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感情生活 -> 做心理咨询师,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学科学习等 -> 正文阅读

[感情生活]做心理咨询师,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学科学习等[第1页]

作者:流苏三石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昨天接待一个来访者,是五岁孩子的妈妈,反应最近孩子特别不愿意写字,一写字就哭。我诊断为孩子把写字和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给她进行了以下分析。
    孩子写字时的消极情绪来源分析
    ①前期写字任务过重。对于一个五岁的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每天两页写字,任务比较重,很难凭借个人的能力顺利地完成,这会让孩子体会到很挫败的一种消极情绪。再加上手指肌肉力量发育还不好,写一个字就能体会到手指的不适,写两大篇后,手指是很舒服的,生理带来的不舒服会加重孩子的消极情绪。
    ②家长对孩子的消极评价会加重孩子的消极情绪。孩子的能力不足以一口气写下来,中间会写一写,休息休息。家长就认为是孩子在故意拖延,不好好写字。这个时候就会给孩子一些消极评价,“你怎么又不好好写字了,写一个就玩一个,写到什么时候”这些消极评价就很容易加重孩子对写字的消极情绪。
    ③家长对孩子写字成果的消极评价也会加重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可能习惯性地上来就之指出孩子,哪里哪里,哪个字哪个字写得多难看,对孩子的写字成果大多是消极的评价,这也加重了孩子的消极情绪。
    要想让孩子愿意写字,并且能把写字这件事做得更好。就要调动孩子写字时的积极情绪,用积极情绪去推动写字意愿。
    (1)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安排适量的写字任务。建议从一行两行开始,从少到多。降低任务的同时,减轻孩子的畏难情绪。我们写数字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掌握写法,不是为了写多少行,多少行。
    (2)为写字任务创设积极情绪。写字一开始就给孩子积极心理暗示,闺女你是能写好字的,你看昨天你那行字写得多漂亮。写字的过程中尽量给孩子积极评价,“你看你一口气坚持写了三个,真不错,你真能坚持。”“你看你这个数字写得多好看。”写完后,也要给予积极评价,“你今天一直坚持写完了这些数字,你真能坚持。”“你写得这一行数字真好看。”
    同事M老师好几次跟我分享,说她特别着急儿子的状态,最近儿子不听话,你跟他这么说,他偏不这么做。他挺羡慕别人得奖状,自己又不愿意努力……说了好几次,每次都是匆匆忙忙,我也没法跟她好好分析。
    前天监考完说要微信找我,说完就走了,晚上七点多微信找我,我累得根本不想说;昨天监考完本来想跟她面谈,她匆匆忙忙又走了,说要微信里聊,过了一会儿又回来说可以面谈。这么被她折腾几次,我心里也颇为不高兴,两个人约咨询,不是你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也不是你想什么方式就什么方式。此人如此行事,确有自私之嫌。
    联想她平时和众同事的相处,这样自私的行为不少见:自己的数学课没讲完,占别的副课不说,还要占语文老师的课,气得语文老师没地方说理去;自己要安排两个班考试,其他老师的课就得都调整好;印好的卷子拿得快,自己却很少去印卷子。
    我不跟她搭班,平时接触也不多。但是因为她比较喜欢我,经常会找我说些问题。她想面谈就面谈吧,也不耽误回家。我们就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聊。
    她首先谈她的困扰,感觉很多事情力不从心,学校工作总感觉忙不过来;回到家儿子的所有事情都要操心,他对象压根不管;人际关系也有一些困惑,总感觉处理不好。我让她谈谈具体哪些事情让她觉得力不从心。谈着谈着,说到她对象,她终于忍不住了,打开了情感的阀门。
    “我对象完全都变了,我们从七月份开始打架闹离婚,自从他升完职后,经常说的就是不要谈什么家庭责任,谁谁在外面有小三了,谁谁和老婆离婚了,什么时候能和我离婚呀!我跟他说什么事,他就说他要清高点,这么乱七八糟的事情他不想管。还说我的脸上长了很多斑,什么时候去祛斑呀。……”
    听到这里,我真是五味杂陈,M姐外在表现出各种不合常理的行为,其实背负着像地狱一样的婚姻,想到这,这几次她带来的小小不快也都烟消云散了。接触到越多的婚姻形态,越知道普通的婚姻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经营好婚姻真的是一门学问,需要学习各种知识,双方不断进步。
    来访者说,五周岁的女儿最近特别不听话,一不顺心就哭。我了解了一下哪些场景孩子不听话,爱哭:几次邀请小朋友到家都没成,大哭;游乐场玩累了,妈妈让回家,不愿意回,大哭;要写数字,完不成大哭……
    我问妈妈,一般怎么对待孩子的不顺心大哭,妈妈说讲道理、批评都试了,但是没有用,孩子真是不听话。其实孩子的不听话,最根本的原因是遇到问题时,她的情绪没有被看见,没有被安抚,如果养育者首先处理好孩子的情绪,再去处理问题,就容易很多,孩子也会表现出很配合,很懂道理。
    例如,几次邀请小朋友到家,孩子的情绪肯定是很失望的,父母可以先看见并安抚这种情绪,“你肯定很想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你尝试了好几次但小朋友都来不了,所以你很失望,心里很难受。”
    游乐场玩着不愿意回家,父母可以先看见并安抚这种情绪,“游乐场真的很好玩,你玩得很开心,妈妈要带你走,你肯定不愿意,希望再多玩一会儿,是吗?”
    当小孩子不听话时,我们要及时看看,他的情绪被看到了吗,得到安抚了吗?情绪被看到并得到安抚的孩子,才会表现出来很配合,很讲道理。
    大早上起来,婆婆就给大家包饺子,儿子(快五周)给奶奶帮忙包,过了一会儿还要自己擀皮,既然孩子愿意干,就必须鼓励他干,很多时候他不愿意干还得逼着他干呢。奶奶在旁边指导他怎么擀,看到饺子皮有点厚,奶奶指导说,“你换个地儿擀”,结果儿子把擀面杖和皮要拿到地上去擀,我们觉得特别好玩,纷纷笑起来。奶奶是说让他在饺子皮上换个地方擀,他理解为换个地方擀饺子皮,小孩子的思维好搞笑。
    看到我们笑,儿子又不太高兴,直接小脸一拉,小嘴一撅,转身走出厨房,不干了。他爸爸说了他几句,不让他这么爱生气,但是效果不太好,总之他是不愿意再包。
    关于儿子经不得说,大人一说他就要不高兴,或者有时候不是说,只是教他怎么做,他也不乐意。他的这种表现我留意到有好多次,一直在想如何才能给他调整这个反应。我们采用传统的说教方法,告诉他不能那么爱生气,见到他这么爱生气也会批评他。有的时候还会耐着性子,教他面对批评怎么做,比如,要怎么说话,用多大的音量等,用正确的方式再反应一次。这些传统的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不是很好。
    还是要从心理学角度,对孩子进行调整。孩子为什么一面对大人说他,批评他就很不高兴,就是因为批评教育带给孩子的是消极情绪,在消极情绪推动下他会进入单向思维,觉得大人总是在说他,批评他,所以有时候,他就会反抗,“你们总是说我,总是批评我。”
    但是经受长辈、父母的教育和批评,是一个孩子必须学会的一课,父母给的不可能都是蜜糖,该批评教育的时候不能含糊,这是对孩子成长的负责和有长远意义的。因此,调整孩子面对批评教育时的心态和情绪很重要,如果孩子大一点,可以从调整认知入手,把一听到批评教育的消极认知转变为积极认知,可以这样调整为积极认知,“爸爸妈妈是为我好,老师是为我好,才去批评教育我。他们的批评教育能帮助我应对很多困难,所以我要高兴地去接受。”
