在的各种剧种几乎都消失了,为什么,因为没钱挣。
没人看演出,就没有人会继续从事这个行业。譬如川剧吧,没有钱,本身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会流失或者转行,没有新鲜人才进来,自然就消失了。
以前的音乐行业赚钱模式是,唱片公司发掘新人,请音乐行业的各种大牛一起制作一张专辑,譬如请李宗盛写词,让周杰伦写曲,请最好的乐手录音师编曲录音,然后制作完成后推向市场。唱片如果卖上几十万张,也能赚个小几百万,再加上演出代言啥的,这个行业的人至少还能过得滋润。
现在呢,假如这个模式不变,卖专辑的这部分收入直接消失了,只能靠演出挣钱。赚钱的模式变成作品都是不赚钱拿来做流量,通过演出和跑综艺赚钱。那请问,流量为王的前提下,歌曲好重要还是能吸引流量重要?
现在听歌,我想几乎没有人不是用音乐APP听的吧,音乐APP几乎是唯一的发行渠道,但是这个发行渠道几乎不会给普通音乐人带来任何一分钱的收入。哪怕有,也只有头部的音乐人可以卖专辑和单曲,可以分到一部分会员收入。
其实互联网的冲击对音乐和电影都是一样,只不过电影虽然也能家里看,但是电影院的视听体验不一样,而且有严格的版权保护,只有过了放映期才能在视频平台上看。而音乐,我们不会说买票去集体听音乐吧,现场演出没法做到电影一样,一个电影全球可以一起看。音乐的演出只能一次辐射很少的人,赚的钱都是一个一个音弹出来的。
所以,目前的音乐市场是畸形的,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不赚钱,或者只能通过演出和跑综艺挣钱,那么时间久了,顶尖的人都会从这个行业抽离。我们的音乐行业亟需探索更多让从业者挣钱的商业模式,不然垃圾和流量产品只会越来越多。
你看现在电影和电视的演员,偷税漏税啥的动辄上千万,上亿,哪天中国搞音乐的顶尖选手都能开上大奔就谢天谢地了。
中国的音乐人太他x的需要赚钱了,让作词作曲的人富起来,让做幕后录音、编曲混音等等人富起来,如果他们都能赚到钱过得很好,你看看他们做的作品会不会闪瞎我们的狗眼。
昨晚和老婆聊这个话题,其实吧,全世界的音乐行业都在受到流媒体的冲击,但是不得不承认,欧美对版权保护真的好。之前在油管上看很多音乐博主分享,在油管上上传翻唱类的视频,是会侵权的,收益也要分给歌曲作者。哪怕是一个学校合唱团要唱人家的歌曲,也得给钱。所以外国人会很纳闷,为什么类似赵雷这种一首“成都”火遍大江南北,被播放和使用无数次的歌手还没有开上豪车住上别墅。
另外,比如我学习的大部分国外吉他教材,基本上都不会引用别人的作品,几乎都要自己作曲编曲和录制以及写谱。但看看我们国内的吉他教材,几乎没有几个会做这个事情吧。
所以,我们还是习惯了不尊重知识产权,习惯了白嫖,而且不管是音乐平台还是短视频中视频平台,几乎也没有为创作者版权者提供保护和收益的机制。
我们的互联网就是这样通过免费使用,然后在别的地方把钱挣回来,音乐也是这样。
很奇怪的一点就是,iOS系统用大部分软件或者获取内容都是需要付费的,我买Mac以后,光是买各种软件就花了大几千,但是放在Windows和Android生态,你几乎见不到任何一个应用是需要收费的,哪怕收费,盗版也是一大堆。
这也就解释了,为啥我们国内的APP用户体验极其糟糕,天气应用里面加新闻,各种奇奇怪怪的都往上搞,和音乐产业一样,没办法啊,应用本身并不赚钱啊。
所以,我们国内的互联网的思维从来都是免费,然后从别的地方把钱挣回来,大家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态,所以不仅是音乐行业,大部分行业都是这样,譬如做自媒体的,都是想着积累粉丝,然后通过别的手段变现。于是各行各业都在流量为王,各种为了吸粉没有下限。
于是互联网夹杂着雷霆万钧之势,深刻的改变了各行各业,这种免费的流量思维,把很多行业都在往低俗和堕落里面带。
我以前特别喜欢南方周末,他们的文章让我去思考这个世界和中国提供了很多帮助,但是现在呢,你有多久多久没有看过报纸了,你看看以前的那些严肃媒体,也在输出垃圾。没办法啊,辛辛苦苦做调研,搞课题,花了很久做出来的新闻或者专题根本没人看。还不如人家拍一个段子来的点赞和收入多。
大部分互联网行业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作恶,他们颠覆了一个一个的行业,但是也在毁灭一个一个的行业,他们眼里只有流量和赚钱。做音乐APP的公司并没有音乐理想和行业操守,甚至很早的时候网易还干过很恶心的事情,就是你只要把作品上传到网易云,你的版权就是它的了,大家应该还记得这件事。而且对大量没有拿到授权的翻唱作品,堂而皇之的就让其上架。
其中我觉得作恶最深的公司就是抖音系,无休无止的吞噬你的时间。在互联网环境下,本来就是去中心化,去严肃话,内容不再把持在有能力制造高质量输出的团体手里,全部变成ugc用户生产。
完全没有了精英和懂行的人把关,一切的价值都由算法和数据决定,那么必定会导致,大多数人认同的感兴趣的就是好的能有流量和赚钱的。那么,一切的作品都一定要讨好大众,不然就没有流量,没有数据,没有未来。
最终,大众起来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内容生产,以及摇身一变成为了裁判。于是什么“音乐没有好坏”,“老百姓喜欢的就是好的”,各种反智的言论都出来了,各种华晨宇、蔡徐坤、吴亦凡等天才都出来了。
做作品赚钱靠的不再是创新和用心,再精良的制作没有曝光和流量,无法满足大众,取悦大众,那么就赚不到钱,悲哀乎!
