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为什么所有王朝都有周期率? -> 正文阅读

[历史人文]为什么所有王朝都有周期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难道像万物一样都要经历生长壮老已的必然过程?
一个王朝从鼎盛走向没落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状态,不是毫无作为,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越折腾死得越快。改革从来没有停过,喊口号喊得越来越响,政策一个接一个出台,机构一个接一个更换。皇帝勤政,官员努力,民间也有期待,但局势却始终越来越坏。
这不是因为改革方向一定错误,也不是因为执政者不够英明用心。
而是因为系统已经进入了一种深度失调、结构性不可逆的病态状态。体制不再具备自我修复能力。
这个时候,改革就不再是疗救之法。
甚至会变成了一种折腾,一种加速自我消耗的制度本能。越动,越流血;越挣扎,越迅速走向终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制度就像一个有机系统,它的修复不是靠一次性的手术,而是要依靠整个结构的自我调节机制。
当一个王朝在盛世过后,往往已经丧失了这种调节机制。
表面看,政令仍在运转,机构仍在维持,皇帝依旧在接见大臣、发布诏书。但这些动作早已失去了反馈与纠错的能力。
上层不了解底层,底层不信任上层。民间的真实声音进不去中枢,皇帝的命令也传不到实际社会。
此时的信息封闭、路径依赖、惰性机制、既得利益互锁,这些都形成了一种慢性系统性疾病,让整个王朝在改革中看似活着,实则濒死。
制度到了这个阶段,已经无法再通过渐进式修补来维持整体稳定。
但是现实又会强迫政权把所有的改革,从设计到实施,都只能在老的既有的框架之内进行。
这个框架,是为了前一个阶段的成功而设计的,而不是为了面对新的挑战。
当外部世界已发生巨变,内部社会矛盾堆积如山,而制度的处理逻辑仍停留在几十年前的那一套,就注定了改革只能在错误的轨道上打转。
这时候就会发现:
不是不想选对,而是根本没有所谓对的路径可选。所有看似正确的方向,一走进去就发现四处是墙。
因为问题的根源,不在某项政策,不在某个部门,而在于这个制度本身已经不具备转向的能力。
这时候的改革,就不再是为了解决问题,充其量为了维持统治秩序的最后几分体面,是对不断失控局势的本能反应。
这种改革之所以必然失败,甚至反噬统治者自己。这里面其实可以讲的很多,但是最根本的障碍,还是那句话,利益集团的全面盘根错节。
任何一个长寿王朝,在鼎盛时期都会形成相对稳定的利益格局。
不同的官僚群体、宗室贵胄、地方豪强、士绅阶层,围绕财政、土地、军权、税收形成各自的权力结构。
这些集团并不是天然的敌人,而是在盛世时期参与国家治理的合作者。
但一旦国家进入财政紧缩、外患加剧、社会流动性下行的时期,这些合作者便会迅速转换为制度的掠夺者。
他们的掠夺方式不一定都是非法的,恰恰相反,往往是合法的。
他们掌握着制度设计的权力,能够把所有改革引导到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向。你想改革税制,他们就会主张减税以宽民。你想整顿吏治,他们就会说什么重用旧臣、慎防轻举妄动。你想搞新政,他们就会配合一部分表演性的动作,但在核心权力和资源分配上寸步不让。
改革在他们的操作下,被切割、被中和、被格式化,最终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表演,毫无实质进展,甚至留下更深的财政窟窿和民间怨气。
在王朝的末路时期:
统治集团并非不知道问题所在,他们之所以越改越失败,是因为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真正动摇这些深层利益格局。
因为这时候的任何一次改革,稍稍触碰一点旧有分利结构,便立刻遭到反扑。
这可能会真正动摇国本。
于是,最容易折腾的,永远是那些无权无势的部分,最容易牺牲的,永远是那些底层百姓。
财政吃紧,就加重对农民、商人的课税,而不是动王公大臣的特供。军队腐败,就裁撤地方义勇而不是削减亲贵冗军;政令什么时候推不动,就打击个别小官员以示问责,而不是问责中央大臣或家族势力。