    这会儿子还小,这样的认知调整要慢慢地去做。但是程序反应是可以重新调整的,面对批评教育,孩子不仅要有内在认知的调整,还可以有外在表现的调整,例如,表情上平和,不恼怒;动作上高兴地点头,表示接受;语言上不去反抗,而是平和地表示同意。这些外在表现的调整,就指向平和甚至高兴地接受长者的批评教育。
    在孩子积极情绪下,把重新设置面对批评更好的反应程序(也就是上面说的更好的外在表现),不断反复输入、强化,从而改变他面对批评的现有表现,直到积极的外在表现取代现有的消极外在表现,并成为潜意识反应,这个行为的调整就完成了。

    昨天一天的课是省一个主任讲的,说实话效果不太满意。这个主任之前在市级心理健康赛课时接触过,后来编排省级心理健康教材时,微信里也接触过好几次。我是比较感念市里、省里领导提供的这么多实践机会,无论是看课还是编教材,对自身水平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昨天的课程明显能听出,没有什么逻辑性、理论性,自身能吸收到的有用的知识不是很多。
    今天的课程是由一个很年轻的老师讲述,上午主要是绘画治疗,包括原理介绍,自己画房树人,通过绘画治疗房树人如何操作。实践性比较强,也算学到了另一种比较好操作的心理咨询的方法。
    下午是沙盘治疗的学习,之前在学校的心理治疗室里看到过沙盘,也了解过,但是具体怎么操作,没有系统学会,挺期待下午的课程的。
    昨天远程咨询一个小时,和这位爸爸聊得很有意义。第一次咨询主要集中在觉察情绪、控制情绪,因为这位爸爸反复强调自己的脾气很不好,很容易在教育孩子时大发脾气,孩子的爷爷脾气也很暴躁,很爱训斥孩子。
    指导完他如何觉察情绪、控制情绪,这位爸爸马上就特别有执行力地在现实生活中操作。但是他坚持了几天之后,也有自己的困惑,觉察情绪控制情绪这么有用,怕自己后期坚持不了。我给他解释控制情绪的大脑细胞和腺体的“用进废退”原理,从生理角度告诉他,只要一直尝试觉察情绪和控制情绪,慢慢地焦虑和愤怒情绪就会少很多,整个人会平和很多,也就不用担心自己坚持不了觉察和控制情绪。
    接下来跟他分析了消极情绪推动单向思维,单向思维下大脑会检索哪些知识去思考问题。运用这个理论,来访者就可以在生活中打卡,觉察自己在消极情绪状态下会产生哪些单向思维,检索到哪些知识来思考,这些知识是事实还是非事实。
    一个小时的咨询后来访者很满意,我自己也很充实,还顺带聊了怎样和孩子进行沟通,沟通时的肢体语言。剩下两个问题:孩子为什么会撒谎,我自己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品质,留到下一次咨询时解决。
    朋友XX(就是那个总给我寄好吃的东西的朋友)昨天说有事情要和我商量,我就趁别的学员做团体沙盘时跟她聊了聊。
    她目前带着两个孩子和公婆在杭州工作和生活,老公在上海工作。之前因为各种原因,都没能买上房子,所以一直是边工作边租房。但是老大五岁多了,在杭州虽然找到办法读了公立幼儿园,接下来马上就要面临读小学,但是对口的小学质量不是很好,他们希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现实能力有限又是问题。
    XX有一个玩得比较好的朋友在宁波,是孩子的干妈,希望他们搬过去宁波发展,孩子可以读私立学校,虽然很贵,所以这位朋友提出学费由她来承担,就当是投资小孩子。再加上宁波这位朋友也是独生子女,妈妈最近查出癌症,情况也不好,也是希望他们搬去宁波可以就近帮衬一下。
    大体情况就是这样,XX问我第一感受是什么。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人间有很多真情,真情会换来真情,她宁波的这个朋友我也知道,一路陪伴着走过很多年。我远嫁北方后更多地只能在网上和XX交流,但是XX和宁波的朋友这么多年在现实的接触中建立了很深的友谊。朋友和我说这个困惑,我不可能像指导来访者一样去指导她如何如何做,毕竟每个人的经历和她所处的环境,旁人没有办法感同身受。再加上朋友一直很独立,有自己的想法,她找我说这个事,可能内心已经隐隐有答案,所以我的角色不是出谋划策,而是倾听外加推动她进一步明晰自己的选择。
    我第一步反问她是怎么想的,她反馈说,对于孩子来说,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当然是好的,宁波房价也低很多,未来他们买房压力也会小很多,但是她心理很不踏实。 我由此判断她可能更愿意去宁波,因为接下来她说小女儿的幼儿园也打听好了。接着我又追问她为什么会心理不踏实,她说觉得天上掉馅饼,这种好事怎么就砸到她身上,孩子去宁波后一年费用也蛮多的,至少得6万,虽然干妈工作不错,也承担得起,就是觉得不踏实。
    聊到这里,她还是没有说到自己内心最隐秘的担心,所以我又问她不踏实,具体在担心什么。她终于说出了她的担心,怕她这会经受不住金钱的考验,搬去宁波接受了朋友的帮助,万一中途遇到什么问题,翻脸了怎么办?如果朋友不管了,他们根本就承担不起孩子在宁波读书的费用,这种把所有希望都压在一个人身上的感觉很不踏实。是呀,遇到她这种情况我也会犹豫、纠结和恐慌,但是如果只是在表达共情,可能也给不了XX以参考。
    所以我接着和她说,未来留在杭州的好处与不好处,可能去宁波的好处与不好处,她肯定都想过,对比过,把这些想法都放在一起,看看哪个是自己比较看重,哪个是自己不能接受的。当最坏的结果发生,自己也能接受,那一个决定就可以去做。当最坏的事情发生后,自己没办法接受,就要考虑清楚。听我这么一说,她一下子就意识到有两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是内心不踏实的最主要原因,接下来她们会明确沟通这两个问题。
    我们能看到,很多问题看起来很纠结,很难做决定,其实们纠结的点可能就是那么一两个核心问题,这一两个核心问题解决了,很多问题的答案就会清楚了。我也通过和XX的聊天,一下子感受到了和朋友之间,很多时候不是要具体告诉她怎么做,而是要去倾听她的烦恼,共情她的担心,具体怎么做,对方自己就会衡量清楚。
    老公说过年要给老二孩子买玩具,选好了一个智能娃娃。我提议说莫不如买书好了,小孩子能看很长时间,买书价值最高。公婆说老二的孩子没有那么爱看书,通常就是你给她读了几页,她自个儿就跑远了。
    老二媳妇多次问我孩子看书的问题,可见她也是有意识地在培养孩子爱阅读的习惯。借着这个事情,我就再说说我对培养孩子爱阅读的一些心得体会。先说说我家孩子的阅读情况吧,他现在快五周岁,书架上读过的书有四五百本,每天我要拿出一个多小时给他读书,他自己闲着没事就一本又一本地看书,睡前还必须要再自己看半个小时。可以说,一天有好几个小时他是能安静地坐下来看书的,我自认为这个阅读习惯培养得还可以。
    接下来就说说自己的几点做法,以及要掌握的一些原则吧。
    要培养孩子爱阅读,父母首先要自己爱读书,一本接一本地不断读书。我家孩子书架上都四五百本,我自己买的书更多,两个大书架、衣柜里都是书,只要看到好书,就会买回来自己去读。可以说,父母热爱阅读是对孩子最直接的影响。老二媳妇说,他们自己不爱读书,经常刷抖音什么的,就想培养孩子爱阅读。有些家长也说,自己不爱读书,就想孩子爱阅读。我其实心理很抵触这种说法的,家长自己不去阅读,抵制不了很多网络的诱惑,不耐着性子沉醉于阅读,如何有资格去要求孩子?
    我爱人不爱读其他的书,也就看看专业的书,这和他的家庭氛围有关,公公婆婆闲下来经常做的就是刷手机。我自己为什么会走上爱阅读的路?也是因为小时候家里虽然穷,但是一打开柜子,都是爸爸买的好多书,留在脑海中印象很深的场景也是爸爸躺在床上看书。工作后给爸爸买过好几次书,有一次和他聊天,才得知他年轻时特别向往开个书店。就是爸爸这种爱阅读的很多做法,直接给了我很多影响。由此可见,父母的阅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
    虽然大部分的看书时间都是孩子睡着了,但是家里随处可见的书,每个月都会买几本书,没事会和爱人讨论自己读的书,这些都会给孩子留下父母爱阅读的迹象。爱人不愿意读书,你是没办法改变的,只能改变自己热爱阅读,给家庭成员以影响。
    我把父母要热爱阅读这个影响因素放在第一来讲,就是要再一次强调,“身教大于言传”,可以说,父母如果爱阅读,不用和孩子说什么,他也会爱阅读。所以,好好问问自己,这一个星期阅读了吗?这一年读了几本书?
