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如何看待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 -> 正文阅读

[历史人文]如何看待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 青海省玛多县海拔4300米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源区最大的两个淡水湖,唐代文…
有些答案质疑石刻的崖壁太低矮,不合常理。
作为少数亲自到过扎陵湖沿岸的人,替古人申个冤:现场很难找到裸岩啊,虽然有山有丘陵,但都覆盖着厚厚的冻土草甸,裸露的岩石极为罕见。在现场最高的牛心山上,也只有很少数花岗岩和其他火成岩露头。
如图:
牛头山半山腰看鄂陵湖


冻土草甸滑蠕现象,山顶为牛头碑,看不见明显高大裸岩。


只有少量石块,会因为冻土滑蠕暴露出来。


换个角度,层层叠叠的冻土草甸,会以缓慢的速度移动,缺少高大裸岩。


向北远眺,左侧为扎陵湖。


以我在扎陵湖东岸和南岸现场考察的经验来看,这个石刻所在的岩面,已经是扎陵湖边不多见的、很突出的岩石露头了。
当然扎陵湖北岸我没去过,我只去过鄂陵湖北岸,环境是类似的。




这个小平面是一个天然形成的错断面,或者较大的节理面,没有经过人工磨平。从颜色和质地来看,比较接近基性岩浆岩,质地坚硬耐物理风化不耐化学风化——现场主要就是冰劈作用和热胀冷缩这样的物理风化。
考古报告里定为玄武岩,简单查阅当地的地质资料里也确实有不少玄武岩,姑且认为考古队没认错。


所以从岩石露头的状态来看,没有什么疑点。
还有答案质疑风化侵蚀的状态,其实两千多年的时间对于“风化”这种地质事件来说,没有明显变化才是常态。
首先影响风化侵蚀的第一因素,是岩石成分和质地。花岗岩比石灰岩更耐侵蚀,变质石英岩比陆相长石砂岩更耐风化。不要随便拿个石碑就来说事,你起码要考察一下岩性吧?
这次石刻是玄武岩,一种坚硬的基性岩浆岩,对抗风化侵蚀的能力与花岗岩是一个梯队的,比砂岩石灰岩泥岩板岩高的多。
影响风化侵蚀的第二因素,是气候。多雨炎热潮湿的环境,与干燥寒冷多雪的环境,产生的风化侵蚀能力完全是两码事。
扎陵湖的环境,恰好是干燥寒冷多雪,主要发生冻融作用,冰劈作用,太阳晒的热胀冷缩作用,这些主要是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很弱——恰好,玄武岩对物理风化的耐受性更高。
所以这个石刻的侵蚀现象也没有可疑的地方。有一些雨雪冲刷的痕迹,更多是岩石内部应力释放引起的崩落,这可能与扎陵湖鄂陵湖周边地震多发有关。
一些朋友可能比较纠结它“看起来一个坎一个坎的形态”,认为不是一个平面,或者这个结构很奇怪。
其实只要你学一门叫做“构造地质学”的地质佬大二的课程,就能一眼认出——这不就是阶步和断层面吗,太典型了,妥妥的一个天然成因的平面(或曲面)啊!
这是典型的发育小型阶步构造的断层面。如图所示,上图为正阶步,下图为反阶步。


你当然可以细抠说,这每个阶都是一个独立的小平面,但实际上,它就像搓衣板一样,每一个小坎有一个独立的小平面没错,但搓衣板本身也是一个大平面嘛。


这样的一个平面(或曲面)能不能刻字?我看也没啥不可以嘛
小一点可以是这样——




也可以比较大——


或者更大——




总之,恰恰因为这里可能存在一个小型的断裂带,产生了一个小型的错断面,才让人们能够在裸岩极少的扎陵湖畔找到一个小平面刻个到此一游。
挺有趣的。


所以,作为在现场考察过若干次的地质工作者,我的结论是,该岩石露头的状态很自然,没有什么疑点,甚至可能是附近特别突出的地貌,难得出露地表的小型错断面,所以被人刻字了。
历法和文本我不就懂了,不做评价。
再更新一次,有朋友坚持认为,古人不清理一个相对平整的工作平面就刻字,这非常不严肃、不合理、“不真实”、“不国家工程”,甚至“不合秦制”。
emmm,对此我的建议是,要不你也去牛头碑下面4550米海拔的位置爬爬坡,拿个锤子划拉划拉地上的岩石,敲打几块下来,看看自己喘不喘?然后再想想,在这样的海拔,清理出一个平整的刻字工作面,代价是什么?
反正我这个能在5400米爬坡跑野外的体质,在这里弯几下腰、划拉几下石头、说几个长句子一样会开始大喘气。
高反并不会因为你是现代人,他是古人,就产生什么区别。