改革就这样变成了牺牲平民、保护既得利益的制度操作,最终变成一种上下倒挂的修补机制,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加深深层次撕裂。
这时候,利益集团还会主导了信息渠道的失真。
皇帝看到的是改革取得成效的奏报,官员听到的是地方民情安稳的谎言,中央下达的每一道诏令,在执行层层被弱化、变形,最后只留下形式。
没有真实信息的反馈机制,改革变成盲人摸象。制度原本该是一个有反馈、有修正、有纠偏的网络系统,但现在变成了一个哑巴系统、封闭系统,顶层知道系统出问题,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想动,但一动就激起各方反弹,不动又坐等崩盘。
这时候,整个国家进入了一种典型的分利封锁状态。
每个集团都知道再这样下去,国家会死。但他们也知道,自己如果让步,就会在死之前先丧失权力和利益。
于是大家形成了一种消极共谋:我们一起不改,一起等死。谁先动,谁先输。改革于是只能围绕边缘部分小打小闹,大动作无人支持,小调整无济于事。
也就是在这种状态下,越是在这种封锁状态下,统治者越想强力出招,以显示自己仍有控制力。
但问题在于,当权力机制已经被利益集团绑架,所谓的权力也是一种笑话,再多的权力也只是被用来维护旧秩序,而非去打破旧秩序。
皇帝可能频繁更换宰相,严惩贪官,试图清洗官僚体系,甚至像崇祯一样自己亲政日夜批阅奏章,但这一切只是操作表面权力,而不是重塑制度逻辑。
皇帝再努力,也改变不了整个系统已经无法动员真实资源的事实。
而且,这种改革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单位频繁发力,当改革频率越来越高,政策变化越来越快,体制内部的协作能力也会越来越迅速退化。
因为它带来了另一重伤害:
系统性信任的坍塌。
当一个王朝反复推出改革,却没有一项真正落地。当民众一次次被激起希望,又一次次发现现实毫无变化。当政策翻云覆雨、政令朝令夕改,百姓最终学会的,不是理解国家的困难,而是彻底不信。
这种信任的塌方不是一夜之间的所谓暴力革命,而是慢性失血。一点一点流走,直到皇帝再勤政,官员再清廉,民众也不再相信这个制度还有能力自救。
地方不再信任中央,民间不再信任官府,社会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脱节区。我们从史书中大多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地方官出面说话没人听,民众组织自保,历史上的黑市兴起,地下力量活跃,国家系统实际上已部分崩解。
这时候你再推出任何改革,哪怕是大方向正确、设计合理,也因缺乏制度信任、执行能力、社会协同,而根本无法推行。
人们甚至已经不再关心改革本身,而只在揣测它背后的政治意图:
这是削谁的权?是在补哪个洞?是又要收割哪一层百姓?
这个时候,任何一个天灾、一个外敌,或者一个内乱,都可能成为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并且最致命的是,历史永远是残忍的,并不是无限宽容的。
一个王朝的衰败过程不是没有机会,只是机会极少,且极短。
当制度还有部分弹性,当统治集团还未完全僵化,当社会还有少量信任存在时,是可以做出某种结构性转型的。
但这种机会转瞬即逝。
一旦错过,系统一旦僵死,再想重启,就不是改革的问题了,而是更替的问题了。历史不会给迟钝者太多宽限期。
抓不住时机的王朝,往往在下一次动荡中灰飞烟灭。这可不是敌人太强,也不是百姓太恶,而是制度已经无法修复自身,哪怕给你再多时间,也只是多死一点人,拖延一点点结局。
所以,总的来说,王朝的死亡,不是因为没人想救,也不是没有改革的努力,而是这个体制已经丧失了被拯救的能力。下坡路时期的所有折腾,都只是对死亡过程的延长,而不是对死亡结局的避免。
这种情况下,改革越多,死亡越快。
毕竟这种所谓的改革真正该动的东西始终动不了,而能动的那些部分根本不值一提。就像一个病人,全身衰竭,手术的方案却是反复给他换外套。外人看他还在动作,实际只是系统崩溃前最后的反射。
历史不会为失去修复力的制度流泪,更不会为无法自我更新的王朝留情。
那些错过机会、被利益集团绑架、信任崩溃的国家,不是改革失败,而是根本已丧失了改革的可能性。
不是没人动手术,而是病人已经没有器官可供切除,血已经流干。这个时候的改革,越做越多,越做越死。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才是王朝历史周期率的真正逻辑。
