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为什么李善长比胡惟庸晚死了整整十年? -> 正文阅读

[历史人文]为什么李善长比胡惟庸晚死了整整十年?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李善长和胡惟庸有点关系,以老朱的性格不应该在弄胡惟庸的时候顺带把李善长也干掉吗?
这个大致有三种解释。
第一个就是《太祖实录》的说法,就是朱元璋宽宏大量,饶恕了李善长、陆仲亨等人:
群臣又请诛善长、陆仲亨等,上曰:“朕初起兵时,善长来谒军门曰:‘有天有日矣。’是时,朕年二十七,善长年四十一,所言多合吾意,遂命掌薄书,赞计画,功成爵以上公,以女与其子。陆仲亨年十七,父母兄弟俱亡,恐为乱兵所掠,持一升麦藏于草间。朕见之,呼曰:‘来。’遂从朕,长育成,就以功封侯。此皆吾初起时腹心股肱,吾不忍罪之,其勿问。”(《明太祖实录》洪武十三年正月戊戌条)
当然这个说法鬼都不信,钱谦益就吐槽说:“窺其大指,不過欲以保全勛舊,揄揚高皇帝之深仁厚德,而不顧當時之事實抑沒顛倒,反貽千古不決之疑,豈不繆哉?”可谓是“欲显太祖之长厚而似伪”了。
第二个就是朱元璋自己的说法了,朱元璋自己在《庚午诏书》中表示,李善长这个人太奸诈了,太会隐藏了,我被他蒙骗了几十年,到现在才知道他原来是胡惟庸的党羽:
洪武二十三年,因京民为逆不巳,在京之民,废及一半,迁于化外者一半。其太师李善长于京民合迁之内,言词款软,朝给长姊杨阿李,暮给次姊王阿李,明日又给亲人丁斌。朕谓曰:“卿昔者所给守庐墓及庄所人丁户口,此等之户,军民不当,凭尔优游。其亲姊女婿尚与逆民同编,今逆民且起,尔来数给,此果疏近而亲远乎?前数十年,朕但见尔听指示,所办无不前,岂知尔吏心有若是之深姦?前日兄弟姊婿皆同谋反,朕宥尔置之不问,尔亦不谢。今既姦深,理提伊亲弟侄,审问尔之胸怀,曾无知谋逆否?”于是敕锦衣诣置所,提到亲弟侄。今九衙官共审问,其弟侄供无凝滞,发觉知情缘由。呜呼!李善长由小吏出身,柔姦深密,与处三十八年,不知其中,三十九年间,因事发露。公侯都督从胡为乱而犯者,韩国公李善长等二十七人。二十三年夏四月,日期不等,吉安侯家奴犯,始觉其谋,若不播告,特谓朕不能保全功臣而害旧者。(《肃清奸党录序》)
可是这个说法也很有bug,就是朱元璋这么好糊弄吗?要知道,洪武二十三年闫四月李善长、陆仲亨胡党案爆发,也就一个月功夫,这些公侯的家人火者下了大牢之后,在大记忆恢复术下,立马就把他们的主子十多年前怎么跟胡惟庸怎么勾结,怎么商量谋反下手的事迹招的明明白白。像李善长家的家奴,把胡惟庸送给李善长“銀一千兩、金三百兩”、回回国宝剑“名木樨花並鐵劍,不問甚麼甲,層層透”、各种玉器“有小玉壺瓶一個,玉盤盞二副,玉龍頭大盞一個,玉馬盂一個,玉盤一個,桃樣玉盞二個,擺起來恰好一卓子。太師朝回,逐件看過,喜歡收了”都说的清清楚楚。
那既然如此,当初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的时候,朱元璋“命群臣更讯,惟庸辞穷不能隐,遂吐实”,没理由审不出李善长这帮人来,就算胡惟庸自己死硬到底要保住同党,那胡惟庸家的家奴火者,难道也审不出?