“乌合之众”说,一群人在一起很容易成为傻逼。
当整个世界懂行的人都失去了话语权,懂行的都得讨好大众,裁判权全部交给大众,那么一切东西都会堕落,都会变得哗众取宠。
前段时间丁太升火了,我觉得中国太需要懂行的人重新掌握一部分话语权了。需要有千千万万个丁太升告诉你那就是垃圾,需要有更多类似南京市民那样咬着版权和那些搞综艺的据理力争。那样音乐行业或许能在互联网去中心化的过程中,重新好起来吧。
音乐在过去几千年都是听的,但2014年随着移动互联网4g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资本发现:音乐不仅要听,还要看。
所以,唱跳爱豆一跃成为了主流。但是,“看音乐”从本质来说,违背了商业音乐的经营逻辑。
你去看某歌手的演唱会好、买唱片也好、买数字音乐也好,所有的前提都是:这歌好听。这歌不好听,怎么都不行。
去看五月天演唱会,除非你买VIP票,否则,你不可能看清人脸。但是,很享受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唱歌听歌的氛围。
但是,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大屏显示器的普及等科技进步改变了一切。
1、在短视频普及之前,音乐是最有效的传播媒介。大家回想一下,十几年前,没有抖音快手,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之前,你们最初是怎么认识周杰伦林俊杰的?
答案是:某天去上场逛街,听到一首歌,觉得很好听;看综艺节目,听到了一首歌,觉得很好听;在学校里面听校园广播,听到一首歌,觉得好听.......一查,是xxx歌手的歌,仿佛找到宝藏一样。
现在,你是怎么认识一个新人歌手?
某选秀节目、某热搜、某抖音大数据推送.......很多歌手,尤其选秀节目出身那一批人,你不知道他原创什么歌,但是,这个人这张脸你认识。
以前也有偶像派,唱歌就KTV水平,但是,人家的歌也是好听的,因为你的歌不好听,电视台、商场、咖啡厅、校园广播压根不会播,自然也无法传播。所以,一个唱片公司最值钱的就是作曲家团队和音乐版权。这是以前的商业唱片的经营逻辑。
2、开演唱会,不需要这歌好听,只需要这个歌手好看,甚至在场上玩游戏一个小时都可以,甚至啥都不需要,只要能引发舆论热点即可,所谓的行为艺术——开头低声陶醉,突然中邪,上蹿下跳,嘴里念念有词的rap,接着打鸡血般飙高音,药效过了,全身虚脱,低声呢喃,傻笑一声,结束。
或者努力人设,赶紧去医院,再不去伤口就要愈合了。
或者才子人设,我脑子里面有几百首歌,但不发表。
因为视觉的冲击力一般大于听觉。同时,成本更低。能上热搜,远比音乐好听重要。
3、选材方面的转变。
两个人站一块,除了瞎子,都能看出来哪个更漂亮。一群人在一起,很快就会有“班花”“校草”被选出来。
但是,你要评价一个人是否有音乐才华?唱歌好不好听?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找几个女生肤白貌美大长腿、男生180以上大长腿八块腹肌的人难度远低于找几个音乐人。
唱片公司可以一天面试1000个练习生,因为他只需要看谁长得好看。所以,你看那些经纪公司的练习生像韭菜一样,一茬一茬。
以前的唱片行业、经纪公司的领导都是精通音乐的。但是,现在的娱乐经纪公司高管,不需要懂音乐。他们只需要会“看人”、会忽悠练习生签合同。
粉丝都是在“看音乐”,玩“追星游戏”,而不是在听歌。他们享受追星的过程,而不是喜欢音乐。所以,脱粉回踩往往只在一瞬间。你看王力宏塌房了,粉丝:“赶紧去下载王力宏的歌。”某流量明星塌房了,粉丝:“二手低价转让xxx生写、周边。”
资本还在饮鸩止渴,玩起版权买断的垄断游戏。
现在词曲交易市场基本是版权买断制。买断意思是,假设你是作曲家,你一次性把歌曲的版权卖给唱片公司,以后10-20年,这歌的收益与你无关,你只有署名权,好处是你能一次性拿到一笔钱。
腾讯为首的资本最初的想法:在不知道那首歌火的前提下,我把歌曲的版权都买下来,形成垄断。
跟腾讯在网络文学上做的事情一模一样,你写的网络小说版权不是你的。
然后,腾讯拿着音乐版权赚消费者的钱。
但是,作曲家不是傻子啊,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套模板、套旋律、抄袭拼凑成为了最近几年华语乐坛的主流。
很多作曲家的想法:“以前我一个月写一首歌,现在两天写完一首歌(抄袭拼凑套模板),反正,我把歌卖给腾讯,一次性拿到了版权费,其他的不关我事。”
当初的电视剧市场就是这样劣币驱逐良币的。
腾讯:“把所有电视剧的版权都买下来,我就能垄断,然后,赚大钱。”
制片方:“灌水,灌水,同时,压缩工期,然后,高价把电视剧版权卖给腾讯。”
腾讯高价买剧,怎么保证质量?
很简单,数据。腾讯都会和片方要求数据(点击率、收视率、微博抖音等平台的热度)
制片方为了能高价卖给腾讯,请流量明星的粉丝发起造数据行动(一天投票300次,开10个小号刷视频)。
这也是为什么流量明星片酬这么高?
因为他们的粉丝能生产数据。
结果就是腾讯作为平台方高价买了一堆不值钱的音乐版权,高呼:“音乐行业不是一门好生意。”
作曲家们一天写一首歌但版权费不高,高呼:“创作环境不好。”
消费者面对一堆抄袭拼凑的抖音神曲,高呼:“歌不好听。”
我还是玩游戏、抖音.....或者听老歌去了。
钱都去哪里?
去了高管团队的兜里(高价买剧的回扣)、还有流量明星的造数据经费。
他们赚的是韭菜的钱。
先让乡绅捐,百姓才会跟着捐,事成之后,乡绅的钱,原路返回,百姓的钱三七分成。只是互联网时代,明星不出钱,他们出力——发动粉丝做数据。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奶茶店加盟商的套路。
请问:开一家奶茶店,赚钱吗?
一线城市的奶茶店,假设一年营收60万。
店租12万,原料费12万(假设是成品的20%,600.2=12),装修器材折旧5万,忙的时候需要临时工5k一个月,10个月,那就是5万,夫妻店两夫妻的人力成本(不开奶茶店去打工的机会成本,每人6k/月,一年7.2万,两人就是14.4万)。
60-12-12-5-5-14.4=11.6万
赚的都是辛苦钱,一年工作365天,起早摸黑,没有节假日,辛辛苦苦赚了11.6万+14.4万(机会成本)=26万,我认识很多人做餐厅,疫情前,经济环境不错,没个几年就买房了,代价就是没有节假日,早上4-5点起床去进货,一路忙到晚上11点。虽然收入看起来不少(比一般白领都高),但也是真的辛苦。
张三想出了一个天才的点子。
他去找关晓彤代言这个奶茶3000万,前提是要求关晓彤发动她的明星朋友、网红朋友、粉丝,各种安利,刷单,在短时间内营造出奶茶店“供不应求,光是排队买一杯奶茶就要2个小时”的境况。
然后,开放加盟商,每一个加盟商加盟费10万。
理由:
1、我们这个奶茶店有xxx明星代言,知名度高。
2、我们规模大,有1000家奶茶店,原材料都是统一采购,价格更低。
1000个加盟商,每家10万,那就是1亿的加盟费,其中3000万是关晓彤的代言费,剩下7000万是张三的。
你说张三是靠卖奶茶发家致富的吗?