    其次,我们给孩子选择的阅读书目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拿老二家来说,我观察过,他们家书架上的书大部分都不符合一周多的孩子,不是过长就是比较无趣,很多书都是老二媳妇在书店里拿买书券兑的。一周多的孩子,你拽着她读厚厚的三字经,读比较长的绘本,她肯定是不喜欢的。我跟老二媳妇分享的是,如果自己不知道买什么书,那就照着各大育儿公众号推荐的书单买,他们专业研究孩子阅读这件事,跟着买总比自己瞎买强吧。
    从我家孩子的阅读历程来看,我一般都是对应他的年龄给买书。一周之内大部分看的是认知类、布书、洞洞书这类能调动兴趣的书;两周多开始就选择经典的,文字稍微少点的绘本;再往后就选择文字比较长的经典绘本,像这会读的卡梅拉系列、巴巴国王系列,每次读一本都要二十多分钟,相当的费妈。孩子能接受很长的绘本了,就要慢慢向向桥梁书过渡,桥梁书就是大篇幅为文字,少量插图的书,等到一二年级就是整本整本的书引入。
    所以,针对孩子阅读的特点,他们从最初的关注图画的浅层次阅读,到后来需要关注文字的深层次思考。我们给孩子选择的图书应该符合这个规律,不是一上来就大部头的书,把孩子给吓跑了。关于选书,还要强调一点,一定要买经典的、获大奖的书,因为一本书值不值得读,时间会给出最好的回答。更主要的是,市面上粗制滥造、三观不正的书太多了,不要让这些书破坏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我要谈的第三点,是要想方设法设法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可以说,每个孩子天性是爱阅读的,因为孩子天性爱探索,在书中他能探索到很多有意思的知识。但是我们无意中的很多做法,其实都是在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例如我公婆一说起,就说那孩子那叫什么看书,把书撕的,啃得都没样,一看到孩子撕书啃书就严厉制止。其实他们不知道,小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撕书啃书的过程,这是他在口欲期探索外界的一种方式,老人不理解,因为这老批评孩子,就会破坏孩子阅读的兴趣。
    还有的时候,你买来的书孩子不愿意去读,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强迫孩子,你今天必须必须读哪本书,否则就怎么怎么样;要不就摁着孩子去读,那样很容易破坏孩子的兴趣。孩子不愿意读一套新书很正常,我一般都是无意中给孩子引入,例如我会自己拿起新书,假装看得津津有味,还故意和老公说真有意思;有时,也会把书随手就放在孩子能拿到的沙发上、床上,让他无意中注意到这本书,总之就是一切都要在无意中吸引他的兴趣。
    调动兴趣特别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给孩子读书的时候尽量绘声绘色,有感情地讲述。我们虽然无法学到像播音员那样有感情,但是遇到什么角色,说话以什么口吻说,还是可以尽量去呈现的。例如,青蛙弗洛格这套书,青蛙、小鸭、小猪等角色不同,给孩子读的过程中就尽量模仿着去读,这样情境化的动态呈现,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
    一本书读得多了,就可以和孩子角色扮演。你当什么,孩子当什么,语气、台词什么样,演得多了,其实就是在训练孩子讲故事。例如,《美味面包店》这本书,我和孩子演过很多回,他演黑猩猩面包师,我就要演各种小动物,轮番上场。《小火车头做到了》,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扮演各种火车头。这样演的方式,极大地调动孩子的兴趣。
    最后,我要谈的一点是要多门类的给孩子选择书。这样不仅能满足他探索的欲望,还能为以后各学科的学习埋伏下知识点。很多孩子阅读的文学类、故事类书籍多,但是科普类的书阅读得很少,以后学习科学类学科就很吃力。所以,选择书的时候,不仅要有文学类、故事类,还可以选择科普类、自然地理类、人文介绍类、植物百科类等等。
    还可以根据孩子的阅读兴趣给孩子选择书,例如我家孩子很喜欢火车,我就搜罗和火车有关的绘本,前后买了十几本,让他痛痛快快地阅读个够。他喜欢火山,我就买了七八本有关火山的书。根据孩子的阅读兴趣,主题式阅读,这样孩子也会喜欢。
    说了好几大点,基本把想说的说完了,总结提到的几点,都会说到兴趣、爱好、喜欢等字眼,其实就是在强调培养孩子阅读的积极情绪,只有调动他阅读的积极情绪,才能保证阅读的效果,养成阅读的习惯。所以,就一个总的规则,给孩子阅读会带来消极情绪的行为和言行尽量不要有,能给孩子阅读创造积极情绪的行为和言行要多多益善。
    说来说去,说得再多,不如行动起来,也许,当我们真正陪孩子每天阅读了,您的经验比我的还要多,还要丰富。
    小飞多次和我聊过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特别是妈妈对她影响太大了。飞妈是一个脾气比较暴躁的人,小飞小时候也不老实,尽管她是女孩,但几乎是在妈妈的暴揍下长大的。只要犯了错误,妈妈都打得比较狠。
    除此之外,飞妈很少关注她的情感需求。有一次,她上初中回到家,特别想念妈妈,翻过一个山头去看妈妈,满心欢喜地想和妈妈说说话,妈妈劈头盖脸就批评她,跑这么远来干什么,有这时间还不赶紧回家准备晚饭,一腔想念妈妈的情感就被这样几句话浇灭了。还有一次,农忙时节,大人去地里干活,小飞在家哄妹妹(小飞比妹妹大七岁),妈妈嘱咐她做饭,但是小妹怎么也哄不睡,小飞腾不出空来做饭。妈妈回到家,照例是特别严厉地批评她没有准备饭菜。
    妈妈控制欲还比较强,从小到大,小飞所有的想法、做法都必须听从妈妈的,因为妈妈是过来人,不会害孩子,小飞要是不听,就是不孝顺。这一次飞妈过来,母女间爆发了一次严重的冲突,小飞说这是她第一次反抗父母,把内心的不满大胆地说出来。起因就是她不小心又怀孕做了流产,妈妈过来照顾。但是第三天家里的妹妹感冒了,吃不下奶奶做的饭,妈妈就说要回家照顾妹妹。小飞很委屈,自己两个孩子,小的才一周多,而且刚做完流产,妈妈这个时候毅然要回家照顾妹妹,从小不受重视,不被关注的强烈感觉又涌现了,所以母女间爆发了特别严重的冲突。
    现在小飞自己的控制欲就很强,家里的人或者事情不按她的意思来,她就会很生气,难以接受。家长对孩子控制过强,过多,会导致她在成长的过程中的自我力量感渐渐萎缩,她无法确定自己是有能力去做很多事情的。当她自己成立家庭后,能通过控制他人去确定自我力量感,当有人反抗她,她自我的力量受到威胁,就会出现像小时候被父母控制的那种无力感,所以反应会尤其激烈。
    妈妈的影响还表现在总是在批评、指责孩子,很少给予肯定和鼓励,导致小飞现在自我评价特别低。我让她说说自己的优点,她苦笑着说找不到自己的优点,我列举我观察到的她的几个优点,她马上反驳说那根本就不是什么优点,别人也会那样做。可见,父母如果长期对孩子都是批评、指责、挑剔的话,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特别低,表现得很没有自信。父母的教育方式还让她现在也形成了对大闺女的教育方式也是挑剔、指责、批评为主,所以大闺女会表现出很没有信心,说话也不自信。
    妈妈负面的思考方式,影响着小飞思考问题的方式。妈妈一面对问题,就焦躁不安,想到最坏的结果,现在小飞也经常是负面想法为主,积极想法几乎没有。
    我这么详细地记录小飞的家庭尤其是她妈妈对她的影响,不是就想带着小飞去归罪于原生家庭和妈妈。毕竟父母作为普通人,自然也有很多缺点,父母的父母可能就是这样教育他们,一代又一代相传,父母可能不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妥。如果我们能经常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难处,就能慢慢放下很多对父母的埋怨和指责,慢慢和他们和解,放下心中的很多怨念,接下来才能做到和自己和解。
    小飞说曾经有一度,特别想和大车离婚,她觉得自己糟糕至极,自己控制不了的暴躁情绪,无法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也无法给大车更美好的婚姻。那么与其这样,不如自私一点,自己单独过。我和她讲,你有这种想法,是意识到自己有问题但是目前又没办法改变的逃避行为,如果你不解决自身的很多问题,不与自己和解,离婚是解决不了本质问题的,自己单身一人会陷入谴责自己抛弃孩子的悔恨中,找不到自己价值感的状态也改变不了,还会继续把自己悲惨的处境归罪于家庭,很多问题不仅解决不了,还会日益加重。
    我告诉小飞的是,她要自己艰难地举起屠刀,斩断原生家庭的一些伤害,重新塑造自己,重新经营自己的家庭,而不是陷入明知道自己有很多问题,但是却改变不了自己,而陷入自我谴责和批判中。自我谴责和批判对于自我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我们却总是抱持着不放,就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父母的谴责和批判,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就把父母对我们的攻击,转变成对自己的攻击。
    聊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又躲进次卧继续探讨。我教了她觉察情绪,控制情绪的方法,教了她要多夸夸自己,每天寻找自己的优点,自己做的好的,自己有进步的方面。因为目前最困扰她的就是面对大闺女时情绪特别容易暴躁;而她很严重的问题,则是自我价值感太低,说得直白点就是太自卑了,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带着这样的评价去看自己,也同样就会带着这样的评价看身边的人,自然自己痛苦,身边的很多关系也处理不好。
    最后的小飞,坚定地对自己点点头,鼓励自己说,我要做到慢慢去改变,我能一点一点去改变。明天开始我就打卡,觉察情绪,控制情绪!我真心地为她开心,即使改变对于她来说可能特别难,但是今天我们能聊开,她还能听进我说的很多话,这就是改变的开始!