更bug的是蓝玉,因为按照朱元璋的说法,蓝玉他也是胡惟庸的党羽:
自巳未渡江,至今洪武癸酉,已三十九年矣。即位以来,悖乱之臣,相继迭出。杨宪首作威福,胡陈继踵阴谋,公侯都督,鲜有不与谋者,赖天地宗庙社稷之灵,悉皆败露,人各伏诛。今反贼蓝玉,又复逆谋,几构大祸。其蓝玉幼隶开平,数从征伐,屡有战功。初与胡陈之谋,朕思开平之功及亲亲之故,宥而不问,累加提擢。因诸将已逝,命总大军,号令所加,孰不听其指麾,故所向有功。蓝玉见其若此,自以为己能。殊不知此乃皇天后土福佑生民,眷顾我朝及将士之力所致。设使不授以命,不与士卒,纵有勇力,能敌几何?此等愚夫,贪赃无厌,钱财奴田,肆意搜刮。且不学无术,勇而无礼,或闲中侍坐,或饮宴之间,将以朕为无知,巧言肆侮,凡所动作,悉无臣礼。及在外,非奉朝命擅将官员升降,黥刺军士,不听诏旨,专擅出师,作威作福,暗要人心。朕数加诫谕,略不知省,反深以为责辱,遂生忿怒,乃同曹震、朱寿、祝哲、汪信等合谋,阴诱无知指挥庄成、孙让等,设计伏兵,谋为不轨。其公侯都督皆系胡、陈旧党,有等愚昧无才者,一闻阴谋,欣然而从,有等无义公侯,虽不为首,谋危社稷,任他所为,坐观成败,欲为臣下之臣。岂期鬼神不容,谋泄机露,族灭者族灭,容忍者容忍。其容忍者,若能知感,省躬自责,则必永远无患,与国同久。特敕翰林将逆党情词辑录成书,刊布中外,以示同类毋得再行异谋。(《逆臣录序》)
显然,按照《昭示奸党三录》里的口供的详细程度,如果蓝玉(以及一大票蓝党案被杀的公侯)也参与胡惟庸谋逆,那没理由供词里完全没有提到,让他们能逃脱法网,再多风光三年才被收拾吧。
第三种说法则是现代研究者提出的,就是哪来那么多胡党造反啊,说白了不就是你们内斗吗:
比如吴晗的《胡惟庸党案》就提出,胡惟庸一开始被杀时的罪名应该不是谋反,而是擅权乱政。李新峰则指出,洪武13年胡惟庸案、洪武23年李善长案、洪武26年蓝玉案,这三者被杀的对象其实各不相同,分别是朱元璋提拔“取代濠州从军勋贵的新进官僚”、洪武三年所封“建国过程中形成的老一辈勋贵及其子孙”、朱元璋用来取代老一辈勋贵的“洪武十二年、十七年以进攻西番和云南战功而得封的新进勋贵”。
也就是朱元璋每干掉一批人,都要把他们跟上一批被干掉的反贼集团打成一伙的,即以此显示反贼集团有多么丧心病狂,自己又是如何无辜无奈而被迫进行反击:
二十三年五月初二日,以肃清逆党事,命刑部尚书杨靖备条乱臣情词,播告天下。上口诏几四千言,其始言前代君臣相负者,可为哀伤愤恨,因推开国元勋之名,起于汤武,之后非因推让而有,故尧舜禹无之。次述受命之由,辅兴之功。至于偃华夏之兵,奠安鬼神,妥天地于大定,以至武则摧坚抚顺,卧雪眠霜,袵金革而死,若中山开平等。文则剸繁治剧,无缺公用,辑和将士,无有怨嗟,若李韩公前后封以五等。而善长心谋不轨,党比胡陈。其弟李四告变,善长不言,既贷其族诛之罪。至二十三年京民为逆,僇其伴,以半迁之化外,善长复请免其党数人。于是始正其辟,而备述前后功臣为逆之由,以见非朕不能保全功臣而害旧人也。
于是比较早被杀的胡惟庸就光荣成为了这个反贼集团的总头目,当然这本身也很无厘头,胡惟庸就表示,我也不是谦虚,我一个乙未年才投奔上位,洪武三年才进中书省当参政知事的小卡拉米,怎么就成了各位开国元勋、公侯宿将的话事人了呢?
好比蒋公突然抽风,宣布南京最近破获了针对KMT的谋反大案,其首脑是行政院长翁文灏,手下网罗的党羽则有李宗仁、陈诚、白崇禧、何应钦、顾祝同、熊式辉、刘峙、程潜、薛岳、阎锡山、卫立煌、余汉谋、胡宗南、傅作义、汤恩伯、马鸿逵、马步芳、周至柔、桂永清、杜聿明、孙立人、王叔铭。并表示南京市民也都参与了翁文灏集团阴谋,应在南京多杀,差不多就是这意思了。
泻药,首先回答题主的简介里说的李善长和胡惟庸有点关系的问题,李和胡不是有点关系,是有很深的关系,胡从宁国知县升太常寺少卿就是李的提拔。而且两人是姻亲关系。胡的哥哥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
但是要说这件事其实真假难辨,因为能用到的材料太少。明人自己对李案就是一头雾水,连李案具体发生的年份都搞不清楚。王世贞为代表的一批人认为李案爆发于洪武二十一年,实际上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但是具体月份依然有分歧,郭嘉辉有一篇长文分析李案,他认为李案是四月爆发,其他的如谈迁认为是正月爆发。因郭的长文是目前为止分析最详细的,所以取四月说。
有所谓的李案,牵连五都督,二十二公侯,这是明祖自己说的,但是没有完整的名单,也就是说名单上少了人,为此研究者说法又不同,李新峰认为吴复在其中,郭嘉辉认为是廖永忠,还有说郭兴的。可见是此案六百多年来是一笔糊涂账,如果不是钱谦益从内阁中抄出两份东西,自己写了个《太祖实录辨证》,现在能分析的更少。这里要表扬老钱,发现了有价值的东西,但是突然被贬官了,就这还想着托人抄下来,让人寄给他,可见喜欢历史,也可见他混不了政治,这个时候了还想着抄东西。
这两份价值的的东西并不全,主要有三家或多或少抄了一些,以钱抄的最多。一份是朱元璋的庚午诏书,因为洪武二十三年是庚午年,所以叫这名。通过这份诏书确定案发年份,洪武二十三年。一份是《昭示奸党录》,这两份文件有前后关系。诏书在前,党录在后。诏书是初次解释为什么要办李善长,党录是二次解释为什么要办李案。初次的罪名说的很笼统,说老李吏心自處,默然不答,以致胡陳 知其意。」所以李善长等是“从胡为乱者而犯者,李善长二十七人等”。是胡惟庸的从犯,上文说的五都督二十二公侯就是这么来的。
到了党录,罪名开始升级了,李善长不是从了,而是主动了。比如:洪武八年十月內,太師常去胡丞相家商議,太師云:「若謀反,必要幾個大公侯同謀。 老李说的出就做的到,洪武九年:太師使伴當耿子忠請吉安、淮安、臨江、 營陽、平涼、永嘉六侯喫茶。太師云:「我請你到胡丞相家商量謀 反事務。主动进行串联,并且大放厥词,言语狂悖,说什么我年纪这么大了,上位还让我到处跑,不把我当人。
可见呢庚午诏书的时候老朱还没有掌握到确凿的犯罪证据,以为老李也就是个默认。没想到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有干劲,老朱能放过他吗?