最后再说一句,文章下我早就知道会有很多评论会阴阳怪气说什么民主啦什么的,有时候就不好说太清楚。
这玩意也是没用的。
因为无论民主还是什么其他,都是人创造出来的制度并赋予其意义,只要是人创造的东西,它总有一个因为利益崩塌的循环,人性摆在那里,贪婪摆在那里,没有人能永远反人性,永远逆天而行,那这个问题就是无解的。
这也就是现在英美乱象的祸乱之源,你就算有那么好的制度,过了百年,依然结局还是千疮百孔,还是走向王朝末路。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毛泽东已经回答了,人民监督政府。
做不到的就有周期律。
美国为什么也有周期律,因为搞不清楚谁才是真正的人民。能投票不一定是人民。
1.向富人收税就是在向穷人收税,因为富人可以向穷人转嫁税负。
2.在人类目前探索过的财富所有制里,财富总是向富人聚集。
3.穷人越来越穷,还只能向穷人收税,导致财政因为收不上税崩溃,社会因为贫富差距矛盾激化,国家内外爆发的危机政府没有财力去解决。
4.王朝灭亡于内忧外患。
中国封建王朝普遍深陷一对无解的矛盾:政府支出的刚性膨胀与地方有效税收能力的持续弱化。
王朝肇建之初,机构往往精简清廉高效,地方行政亦能维持较高水准。
然而在国家发展中,皇权扩张、宗室繁衍、国防压力日增以及官僚体系自身的膨胀惯性,共同驱动着政府刚性支出的不断攀升。
除去上述常态开支,赈济天灾、镇压民变、帝王大兴土木等临时性支出,在王朝后期愈加频繁且数额庞大,成为压垮财政的又一根稻草。
与政府支出刚性膨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方有效税收能力的结构性塌陷与持续弱化。
这种税收能力的弱化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封建体制的痼疾,因而会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反复重现。我简单归纳了几个税收能力弱化的原因:
原因一:土地兼并与投献,税基的崩塌
按照孔飞力的说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实际上是上层皇权和下层士绅共同构成的。
历朝历代,官僚、贵族、士绅等特权阶层往往有优免赋役的权力。
明朝万历年间:现任甲科京官一品免田一万亩,以下递减,八品免田两千七百亩;外官减半;致仕免本品十分之六;未仕进士优免田最高可达三千三百五十亩,未仕举人优免田一千二百亩;生员、监生八十亩。
一方面,特权阶级购买田产,进行土地兼并;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免赋税徭役特权,吸引了大量自耕农的投献。
(投献是指自耕农将田地卖给特权阶级,成为替特权阶级种田的佃农,并分享后者免税免徭役特权。)
打个比方:
如果你是一个自耕农,每年需要缴纳田赋、丁银两项正税,此外每年冬天还要去县里服徭役(比如义务修河堤、修城墙、挖运河)。
但是,如果你”投献为奴“,把自己的田地投献给王举人,成为替王举人种田的佃农,那你就不需要再给国家交田赋、丁银、服徭役了,只需要给王举人交田租就行。
而王举人因为有田地的免赋役特权,自然也不需要给国家交田赋。
经过投献这一行为,原本应该进入国库的田赋,就变成了王举人的私产。
通常自耕农在投献之前,会与士绅商议好每年的地租和土地使用年限,然后低价将自己的土地“卖”给士绅,自己再成为士绅的佃户。
经过投献之后,百姓其实种的还是自家原本的地,只不过其名义上属于士绅了。
而士绅们为了吸引百姓主动投献土地,每年所收取的田租,会比官府收的税少许多,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来投献。
除了投献田地给士绅,有的自耕农还会选择投献田地给拥有免税特权的寺院道观。
这也是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的重要原因之一,寺产和僧尼的扩张严重阻碍了国家的税源和兵源。
随着土地兼并与投献的愈演愈烈、国家支出的膨胀,加在自耕农身上的税负也就越来越重,更多的自耕农被迫出卖田产成为给地主打工的佃农。
自耕农的急剧萎缩,国家税基被掏空。大量财富和土地集中于免税或低税的特权阶层手中,政府却无法有效课税,只能“寅吃卯粮”,进一步压榨自耕农。
原因二:僵化低效的税收制度