牛头碑下大约4550米,话说多了就大喘气


夜宿海拔4300米的玛多县
所以从岩石露头的状态来看,没有什么疑点。
更新一下和诸多地质同僚一起对石刻岩石的地质属性调研讨论的结果:
1、大概率是砂岩(可能性90%),玄武岩的概率很低(可能性10%)。但砂岩发生变质以后也可以变得较硬,也可比较抗风化。若真是秦代石刻,则2000年时间太短,在当地气候背景下,不足以使刻痕出现特别大的风化破坏。
2、了解这些地质信息并不能对确认该石刻的年代有任何卵用。
3、不要相信考古工作者的“玄武岩”岩性判断。
具体参见如何看待青海玛多县发现秦代摩崖石刻?
9月15日尘埃落定,文物局发公告了。


前回答:
这个20年就被发现了,但是被地质队发现的,地质队很多字不认识,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主要辨认出了皇帝两个字。但地质队认为这地方鬼都不来,能来还要刻皇帝的只能是官方派遣的,结合历史当是判断是元朝或者清朝探访黄河源的探险队。主要内容可能是“奉皇帝命,在黄河源到此一游”。
为什么今年这个石刻热度爆炸了,因为真有考古队到4000米高原考古石刻,实话实说没有地质队发现上报,考古队不会去那真鸟不拉屎的地方。考古队认字,说是写的是给秦始皇采药的。
这块石刻造假基本没有可能,因为发现脉络很清晰,也没有造假的动机,真造假直接说是三江源探源石刻就行了,没必要搞成现在秦始皇采药。
那些说造假的根本不了解前因后果,以为这东西才发现的。
20年发现纪实:
《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一文发表后,侯光良发朋友圈详述了石刻发现经过:“首先祝贺仝涛老师将扎陵湖石刻,公布于众,也了了我的一件心事。2020年7月,我们把扎陵湖和鄂陵湖北岸全部跑完了,当时在扎陵湖北岸距离湖边大约几百米的凸起岩石上,岩石很大也很突兀,我就想看看有没有岩画,结果看到的东西,让我大吃一惊,直接是汉字,而且是篆体,我头一昏,这地方怎么能发现这东西呢,再仔细一看,上面有皇字,非常兴奋,连忙拍照记录,回来进行整理研究,并上报相关单位。”
侯光良推测石刻刻字年代定为1280年
关于石刻真伪及年代问题,侯光良表示:“有这么几点是共识,首先这是古代遗物,不存在伪造,其次这石刻是国家行为,并非个人之力所能完成,字体造诣深厚,非常规范,并有车行到达非常遥远难以到达的河源,而且伴随有奏乐,这架势,非国家不能完成。”
“至于年代。我偏向于元代或者清代,元代和清代实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河源地区成为管辖的一部分,皇帝或者派人绘制地图,或者派官员祭祀河神,中央政府有现实需要。再加之河源地区风蚀强盛,过于久远难于保存。己卯年推测应该在诸多历史事件中出现了公元1280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元世祖命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所以我把最终推测的年代定为1280年了。”
发现石刻时,侯光良一行还发现了一处石棺葬:“我在朋友圈儿里把这个发现石棺葬这个事儿说了,因为这个皇字石刻关系重大,没敢公开。我们发现石棺葬,采集野花,向先民默哀致敬,这是2000多年前的高原征服者。”2020年9月,西海都市报发表《揭秘扎陵湖石棺葬》一文,报道了侯光良师生发现石棺葬一事。
实际上这块石刻23年就公开了,不过公开内容还是认为这是元或清探源黄河源留下的石刻。