    吃饭时,小飞给我家儿子、她家大闺女分别盛了一碗饭。我们给孩子们夹好菜,拌好饭后就让他们自己吃了,大人吃大人的。但是小飞大闺女畅畅边吃饭边时不时会停下来,玩一下这个,瞅一眼那个,说会话,看会别人,总之就是吃饭时没有办法好好坐在那里专心吃。小飞时不时也会提醒她,好好吃饭,不要看来看去、说来说去、动来动去的。
    畅畅呢,妈妈提醒一次就好好吃几口,不提醒就不好好吃。我家儿子在旁边也不好好吃饭,有一搭没一搭地吃着,我一直忍着没说他。考虑到儿子上午自己吃了两块饼干,早餐也吃了不少,这会不是很饿,这个时候更不能硬逼着孩子吃多少饭。我就把他的饭扒拉了一大半到我碗里,给他剩了几口,他很快就吃完了。
    小飞已经吃完带老二去旁边玩,换大车来吃。畅畅碗里的饭还是没有吃几口,大车吃完过来给她穿鞋子,不料碗一不小心倒了,大部分的饭都洒在了地上。畅畅突然之间就特别着急,尖叫着要去把地上的饭都捡起来,大哭着说自己还要吃,一定要吃完。大车不让她去拣,把畅畅摁在沙发上要给她穿鞋子带她走。畅畅就彻底崩溃了,大喊大叫、手脚并用、拼命反抗,要挣扎着起来把饭都捡回来。
    大车摁了一会儿,畅畅挣扎反抗得更严重,喊叫声吸引了其他用餐顾客的注意。小飞一看这架势,走过来处理,她拎起畅畅,拖着拽了出来,孩子还在拼命挣扎着要吃饭,不愿走。大车一看这架势,赶紧提醒了一下小飞,小飞这才不拖拽孩子了,而是稍微冷静地跟孩子讲道理,到这个时候孩子才平静一点儿,没多久也就好了。
    孩子整个发脾气的过程就像疾风骤雨般,来得特别猛烈,去得也很迅速。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孩子这么发泄完情绪能快速好转,就不去好好思考这背后的一些原因。我们可以通过今天这个事件,去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不能好好吃饭?为什么一定拣回掉在地上的饭?为什么不让她去拣,她的情绪来得那么快而猛烈?我们大人除了可以给孩子讲道理,掉在地上的饭不能吃,当时还可以怎样做?当自己下次面对孩子的不合作行为时,大人除了施以暴力制服外,还可以做些什么?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现象。妈妈提醒,孩子就吃几口,不提醒孩子就不吃了。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孩子压根就不饿,更可能是平时我们给予孩子吃饭太多压力,她在压力下会去吃,如果没有压力就不愿意吃。这个压力就来源于小飞面对孩子不好好吃饭时的指责和批评,来自于幼儿园老师对孩子吃饭时表现不好的不断强调。我曾经也像小飞一样,孩子一不好好吃饭就焦虑不安,也会不断指责、批评他。后来我想通了,批评指责只会让孩子在吃饭这件事上感受到更多的消极情绪,更不愿意好好吃。但是饿了要吃饭这是人的生理本能,那就遵循孩子的生理本能,他愿意吃多少就吃多少,少吃点也不影响什么。
    后来我发现,当我不再盯着孩子吃饭,不去批评指责他不好好吃饭,相反不断夸奖他吃饭时的好行为时,孩子的吃饭就不成问题了。我自己享受美味的食物,孩子也能更自在的享受自己的饭菜。
    我们接着分析第二个现象,就是饭菜一倒在地上,为什么畅畅的情绪瞬间就爆发了。我分析可能小飞曾经因为孩子打掉饭菜,严厉地批评过孩子。当这一次饭菜又倒在地上时,孩子一下子想起之前的恐惧情绪,恐惧情绪一升高,自然就控制不好地爆发了。但其实我们如果能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很多事情,就能理解孩子有很多事情做不好是很正常的,大人能做的就是尽量帮助他,指导他,而不是批评、指责她。
    第三个问题,我们除了给孩子讲道理,制止孩子的行为,当时还可以做什么?孩子一犯错误,我们自然要制止,要教育。但是如果面对的是情绪崩溃的孩子,此时教育可能就没有效果了,反而会让孩子的情绪火上浇油。回想回想我们孩童时,有时候已经很不开心了,父母还喋喋不休地不断教育时,自己一定是更加难受。所以,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都是情绪的问题,遇到问题她的情绪没有被看到,没有被安抚,反而被压制,被否定。那么这种被压制的情绪势必会像弹簧一样,迸发出更大的杀伤力,这就是为什么畅畅短时间内情绪崩溃了。
    那我们父母能做的就是遇到孩子的问题先冷静地提醒自己不要着急,不要先想着去纠正,我们首先要做的一定是看到她的情绪,安抚她的情绪。大车和小飞就可以蹲下身来,看着孩子说,“爸爸妈妈看到你把饭洒在了地上,你怕我们会生气,所以很害怕对吗?爸爸妈妈知道你这种感觉!”言语安慰孩子的同时抱着孩子,从上往下抚摸她的后背,让她能冷静下来。当孩子的情绪被看见被安抚后,她能很快地平静下来,我们再带着孩子一起想办法,应对问题,而最好不是当时就批评教育。想办法应对问题,是在告诉孩子遇到问题一点都不可怕,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补救,减少损失。
    第四个问题,针对这次事件,我们可以在家里怎么教育孩子。孩子情绪爆发和崩溃的问题,很多时候是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突如其来的巨大情绪,还有面对问题后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恐慌。当孩子情绪平和或者比较兴奋时,就可以和她来复盘整个事情,告诉孩子当她感觉特别糟糕的时候,可以和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特别害怕,我怕自己会受批评。”当她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做时,可以及时向爸爸妈妈求助,“爸爸妈妈,我的饭洒在了地上,可是我还想吃,我能怎么办?”通过这样的复盘,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是值得重视的,自己遇到问题是不用害怕的,爸爸妈妈会一直帮助我想办法。
    很多时候当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想教育的问题,就会惊觉,孩子真的不是不讲道理、不听话,而是父母对待孩子的很多方式不人道,不合理导致的呀!