刚刚说到,中国封建王朝的税收来源,主要依赖田赋和丁银,以及额外加收的一些杂税、摊派。
可封建社会的土地清丈实际上长期落后于经济现实:土地清丈困难、人口统计失真,导致税籍严重滞后、失实。
再打个比方:
你是一个自耕农,家里有八亩田,某次遇到荒年,你被迫卖了两亩田给隔壁的王秀才。
但是官府吏员来收田赋的时候,指着手上的鱼鳞册告诉你,鱼鳞册上记载你家有8亩田,所以要交8亩田的田赋。
你说:冤枉啊老爷,我已经卖了两亩地给隔壁的王秀才,我现在只有6亩田,应该只需要交6亩田的税就行了。
收税吏员抬手打骂:鱼鳞册上记载你家有8亩田,我就按8亩田收,至于你实际有几亩田我管不着!
此外,杂税、摊派、力役繁多且随意性强,实际税负远超法定额度,且极不均衡,进一步加速自耕农破产。
ps:中央政府不是没有想过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唐朝中期,理财大师杨炎横空出世,提议唐朝实行了著名的“两税法”:
每年制定财政预算,根据财政预算决定今年要征收的田赋丁银,根据户等(即划分财产等级),在夏、秋两次征收。(一般是夏税收钱,秋税收粮。)
将所有的杂税、摊派都并入两税中,避免对农民的过度盘剥。
对没有固定住处的商人,依照其收入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税以扩大税源。
看上去很美好是不是?可只实行了30多年,两税法就名存实亡。
行政能力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无法定期清查户等,导致贫富负担不均;更关键是唐朝后期临时性支出剧增,唐政府又被迫重征杂税。
原因三:征收系统的腐败与耗散
税收的征收高度依赖庞大的基层胥吏队伍。他们薪俸微薄甚至无俸,主要靠盘剥纳税人为生,还衍生出多种名目。
火耗(借口弥补银两熔铸损耗而多收)、“浮收”(超过规定数额征收)、“勒折”(强迫纳税人以不利的比价用实物折纳铜钱、银两)等制度性腐败手段层出不穷。
大量税收在征收过程中被各级官吏、胥吏层层截留、贪污,真正进入国库的数额远小于民间实际缴纳的税负。高额的征收成本和耗散率极大削弱了政府的实际财政收入。
这种腐败的征收系统,一方面压榨税户,加速其破产;另一方面也损害了中央财政,形成「民穷而国亦不富」的怪圈。
最终的结果便是王朝中后期,整个国家的财政逐渐崩溃。
王朝初年,新的嗜税权贵集团人数有限,百姓们随便省出一口粮食就够了,随着时间流逝,嗜税的权贵集团人数以指数级增长,百姓们无力负担,于是平衡就被打破了…
万事万物都有周期,哪怕是放射性元素,都有半衰期,我已经不恨特权阶层了,我只恨自己不是特权阶层,如果我掌握特权也按自己意志建立理想国,也许在别人眼里是地狱,那又如何,现在的特权阶层不也这么干的吗,能奈我何?底层在上层眼里不过是蝼蚁和数字,只有在自己眼里是人和生命,事实上他们又真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有灵魂的人,那么当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当张角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当黄巢喊出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王朝周期率的齿轮开始缓缓转动,生生不息
当维稳成本超过财政收入,王朝国家也就失效了
高度集权的制度都有周期律,不只是中国,全世界都一样,5000多年前埃及开始,一共换了33个王朝,可比中国的夏商周秦汉多的多,两河那带也是一样,阿卡德帝国开始就是频繁转换,巴比伦帝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帝国。全世界历史角度看,高度集权的帝国制度的国家都是有周期率的。目前民选国家因为时间最长的还只有几百年,只能假设他没有周期律。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如果无法考到长安,那就打到长安——黄巢
你看今天的美国就知道了,一个王朝走到末期,不是没人要改革,想变革救国的人有很多
王朝末年的国家,就像是一条腐朽的,千疮百孔的大木船
你可以试图小修小补几个漏洞,去延缓船下沉的速度。不大修,这船根本开不了
但如果你试图大刀阔斧的改革,叮叮咣咣一顿砸,这船根本撑不住,反而会出现更大的漏洞,沉的更快。