那这事怎么发的案呢?按老朱庚午诏书的说法是洪武二十三年京城有逆民,老朱图了一部分,然后迁了一部分,在这部分人里就有老李的亲戚,直接就牵扯到牢李的两个姐姐,还有他的亲戚丁俊。老李就一再的说情,上位看我的面子免了他们吧,老朱不肯,老朱说你跟我几十年,平时都是执行命令不打折扣,这次却不听我的了,如此不忠,那就老账新账一块算,问一问你有没有参与谋反啊。
其太師李善長於京民合遷之內,言詞欵軟,朝給長姊楊阿李,暮給次姊王阿李,明日又給親人丁斌。前數十年,朕但見爾聽指示,所辦無不前,豈知爾吏心有若是之深姦。前日兄弟姊壻皆同謀反,朕宥爾置之不問,爾亦不謝。今既姦深,理提伊親弟姪審問爾之胸懷,曾無知謀逆否。於是勑錦衣詣置所,提到親弟姪。
老朱上面说的,前日兄弟子婿皆同谋反,朕宥尔纸质不问,尔亦不谢。洪武十八年的时候老朱就把老李的弟弟李存义和儿子李佑发到崇明岛去了,因为他们是胡惟庸的姻亲,被人告发了。但是老朱心太善,后来又把他们放回来了。这事见于奸党录里李存义的供词,至于这事有没有,自己判断。
现在老朱看牢李又为犯罪的亲戚说情,就决定铁面无私,进行审理。结果一审,果然审出大事了。比如说牢李连谋反的日子都定好了:六年三月,胡左丞問太師:「我和你說話,如今怎的?」太師說: 「已知道了,明日有淮安侯管各門,約四月十二日點定人馬下手。」
你看看,幸亏老朱有天命啊,否则不被你们给篡位了?
所以为什么李善长比胡惟庸晚死了整整十年,因为老朱他仁义啊,他忍耐啊。
他忍到了捕鱼儿海之后啊,他忍到了晋燕二王能单独领兵的时候啊,他忍到了新勋贵成长起来的时候啊。那你们这些老勋贵们还有多少价值呢?
还是我以前说过的那句话,老朱杀他们越杀越轻松,跟杀猪杀羊差不多。之所以会有什么庚午诏书,昭示奸党录,包括后来蓝案的逆臣录。说白了是老朱的强迫症,想给各位吃瓜群众一个解释,而且这个解释还想搞得圆满一点。
他要不这么想,他不这么弄,老钱这样的人上哪抄给我们看?所以说事就怕不说,说了哪怕是假的,我们也知道一些东西。






第一,李善长本来就不是胡惟庸死党,胡惟庸一开始阿附他还差不多。李善长可是生前当太师(明朝没有太尉司徒司空,太师是三公三师合一之首)。后来老朱逼死李善长纯粹就是害怕自己熬不过他,找借口而已。
有人可能不知道异姓能当太师是什么地位,而且题主可以搜一下,历史上大一统王朝(那些自己弄着玩的小国不算)有几个生前当太师的大臣被杀?恐怕比皇帝本身异常死亡率还低。民间戏曲不算,潘美、庞籍在职期间可不是真太师。
第二,朱元璋根本就没有诛杀李善长三族九族。按《明实录》和《明史纪事本末》,李善长是被逼在家自尽。他凡是嫁给亲王的女儿和娶了公主的儿子,也都活了。这可不是明正典刑的下场,那些真被诛九族的功臣,就算子女跟皇家联姻也没用。老朱可是能吓死自己儿子(潭王夫妇在朱元璋生前因为畏惧胡蓝之狱牵连而自焚),给自己儿子恶谥的人(初代鲁王因嗑丹药发病死亡,朱元璋大怒,赐谥号荒王),甚至汤和自己都没被杀,他女儿还给王爷丈夫殉葬了。所以老朱就是没想杀李善长全家。
为什么朱元璋要杀害77岁的功臣李善长?605 赞同 · 28 评论回答
我以前写过带史料原文的回答
但是老朱确实担心自己熬不过比自己大14岁的李善长,所以就是故意找借口逼死他。不过要说李善长有没有错误,那也有,他没有任何后来老朱在公开文件中编造的谋逆篡位等等可能,但他确实骄傲放纵,治家不严,知情不报等等。不过这些事要放在李世民赵匡胤朱棣手里,肯定罪不至死,估计是个勒令赶回老家当土财主去。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第一死党。朱元璋起家没有郭子兴可以,没有徐达可以,没有马皇后可以,没有刘伯温可以,没有李善长,不可以。
他俩关系铁到。。。
朱元璋杀李善长,绝无可能,只要把清编明史当个空气放掉就可以。
李善长挑选主子,那比诸葛亮挑中刘备都精细。郭子兴,赵均用,孙德崖。。。那些军头,李善长是一个都看不上,只是打打杀杀的强盗而已,打到一处抢空一处。何能成事?