图书封面


图书信息


20年识别出的字
书籍内关于石刻的内容介绍,注意,此时石刻被称为“皇”字石。
根据其风化程度与字体风格来看,这是一处古代字刻遗存,但未见相关的记录,故推测该石刻可能与以下历史事件相关:
公元641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进藏,松赞干布率部在柏海相迎。“柏海”通“白海”,扎陵湖藏语意思为白色的湖,因其水体较浅,湖呈白色。也就是说从地点来看,松赞干布是在扎陵湖迎接文成公主的,迎接地点与石刻相吻合,但唐代一般流行楷体,很少使用仿古的小篆。
公元1280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元世祖命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历时4个月,考察了扎陵湖与鄂陵湖(时称两巨泽),并上溯到星宿海。返回后,世人根据考察结果,撰写了《河源志》附在《元史》中。
公元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康熙帝命侍卫拉锡、舒兰等去青海视察河源。六月初七到达鄂陵湖,初八到达扎陵湖,初九到达星宿海,并做了详细考察与记录,完成了《河源记》,明确记录“鄂陵湖”“扎陵湖”两湖的名称。
公元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派遣欧洲人瑞基斯赴河源测量,以便绘制《大清一统图》。
公元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康熙帝派遣理蕃院主事胜住等,前往河源考察,次年完成《大清一统图》(又名《皇舆全览图》)。
公元1782年(清乾隆四十七年),因黄河下游洪涝,乾隆帝派遣阿弥达“穷河源祭河神”,后根据勘察结果,绘制了《河源图》。
根据上述历史事件得知,与两湖有关的事件主要集中在唐代、元代与清代,以清代最为频繁。此外,元代与清代对河源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完成地图的绘制及祭祀河神以护佑百姓平安两方面,这是摸清家底、管理国土与护佑百姓的需要。探讨该石刻的来源,清政府组织河源考察的可能性较大,一是因为清政府重视对河源的考察与管理,这可以从考察次数得知;其次,元代、清代盛行仿古风,用篆体字较多,从石刻可以看出,字体劲道有力,说明石刻人员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当然也不排除是民间人员来河源时留下的作品,但是考虑到扎陵湖作为黄河源头地区,海拔在4300m左右,高寒缺氧,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在古代依靠个人力量很难到达河源,因为想要到达河源,必须有完善的后勤保障、车马队伍,以及当地的向导、组织有力的团队,非个人之力所能完成。
根据石刻的纪年“已卯”,古代满足以上条件的年份有公元1879、1819、1759、1699、1279、679、619年等几个年份,以上年份中最接近的是公元1280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故也不排除该石刻可能是元代遗存。
刚发先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是秦朝石刻,偏向是清朝石刻,不排除元朝石刻。
争论是正常的。
但那种“造假是为了搞旅游开发”的大神们还是去打游戏吧。黄河源区这种地方,法律禁止闲人进入。想开发,请去人民大会堂门口击鼓。
石刻为真,有证据!现在之所以产生争议,是因为断句有误。目前残留的石刻原文为“皇帝使五大夫臣翳将方士采药昆仑翳以廿六年三月己卯车到此翳前可一百五十里”。
石刻原文:


对上面这段话,新闻报道中的断句是:
皇帝使五大夫臣翳,将方士采药昆仑。翳以廿六年三月己卯车到,此翳前可一百五十里。
这里面将“廿六年三月己卯车到”连起来了,所以就产生了此事中最大的两个争议——按历法,秦始皇二十六年三月没有己卯日。其次,以咸阳到青海玛多县距离和秦始皇灭齐称帝时间计算,五大夫翳不可能在二十六年三月抵达此处(刻石中使用了“皇帝”二字,表明翳知道嬴政要称帝)。
鉴于上述两个客观存在的疑点,我一开始也有疑虑,直到昨晚认真比对每个字对应的位置后,这才改变了想法。
如图所示,下面为“廿六年三月己卯车到”这句话的实景放大图。