    四年级妈妈咨询说,感觉孩子做很多事情,包括写作业都比较磨叽,很拖延。我给她讲清楚孩子磨叽、拖延背后存在的消极情绪,以及缺乏如何做到不磨叽、不拖延,有效率、有条理地完成一件事情的程序性知识。
    给孩子树立了“做事特别有效率、有条理”的积极正面影响,然后带着她一起排查了自己容易拖延的四个场景:在看电视时,妈妈让去洗脸时没有立即去;上厕所时蹲的时间比较长,有点拖延;做语文作业碰到自己不会的题目时,自己会分心,影响做题效率;做数学作业时,看到没接触过的题目,就会心慌分心,做题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效率。
    带着孩子设计新的反应程序来应对这四个场景,比如,第一个场景中,一遇到妈妈叫我去洗脸,马上对自己说“我是做事特别有效率,有条理的孩子”,马上不看电视去洗脸。引导孩子不断熟悉这四个新的反应程序,同时嘱咐妈妈在生活中碰到这四个场景就强化新的程序反应,让新的反应程序成为孩子头脑中的自动反应。
    虽然这一次面对孩子远程咨询,心理有一些压力。但是看到孩子和妈妈听得那么认真,学得那么有效率,我也放松了下来,我们可以运用新的方法、新的路线去塑造大脑,只要我们勇于去改变!
    晚上六点半到八点给一个学生做了咨询,老公收拾好家务和屋子,弄儿子早早睡下。我抓紧时间赶紧听课,十点来钟,儿子突然咳嗽得厉害,时不时还咳出不少口水,这肯定是吃不合适了,我把他抱起来,坐着咳,我好给他擦。
    过一会儿,我叫老公过来,老公把儿子抱在怀里,儿子还是咳,比较费劲,老公就责怪他不要硬咳,咳不出来就不要咳,硬咳很不舒服。听到他这样说话,我马上不干了,说他,“你先控制自己的脾气,谁愿意硬咳,他肯定是忍不住才会去咳,叫你过来不是跟他发脾气,是更好地安抚他。”我说完,老公也收敛点了,耐心地安抚儿子,直到儿子又重新睡下。
    学过心理学后,我自身情绪的调节能力比较强,在生活中很少会有大的情绪波动,对待身边的人都比较宽容。老公从原生家庭带来的臭脾气,虽然有些改善,但还是经常跟炸药一样,例如晚上听说我要去给学生上门做咨询,马上就一个劲地批评我,我只好告诉他先控制好情绪;看到小猫子把火腿肠祸害了,也要追着教训小猫,我也得安抚他不要和小猫计较;还有刚刚让他哄孩子,一生气就说孩子硬咳……这个臭脾气的人还宣城不要受我这个心理咨询师的影响,休想改造他。
    我在心理暗笑,这货无意中已经改进了很多,因为我情绪很少,对他说的都是感谢、鼓励的话,所以他这会发脾气的机会也少了很多。再加上平时没事就跟他分享怎么帮助来访者控制情绪,多多少少对他有所促动。最明显的就是我会在他情绪起来时,及时提醒他先别生气,有事咱们就处理事,他大多数时候都能听进去。
    从我开始做心理咨询,接待的所有来访者、学生、朋友,几乎都存在情绪控制的问题,我都要给他们讲关于情绪控制的一系列知识,并指导他们去操作。
    而我自己从接触到心理学,然后尝试调控自己的情绪,在实践中感受到调控自身情绪的重要性。所以,接下来的两周,我都在学习群里分享有关情绪调控的知识。
    分享的第一个知识:
    大脑的两套系统:情绪控制区和理智控制区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研究,说我们的大脑里有两套系统,分别是处理情绪和直觉的系统,主要由杏仁核负责,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情绪控制区;以及处理思考、分析和决策的系统,主要由前额叶皮层负责,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理智控制区。
    这两个系统是此起彼伏、彼此抑制的。也就是说:当你感受到情绪波动的时候,意味着你的大脑感受到了某种威胁的存在,从而调动起杏仁核中储存的情绪场景,暂时接管控制权。但这时,前额叶皮层是被抑制的,因此,我们的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控制能力,实际上是处于最低点。
    简单点说,就是当我们情绪升高时,大脑主要由情绪控制区控制;而当我们情绪平和时,大脑主要由理智控制区控制。把这个理论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平时很理智、很清醒,但是当他情绪一升高,整个人特别生气、愤怒、低落之后,就会出现一些特别异常的言行,过后他自己都会特别后悔自己的言行。但是在下一次情绪起来时,又控制不住地会出现很多失去理智的言行。
    好几次带儿子去办公室,同事们都特别热情,拿好吃的、拿好玩的,恨不得把好东西都给孩子拿来。但是我家儿子特别不给面,经常是一边往后退,一边生气地大叫,“我不要,我不想吃!”自己想要想吃的呢,也是一把抢过来,潦草地说一声谢谢。
    孩子的这种表现,让热心的同事有些尴尬,我自己也很不好意思,每次都当面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但效果都不好。我冷静下来想想,孩子为什么在面对长辈热情招待时表现得不恰当?就是因为他缺这方面的知识,他不知道如何得体地接受别人东西,也不知道如何得体地拒绝长辈给的东西,我要做的就是在他情绪积极时,把好知识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教给他。
    今天带着他又去同事家玩,同事热情地给孩子端来草莓,孩子在我的提醒下,看着阿姨大声表示感谢。同事又递给他香蕉,没想到他抬起头,摆摆手说,“谢谢阿姨,我不要了!”看到孩子能这样得体地接受和拒绝阿姨给的水果,我特别高兴。之前给他埋藏在头脑中的好知识,到了一定场合他就会运用了,选择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教育孩子,真是科学高效。
    父母要树立一定的权威,该教育时就要严格教育。
    我躺在床上休息时,儿子总爱拿脚突然砸到我身上,好几次都跟他说不要这样做,这样妈妈会很疼。昨天,他突然一脚砸到我胳膊上,特别疼。我马上很生气,抓住他的胳膊,厉声训斥,“我很不喜欢你用脚砸我的胳膊,这样我特别不舒服。你以后不许这样做,听到没有?!”
    儿子还在嘻嘻笑,我又严厉地重申了一遍,儿子看这架势,也害怕了,低着头说,“妈妈,对不起,我以后不这样了。”
    “不怎么样了?”我也柔和下来问道。
    “不用脚砸到你的身体了。”
    “好孩子,妈妈相信你。”
    过了一会儿,他又让我给他放一集《舒克和贝塔》,我不答应,一天看一集,一集二十来分钟,今天的看电视权限已经用完了。
    “可是我想看,我还想再看一集。”儿子不高兴地大声抗议。
    “今天已经看了一集了,明天可以再看。”我冷静地拒绝。
    “我就要看嘛,我就要看。”儿子边说着,边生气地抓起沙发上的一本书扔到地上。
    生气就要扔东西、摔东西,这种不好的行为必须严厉制止,“生气了也不许扔东西,马上把书捡起来!”
    儿子一看我这么严厉,马上乖乖地把书捡回来,也不再叫着要看电视了,因为他知道抗争也没有用。
    很多时候,教育孩子不是一味地满足他,纵容他,教育孩子必须树立起父母的权威,在孩子行为不当时,必须严厉教育。
    下午带孩子出去买菜,他自己穿好所有的衣服,就剩外套还没拉上拉链,试了好一会儿都没拉好。门厅那有点黑,我打开手机的灯给孩子照着,让他能拉拉链时看得更清楚。
    儿子马上大叫,“妈妈,你把灯闭上,我不要灯!”