朱元璋脱离猜忌的郭子兴,独自打下滁州时,李善长千挑万选选中了朱元璋。李善长告诉朱元璋,你不能象那些打家劫舍的军头,你必须打下一处先安民,不能肆意强夺,荒芜的土地也必须招揽流民复业,然后才能做大。于是朱元璋顺利安定滁州。郭子兴被各路军头排挤,只能离开起家的濠州,来滁州投奔朱元璋。郭子兴看到朱元璋干的风生水起,知道他能够拉拢人才,于是依靠大帅的身份,不仅夺走朱元璋的军权,还强行从朱元璋身边挖人才。第一个看中的就是李善长。
朱元璋说,你还是暂时投靠郭子兴吧,毕竟他的势力大,我也只是打工的。李善长坚决不同意,我只跟定你朱元璋,其他谁也不行。
之后李善长智计千条,定下先避元军锋芒的策略,即便元军40万在高邮败于张士诚,元军士气低落时,劝朱元璋不要先动南京六合的主意,而是趁此机会向西发展,壮大势力。于是朱元璋下和州,攻淮西。计除孙德崖。又收编大量尚在首鼠两端的淮西元朝义军。以上皆出李善长之谋。当巢湖水贼廖永忠,俞通海等受到左君弼排挤,来投靠朱元璋时,李善长认为水军足备,时机成熟,可以渡江攻取南京了。。。。李善长也有亲自领兵作战的能力,朱元璋领兵在外收拾各路军头时,元军大军恰好来攻滁州,李善长亲自领兵据守滁州,力保城池不丢。
之间的许多过程其他回答都写了,我就不抄了。只说一个最后阶段李善长死时,并非清编明史所说的那样情况。明实录和万历时明朝半官方的“明史”《国朝献征录》都记载,李善长遭到御史多方弹劾。
朱元璋力保李善长数次,但是御史们不依不饶。朱元璋最后无奈拉着李善长手,走到右顺门。又问李善长怎么面对这些弹劾?李善长说:我今日无面目见陛下与群臣。含泪告别朱元璋,于是归家自尽。所谓铁券,怒怼朱元璋,杀李善长,还诛三族等等情节,全都不存在。全都是清朝添油加醋,故意抹黑所编造。
=
两条评论,基本都是只靠臆测,从来不看历史的。被满清奴才思维牢牢控制,高度愚昧。
就说一个案子,明初朱桓案。来看看朱元璋提拔的御史都是什么人。朱桓是朱元璋的堂侄,他的父亲朱六九是朱元璋堂叔,曾经救过朱元璋一命。朱桓先犯贪污罪,按严苛的明律应该处死,但是朱元璋力保。后朱桓不知悔改又犯强奸罪,遭到御史弹劾。朱元璋又要力保。这时御史郑士元不干了,非要处死朱桓,以命力保国法。救命恩人朱六九也出来硬杠,以性命相逼,要求朱元璋放了朱桓。
朱元璋力劝郑士元,郑士元不听,非要处死朱桓,在朝堂上百官之面高声大骂朱元璋徇私舞弊。朱元璋大怒,要处死郑士元。。。。
而最后,朱元璋不得不依律处死朱桓,放了郑士元。
难道郑士元也是朱元璋暗中指使来杀朱桓的?
双重原因吧,
一是朱元璋本身当皇帝确实离不开李善长的重大功绩,这点给他 一次免死机会 后面因为不举报胡惟庸被抵消了
二是李善长本来也年龄大了,比朱元璋还老,按照那个时代的医疗条件,过不了几年就死了,没必要主动杀他
但是李善长本身太长寿了 本来以为能被朱元璋熬死的老头 先熬死了朱标 眼看要熬死朱元璋了
朱元璋感觉再不下手,朱允炆估计不是李善长和他李家的对手,所以动手了。
其实李善长挺没有政治智慧的,他要么反,赢了当皇帝,建立新李唐,要么疯狂玩几年把自己玩死(最好趁着马皇后和朱标还活着都时候)朱元璋看他死了,估计一心软,大概率放过他家族。
洪武二十三年(1390 年)的某一天,南京街头人头攒动,众人都在议论一件事,开国功臣李善长即将要被满门抄斩啦!