箭头所指为石刻“月”字
从图上可清晰看出,在“月”字的正下方,有一处明显的岩石脱落痕迹,且脱落面积刚好为一个字大小,那么这片掉落的石面,上面是否正好写有另外一字呢?
其实这个可能性是很大的,因为这里正好是“廿六年三月”此句的末尾,因蚀刻风化导致某字的缺失很正常。
所以“廿六年三月/己卯车到”的断句才是正常的,因为在“月”字下方,很可能还存有另外一个字。
如此问题来了,如果这个“缺失的字”真的存在,那它会是什么字呢?
结合上下文意思理解,缺失的这个字不外乎“发、出、起”等表示出发的字而已。
若按此复原,那“廿六年三月己卯车到”这句话就变成了“翳以廿六年三月发,己卯车到”,如此一来,前文提到的两大争议顿时不复存在。
因为翳若是二十六年三月出发,按“秦以十月为岁首”算,其出发时间已是二十六年的年中,此时灭齐战争就算没有完全结束,在军事上也是大局抵定了,在此情况下,嬴政加皇帝号亦属正常。
其次,就算翳出发时嬴政尚未正式上皇帝尊号,也不影响他打着皇帝的旗号出行。
因为此次队伍是往神仙居住的昆仑山寻访仙药,而作为讨要仙药的嬴政一方,自然是希望己方的地位越高越好,所以在翳出发前,嬴政提前告知翳要以“统一六国始皇帝”的名号与仙人打交道,也算是题中应有之义。
不过就算上述推论成立,石刻也仅有六七成把握为真,毕竟“月字下面的缺失字”仅是一种合理猜测,并不能有效证明石刻真伪,但另一项关键证据的出现,却坐实了石刻的真实性。
2002年,湖南龙山县《里耶秦简》出土,2017年,部分解读内容公布,其中有“都乡黔首毋良药芳草”、“琅邪献昆陯五杏药”两句。
解谜的关键,就在“琅邪献昆陯五杏药”这句话上。
记得该破译结果公布时,一些当地媒体还称“泰山就是昆仑”,现在看来,此结论完全就是妄谈。
琅邪,即《史记》中记载的秦始皇东巡之地,今日的山东沿海一带,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山东沿海乃是极东之地,而“五杏药”则采自极西之地的昆仑,二者一东一西,远隔万里,就这两个地理位置天差地远的地方,为何会发生联系?
再有,昆仑乃传说中的仙山,然后琅琊郡献上“五杏仙药”,秦始皇凭啥就相信了呢?
要知始皇帝雄才大略,智商必然是不低的,而献药之人空口白话,就让秦始皇信了他,并且还将此事传旨天下,连数千里之外的秦迁陵县(里耶秦简出土地)都有所记载,这未免太过匪夷所思。
这其中一定存在某个我们尚不知晓的秘密。


其实分析这里,“青海石刻”和“琅琊献昆仑药”两件事的真相已呼之欲出,只是还隔着一层纱窗模糊不明,不过没关系,我们直接把它捅破就是。
秦始皇二十六年,灭齐战争已近尾声或齐已灭亡,眼见天下甫定,始皇帝决定做一件他一直想做的事——寻访仙人求取长生不老药。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左传》等书中均言,周穆王往昆仑瑶池会见仙人西王母,秦始皇阅览群书,自是信了昆仑山上有神仙,而这,很可能就是他想要寻访长生不老药的诱因。
因此统一之后,他派出五大夫翳往昆仑山寻仙访药。
不过这里却有个技术性的问题,即传说中的昆仑山究竟在哪里?