    “你好好跟我说话,你可以这样说,妈妈,我不想要灯,你给我关上吧。”碰到孩子不好好和父母说话,当场就要纠正。当然,前提是父母要经常好好和孩子说话。
    “妈妈,我这会不想要灯,请你把灯关上。”儿子马上好好重复我那句话,还加上了一个“请”字。第一次尝试帮他失败了,我也就耐着性子看他继续努力。
    他挪到客厅亮堂一点的地方继续和拉链抗争着,我也不着急,就在旁边等着。儿子又尝试了两次,还是不成功,平时他自己拉拉链都挺利索的,今天屡次不成功,也和他有点烦躁有关系。想到这里,我再次深呼吸两口气,平静地对孩子说,“你这会有点烦躁了,先不要着急,越着急越做不好。”
    儿子又尝试了一次,还是失败,气得剁脚大哭,眼泪马上就出来了,我赶紧安慰他,“你这会肯定感觉很挫败,过来妈妈抱抱,冷静冷静再去做,好吗?”他好像要过来让我抱,但是马上又叫着不要,继续拉着拉链,我只能无奈地坐在旁边,继续等着他,继续予以关注。
    没一会儿,儿子就拉上去了,他很高兴,我更高兴,我等了他十多分钟,情绪控制得很好,他也尝试了十多分钟,终于获得了成功。
    今天没走了,一直没有票,幸好我有先见之明,抢了一张明天的票。那就静下心来,把心理健康教材的所有东西保存下来,看看要求,先弄明白这次要做什么,任务量大不大。还好,还好,貌似任务不是很重,回家抽时间早点做,不拖延。
    上午10-11点安排了一次孩子数学偏科的辅导。“提认知、调情绪、补知识”,通过四次辅导,向家长展示在家如何非临床干预孩子的偏科问题。家长很感谢,我最高兴的是家长能明白我给她讲的很多知识,能明白一些操作的基本心理学原理。
    通过心理学知识改变一个孩子的偏科学习,改变一个妈妈的情绪状态,进而改变一个家庭氛围,这些事情真的特别有意义。古话说“妻贤夫祸少”,不是说妈妈还要三从四德,压抑自我。而是说妈妈的情绪平和、智慧提升,会给这个家带来无穷无尽的回报。
    昨天晚上在车上,什么都不太方便,大家都躺下了,儿子还兴奋地睡不着觉,自己安静地在旁边玩玩具。我迷迷糊糊地没有理他,既然不想睡,就不用强迫他,玩累了自然就会想睡了。十点多我迷糊着了,儿子突然说要去上厕所拉大便,我马上一个激灵清醒了,带他去卫生间,可是他坐在马桶好几分钟拉不出来,又转到蹲便那也是拉不出来。
    迷迷糊糊被折腾醒,儿子最终也没有拉出大便。但我特别地冷静、平和,孩子不会骗人,有大便就弄他,没有就算了。我想起印象中的家里人面对这种情况,肯定是要责骂孩子,既然拉不出来就不要瞎说,折腾一圈干什么。
    每个孩子在最初的三年都会面临大小便的问题,我的观念就是一切顺其自然,不要苛责孩子。所以,一开始我就不赞同给孩子把屎把尿,小孩子的肛门括约肌还没有发育好,强行给她(他)把屎把尿,反而不利于自主排尿排便的形成。只要孩子睡觉,就穿上纸尿裤,保证他不会因为尿而影响睡眠。
    白天孩子就穿着死裆裤玩,玩尿了就换裤子,常常一天下来五六条裤子一起洗。这样任由他尿,直到二周六个月,我才开始教他使用马桶,因为这个时候他能听懂我的话了,使用马桶一段时间后,他晚上也不再穿纸尿裤,偶尔一次尿床也很正常,不会因为他尿床就说他、念叨他。总之在这个过程中,尽量都是顺着孩子身体发育的情况,不苛责他。
    前几天一个朋友说,老二这会一周八个多月了,还总是尿裤子,一尿裤子,她就要唠叨或者骂孩子几句。我很是心疼孩子,她不过才一周多点,排屎排尿还不受自己控制,为什么大人要因为这个事情去责骂小孩子?
    我婆婆和老二媳妇也比较认同把屎把尿,早早地就开始训练孩子。前一段时间在我家住了好几天,婆婆一天要把孩子好多次尿,但很多时候把不到,一转眼孩子又尿裤子了,把的时候不尿,不把又尿,大人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几次都批评孩子,“你这孩子怎么回事,老尿身上,我告诉你我把你你不尿,一会你再尿身上我就打你了。”等到孩子下一次又尿身上,就真的打孩子屁股了。我其实特别想说,小孩子拉身上尿身上都特别正常,为什么要因为这么正常的事情打骂孩子呢?
    我们村有一个男孩,长大十八岁了还在尿床,我想这背后不是生理的原因,正常孩子到三岁多点都能学会自主排尿、排便。孩子过了这个时间仍然出现排尿、排便不正常,大多是所受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比较大。家长在孩子学会自主排尿、排便时期,焦虑情绪比较高,对于孩子正常的排尿排便行为,出现经常性地打骂行为,使孩子的焦虑情绪也比较高,反而会影响他的自主排尿排便功能的形成。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各位家长朋友们,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不要焦虑,尽量淡然处之。我们不焦虑,孩子才能更正常,过渡更顺利。
    给孩子选择权
    一、给孩子选择,让孩子早点脱离负面情绪。
    中午吃完饭,和姐姐带着孩子们去买新年衣服。逛出来我和儿子都有点累了,走得很慢,孩子们叫着想去游乐场玩,也确实只有游乐场能打发一下午时间,我就答应带他们去,但姐姐觉得就玩两三个小时,不划算,等明天可以玩一天再去。
    儿子一听大姨这么说,就开始发脾气大喊,嗔着大姨不让他去,明明妈妈都同意了。这个过程中我一直教育他,不能对大姨大喊,但即使我一再强调可以去了,他还在揪着大姨说的话。
    在他身体比较疲惫时,就容易出现烦躁情绪,就会表现出不配合。我只能尽量地理解他,安抚他,等他情绪发泄出去了,能讲通话了再商量。看到他哭完、闹完,情绪稳定点,我给出了两个选择,“你有两个选择,回楼上睡觉,或者去游乐场,你选哪个?”