没过多久,官兵果然押着囚车现身了,七十六岁的李善长及全家七十余口人,被押往刑场,随着行刑官一声令下,李善长全家即刻就被斩首。
不过,由于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娶了朱元璋之女临安公主为妻,所以李祺与两个儿子李芳、李茂得以幸免一死,只是被流放至外地,如此一来李善长不至于断了后。
朱元璋曾评价李善长道,李善长的功劳比起萧何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两人相识相知近乎四十年之久,感情极为深厚,那朱元璋为何要将李善长处死呢?
1353 年冬,朱元璋第二次离开郭子兴,这一回他仅带了徐达、汤和等二十八人出城,准备南下滁州发展。
这一次,朱元璋的运气颇佳,一路上召集到了二万多精兵强将,但这并非最为重要的,最为重要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大贵人,此人便是李善长。
朱元璋向李善长询问平定天下的策略,李善长笑容满面地对他说,实则很简单,您只需效仿刘邦即可。
朱元璋深表认同,于是让李善长担任幕府书记,作为自己的亲信之一,两人也由此开启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合作。
后来,朱元璋稳步发展,最终拥有了二三十万精兵,还攻克南京,成为了一方霸主,并以此为根基,消灭南方其他诸侯,并北上消灭元朝,最终创立了大明王朝。
可以说,在此过程中李善长功不可没,他能文能武,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但很多人其实不知的是,李善长作为淮西勋贵集团的成员,是维系诸将关系的重要纽带,这一点对于朱元璋而言,也是极为重要的。
关于李善长的才能和功绩,朱元璋有一段评语讲得极为恰当:
朕起于草野之间,提三尺长剑,率领数千人,在群雄的夹缝中拼搏,此时李善长前来军门拜谒,倾心协力谋划,一同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训练数十万士兵,东征西讨,善长留守国内,转运粮草储备,供给器械,从未有过短缺。又治理后方,使军民和睦,让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赐予朕。他的功劳,朕独自知晓, 其他人未必全都了解。昔日萧何有供应粮草的功绩,千年之后,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能超过他。
在朱元璋眼中,萧何的主要功劳在于后勤工作方面,但李善长不论是军事、政治还是后勤,皆是顶尖人才,功劳比萧何还大。
由于李善长功劳卓著,因此在洪武初年大肆封赏功臣之时,朱元璋就将李善长封为韩国公,位列开国六公爵之首,子孙世袭,颁发免死铁券,并任命其为中书省左丞相,统领文武百官。
不过,伴随李善长地位的持续攀升,他开始变得踌躇满志,一些缺陷也逐步展露出来了,他为了守护自身地位,开始拉帮结派,排挤打压与自己意见不合之人,他表面上对人宽厚温和,实则内心嫉妒心颇重,常常借公权报私仇。
例如,李饮冰、杨希圣由于触怒了李善长,李善长就上书弹劾二人的过错,致使二人被罢官免职;
再如,刘伯温极具才能,与李善长商讨政务之时,因观点相悖而发生争执,李善长竟然破口大骂,甚至威胁刘伯温,刘伯温惊恐万分,很快就向朱元璋递交了辞呈。
随着政敌一个个逐渐离开朝堂,李善长的地位愈发稳固,前去讨好他的大臣也与日俱增,以至于到最后,朝中的文臣武将都对他言听计从,朱元璋想要做何事,还得看他的脸色,而他也时常迫使朱元璋做出一些对他有利的决策。
我们都知晓,朱元璋是个权力欲望极强的人,当他察觉到李善长威胁到皇权之时,就开始对李善长心生不满了,并首次萌生出废除丞相一职的想法。
于是,朱元璋开始逐渐疏远李善长,甚至找借口警示他,还转而对胡惟庸等人加以器重,这让他意识到朱元璋开始对他不满了,而他也是个明智之人,为了保全自身,便于洪武四年辞去官职,返回老家安享晚年。
朱元璋见李善长很识趣,感到十分欣喜,就赏赐给他众多财物,以及数十亩田地,并让他监督濠州宫殿的修建工作,以及负责屯田事务。
李善长辞职之后,朱元璋先后让杨宪、王广洋等人进入中书省主持工作,不过这几人能力虽强,但缺乏宰相的胸怀,时常以权谋私,独断专行,打击异己,因此都被朱元璋舍弃。
后来,在李善长的举荐下,朱元璋又让胡惟庸担任中书省右丞相,胡惟庸是李善长的同乡,又是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入仕的,所以两人关系亲密,胡惟庸与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还是姻亲关系,这使得两人关系更为紧密。
李善长在老家居住数年,低调为人高调做事,表现尚佳,朱元璋感到很满意,于是将他的弟弟李存义封为太仆寺丞,又将女儿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
没过多久,朱元璋又重新召李善长入朝,虽然没有给他授予官职,但让他以太师之尊,与李文忠一同统领中书省、大都督府和御史台,李善长得以重回朝堂,并再次位高权重。
可以说,朱元璋对李善长还是很有情谊的,不然他也不会如此行事,而李善长也很珍视这一机会,处处维护朱元璋的利益,表现出色。