查阅典籍,《山海经》、《尚书.禹贡》中讲“河出昆仑”“昆仑之丘……河水出焉”,即沿着黄河往上游溯源,就可找到昆仑山。
寻找昆仑的路径至此明确。因此秦始皇二十六年三月,五大夫翳奉秦始皇旨意,领方士和护卫由咸阳(也可能是其他城市)出发,沿黄河干流往上,寻访昆仑。
历经千辛万苦,翳所带领的寻访队伍在某月己卯日这天,抵达今青海玛多县黄河源头处,为工作留痕,特意留下石刻,以便将来朝廷派人回看。
当然,现实中的黄河源是没有仙人的,眼见黄河路尽、前路茫茫,翳及其团队只能打道回府,期间众人又采摘了一些果品草药,以备回去后给秦始皇一个交代。
秦始皇二十八年,翳和寻访队伍历尽艰险返回咸阳,谁知此时秦始皇已起驾东巡琅琊郡,众人只得往山东方向追赶,好在从陕西到山东可沿乘船沿黄河而下,因此未过多久,一行人终于赶到琅琊。
《史记.秦始皇本纪六》原文: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
到琅琊后,众人献上采摘自昆仑的“五杏药”和其他“仙药”,秦始皇传令嘉奖,颁旨明发天下,迁陵县由此专门予以了记载。
未找到仙人和长生药,秦始皇心中自是不甘,加之翳所带领的方士未完成任务,未免心中惴惴,于是众人商量由方士徐福(徐福很可能也是昆仑方士团队中的一员)领衔上书,称海中有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山上住有仙人,表示愿为皇帝到海上寻访仙人仙药,由此触发了徐福领童男童女东渡的重大历史事件。
《史记.秦始皇本纪六》原文:(二十八年)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所以秦始皇“青海访药石刻”和里耶秦简“琅邪献昆陯五杏药”的记载,事实上是一个互证的关系。琅邪献药侧面证实了石刻的真实性,而石刻又反过来解释了琅邪献药事件的前因,二者间是存在一个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的,这也是本文称琅邪献药是辨别石刻真伪重要证据的根本原因。
以上论述,盐选就不写了,就当作长期以来支持在下历史盐选专栏读者的福利吧。
我觉得那种“两千多年露天石刻一定面目全非”的观点不太对,比如东汉何君尊楗阁刻石,马上两千年了吧,它长这样:


不用科技手段,单纯“一眼假”的鉴定方式肯定不太行。
很可能是真的。
1,大家要知道这不是碑,这是刻石,且是摩崖刻石。刻石和碑有代差,秦无碑,碑是汉代才有的事物,东汉成熟,燕然山铭是碑化的刻石,所以很规矩。摩崖刻石本就是随形就势,字距行距并不强迫,字形大小错落也很正常。再说,即便如诏版这种庙堂级物件,也可以大小错落笔画参差,何况摩崖刻石。


3,黄河源刻石,和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不能比,后者是纪功性,始皇帝东巡亲至,上不封顶的狗腿颂辞,加上二世诏书,无论书丹刻工还是石基标准,严肃性是天花板级,而黄河源刻石只是小分队的纪事性,没有找块高处的大石头打磨光滑不是否定人家的理由。(经地质专业的答主确证,该刻石在当地已属高貌)
4,我仔细看了每一个字的结体,可以负责任的说,无一字不秦。像「翳」、「卯」等小篆在《说文》中都是错的,而该刻石的篆法完全合古。峄山、会稽这种是后世摹刻伪托者,我们能一笔一划驳斥的它体无完肤。但黄河源刻石,我们很难从文字角度说这是后人作伪。
后记:刚看到有人民大学某教授说是元清皇帝所为,这个淡扯大了。这么说吧,仅就「卯」字,东汉至晚清,传抄篆法统统都是从《说文》之讹,直到近代才根据甲骨文矫正,该刻石的「卯」字完全经得住甲骨文和商周金文的矫验。再说「翳」,也是直到近代才弄明白了所从是「彗」而非「羽」,该刻石的篆法完全正确。
4,昆仑之仑,刻石作「陯」,从阜,山、阜义近,唐韵书《刊谬补缺》:「陯,山名。」黄河源刻石证明「陯」即昆仑之本仑,是「崘」的古字,唐韵书所记不虚。这里的「陯」是金石之仅见,能与放马滩古地图上的墨迹互证为秦系文字结体。寻常作伪者能扒出这个生僻字来可能性不大,对作伪来说也是不稳妥的。「陯」在《说文》中亦有收,但是作为沦陷之「沦」的异体存在的,与我们今天谈的「陯」是同形字关系。
有答主说刻石中「陯」之「侖」下是四竖,而《说文》中「陯」是五竖,其实不必纠结,古文字没那么严谨,不同时代或相同时代出现三、四、五笔都是正常,「冊」本是「册」,今册字不也是四竖么。
补充:放马滩秦墓发掘于1986年,在此之前,「陯」仅见字书,还是被当沦陷讲,无法给作伪者提供参照。另据湖南考古文物研究所张春龙在2017年向媒体披露,里耶秦简新整理一批简文有「琅邪献昆陯五杏药」字样,我暂没找到简文原图,我们加上里耶简文,「陯」见于金石简帛也就三例耳,且都是秦文。而2020年黄河源刻石即已发现。黄河源刻石复证了「陯」的正字身份,昆仑之本仑至此无疑。至于昆仑只有西昆仑,还是有东西两昆仑,我们此处不议。
5,释文可商。比如方字下面释为「士」,我们不知道整理者的理据是什么。按说士字本是斧钺象形,和「王」字同出,无论商周秦汉文字横画都是平直的,刻石中该处笔画不似士而似「矢」。当然,方矢不成词句,也不大可能是方士的假借,若无定释,还是应当老老实实画个「囗」。
后记:有答主说廿六可能是廿七或卅七,如此便能对上己卯日。然「七」的篆法和「十」相似,就像是横长竖短的十,横画是平直的,刻石中明显是弧形笔画,释为六没错。