    “回楼上睡觉!”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个根本不可能实行的选择,白天再累,他都很少睡觉,那我也尊重他,不拆穿他,愿意回去睡觉我就带他回去睡觉。最主要的我知道孩子特别想要游乐场,但是他又要表现出来自己不愿意去,我得给他一个台阶下,让他自己选择去游乐场。
    我这个时候给孩子一个选择,是想让他从负面情绪中早点脱离出来,毕竟他已经为去不去游乐场哭了十多分钟。
    二、给孩子选择,执行父母的原则
    孩子一来到姐姐开的小超市,就要了一个玩具和一包吃的,我没有阻止,姐姐疼孩子,硬是阻止也不好。下午从游乐场回来,儿子又要吃店里卖的积木软糖,我没有答应。虽然是自己家开的超市,我也想让孩子知道,不是他想吃什么、想玩什么都可以随便拿,这些东西需要妈妈用钱去买,就和外面的东西一样。再加上已经玩了一个玩具、吃了一包好吃,今天的限额已经用完了。
    他一直哭着、叫着,特别想吃积木软糖,我表示理解,“积木软糖那么好吃,妈妈也想吃,但是今天不能再买了,明天妈妈可以花钱给你买一包。”听到我这么说,孩子哭得稍微好点,我马上给出三个选择,“你要是饿了,大姨买了很多好吃的,板栗、芒果干、沙糖桔,你选择一个。”并把这三个选择反复和他强调,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决定吃点芒果干。
    父母坚持自己的原则,有一次就够了,尽管这一次孩子会哭、会闹,会很伤心,但是始终温和地表示理解他,拒绝他,他也就明白父母的底线在哪。这个时候再给他选择,让他明白原则之外还有别的选择。
    三、给孩子选择,代替唠叨批评
    让孩子晒衣服、叠衣服,有些时候孩子不愿意,我尽量克制自己不因为这件事去批评他,因为批评会带来负面情绪,负面情绪一多,他更不愿意干活。我通常会走到他跟前,给他选择,“你是自己去,还是妈妈牵着你去?”他通常会选择自己去。
    等他自己跑到屋里,也经常会跳到床上躲起来。这个时候我还是不唠叨、不批评,把他拉过来,又给他选择,“你是要晒上衣还是裤子?”如果他还不动手,我会给出更具体的选择,“两条裤子,你是要晒灰的,还是黑的。”边说着,边把衣架递给他。通常这个时候,儿子就会痛痛快快地把衣服都晒完。
    让孩子干活,遇到孩子不愿意干时,给出选择以代替批评、唠叨,效果会好很多。
    在生活中,我经常会给孩子以选择,这些给出的选择既能缓解自己的教育压力,也能培养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能减少很多亲子矛盾,家长朋友们,可以操作起来。
    前一段时间一直在说觉察情绪、控制情绪,有些来访者和朋友一直坚持打卡这一方面,自己感受到了调控情绪的巨大进步。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只要去实践,实践到达自动化程度,就能改变大脑处理情绪和思考问题的路径,所以,觉察到是第一步,实践是最重要的第二步,实践过后及时记录总结形成自觉意识化是最高的目标。
    接下来一周会给大家分享日常情绪的种类。我们日常的情绪包括三大种,一种是基础情绪,一种是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另一种是认知评价性情绪。
    基础情绪,简单点说就是我们在日常的家庭或工作场合感受到的各种情绪的总和。举例说,一个温馨和睦、关系融洽的家庭中,家庭成员的基础情绪水平是比较低的;相反,经常吵架、互相指责、甚至动手的家庭中,家庭成员的基础情绪水平是比较高的。通常来说,基础情绪水平高的家庭,成员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所以一般来访者过来咨询,我们咨询师首先就会了解他(她)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还有一些来访者在工作中产生了比较高水平的基础情绪,产生的原因可能是长时间的人际关系问题,工作能力问题或者和领导之间的矛盾。这类来访者就是在工作中产生了比较高的基础情绪,我们首先就要尽量去了解他工作的方方面面,理清楚高水平情绪的来源。
    家庭和工作中高水平的基础情绪会互相影响,这很好理解,在家庭中遇到很多烦心事,家庭关系不和睦,很容易把这种情绪带到工作场合;而很多职场人士,也会把工作中的高水平基础情绪带回家,发泄在家人身上,影响家庭关系。
    人都是环境的产物,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所以,先审视自己在家庭和工作中的基础情绪,调整基础情绪,有利于我们解决很多人际关系问题。
    昨天说到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会导致基础情绪水平不同。今天和大家分享不同阶段,基础情绪水平也会有所不同。
    拿我自己来说,大学有一段时期很迷茫,既不愿意学本专业,又找不到其他兴趣爱好,每天在焦躁和自责中度过,很长一段时间都怀疑自己有心理问题,想去看心理医生。后来才明白那段时间的基础情绪水平比较高,所以一点点小事就会放大,陷入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还有就是产后,因为身体激素的影响,再加上情绪调整不当,经常是看周围人都不顺眼,嫌弃这个、指责那个,家里人都得看我的脸色小心行事。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自己独自带孩子,基础情绪特别高,和伴侣发生的冲突特别多。
    自从我开始接触到心理学相关知识,系统学习元认知心理干预,并且用来自我调整,我的基础情绪慢慢降下来很多。面对和家人的冲突,我第一时间能觉察到是自己情绪高了,马上想办法降低情绪;面对工作中的不顺利,我能第一时间觉察到是自己情绪好了,马上也能想办法降低情绪。
    所以,这一两年我的基础情绪降得比较低了,很多矛盾冲突也就发生不起来了。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
    今天给大家分享潜意识条件性情绪。我们拆开来看,“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来说的,是一种我们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也控制不了的情绪。“条件性”是指这种情绪是在一定条件的刺激下才形成的。合起来讲,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就是在一定条件刺激下形成的,我们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也控制不了的情绪。
    比如俗语所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为什么被蛇咬后见到井绳也会害怕?就是因为当时被蛇咬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情绪,这种恐惧情绪与蛇在潜意识里形成了自动条件反射,以至于一见到跟蛇类似的井绳,就会自动产生恐惧情绪,这种恐惧情绪是很多人意识不到或者意识到了也控制不了的一种情绪。
    再比如“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是因为在恋爱初期双方产生了强烈的积极情绪,这种积极情绪与恋爱产生了自动条件反应,所以一看到与情人、爱人有关的事物和人就自动地也产生了愉悦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也是在潜意识下运行的。
    了解潜意识条件性情绪,能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很多思想和行为,关于这点我们明天再分享。
    当我们明白潜意识条件性情绪时,回顾自己经历的很多事情,就能理解这些事情背后所形成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
    比如对我而言,小时候因为和奶奶长大,奶奶和大妈的关系不好,经常会发生冲突,我有一次很冲动,和大妈大吵了一架。那次吵架虽然出了气,但是给我留下了强烈的愧疚情绪,这种情绪就成为了潜意识条件性情绪。以后每次遇到和长辈发生冲突,好像就回到当时的场景,那种特别愧疚的情绪立马就浮现出来,心理就憋得很难受。
    还有一次,我端着碗从楼梯上跳下来,把碗摔坏了。妈妈拿着筷子重重地敲我的头,那种痛和害怕的感觉成为了潜意识条件性情绪。乃至我现在有了孩子,有的时候孩子犯错了,我敲他,好像就在敲我自己一样,马上那种害怕的情绪就升腾起来。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掉到过河里,在水上漂了很久,差点被淹死,那种强烈的对死亡的恐惧成为了潜意识条件性情绪。乃至于成年了还经常会做梦,梦到自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里,不断地下沉下沉,呼吸不了,醒来还觉得特别恐惧。
    我分析自己经历的几件印象深刻的事件,自己由此带来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才能理解自己内心的很多情绪来源。我们这么分析,不是说归罪于童年经历的很多事情,而是要找到情绪的来源,有意识地控制很多潜意识条件性情绪。
    今天来讲第三种情绪,认知评价性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是由于对一件事或一个人的认知或者评价产生的,这种情绪是积极还是消极,取决于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评价水平。
    举例来说,一个学生出现学习障碍,上课听不下去,总是分心走神,这里面就有认知评价情绪的影响。当他(她)控制不住走神的时候,他(她)可能会对自己有一个消极评价,“我怎么是这样的,一点都管不住自己,上课不好好听怎么能学得会,我真是太没用了”,类似这种消极评价带来的消极情绪会加重他(她)上课分心走神的情况。
    又比如一个妈妈如果在教育孩子时,没有意识到父母权威的重要性,就像我之前一样,认知水平不高,也会在教育孩子时出现各种消极的认知评价性情绪。孩子犯错了,理应批评教育,但是自己一批评教育就觉得心疼孩子、对不起孩子,觉得自己不是好妈妈,很多的消极情绪就来源于自身认知水平不高,自己对自身言行的不当评价。