就像是电脑用了几年之后,会莫名其妙卡顿,存储严重不足,必须重装系统一样
你记不清装了啥软件,下载了什么东西,反复的安装和卸载了大量的软件(国家政策)之后,留下了大量的冗余,除了从头再来,没啥别的办法
有些人说欧洲和日本“没有周期律”,多少有点搞笑
周期律是统一的大国才配有东西
中国,罗马,奥斯曼帝国,美国,这些国家才配谈王朝周期律。
一个统一的大国,其国家的衰落强大,主要由国家内部因素主导,因此其国家的生死存亡,才由国家内部的稳定和国家调控能力有关,这是内因主导
而一个小国,比如英法德西意,亦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楚秦燕赵魏韩,亦或是韩国,日本。他们的国家兴亡,通常由国家外部因素主导,或者是国家内外部因素共同主导。根本谈不上所谓王朝周期律。
譬如一棵直径十几米的大树,什么风都吹不倒,只有大树自己的根烂了,或者寿命到了,大树才会倒。大树,或者说王朝,才能被称为是死于周期律。
一颗小树苗,来场大风,亦或是有条狗闲着没事啃一口就能啃死,那他的死法多种多样,根本谈不上死于自己的寿命到期。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小国跟王朝周期律没啥关系
王朝周期,只要进行到苦一苦百姓的环节,那么距离王朝更替已经不远了。
欧洲人也不明白,怎么换了个统治家族,就算亡国了,那东罗马,一千年换了多少个统治家族了。
20岁得癌、自身的免疫系统彻底瘫痪、压制人体的痛觉神经,再来个假医生告诉你「放心,你的身体很健康」。
这四个大招下来,你不死谁死?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英国、日本都是千年王朝。
历史周期律是秦制国家独有的特色。
过于变态过于当然难逃周期律,自秦至清几千年都是如此,只是松紧程度区别而已。
真正超出周期律的
——就国内上古三代夏商周超了,为什么能超?因为实际上诸侯制,利益分配均衡,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
——国外也有的是,看看霓虹,看看大英倒也不难吧,早有学者分析过,霓虹改革本质不是船小好调头,而是体制似西欧。
说到底,本质还是体制问题。人性诡谲,利益纠葛,没制度约束只会每况愈下,然后到爆点一切归零重组,代价就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大权独揽,榨干民力,最终很快玩完;让渡权力,保全自己,生生不息。到底谁聪明,谁愚蠢?不妨自行判断一下。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唐朝的历史289年,明朝的历史276年,清朝的历史也是276年。 “鹿亡秦,蛇兴汉”,兴衰治乱,循环不已,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历史周期律。从秦汉到唐宋元明清,没有哪个朝代真正跳出过这个周期律,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为什么会这样?有一些很典型的现象可以说明。《秦律》规定:百姓徭役失期,罚二甲,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变成了失期者斩。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在技术层面堪称是杰作,却也无力阻止“鞭外加派”。
明末启蒙思想家顾炎武称这些现象是“法愈繁而弊愈多”。顾炎武的总结虽然很有思辨性,但其实还有一个更精准的定律可以来解释这些无序的现象,那就是被誉为科学第一法则的熵增定律。
什么是熵增定律?熵代表着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系统越无序,熵就越大,系统越有序,熵就越小。一个封闭的系统,若没有外力做功,它就会不断的趋于混乱和无序,最终走向死亡,这便是熵增定律。
纵观每个王朝的兴衰史就会发现,熵增定律——这个至高无上的科学法则,竟然同样可以展示出惊人的解释力。每个王朝建立之初,本质上都是重建的低熵系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内部的无序因子便开始累积,最终在熵值达到临界点时走向崩溃。
那古代的王朝有哪些无序因子?