我觉得是真的。
首先文字方面没什么问题,字句也顺;至于年月可能是“卅七年”,而非“廿六年”,秦始皇三十七年他离死也不远了,去昆仑采药也合理。
【20250619补】据最新石刻照片,确为“卅七年”,而非“廿六年”(见下图):


【20250915补】官方鉴定为真:


以下原回答:
首先文字方面没什么问题,字句也顺;至于年月可能是“卅七年”,而非“廿六年”,秦始皇三十七年他离死也不远了,去昆仑采药也合理。
岩石风化的问题我不懂,我看了
@云舞空城
的回答如何看待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貌似也没问题,回答也解释了刻石选择的疑点。
总之就是,目前证伪的证据没有很令我信服的,而这个刻铭又实在很真。大家可能低估了作伪这篇铭文的难度,如果是伪的,那这个作伪者的水平真挺高的,而他却在一些其他回答所谓“一眼假”的地方翻车,就觉得反而离谱。这些所谓“一眼假”的部分,恐怕还是我们见的不够多,少见多怪。
《里耶秦简》里有“琅邪献昆仑五杏药”,琅琊在现在的山东,古代的齐地,东临大海,方士最盛。这个“采药昆仑”的事情,大概就是齐国的方士搞投机,弄了点药给秦始皇,宣称是昆仑山上采的。秦始皇吃着觉得行,说那你再去昆仑山给我采点吧!而昆仑山在传说里是黄河的源头,于是他们只能硬着头皮一路走到黄河源去了。石刻里这个采药的五大夫田翳,大概就是那个献药的齐国方士。
我觉得应该分析一下这块石刻的用途。我们目前所见秦刻石大抵是秦始皇“颂秦德、明得意”的产物,所以铭刻务求整齐恢弘,很多回答以此标准去比较,所以觉得奇怪。
但这块刻石从铭文看来并无此意,仅是简洁明了的记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俱全。我猜测这块石刻就是采药的官员证明自己来过此地的记号,这样秦始皇就能他们的描述,再去派人去寻找石刻,验证他们是不是真完成了任务。汉武帝令方士栾大求仙,就曾派人随验,于是发现栾大是骗子而杀掉他。试想在没有照片和定位的古代,秦始皇如何验证官员是不是真去了昆仑山采药,而不是摘了路边的野花糊弄他呢?刻石标记再派人验证确是一种可行方案。所以这块石刻也本不必刻得规整如仪,只是一个验证码罢了。
另外再随便乱说一下,《史记》记载秦始皇的求仙,都是偏向于东方,没有向西方的,这可能恰是一个统计偏差。秦始皇的求仙在当时大概都是绝密,比如秦始皇封禅泰山,“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具体经过世人是无从得知的,也没有档案,汉人也看不到。但在东方帮秦始皇求仙的卢生看秦始皇不爽,偷跑掉了,导致一部分求仙的事情向民间流传开来,这才有了《史记》对这部分事件的记载。卢生偷跑这件事也让秦始皇非常生气,因此有了“坑儒”一事。相反,秦始皇其他的求仙尝试,包括向西方的昆仑等等,但因为没有“卢生”捅出来,可能都没有被记录下来。
其实不止求仙,秦统一后的记载本身就很简略,《史记》中基本只有巡游、求仙的事情和一些诏令,其中未知的东西还挺多的,考古出现什么东西我觉得都不奇怪。
石头很自然,符合当地地质实际,
文字也说得过去,懂这么多的,犯不上造假,
不懂的半吊子,也造不了这么真的假。
此石刻的发现者是仝涛团队,仝涛主持发掘的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入选2014年度和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已有如此学术地位的人,根本没有任何动机去造假,或许一些关于石刻的主观释读可能存在问题,但没必要靠这个造假刷业绩,
本质上就是一群给皇帝干活的人,到了地方留个记号,
免得万一上头怪罪下来,有个凭证。
和孙猴子在佛祖指头上写个“齐天大圣到此一游”没差别,
要是检验一下,八成地下的泥里也撒了一地尿。
这个刻字,应该是真的。