老美那边乔布斯整合了美国所有唱片公司,让他们步入数字音乐时代,不管任何曲目,1美元一首歌,iTunes和歌手(唱片公司)分账,自家的ipod也大卖。就连老对手索尼唱片也加入了进来,披头士是索尼的,乔布斯最爱。索尼的随声听也开始逐渐被ipod替代。公司有钱赚,养的起做词,作曲,歌手。iTunes下载榜单谁歌好听就是谁下载量第一,不存在刷单冲销量。
国内从磁带过度到数字音乐时代变成了百度公开允许下载盗版歌曲,mp3mp4硬件利润也不高。成名歌手可以靠代言演唱会赚钱,背后的编曲作词人失业。导致歌曲质量整体下降,目前的玩法是两个流派,一种抖音缝合怪。有固定的剪辑套路,一种是流量明星,批量化生产小鲜肉。然后把屎卖给粉丝,一小撮粉丝贡献最大经济价值。
因为我们都在毫无底线地堕落
对了,这里的“de”应该用“地”,堕落是个动词。
是的。不但音乐。影视行业也在堕落
而且你看看全世界
就会发现这TM是全球性的
唱片市场销量都在掉
创作也越来越工业流水线化
电影行业创作能力,产品深度也是一路狂掉
IP改编基本称霸全场
各种特征和中国的区别不大
只不过人家底子厚
还有足够的下降空间
我们的本身就是初级阶段
一下降,直接触底了
那英、杨坤打压刀郎,反倒是谭咏麟等香港歌手蛮尊重刀郎。就挺讽刺的。
偶像艺人孟美岐点评“情歌教父”周传雄。
华晨宇批评毛不易。
“快乐男生”冠军陈楚生被封杀。何着不喜欢迎合媒体、不喜欢炒作就该被封杀?
歌手赵传当年因为长相问题差点被埋没。台湾还有一个歌手叫 陈冠蒲,长相不出众没人力捧。听过《太多》《就让你走》《太孤单》的朋友们应该都感觉的到,声线特别好,很温柔的男高音。属实让人唏嘘。
歌手车继铃,24岁时凭借《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一举成名。作为一个纯粹的音乐人,不追逐名利,结果就是被市场抛弃。
因为文盲也有娱乐需求,而且很大。
原来这些人没有发声渠道,导致他们的需求长期被无视。
对于内地乐坛来说,2005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一年网络歌曲异军突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内地乐坛的生态。
内地这个网络歌曲,其出现及兴盛有自身的特殊背景,内地商业化流行音乐起步较晚,没有完成资源整合,而港台流行音乐发展时间较长,建立了稳定的格局。
商业音乐是一整套体系,包括作品的创作,歌手的选拔和培养,包装及媒体的宣传等等。一整套的流程能将一些新人和新歌快速推介给听众。而听众也习惯被动式接受推荐,比如广播电视,比如各种排行榜单。所以商业音乐是很容易形成聚焦效应,一首歌曲,一名新歌手,很容易就走红了。
但是商业音乐也存在弊端,就是高门槛具有排他性,音乐公司和传媒把持渠道,既容易捧红一个人,也容易打压一个人。
网络歌曲则是一种低门槛的方式,从制作到传播都是低门槛,传统的音乐公司和传媒渠道失去了对歌曲制作和传播的垄断。内地一方面商业音乐发展迟缓,另外一方面人口基数却很大,意味着存在大量的听众,同时也有非常多的草根音乐人,过去没什么机会,当网络这个口子打开之后,就蜂蛹而至。
我们知道刀郎和凤凰传奇开始只是酒吧的驻唱歌手,也就是糊口谋生。刀郎的那张《2002年的一场雪》,实际只有四首新歌,为了凑齐一张唱片,只能翻唱老歌。在唱片时代,发行专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网络时代,不需要发行专辑,只要走红,一首歌就可以了。一张唱片能够销售超过百万,就属于大热了。但是百万在十几亿人口之中,只是少数。而一些歌曲的彩铃下载量竟然能够上亿。数量是最直接的对比,谁征服了更多的听众?
要听CD磁带,得买CD机、收放机或者音响,所以唱片时代其实听歌有较高的门槛,门槛较高自然很容易排斥那些粗制滥造的作品。15-25岁这个年龄段是唱片消费的主力,去看演唱会的也是她们。越往后,受生活压力影响,成年人不愿意在听歌上投入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动力去接受一些新的曲风,新的歌手,往往是一些延续性的习惯,比如继续关注自己喜欢的歌手。
网络时代则是全民听歌,因为人手一部手机,网络是靠数据说话的,谁的收听量大,谁就更热门。所以现在音乐不是什么低龄化,恰恰相反,是原先被排斥的中年人重新拉了回来。在唱片时代,谁是购买的主力,自然会迎合谁,不购买唱片,不去看演唱会的群体是可以忽略的。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听歌的喜好有很大区别,一首歌在一个群体之中热播,会在另外一个群体中茫然无知,比如说上过春晚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现在听歌已经形成泾渭分明的不同群体,而在几十年前,听众的喜好是比较聚焦的,现在基本上每一首热门歌曲都会陷入巨大的争议之中,没有谁能够征服多个年龄段。
有人说现在一年会出产几十万首歌曲,数量的庞大必然带来质量的低下。在如此庞大数量的歌曲之中,要想脱颖而出,有时需要一些运气。我不认为是资本控制的结果,资本绝对不希望是这样的局面,市场完全不可控,没有谁掌握了走红的密码,今年的热歌和去年前年会是完全不同的群体。唱片时代才是资本控制,有些人就敢说想让谁红就能红。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其实不光歌曲,文学、影视,都是走向快餐化,有深度的作品越来越少,音乐这个现状短期之内很难改变。
更新一条吧
华语乐坛,目前顶流“音乐人”最引以为傲的成就是不收费。奇葩吗?我感到很魔幻!
观点:主要原因在听众!