洪武十年,在李善长的举荐之下,胡惟庸当上了中书省左丞相,成为百官之首,李善长此举动看似是在放权,实则胡惟庸是他的亲信,他的权威不仅没有丝毫削减,反而彻底掌控了中书省,权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只不过,令李善长未曾料到的是,胡惟庸也是个野心勃勃之人,他不但没能掌控住胡惟庸,反而让胡惟庸渐行渐远,最终牵连到了自己。
胡惟庸能力出众,并且做事谨小慎微,尤其善于为人处世,处处讨好朱元璋,朱元璋因而对他颇为喜爱。
不过,胡惟庸担任左丞相之后,便觉得天下唯他独尊了,不但开始培植自己的小团体,而且一些大小事务也不向朱元璋禀报,自行就做了主。
不仅如此,胡惟庸还私自扣押奏章,但凡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朱元璋都无从得见,他由此只手遮天,严重威胁到了皇权。
后来,胡惟庸因为厌恶徐达,就收买徐达府中的守门人福寿,让福寿刺杀徐达,福寿不但没有照办,还将此事告知了徐达,徐达因而对胡惟庸深恶痛绝。
再后来,徐达搜集到了胡惟庸的众多罪证,便向朱元璋和盘托出,朱元璋这才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便坚定了废除丞相这一职务的决心。
不过,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朱元璋决定继续纵容胡惟庸,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等到胡惟庸搞得天怒人怨之时,废除丞相的时机也就成熟了。
后来,胡惟庸听闻御史中丞刘伯温曾向朱元璋讲了自己的坏话,于是趁刘伯温患病之际,在汤药里下毒将刘伯温给毒死了。
刘伯温一死,胡惟庸就愈发无所顾忌了,他与李善长相互勾结,大肆打压异己,他的权力因而越来越大。
当然了,朱元璋将这所有的一切都看在眼里,但他并未发作,因为他觉得时机未到。
洪武十三年,平凉侯费聚等人遭到朱元璋的责罚,由此对朱元璋心怀不满,胡惟庸也感觉朱元璋对自己甚是猜疑,于是找到费聚等人秘密谋划,让费聚等人去外地募集兵马。
对于这一切,朱元璋是心知肚明的,因为他早就派遣一个叫毛骧的人,打入胡惟庸团伙内部了。
毛骧表面上的职务是大都督府的一个都督,实则他是锦衣卫的指挥使,直接听从朱元璋的命令,朱元璋让他接近胡惟庸的目的,就是搜寻胡惟庸及其党羽的罪证,从而永远废除丞相,并将那些难以掌控的功臣予以铲除。
胡惟庸对毛骧十分信任,让其招揽亡命之徒,并负责联络李存父子,成功将李存义父子拉下了水。
洪武十二年冬,胡惟庸私自侵吞了占城国的贡品,此事被朱元璋知晓,于是派人调查胡惟庸,胡惟庸的党羽御史中丞涂节认为他迟早要完蛋,于是向朱元璋自首,告发胡惟庸的罪行。
朱元璋认为时机已到,于是以擅权枉法之罪,将胡惟庸及其党羽涂节、陈宁等人处死,还牵连众多,但此时李存义父子尚未暴露。
而后,朱元璋宣布永远撤销丞相之职,他先是设立四辅官来协助自己处理政务,不久后又设立内阁大学士作为顾问,这便是明朝内阁制度的雏形。
洪武十八年,胡惟庸的一个党羽为求保命,举报李存义父子参与谋反,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情面上,只是将李存义父子流放。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再次对李善长产生不满,原来李善长年老力衰,无法管束部下,致使部下胡作非为;他还为了扩建府邸而向汤和借了三百士兵,汤和悄悄将此事告知朱元璋。
朱元璋隐忍不发,李善长却愈发嚣张,竟然请求朱元璋赦免自己曾在府中任职的亲戚丁斌等人,朱元璋有些恼怒,就让人对丁斌严刑拷打,丁斌为求活命,就说李存义父子参与胡惟庸谋反案的程度极深,牵连到李善长。
朱元璋便下令将李存义父子拘捕,李存义这才道出了一个惊人的大秘密,原来李善长早就知晓胡惟庸要谋反,却知情不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李存义在供词中说,当初胡惟庸曾派遣他劝说李善长参与谋反,李善长虽然未同意,却告诫他行事要谨慎,否则就要被诛灭九族。
后来,胡惟庸又让李善长的好友杨文裕去劝说他,还承诺事成之后封他为王,将淮西的土地封给他作封地,李善长颇为心动,但依然未同意,不过也没有告发此事。
再后来,胡惟庸亲自去劝说李善长,李善长依旧未同意,但他暗示胡惟庸,他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是采取中立的态度。
依照李存义的供词,李善长或许想左右逢源,不管胡惟庸谋反是否成功,他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朱元璋看完供词,感到极为恼怒,但这还未结束,不久后蓝玉出征归来,告知朱元璋一个秘密,称他抓获了一个叫封绩的人,此人是胡惟庸当初派往沙漠联络蒙古人的,李善长知晓此事,却未上奏朝廷。
很快,御史们也得知了这件事,纷纷弹劾李善长,李善长的一个奴仆名叫卢仲谦,为求自保也站出来揭发李善长,言称李善长与胡惟庸常常私下密语,还收受胡惟庸的贿赂。
朱元璋综合各种情况,认为李善长与自己是儿女亲家,身为皇亲国戚,又位高权重,本应与自己同心同德,却明知胡惟庸谋反而不告发,还犹豫不决,观望徘徊,简直大逆不道,他感到异常愤怒,也很是伤心。
很快,朱元璋就派人抓捕了李善长全家,以参与谋反的罪名对其满门抄斩。
那么,李善长真的知晓胡惟庸谋反吗?