@李子寒泉
@林溪主人
@子乔
兄等交流时又有点想法,临时起意,手头材料不多,草草写就,恐有偏颇,有错毋怪。
释文的时间问题
在之前讨论的时候,我就发现这个时间不靠谱。结合里耶秦简8-63提供的信息:「廿六年三月壬午朔癸卯」,秦始皇廿六年三月是没有已卯的。
如果“六”是“七”误释/误写,同样,里耶简提到「廿七年三月丙午朔己酉」,当月只有“乙卯”(3.10日)没有“己卯”,但摹版中“己”的写法确实有点不像“乙”。即便是,那么也意味着两种可能:
1.六国统一、更名、翳等人出发全部需要卡在三月十日之前的点。(当然不选择春夏而选择冬天爬青藏高原感觉也怪怪的)
2.这一石刻是后期追记,是几人获知更名皇帝之后再追刻的。
根据新见的高清图和拓片来看,“廿”字中间似乎是有竖划的刻痕,“六”的左下部笔划似乎是泐痕。如果对的话,这样一来“廿六”释作“卅七”可能性或许更大。依照许名玱复原的秦历朔日,卅七年三月朔戊寅,已卯正好是初二日,符合彼时的历日。






当然,我也看到有人怀疑“三月”“已卯”之间并没有连接,“已卯”上可能有缺字。我此前也怀疑过,或许本来应作“三月/某日发某月/已卯车至此”。但这意味着“已卯”上方至少存在五个阙字。结合其他行的释文可见,其他行的文字基本上均可连读,那么为什么独此行的文本要平阙其他行数字?这同样不合理。因此我后续否定了我的这种想法。(图呈蒙
@子乔
兄提供。 )


刻石的写法问题
根据下图可见,刻石文本是以“皇帝”起头的。不管皇帝上方是否有缺字,至少皇帝位于这行文字的最下方。


刘钊先生曾讨论过秦代文书的平阙现象,他指出现有秦公文及琅琊台刻石中的“制”“诏”“始皇帝”都有平出,即文书中遇这些文字均顶格书写。(唯独秦权、诏版不做此写法,刘钊认为应当跟其性质改变有关。)


益阳兔子山秦简所见秦二世继位诏抄件,可以明显看到首行“天下失”写完后下方留空,“始皇帝”三字换行顶格。
他同时指出,“皇帝”一词是否顶格缺乏确证,因为目前仅琅琊台刻石及阳陵虎符中的“皇帝”顶格书写,但虎符中碰巧出现“皇帝”的句子上一行正好写到底,因此不好判断是否是格式要求。仅能推测应该也是顶格。(其他刻石拓片中“皇帝”不遵此式,刘钊认为可能是翻刻挪行及及摹刻的原因)。考虑到“始皇帝”及”汉代对这些字眼平出的情况,此时“皇帝”一词平出的可能性应该很大。
从这一点考虑,如果制、诏一类词在嬴政时期就顶格书写,那么像“皇帝”之类的词大概率也一样,琅琊台刻石及阳陵虎符中“皇帝”平出的写法或许不是巧合。如此推看,作为用以申明承皇帝名义前往采药的刻石中,“皇帝”二字的书写格式反而处于文本最底端。如刻石为真,这一写法也并不是一种规范的写法。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摹刻的大夫写作“大=”,经群友提示,此是“大夫”一词的合文写法,常见于秦汉封泥,后世此种写法较少:


如从此特征审视,刻石者显然对当时特定语词的书写习惯很熟悉。即便真系伪刻,该石刻也必不纯附和《史记》为之,伪造者对当时的书写习惯也是非常懂球的。
综合目前信息,该石刻具备一些典型的秦代要素,我个人还是略倾向于真,虽然怀疑的点尽管有一定合理之处,但还不足以直接拍死,目前来看,其真伪还是不要继续定论,审慎存疑,等待后续的进一步考察为好。
群中一兄台另从岩石构造的角度讨论一下这方新发现刻石,聊备一说 。此处为他引流:
https://mp.weixin.qq.com/s/Mu5-mFYRykonO4C1YMLztwmp.weixin.qq.com/s/Mu5-mFYRykonO4C1YMLztw
辛德勇一口咬死是造假,但却不能提供进一步的论证……


目前已看到已有多方面权威论证:
1.古文字权威论证。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6月12日已刊发刘钊先生的文章《我对昆仑刻石的看法》,文章对石刻逐字对比了秦汉字形,得出结论:“恐怕连专业者都难以(造假)处理得如此圆满。”6月30日《光明日报》08版专辟“学术争鸣”专栏刊登了刘钊《再论昆仑石刻》一文,对刀法、历日、释字、字体风格、“采药”、“车到此”(交通)等问题均有解答。












2.高原刻石权威论证。周行康(十一郎)曾实地调查过青藏高原一百多处石刻类岩画,是《甘孜岩画》一书专家组成员。6月11日他在个人公众号发文《秦代昆仑石刻之辨:从高原石刻的风化痕迹角度研判》,以降水量和气候相近的昆仑山脉岩画、玉树岩画、甘孜北路岩画等进行直观比较,这些岩画距今时间不一,表现出不同的风化痕迹特征,其中距今2500年的甘孜州嘎青岩画刻痕中形成的深色风化物、刻痕与岩面交接边缘相对柔和等特征,与昆仑石刻风化痕迹较为相似。最终得出结论:“从‘秦代昆仑石刻’图片的风化特征来看,绝非近百年内的创作,符合距今两千年以上的观察经验。”


………………补充………………
3.某考古学者论证。学者史杰鹏6月17日在个人公众号“梁惠王的云梦之泽”发布的《转一位考古学者的意见》一文引一位未著名考古学者的观点,认为考古发掘文物伴随着地层叠压和打破关系,所以基本不存在造假的空间;造假的文物都是市面上流通的可移动文物。该学者还说,现在体制内高校教师害怕卷入舆情事件,轻易不敢发声。这就给了那些对考古发掘缺乏敬畏的非专业人士哗众取宠的机会。


4.最新高清照片解决历法疑惑。
6月23日史杰鹏在个人公众号发文《对昆仑刻石高清图的几点看法》提到前一日有网文发给他驴友拍的昆仑石刻的高清照片,称之前对于历法的质疑解决了,原来真的不是“廿六年”,而是“卅七年”。仝涛团队所称之“六”其实是不平整的石棱在“七”左旁的阴影。
(1)仝涛团队拓写之“六”:


(2)秦小篆之“六”:


(3)秦小篆之“七”:


(4)史杰鹏发布的驴友高清照片看着确实是“七”不是“六”: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有没有很好看的古言小说推荐?
武汉大学本来就不是很优秀的学校吗?为什么
如何评价西藏密宗?
走夜路被一只黄鼠狼拦住问话时,你该如何脱
古代皇后真的能在宫斗里稳坐钓鱼台吗?
想看有没有什么复仇爽文?
历史上汉族有入侵他国的记录吗?
如何理解薛凯琪的长文?
2023年重庆出生人口17.88万人,如何看待?
日本人为什么要虐杀那么多并不反日的中国老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5-09-16 10:08:54  更:2025-09-16 14:03:30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