我通篇讲的都是狭义上的流行音乐。
其实华语乐坛放在世界本身一直就不算强,至少跟日本比差的多,而在华语乐坛内部内地又远远落后于港台。
我认为原因如下:
1 华语乐坛的歌迷,往往对歌手有很强的刻板印象。
举例1 “刘欢唱了北京奥运会主题曲,那当然是大神啦!”
举例2 《国家队》
举例3 “哈哈哈!腾格尔的天堂,好搞笑啊!”
举例4 “那英?她懂个p!”
举例5 “李健?哦,清华的吧,音乐诗人啊!牛逼!”(其实可能一首李健的歌也没听过)
举例6 “周杰伦那个样子也就是耍耍帅呗,我不喜欢,我感觉他太装了。”(狗头保命)
举例7 “华晨宇,就会乱吼!”
“那你听过他的歌吗?”
“没有……”
举例8 不许百度,说出某某某的五首歌!!!
……
2 华语乐坛的歌迷往往过于关注音乐之外的东西,如人品、情商、出身、颜值、粉丝素质。(这一点是我最忍不了的,你是听音乐还是搞政审?)
B站弹幕简直不堪入目,无脑的去黑有黑点的歌手,否定他们在音乐方面的成就。
举例:
你知道他有多深情吗?他是渣男!她瞧不起农民工!他人品不行!他家粉丝垃圾!他整过容!他情商高低!不能听他的歌!他都xxx了,你怎么还听他的歌?
OK,可是这又与音乐有什么关系呢?
3 华语乐坛歌迷对主观喜好和客观水平的混淆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句话没问题,你喜欢什么歌我都尊重你,但是一个音乐作品,它的复杂度,完成度,音乐深度广度就是有一个客观标准的,这个标准与你我喜欢与否无关,当然也与歌手的粉丝数无关。
举例1 额……去参考一下薛之谦,隔壁老樊的粉丝给他们爱豆的评价吧……
举例2 “某某歌,全网播放都几千万了!他有多少多少粉丝!”
4 华语乐坛歌迷认识不到不同音乐环境的差异或者说是差距。(不要认为最贵的比亚迪就能和路虎比)
举例1 质疑台湾金曲奖的含金量。认为那是偏向港台歌手的一个小破奖。
举例2 动不动就大陆第一歌手,华语第一歌手……其实大陆第一流行歌手放在港台应该就是20名左右水平,华语乐坛超一线歌手如周杰伦,李宗盛,罗大佑,许冠杰,张雨生放在日本也就是刚进一线。
举例3 如果华佗在世,崇洋都被医治。
5 华语乐坛市场,对于歌手的营销方式有问题。
不展开说了。
6 只是跟风吐槽华语乐坛堕落(很重要的一点)
举例1 新声代优秀歌手如黄霄云,郭顶老师。其实很有水平,但是华语乐坛听众并没有给予足够关注,而有时他们怀念的“优秀歌手”如徐良,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举例2 金曲奖在大陆听众眼中没有热度。崔健老师拿金曲奖全网没上热搜,李泉老师B站仅有2000多粉丝。听众不是很爱华语乐坛吗?
7 过于看重歌手资历
“某某某老师唱歌的时候你还没出生呢!”
“他可是一代人的青春!”
“你没听过不代表人家不火,你问问你妈认不认识某某老师!”(其实我妈小时候也不听他啊)
8 缺乏基本的乐理知识
举例1 “某某某就是口水歌”(其实那是金曲奖最佳作曲)
举例2 “哇!好高的音!牛逼!这技术,这爱尔兰花腔……”
举例3 “编曲是啥意思?耳机左右耳不一样?”
举例4 “我家哥哥破音了,好有感情啊!”
9 一些主流大v不注重所选音乐的品质
踏山河火的时候,很多主流用他当主题曲……
欢迎讨论讨论
80是垮掉的一代,90是堕落的一代,00是傻宝的一代。
实际呢???一代比一代优秀。
都这个年代了,还拿传唱度说事,审美在停留在以前,你说现在堕落了?怎么不反省一下是自己跟不上时代了。
王杰说香港大部分歌手不懂得看谱,很多制作人都不懂。香港台湾金曲有多少歌是国外搬过来的,靠信息差赚钱赚口碑...年轻人比这个差吗?这些人搞音乐赚钱的时候,你们恩格尔系数好看吗?你问题里所列举的那些人有几个内地的?那个年代香港台湾经济领先内地多少?跪着抬头看习惯了,站起来看不到高的反而觉得是自己缩水了?
以前啥娱乐活动没有,传播渠道就那点,资源全砸给那几个明星。现在娱乐选择这么多,音乐软件每天上新多少歌?全球信息化,还能靠信息差糊弄观众?
等怀念经典老歌的这波人落伍到不再有话语权的时候,信不信你们现在喷的这些小年轻是新的被夸的人。
邓丽君被批靡靡之音,周杰伦被批唱的词都听不清,试问他们地位起来了,是因为电脑都不会用的人终于承认邓丽君好听了?是那些手机用着手写输入法、打字一指禅、手机字体超大的人夸周杰伦有才华了?你信不信他们心里依旧认为这些人唱的和他们那个年代没法比?
道理很简单:
想要发展壮大,分配就应该相对公平。
蛋糕做大的同时,也要让每个人多多少少可以吃到一口。
现在的情况是有一小部分人吃的特别多,剩下的人饿肚子。
那谁跟你玩啊?
没利益,没有保障,凭什么为你出力?
靠爱啊?!
肯定要么转行,要么跑路,要么摆烂。
都怪客户不付费,所以乐坛堕落,说出来我都好笑。
客户要是狂撒币能扶植出一个业态健康的产业,那当当冤大头也可以的。
内娱选秀,粉丝付费少吗?买了酸奶凑选票一箱箱倒掉,最后选出些什么玩意?
内娱观众都进电影院支持正版大片,你们电影人这些年回馈的什么玩意?
股民真金白银掏了,可獐子岛的扇贝都长脚跑了。
支持国产的那些用户,最后发现爱国产品是最贵最垃圾的。
一个行业除了要资本注入,还需要有合理的引导和监管,例如引入良性竞争,保护创作自由,打击山寨盗版。可如果这些都缺位....
这是房间里的大象,娱乐圈人碰都不敢碰的对象,呵呵。
于是一股脑脏水都泼给客户。
付费的冤大头们实惨。
毫无底线的堕落,这从何谈起。
华语乐坛没有完蛋 说它完蛋不过是一种舆论战手段
就不全文粘贴,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
过去内地流行音乐市场盗版泛滥,音乐人连吃饭都难。
结果是很多人所谓的黄金时代。
现在内地流行音乐基本正版化,音乐人最起码吃上饭了。
结果就成了无底线的堕落。
我真的很好奇,这种观点的人,是不是隐含了对内地流行音乐人的敌意。
有人把责任归咎于偶像当道,因为他们整天上蹿下跳,反而让真正的有才华的人失去了出头之日。
这话有失偏颇,当年《创造101》和《青春有你2》播出的时候,那可不光是饭圈的狂欢,哪个上网的吃瓜群众不去插一脚呢?你说这能怪偶像吗?