尽管种种迹象显示,李善长是知道胡惟庸谋反的,但这大概率并非事实,因为我们必须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李善长为何要包庇胡惟庸谋反,他又能获取什么益处?
这个问题,其实无需我们思索,因为有人已经给出答案了,此人便是虞部郎中王国用。
李善长死后一年,王国用上呈了一份奏折为李善长鸣冤,称李善长没有参与谋反,也不可能知晓胡惟庸谋反,他当时是如此说的:
李善长与陛下同心协力,出生入死打拼天下,功勋之臣位列首位,生前封公,死后封王,儿子迎娶公主,亲戚授予官职,他作为臣子,名分已然达到顶点。即便他想图谋不轨,尚且难以确定,如今说他想要协助胡惟庸谋反,实在是荒谬至极,大错特错了......假使李善长协助胡惟庸谋反成功,也不过是位列功勋之臣首位罢了,太师、国公、封王罢了,迎娶公主、收纳王妃罢了,难道还会胜过当下吗?而且李善长难道不明白天下是不能侥幸获取的吗?
简而言之,李善长与朱元璋是出生入死的兄弟,又是儿女亲家,他已然位极人臣,富贵至极了,如果胡惟庸谋反成功,李善长还会获得更高的待遇吗,李善长如此聪慧之人,为何要冒此风险呢,完全没有必要嘛。
王国用认为李善长其实并不知晓胡惟庸谋反这件事,那朱元璋是如何回应他的呢?
朱元璋看完王国用的奏章之后,一言未发,但也没有惩处王国用,这就意味着他知晓王国用所言是正确的,李善长确实与胡惟庸谋反案无关。
那么,朱元璋为何还要诛杀李善长呢?
这件事还要从洪武十八年说起,并且与锦衣卫有很大的关联。
前文提到,朱元璋派遣毛骧打入胡惟庸内部,一方面是为了铲除胡惟庸,另一方面是为了牵扯更多功臣进来。
第一个目的算是达成了,但第二个目的在胡惟庸死时并未实现,因为当时被牵连进去的功臣数量还不够多,依然有众多功臣横行霸道,为祸一方。
然而,在洪武十八年的时候,在朱元璋的操纵下,毛骧将胡惟庸的罪行,从擅权枉法提升到了图谋造反,并将大量功臣牵连其中,前后共有二十几位公侯被杀,被杀者多达数万,朝中文臣武将几乎一扫而空。
唯一幸存的人,便是李善长了,也就是功臣集团最顶层的人物,当李善长下面的枝枝叶叶被逐一清除之后,他就变成孤家寡人了。
在锦衣卫看来,他们制造冤案,杀掉了如此多的功臣,双手沾满鲜血,必定不会有好下场,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朱元璋为了平息众怒,将锦衣卫指挥使毛骧推了出来,当了替罪羊。
不过,此举加剧了锦衣卫与大臣们的矛盾,他们深知如果李善长还活着,李善长肯定会进行报复,朱元璋总有一天也会清醒过来,于是李存义的供词就出现了,进而引发了对李善长的其他指控,最终致使李善长被捕。
要知道,李存义是李善长的亲兄弟,他不太可能说出如此多对李善长不利的话语,因此他的供词显然是虚假的,而锦衣卫则是操控这一切的人。
据说,李善长被捕之后,对于是否将其处决,朱元璋依旧颇为踌躇,这让锦衣卫万分焦急,于是钦天监的一位官员寻到了朱元璋,称天空出现星变,预示着“主、大臣移位”,这里所指的大臣自然便是李善长了。
朱元璋秉持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准则,再加上他确实杀红了眼,于是下令对李善长满门抄斩,李善长就这样含冤而死。
然而,事后朱元璋还是有些懊悔的,这也是他为何不治罪王国用的缘由,只不过他断不可能承认自己犯错了,因为皇帝是不会有错的。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因为胡惟庸谋反这件事在胡惟庸死的时候,不仅胡惟庸自己不知道自己谋反,朱元璋也不知道。
所有胡惟庸谋反,擅权的记录,都是胡惟庸死了五六年后,为了整别人现场发明出来的。
所有胡惟庸谋反,擅权的记录,都是胡惟庸死了五六年后,为了整别人现场发明出来的。
所有胡惟庸谋反,擅权的记录,都是胡惟庸死了五六年后,为了整别人现场发明出来的。
处死胡惟庸和汪广洋的事情记录的很清楚,朱元璋说占城国入贡,胡惟庸和汪广洋接待不好,而且礼部和中书省
互相踢皮球,都说对方负责接待,我养你们这些宰相何用,就搞出这种破事,都是尸位素餐的废物。
在第一手明确记载的资料就是胡惟庸,汪海洋都是尸位素餐的废物,吊用没有,中书省连礼部都无法调动。
汪广洋的死罪罪名是身居高位,却懒政,选拔的都是些废物。
胡惟庸的罪名是贪赃枉法,诬害贤臣。
然后就把汪广洋,胡惟庸前后脚杀了。