第一、政治系统的因子。
古代王朝的政治系统,通常是皇族、官员、士绅的金字塔系统,这个系统比较封闭。在这个系统内,皇族会繁衍膨胀,比如明朝的皇族有百万之巨,甚至还会衍生出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官员集团也会垄断膨胀,比如《隋书》中的“十羊九牧”,甚至还会形成上品无寒门的垄断局面。在皇权不下县的格局下,士绅阶层往往也会异化膨胀,由最初的缓冲带逐渐沦为帮凶。
古代王朝的政治系统几乎不受外界监督,但也有一个负熵输入系统,那就是科举。科举选士的巅峰时期发生在北宋仁宗年间,通过科举入士的官员占比达到了40%,北宋也成就了古代中国的巅峰。据经济史学家测算,仁宗时期,开封城的人均GDP达到了1000国际元,与中世纪的威尼斯,同为古代历史之最。
可是,这个外部做功的渠道很容易被阻断,导致科举入士的官员经常占比不足20%,甚至还会被派系垄断。比如北宋后期便大开恩荫之门,明代的内阁更是形成了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派系。异化之后的科举,便从人才的选拔机制变成了阶层流动的阻隔器。所以才有范进中举式的癫狂,所以才有龚自珍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
当科举这个外部做功的渠道被收窄之后,又没有外力监督,这样封闭的系统,必然会因为贪腐或者党争等等无序因子的累积,最终熵增崩溃。
第二、思想系统的因子。
古代的思想系统更加封闭,几乎没有负熵输入机制。秦始皇通过刻石颂德建构了最初的思想系统,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便标志着秦帝国思想系统的熵增突破了临界点。
西汉初年,黄老学说的休养生息,用经济增长弱化了思想系统的重建。随后,董仲舒用皇权天授重新构建了两汉思想系统的低熵态,但礼教等级的持续压制,最终还是让太平道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明代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思想垄断,原本可以成为不错的负熵输入,但明帝国却将科举改为八股文,内容必须出自于朱熹的注释,而且还四次焚拆天下书院。这样一搞,东林党人便开始空谈道德而无视实务。当知识分子放弃了经世致用,那么思想系统自然也就失去了自我更新的动力。
清王朝更不用说,万马齐喑、一潭死水,思想系统完全没有负熵输入的渠道,最终只能被动的迎来了“拜上帝教”和维新思想。
第三、经济系统的因子。
孟子曾经说过:有恒产者有恒心。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经济的压舱石作用。但土地兼并的恶性循环,却主导了古代王朝经济系统的主线。相较于其它系统,古代王朝的经济系统,其实存在着明显的负熵输入可能。比如王安石的青苗法,张居正的一条鞭法,雍正的摊丁入亩,本质上都是对抗经济熵增的努力。
据《宋史》记载,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地主集团占有全国70%的耕地。还比如张居正变法时,海瑞担任应天巡抚,他查到徐阶家族的田产至少6万亩。这些田产的来源大部分为投献,也就是百姓把田地过户给徐阶家族,但田地依旧由自己种,只不过需要向徐阶家族上缴一定额度的费用。为什么百姓要这样操作?因为如果是自己拥有田产,需要缴纳的田税更要高,而官员士绅不需要缴税。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的经济系统混乱到何种地步。
而且,历代王朝还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比如盐铁官营、贱籍制度等等,也在严重阻断经济负熵的输入。据《汉书》记载: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种马太效应,在每个王朝末期都愈演愈烈,最终引发经济系统熵增崩溃。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古代的每个王朝都经历了从低熵到熵增、再到崩溃的必然过程。一个悲剧的事实是,古代社会是通过周期性的崩溃,来实现熵的重置,从而构成了治乱兴衰的底层逻辑?。