那就是资本操作呗,偶像不就是他们捧起来的吗?
可欧美日韩哪个不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吗?为啥人家的资本能整出好玩意,咱们的资本产出的却是一坨坨翔。别忘了咱们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曾经华语乐坛的辉煌有一个孪生兄弟,它的名字叫盗版。
就拿2000年来说,那个年代有多少人买过周杰伦的正版专辑呢?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在那个磁带横行的年代,我没有买过一盘正版的磁带。
各位先别开骂,实在是条件不允许。
在一些小地方根本没有正版的专辑可以售卖,上哪儿买正版去?
如果这种经历只是一个特例,不具有代表性,那我再举一个明星的例子,应该能说明一些问题。
闫妮曾经在2008年和周杰伦合作了电影《大灌篮》,她的女儿是周杰伦的粉丝,于是她就花钱买了几张专辑,顺带脚要了周杰伦的一个签名。
重点来了,这些专辑都是盗版。
明星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人呢?
这也从侧面说明,那个年代,大家听的歌十有八九都是盗版。
盗版意味着便宜。
在我的印象中,一盘盗版的磁带,多则五元,少则两元。
这个价格对于那时的老百姓来讲,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
后来MP3出现,所有的歌都成了盗版。
正是因为盗版的出现,这些歌手才有了更大的知名度,他们的歌曲也广为流传。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盗版,我的童年就可能和周杰伦没啥关系了。我想很多人也一样。
近些年人们的版权意识不断提升,各大音乐平台也都开始收费,盗版在中国渐渐地成了昨日黄花,可随之而来的便是华语乐坛的一落千丈。
这难道是巧合吗?当然不是。
2021年十大华语热歌出炉,网友一片哗然,清一色的短视频歌曲,华语乐坛果然要完。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盗版消失的年代短视频音乐可以异军突起呢?
有人说,因为它们旋律简单、朗朗上口呗!
这是一方面,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收钱。
网上流传着这么一个话题:音乐分不分好坏?
很多人的选择肯定是不分,就连李荣浩都曾经说过,音乐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你喜不喜欢。
多数听众对于音乐的认知只停留在最基本的旋律,也就是唱歌。郑钧曾经就说过,内地的听众只听唱歌,不听编曲;另一个音乐人补充道,也不听乐器。
音乐不就是歌吗?歌还分好坏?只要旋律不难听我就觉得是好歌!
这是很多听众的真实想法。
所以,在很多人的耳中,平克·弗洛伊德和《学猫叫》没啥区别,搞不好还不如《学猫叫》,十几分钟的一首歌都不怎么唱。
既然音乐不分好坏,大家都一样。那有便宜的、免费的音乐,为什么我们还要花钱去买那些所谓的"高级"的音乐呢?
这就是今天很多人对于音乐的态度。
那他们对于音乐花钱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不可否认,近些年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但仅限于衣食住行。
很多人愿意为美食大餐掏钱,愿意为漂亮衣服掏钱,但对于音乐,那也不是什么必需品,还是省省吧。
有人会说,这又花不了几个钱,你就缺那点钱吗?
政治经济学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恩格尔系数,啥意思呢?
恩格尔系数指的就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般来讲,一个家庭收入越少,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反之亦然。
也就是说,对于广大的基层群众来讲,在他们的总支出中,肯定是衣食住行这些东西比例最大,至于娱乐享受,那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因为这两个原因,他们认为有免费的《学猫叫》就足矣,至于花钱去听平克·弗洛伊德,那还是算了吧。
有人可能要问了,那你是在责怪维护版权喽!
千万别这么说,我只是就事论事而已。
退一万步讲,即使某件事情是对的,它的短期的影响并不一定就是积极的。
这就好比,很多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奇迹都依赖于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但当他们意识到为什么我们的资源卖得这么便宜、为什么我们的工人工资那么低廉时,这个奇迹就会戛然而止。
盗版就是廉价的劳动力,版权意识的提高就好像工人想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一样,华语乐坛的衰退就像不再高速发展的经济。
当然,从短期来看,不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还是华语乐坛,这种负面影响一定是存在的,但从长远来看,一个健全法制开明的社会环境终归是有正面影响的。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可能会为音乐埋单;当人们对艺术的意识不断提升,人们也可能会为优质的音乐埋单。
大概到那个时候,华语乐坛就会重现昔日的光芒吧
其实题主写了这么多,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但个人和题主有些意见相反。
华语流行乐坛的音乐性,从未有过真正的高度,而是在商业上有过一个高峰。
曾经有个香港电影,曾描述过香港影音行业的快速的崛起。这和当时香港各行各业快速发展有关,而台湾也是一样。
很早时候的华语乐坛流行歌曲都是偏民族歌的写法、唱法,那时候商业流行音乐并不发达,歌曲从词曲制作,都能保持一定水准,不至于过度商业、流行,但随着唱片商业时代的来临,加之欧美日韩流行音乐的影响,港台匮乏的流行音乐市场突然井喷起来,于是产生了大量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音乐人、制作人、歌手和公司还有“经典歌曲”,当然这里面确实有,既有情怀、又有胸怀的音乐人,他们的音乐不是简单的流行音乐,总是带着文化思想的内核,但大部分音乐都是深受发达国家流行音乐影响下的商业音乐,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经典歌曲”,只不过是,音乐相对匮乏下的产物,也与人们当时的认知有关。而且大量的音乐还是抄袭欧美日韩,真正的原创高品质流行音乐不多。其中华语乐坛一个宗师级别的创作人,其实也是在学习后、效仿欧美那些音乐人的音乐风格。