胡惟庸死罪罪名:致丞相胡惟庸构群小夤缘为奸,或枉法以惠罪,或执政以诬贤,因是发露,人各伏诛。
李善长是是明朝开国功臣之首,位列“淮西勋贵”核心,他得一步步清理,不能上来就全搞了。第一次清洗,也就是1380年,是为了铲除丞相势力,震慑朝堂,但是他还需要李善长。胡惟庸案后,朱朱元璋晚年为巩固皇权、确保朱标(后朱允炆)顺利继位,进一步清洗潜在威胁。李善长作为开国文臣之首,其威望和淮西集团的影响力成为必须清除的对象。朱元璋持续调查“胡党”,十年间牵连数万人。1390年,有人告发李善长弟弟李存义(胡惟庸亲家)参与谋反,朱元璋借机将李善长定性为“知情不报”,坐实其罪名。
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以“擅权植党”罪被处死。二十三年(1390),即胡惟庸被杀十年以后,胡案由“擅权植党”升级为“通倭(日本)通虏(蒙古)”,性质变成了谋反,诬陷幕后主使人就是已经退休的李善长。
以“擅权植党”罪处死胡惟庸绰绰有余,但不能处死李善长,李善长有朱元璋给他颁发的“免死铁券”。朱元璋在“免死铁券”中有“兹与尔誓: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勋。”
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提拔起来的,也是他积极向朱元璋推荐而升任左丞相的。太仆寺丞李存义是李善长之弟,也是胡惟庸侄女婿之父。因此,胡惟庸“擅权植党”案,李善长自然难辞其咎,被朱元璋削夺年薪一千四百石,以示警告。此时,没杀李善长,不等于朱元璋不杀李善长,朱元璋在找机会、等待时机。
朱元璋深虑子孙懦弱,驾驭不住功臣宿将,怕朱姓皇权不稳,接着,有计划地施行一系列大屠杀,胡案先起,继以李案,再蓝(玉)案。”满朝功勋被朱元璋杀了个尽光。
可怜,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和他的家属七十余人,被一并处死。仅存儿子李祺一家四口逃过一劫,因为李祺的妻子是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
说李善长“擅权植党”不冤,定李善长谋反鬼都不信。一年后,解缙借郎中王国用之名为李善长鸣冤,题为《论韩国公冤事状》。状中说:李善长为陛下打天下,是勋臣第一,假使帮助胡惟庸成事,也不过是勋臣第一而已。他已经年迈,根本没有精力,何苦如此!况且李善长一向忠于陛下,既无矛盾,也无猜忌,又是儿女亲家。李善长已退休多年闲居,没有任何干政迹象,怎么突然会平白无故谋反呢?把朱元璋说得哑口无言。
可悲,李善长在被处死那一刻,还大声呼喊皇上:“我有你的免死铁券!”,朱元璋不紧不慢地回答:“你好好看看,我的免死铁券是怎么写的。”李善长一生为朱元璋谋国,未为自己谋身,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可叹,上下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仅有东汉刘秀建立政权后没有屠戮功臣!
朱元璋杀胡惟庸不仅仅是因为他贪污,真正的原因是皇权和相权之争。胡惟庸野心太大,最终胡惟庸被杀。朱元璋直接取消丞相职位。这个时候朱元璋还没有杀淮西功勋的意思。
朱元璋身体好,太子朱标年轻,且淮西功勋非常认可太子朱标。
那个时候漠北还没有全部收拾好,在军事上还是需要勋贵们的。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如何看待辛弃疾大量用典而王国维认为用典是
为什么很多古代帝王到了晚年就变得很昏庸,
你认同“国内访古需趁早”这句话吗?
中国历史上,你曾误会最深的历史人物是谁?
为什么只有中国产生了“武侠”这一文化,它
三寸金莲明明看起来很丑陋很恶心,为什么古
为什么明朝时期没有把高丽统一了?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最后写到,人要按
古代普通老百姓生活苦吗?有多苦?
什么是知乎「新知答主」标识?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5-07-01 10:05:31  更:2025-07-04 10:24:30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