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强调:生命以负熵为食,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站在熵增定律的高度来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若要突破王朝周期律,必然要通过制度建构起常态的负熵输入机制,否则无法对抗熵增定律。
那什么才是常态的负熵输入机制?唯德先生与赛先生而已。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美帝国主义也有周期率啊,一般为四年或者八年。除了罗斯福那样的连任怪。
国家的周期率就跟游戏的周期律差不多。
很多国民级游戏一开始都非常精简耐玩,几亿人都对它爱不释手。但随着该游戏越来越逼氪,越来越劝退平民玩家,最后就凉透关服了。
曾经手游收入排行榜第1名的天天酷跑,就是因为越来越氪金,不充钱根本玩不了,劝退平民玩家,最后游戏就凉透了。
而与之相反的,就是开心消消乐这样经久不衰的良心手游。
开心消消乐现在的玩法,相比于13年前基本上大差不差,只是有一些微创新玩法,而且不逼氪,对平民玩家友好。
所以开心消消乐能做到连续多年霸占收入榜前列(2023年全球手游收入第19名)
过度商业化和忽视平民玩家体验的游戏终将衰亡;而保持核心玩法稳定、不逼氪、对平民友好的游戏才能经久不衰。
简言之:“逼氪”本质是杀鸡取卵,尊重玩家(尤其是平民)才是长久之道。
这是皇权社会的弊病。
皇权剥夺了官员的贵族待遇,却还要派他们帮帝王办事,官员们见了财物当然跟帝王们一样动心,像帝王们一样搜刮,然后帝王们再派员监督,随后这些监督员也跟着动心,接着帝王们再派高一级监督员……最后,地方崩溃蔓延至帝王(地方财力被帝王和官员抽走,且不被允许拥有和加强自己的正规武装,而当地的政府武装普遍薄弱)。
与其说是王朝都有大致的寿命,不如说是封建时代的生产力下,这片土地也就只够统治者剥削两百年左右,这还是国家大体稳定的情况,如果有外袭内乱,还会更短
王朝王朝,就是王的朝,和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关系?谁来了咱还是一样种地,干活,交费交税,谁不折腾老百姓,谁就是好。
不明白为什么更换了执政党就说亡国?照这么说,美国几乎每8年亡一次国,英法更是不定期亡国。人还是那些人,山还是那些山。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来从未亡国,没有王朝周期律!
三权分立,舆论自由,多党竞争 让党派制衡监督党派,公开透明,大多矛盾会解决的。
把中国几千年的王朝缺陷就认为全世界都有,是不是女人有月经,你认为男人也有啊?
封闭的、正负反馈失衡系统,无一例外,是必定会崩溃和灭亡的。
可以选择的方案及其未来的方向:
1、在系统崩溃前,放弃封闭,开放系统。
2、在系统崩溃前,放弃恶意的正负反馈调节,重新平衡正负反馈。
3、在系统崩溃前,主动系统降级。
4、在系统崩溃后,重启系统。
5、在系统崩溃后,放弃和死亡。
6、模糊、造假、等等方式以麻醉系统的感知能力,欺瞒系统的运行参数,以减缓正负反馈能力,慢性崩溃和死亡,并以此生成新的正负反馈系统,开始出现【系统性上瘾和戒断反应】。
7、把正常的正负反馈调节,当成bug处理掉,加速崩溃和死亡。
8、积累资源和经验,系统迭代升级。
中国古代王朝的社会系统,2000多年大多选择了第6、第7、第4方案,所以呈现出了“周期律”的现象。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如何看待辛弃疾大量用典而王国维认为用典是
为什么很多古代帝王到了晚年就变得很昏庸,
你认同“国内访古需趁早”这句话吗?
中国历史上,你曾误会最深的历史人物是谁?
为什么只有中国产生了“武侠”这一文化,它
三寸金莲明明看起来很丑陋很恶心,为什么古
为什么明朝时期没有把高丽统一了?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最后写到,人要按
古代普通老百姓生活苦吗?有多苦?
什么是知乎「新知答主」标识?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5-07-01 10:05:31  更:2025-07-04 10:43:59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