曾经想学习一个香港著名写词人的歌词,但仔细听了、看了后,发现也没那么好,这里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时唱片公司给创作人压力很大,必须“赶场”,所以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90年代到内地互联网时代前的这段时间,港台产生了大量的、很火的垃圾流行音乐,而90年代后内地也开始效仿港台流行音乐模式。
还有一个关键节点,就是当年华语乐坛刮起了r&b风格的歌曲,当然我们不能否定这丰富了华语乐坛,甚至影响了后来的创作者和听众审美。但个人觉得也恰恰是这种风格的审美,导致现在市场上的流行音乐停滞不前的一个原因之一。因为变成了主流,这类歌曲是洋气的。
想一想,你现在听的歌和20年前有什么区别呢?而这些人的创作内容和结构和当年有什么区别呢?你是不是还沉浸在这些歌中,批评现在的流行音乐呢?你的审美能力被港台商品流行乐教育了。为什么当年那些港台新马歌手在当今的内地依然有巨大市场,就是这个原因,但你可能愿意理解为“情怀”或“青春”。在看看现在台湾香港流行乐市场,几乎和20年前没区别,他们更是停滞不前。
而随着网络的发达,一种更快餐更商业的网络歌曲开始以更简洁上口的旋律冲击着主流音乐市场,同时数字音乐的流行开始冲击各大唱片公司,一时间,华语音乐陷入低迷。
但华语乐坛有没有好音乐呢,当然有,但这些音乐不来自港台,而是内地歌手,包括摇滚民谣、流行摇滚类歌手,和一些民族类歌曲,但这些歌曲都比较小众,远不及旋律上口的港台流行乐。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饭圈文化肆虐,有资源的歌星营销手段也更多,从前是听歌为主,变成现在的以明星为主,加之被教育过的港台音乐审美风格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及青年,这种饭圈文化就更有了基石,有了这种基石创作者就会更加迎合这种市场,于是就看到了现在的华语乐坛。
从市场的角度,都是先培养、引导,然后貌似迎合的收割,然后你还不服气的说,我听的歌都是很有品味的。
既然华语乐坛主流听众审美是这样了,那就会有更多迎合的音乐。
个人关注了几个很有争议的音乐人,觉得华语乐坛音乐还是进步的。
总之一句话,过去的港台经典也没那么好,现在的内地多元化音乐也没那么差,靠你自己的审美品味去发现,毕竟现在听音乐的入口很多,音乐风格也不在单一。
有一个音乐人说过一句话,歌迷没有分辨能力,你喂他什么 他就吃什么
我是个没什么能力也不入流的野生作词小白,说说我的看法:
因为音乐被异化了
时代的发展,至少目前这个阶段,音乐不那么重要了
我认识一位业内作词的老师,说现在的音乐都在为视觉服务,很少单独出现了。
无论是为出现十几秒的短视频服务,还是出现几分钟的正常视频服务,都是听完就完了,很难出现“一盘磁带,一张专辑听一下午”的情况
而且你甚至听不完一首完整的歌
你有听过《少年》的主歌么?还是只记得“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我曾经写过一个回答,评价《少年》是专门为了红而写的歌。于是音乐只需要副歌抓耳,副歌第一二句朗朗上口就够了。至于其他的,不重要
另外,“音乐”的门槛变低了
从需要发行唱片才能传播,到只需要签约个QQ音乐、网易云音乐当创作者、甚至自己拍短视频使用
从需要懂得乐理,作词作曲编曲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到逐步被开发的“搜索押韵词语”甚至“一键编曲”
任何人都可以做歌手,任何音乐都可以被传播
(当然,视频也具有同样的问题和趋势,只不过相对音乐而言长影视作品的拍摄难道更高一些,影视还没有在此原因下沦陷)
音乐在输出端不被重视,在输入端泥沙俱下,自然质量会走低
需要指出的是,音乐的“堕落”是一个时代的命题
有人会问,那为啥华语乐坛堕落,国外乐坛就不这样?也不是的
这里有一个选择性偏差的问题,不优秀的东西很难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没有人觉得韩国流行音乐的同质化也很严重么?而欧美乐坛,和上世纪不断发展,各种音乐精神和文化不断涌出的相比,欧美乐坛也不见得多有活力。B站有一个叫【范筒】的up主,分析过欧美的工业化音乐,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
为什么音乐的堕落具有共性呢?
我认为,音乐的失势,根本问题还是在于,音乐是单维感受,即纯纯的听觉;而随着信息传播能力的发展,多维复合感受越来越普遍,比如现在的视觉听觉双刺激
而视觉,又确实比音乐来的更直观,更爽一点。
最终导致了音乐的让位
等四维传播被推广,比视觉文化更具冲击的【感觉】出现,“视觉文化”也会“毫无底线的堕落”
这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与地区无关
在此背景下,输入端的泥沙俱下反而是个附属品,因为输出端的需求没那么高了
音乐是否会复兴?
我持悲观态度,因为随着“感觉”的传播,听觉会越来越弱势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富足,精神的充盈,大家的美学追求可能会更多样,更高级。出现个文艺复兴也说不定
只不过那时候你我还活不活着就不知道了。。。
底线还是有的,就看从哪个方面分析了。以前的歌曲叫音乐,是因为以前的音乐人做出来的旋律、歌词字里行间、编曲,都是有深度的,是有点艺术水平的。现今的大多歌曲,任何方面都太“肤浅”。觉得堕落,是因为经历过曾经的辉煌,对于没有经历过的新年轻人,现今的歌曲对他们来说,算不上堕落。
华语乐坛被诟病不是一天两天了。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歌词越来越白话,越来越毫无逻辑,而编曲却没有更加突破性的创新。从神仙打架的年代,退化到群魔乱舞的年代,目前有两种原因对此做出解释:第一种观点认为爆火网红歌的出现,让资本嗅到了甜头,于是开始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另一种观点认为短视频的出现带火了许多低俗和网络神曲,歌曲不再是艺术品而慢慢变成了用于陪衬视频的工业品。两者确实能够解释目前华语音乐没落的现状,但却仍然不够深刻和完备,有一些问题仍然难以得到答案:为什么网红歌能在现在的时代爆火而不是零几年时华语乐坛的黄金时代?如果资本和短视频是罪魁祸首的话,那华语乐坛的未来难道就是一片黑暗吗?(因为短时间内资本和短视频是没有办法消除的)但实际上,华语乐坛变化的本质原因是时代更迭对音乐带来的冲击,这令乐坛出现两个深刻的变化:第一,评价人群或者说听众的改变;第二,音乐用途发生了分化。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那时候欣赏音乐是件奢侈的事情。因为听音乐不仅需要去实体店购买专辑CD,还需要家中有一个能够播放CD的设备。因此,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只有一小部分(相比于13亿人口)家中小有积蓄的城里人才能够具备欣赏音乐的条件。而在这些具备条件的人当中,有兴致和爱好去欣赏音乐的也只是一部分而已。但就是这一小部分人,他们具有更宽阔的视野,拥有更超前的音乐品味(因为在城市,并且还是城市中的小资阶级,在当时的中国已经算优秀的了),他们作为华语乐坛为数不多的消费者,通过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着华语乐坛的发展。这一小部分音乐消费者,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台湾和香港。因此,在21世纪之前,华语乐坛的主要阵地是有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和黎明“四大天王”等人的香港以及有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等人的台湾。




到了21世纪00年代末期以及10年代初期,数字音乐在我国进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听音乐已经不再需要再去实体店购买专辑,人们只需将音乐下载到随身听或者MP3中,就能够随时随地欣赏音乐,而音乐欣赏经济门槛降低,也带来了音乐受众的第一次扩张。欣赏音乐的人群不再只有城市中的小资家庭,大陆的工薪阶级甚至学生党也加入了音乐品鉴的行列。但是这些新增加的受众,却没有较为专业的音乐知识来欣赏歌曲中的起承转合,所受教育程度还暂时不足以欣赏更加具有深意和内涵的歌曲,因此他们没有去听上一个时代的听众欣赏的阳春白雪,学生党们开始忠爱“网络音乐三巨头”——许嵩、徐良和汪苏泷,打工人们则开始欣赏“心痛”的欢子,“孤单”的冷漠和“寂寞”的郑源。这些人的歌曲在当时可能并没有10年前歌词那么富有内涵,曲调那么婉转悠扬,但是这些歌曲却更加实在和直接的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刚刚品尝自由恋爱带来的苦与乐(因为那时刚刚破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桎梏,开始自由恋爱),于是人们选择了这些歌曲,或者说,时代选择了这些歌曲。然而,这些新增加的受众的数量相比于上一个时代的音乐受众的数量是压倒性的,因此这些新的音乐受众所选择的歌曲成为了主要流行的歌曲,于是音乐品味更高的那一群人就开始不满并且对新兴的歌曲进行指责,认为这是华语乐坛的倒退。然而这真的是华语乐坛的倒退吗?客观上是的,但是实际上,这是音乐受众的扩张,带来的音乐品味均值的下降,从而对更加世俗的音乐进行的选择。




到了21世纪10年代末期和20年代初期,数字音乐高度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极大的提高。我国在2020年实现了全面脱贫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这对华语乐坛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音乐受众的进一步极具扩张。在21世纪00年代末期以及10年代初期虽然经历了受众的第一次扩张,但这仍然是局限性的,听众们大部分仍然是城市中工作或生活的人们。然而,在10年代末期和20年代初期时音乐受众的扩张却是全国性的。因为在现在的中国,没有人能离开手机生活,而只要拥有手机,就能够参与音乐的收听和评价。于是,音乐受众迎来了它最大的一次扩张——中国最大的群体——农民的加入。但是,耕耘了大半辈子的农户们,很难对音乐产生很高的鉴赏水平。于是中国音乐品味的平均值产生了断崖式的下跌。随之而来的是,主流的歌曲变得越来越直白,越来越没有内涵,越来越流行和抓耳。因为这符合新涌入的受众的教育水平,这符合新涌入受众的审美水平,因为他们之前从未接触过其他更加具有欣赏价值的音乐。所以我们开始像初代听众怪罪第一次涌入听众的选择一样,我们开始怪罪第二次涌入听众的选择,尽管我们可能意识不到做出选择的是这些新涌入的听众们,于是只能够一味的哀叹于华语乐坛的逐步没落。


当然,除了听众的扩张,音乐用途的分化也是如今歌曲艺术性下降的原因之一。短视频的出现让音乐成为了视频的附庸,成为了用来吸引用户的工具。视频制作者们不需要关注歌曲的艺术内核,他们只要保证这首歌足够的吸引人,足够的有热度。而视频浏览者们则很难在短短的几分钟去参透歌曲所携带的情感和故事,并且他们的关注点永远在视频所传递的信息,而不是在配乐所传递的情感。除了被用于包装视频,歌曲也被粉丝们当作支持自家偶像的工具。粉丝们在强烈主观情感下,在失去客观的评价标准的情况下,强行将一两首偶像的歌曲捧上神坛。歌曲好坏的评价标准不再是歌曲的艺术性,反而是歌手的粉丝数量。曾经通过优质的歌曲来选择偶像的时代,如今却魔幻的变成了利用偶像来决定优质歌曲的时代。




所以,华语乐坛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呢?可以肯定的是音乐的听众不会再迎来新的大规模扩张。因此,可以预测音乐的欣赏者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丰富自己的乐理知识,丰富自己对各种经历的见解,从而提高华语乐坛听众整体的音乐欣赏水平,从而通过市场供需原理,推动华语乐坛向更加高音乐性的方向发展。然而音乐用途的分化却会将这一进程的速度延缓。同样可以肯定的是,音乐用途的分化在未来不会越来越少,甚至会衍生出更多更纷繁的用途。而当音乐不以欣赏为用途时,评价音乐好坏的主要指标必然从歌曲的音乐性,转变为为音乐用途服务的其他指标。例如,短视频配乐需要的流行性和吸引性,进而破坏音乐向更高艺术性发展的进程。当然,尽管音乐的用途在未来或许会越来越多,但以欣赏这一用途却永远不会消失。因为音乐自从其诞生,其就是作为艺术品供作者抒情,供听者赏析。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是未来,始终会有一部分人会像欣赏艺术品一样欣赏音乐。因此,也始终会有一部分消费者,会支持以欣赏为目的音乐的发展,不断推动音乐朝着更具艺术性的高峰发展。所以在21世纪00年代末期以及10年代初期时,仍然有周杰伦、林俊杰、陶喆和王力宏等人在华语乐坛熠熠生辉。所以在21世纪10年代末期和20年代初期,仍然有李荣浩、邓紫棋和赵磊等人活跃在如今的华语乐坛。这是因为拥有高音乐鉴赏水平的人们从未消失,所以始终有音乐消费者在追求高质量的音乐,只是由于新听众的涌入而导致的这些人的占比下降。从而整体上看起来消费者的欣赏水平下降了。这是因为人们的音乐鉴赏水平始终会不断提高,尽管大家的初始音乐鉴赏水平相差很大。


所以还在忧愁什么呢?时代带来的冲击需要时间抚平。听众需要时间成长,音乐制作者们也需要时间沉淀。《程艾影》和《我记得》的爆火就是一个鲜明的信号,它告诉我们听众正在成长,正在越来越能够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评价文字总是要比评价音乐编曲更加简单的,所以可以预测的是,华语乐坛会先慢慢向更加深邃和深刻的歌词发展,紧随其后的才是更加复杂和更加创新的编曲和作曲形式。
一、以前的音乐,是用来听的。
你买了磁带,买了cd,把他放进你卡带机里(无论是不是随身听,还是家用功放一体,还是车载卡带机,)或者cd机里(无论是不是超薄,是不是多碟,是吸入还是开盖,还是车载),
只要你买了音乐产品,那么聆听方式有无数种可能,没有限制品牌、平台、档次,只要你是统一接口,都可以。这个时代欣赏音乐是有门槛的,就是你有没有播放设备,虽然不算高,无论是几十块钱的随身听如雷登,还是几千的如Walkman,但就这一点,就排除了很多垃圾。
你听了喜欢的话,还可以跟别人互相交换分享,或者用更大的设备,放给更多人听,比如学校广播站
不喜欢的话,可以出掉二手。
这些个过程里,流转的都是音乐产业最根本的“音乐产品”。
无论mv,还是音乐节,还是演唱会,都是音乐的副产品。
而后的付费下载阶段,其实是给产业加了个盖子。
直到很快流媒体时代,把下载时代埋葬,音乐产品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评判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二、现在的音乐,是拿来看的。
虽然对个体来说更便宜更方便,但失去了更多分享的机会,也就是同一首歌被更多人听到的机会,听音乐成了私人的事。判断歌和歌手红不红,从“以听众多少评判”,变成了“以购买数量评判”。而这个转变,是商家乐见的。
主动流媒体的推荐和精选、排名的广告效应和筛选机制,不是以前的电台打歌可以比的,因为电台打歌渠道有限,更要注意口碑、传播价值,而主动流媒体,要的是购买数据。
而网络时代及流媒体天生具备这个优势,因为卖一张和卖一千万张,忽略流量带宽,增加的生产成本基本为零,根本不用做生产计划,而在cd时代,发行数量要严格计算的,生产、包装、宣传、运输,都需要成本,卖不出去的就是沉没成本。
于是,流媒体说,既然我们有这个优势,那就骗大家来买吧,最好是一人买一千张才好。
所以,流媒体同时升级了刺激机制的设计,
1,数量刺激:粉丝们每一笔消费如一人购买几千张,你的金钱,变成实时可见的数据变化,你购买的不再是音乐,而是“购买行为”带来的对你的奖赏。
2,pk刺激:流媒体的实时特性,交互特性,被用来进一步刺激消费,你看giegie要被对家超过了,还不赶快来购买。于是出现了大批的打投、集资、掰头,这中间产生了脂粉层。
3,即时刺激:放到以前,要你出去坐公交、骑车曲折婉转到目的地买产品,这中间可能有一万个机会,会让你冷静下来,或者将消费行为的持续状态破坏掉。而互联网时代,你不需要再去书店、音像店购买,移动付款方式的便捷更是降低了你的决策难度。只要轻轻一推,你一动念,下单付款,几秒钟,就完成了消费,一次完整的立竿见影的消费刺激,甚至连等快递到货的时间都不需要。结果你买到了一堆垃圾,更可怕的是,你不在乎这是不是垃圾。
这种机制下,音乐作品不再重要,音乐作品的载体,也就是明星,更加重要了。
你们见过装饰书么?除了装逼用的道具书如全套24史之类,装帧精美,但展示意义大于阅读价值。但更进一步还有空白书,就是个空壳。
既然你们都是拿来装饰,你买几百几千张也不是用来听的,那我干嘛还要费劲吧啦的做内容?我把壳子做的更好看就完了。
而目标,就是围绕产品“明星"形成的恶臭粉圈,因为只有这些人才会“不以使用而是以购买为目的”去购买。
于是大力增加人设,油头粉面讨好,叠加各种野鸡奖项、各种看起来高大上的技能,各种背后不可不说的故事和委屈,树立对家(在销售行为中,树立竞争对手是非常非常非常有效的促销方式)虐粉、固粉、筛选粉,把里面最茂盛的韭菜筛出来,一次次割掉再割掉,
于是你见到了某些“矫情、呻吟、做作、扭曲、人偶化的、神经质的华语乐坛领军人物”,作品据说红的不得了,但可惜仅限粉圈可见。
因网络建设完成而转变,正好又碰上了广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自然引发的对文艺作品的需求提升,让这个细分的消费市场得以有机会长大,而且是癌细胞似的指数级别扩张。
三、更可怕的是,你发现文化产业没文化。
信息传播的更便捷,人们——特别是文化产业,面对扑面而来的巨量信息、各种艺术形式,懵逼了。
这部分待续
——————————————
来自风之地的匿名回答。
从听音乐这么个人偏好的行为来看~
乐坛充斥的营销号和各位粉丝劳斯,天天拿唱功论来洗脑大众,这是想要大一统音乐审美的节奏么?
个人评论喜欢了某个歌手、某版本的歌,立马就给你打上粉圈标记,个人喜好行为也变成了粉圈偏执拉踩,个人观点更必须不能比较和引发争议,要让世界平衡和谐、要呼唤爱与和平,否则就成了饭圈拉踩文化。
但是呢,等你真以为这世界充满爱与和平妥协让步,又总有各种真正饭来教学你似是而非的音乐论,从顶级唱功排名说到大小vocal资格,从修音响修话筒高级唱法大声压说到各大平台数据比较各种流量为王、总之你喜欢的歌和你喜欢的歌手在他家面前只配在鄙视链末端,总之端着各种审美暴论和唱功暴论到处拱火~非想要把你洗得和他私人的审美观点大一统~
这还不止,还要居高临下、暗示明示除他以外,所有的审美水平都很低级、都很low、很土、很不专业,你喜欢的只是口水歌你喜欢的歌手只配叫网红,只有他家偶像已成乐坛大神各种高大上,唱功牛x第一。
总之,所谓的华语乐坛,不仅没有多维的艺术审美自由,也没有多元化审美标准,更极度缺乏深度的人文气息和人性关怀,不堕落才怪。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物音乐 最新文章
汪苏泷为什么能在《歌手》留到现在?
如何评价黄霄雲在《歌手 2024》第七期演唱的
《歌手2024》第十期排名公布,那英、凡希亚
理性讨论 蔡依林的立场究竟是怎样的?
EXO跑三(不包括wyf)当年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如何评价凤凰传奇?
为什么感觉王力宏和周杰伦在歌坛的地位有所
如何看待illit新歌mv存在的争议?
TFBOYS十周年演唱会你为什么决定不去了?
你觉得NCT谈续约会有谁不续团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5-07 13:32:09  更:2024-05-07 13:47:22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