    这几天把三大类情绪简单地介绍一下,接下来我会说说这三大类情绪如何进行调控,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处理各种情绪。
    通过前面的分享我们知道,基础情绪的高低取决于长期的家庭生活氛围和工作氛围。这就提醒我们,要想自身和家庭成员的基础情绪水平比较低,父母就要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首先,家庭的序位排列要合理。所谓的家庭序位排列,就是家庭中各种关系的轻重问题,在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大于其他所有关系。如果原生亲子关系、再生家庭亲子关系远远大于夫妻关系,家庭序位排列不合理,必然会出现很多矛盾。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很多妈宝男、妈妈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的家庭会矛盾重重。
    曾经一个来访者有这样一个诉求,希望自己的老公能更有家庭责任感、更上进,更有担当。我们一聊开,就知道她的家庭序位排列是不合理的,老婆太强势,老公始终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在这个家庭中男性力量太弱,导致老公和儿子没有发挥出他们的生命力。
    其次,家庭成员之间要少挑剔、少抱怨,多赞美、多夸奖。一切矛盾抱怨始,夫妻之间互相抱怨,子女之间互相抱怨,恨由怨生,各种家庭矛盾就会重生。如果我们多关注对方的优点、做的好的一面,多赞美、肯定、夸奖对方,家庭的氛围就会温馨和谐很多。
    再次,父母尽量不要把工作中的各种消极情绪带回到家庭,因为家庭和工作中的基础情绪会互相影响,回到家庭就要及时进行角色的转换,敏锐地察觉到工作中消极情绪可能会对家庭氛围的影响。
    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特别重要,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去尝试,我们一起在调整的路上。
    今天和大家分享,如何调整潜意识条件性情绪。
    前面的分享说清楚了潜意识条件性情绪,这种情绪一形成,就进入人的潜意识,是人意识不到或者意识到了也控制不了的。进入潜意识的情绪很难通过意识方面的说教、讲道理、提醒等方式消除。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容易建立,也容易消除,很多来访者的情绪问题、孩子的教养问题、学生的学习问题等,都是背后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在作怪,心理干预也是调整这方面的情绪为主。
    例如,我在面对和长辈发生冲突时有潜意识条件性情绪,那我要做的就是调整这方面的情绪。首先,自己要意识到和长辈发生冲突时的情绪的存在,有意识地调整这种情绪,其次设计好面对和长辈发生冲突时的程序反应,并不断地训练这种程序,改变和长辈相处时的程序反应。
    例如,孩子写作业容易分心、走神,这背后极有可能是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在影响,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看到这种情绪的存在,然后针对会引起孩子做作业分心、走神地各种场景,重新设计新的程序反应,并不断地强化这种新程序反应,直至改变孩子写作业的状态。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如何调整认知评价性情绪。
    前面说到认知评价性情绪主要取决于人的认知评价,这就提醒我们要及时提高自身认知,调整自身对很多事情的评价。
    提高认知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学习的途径可以是看书、听课,和认知水平高的人交流,并且在实践中调整自身的认知。拿我自己来说,以前在教育孩子时我的认知水平大多是要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交流这些后现代的人文思想,所以对孩子会有各种妥协,批评教育孩子也时常有愧疚感。后来通过学习一些心理干预技术,知道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树立权威,要运用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孩子,认知得到提高,教育孩子会更加顺利。
    调整自身对很多事情的评价,这背后有很多相关的知识。比如,要调整对自身的评价,就是要不断地塑造积极的自我形象,可以通过“夸夸我自己”,每天找自己做的好的方面来肯定自我。比如,要调整自身对伴侣的评价,就要不断地发现并肯定对方的优点,可以通过“谢谢你,亲爱的”,每天寻找对方身上的三个优点来感谢对方。比如,要调整自身对孩子的评价,也要不断地肯定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可以通过“谢谢你,你真懂事”,每天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来肯定孩子。
    总结来说,认知评价性情绪调整的关键,还在于自身认知和理念的提高,需要自身不断地学习与进步。当然,很多时候也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技术去塑造。
    情绪支配下的单向思维
    今天和大家分享情绪支配下的单向思维。思维靠我们检索大脑中的知识运行,当我们在情绪平和状态下,思维检索到的知识是多向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表现出来就是思维比较全面,比较客观。
    但是当我们有情绪,特别是消极情绪比较重时,思维检索到的知识就比较单一,思维就进入单向状态,就很容易出现一些不合理的言行。
    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和伴侣发生冲突了,情绪比较激动,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觉察自己的消极情绪,情绪就会推动思维走向单向状态,脑海中检索到的就全是对方不好的知识,两个人的小摩擦就容易变成大爆炸。我以前和爱人一吵架,就会想到他的各种缺点,各种不愉快,越吵越严重。
    相反,如果我们能在消极情绪比较重时及时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及时进行调整,或者能在自己进入单向思维时及时觉察,让自己冷静下来,避免单向思维,大脑就能不单单是检索不好的知识,也就能把小摩擦处理得比较妥当。
    用元认知技术非临床干预孩子行为
    一、生活场景再现
    1.没把火车放进帽子里就生气,摔火车。
    儿子出去玩时带了一个变形火车,一会儿手有点冷,就说要放进口袋,但是口袋小,火车大,塞不进去。我提议他可以放在自己的帽子里,但是他也不要我帮忙,就要自己放进衣服的帽子里。他以为自己放进去了,转个身火车又掉下来了,他很生气,大叫,“火车,你怎么这么讨厌,就不进去!”边说着边拣起火车重重地摔在地下。火车头被摔出了一部分,我在旁边批评他,遇到问题光是哭、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把火车摔坏了反而没得玩,心疼的还是自己。
    2.想吃蛋卷打不开门就生气大叫
    儿子说想吃蛋卷,我让他洗手后自己去拿,次卧的门被锁上,打不开,小儿马上大叫,“爸爸,你怎么把门锁上了,害我拿不到。”我马上提醒他不要大喊大叫,好好说话,并且示范给他看,“你可以这样说,爸爸请帮我把门打开,我想吃蛋卷。”他比较听话的学着我说话。
    二、问题诊断
    针对上面的两个生活事例,我决定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进行非临床干预。首先诊断分析孩子为什么会出现爱大喊大叫、生气摔东西的行为。第一是因为他在没有做成一件事情后有情绪,第二是他不知道第一次尝试失败后接下来应该怎样正确反应。
    我要做的就是看到他的情绪,并且教给他正确的反应。首先看到他的情绪,可以尝试这样说,“你是不是有点着急,你是不是感到挫败。”其次,设计好正确的反应,在孩子情绪积极时和他反复角色演练,把正确的反应在他脑海里强化。
    三、正确反应的输入
    今天早上孩子睡起来,很高兴地搂着我亲,我就说和他玩一个游戏。我扮演孩子,把昨天遇到的两个场景都用正确反应演了好几遍。我假装自己要把火车放进帽子里,可是火车掉了下来,这个时候我就强调自己的反应,“我不着急,越着急越放不进去,我再试一次。”
    我又假装自己要去开门那好吃的,遇到门锁上了,我又强调自己的反应,“我不着急,唉,门怎么锁上了,爸爸,您能帮我把门打开吗?”
    通过我的示范,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正确反应,我又让他把正确反应自己演练了两遍,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说什么话。
    四、非临床干预效果
    今天孩子又要去拿好吃的,又遇到锁上了门。他想了想,平静地跟我说,“妈妈,您能帮我打开门吗?”看来正确反应已经输入到他的脑海里了。我及时鼓励他,“妈妈真喜欢你这样说话,遇到问题不着急,好好说,真有礼貌!”用积极评价强化正确反应。
    带儿子去爬山,下山的时候遇到一段路稍微有点陡,儿子有点害怕,央求我们抱上他。我冷静地告诉他,自己可以去尝试尝试,随后耐心地教给他方法,“你看着脚底下,走慢点,每一步都走稳了。”在我的鼓励下,他慢慢地小心地一步一步地走,我不断表扬他按照正确的方法下山,所以走得很好。
    我不时地教给他正确的下山知识,不断鼓励他按照正确知识走得很好。突然他踩到一个小石头,有点晃悠,但是他马上稳定住自己,我给予肯定,“对,就是这样,当我们不太稳时,马上停住,先把身体稳住了再走。”
    当他终于安全走下陡点的地方时,我及时强调和肯定他的品质,“你看,儿子,原本你那么害怕,不敢自己走,但是你一步一步小心地走下来,还知道怎样稳定身体,你战胜了自己,坚持了下来,你真是好样的。”
    培养孩子很多时候就在生活中,输入正确知识,强调优良品质,让他自己努力去做到。
    尽量用书面语给孩子解释各种生活现象
    1.口香糖会“融化”
    孩子吃大白兔奶糖,问我为什么奶糖可以吞下去,口香糖不能吞下去。我尽量从专业的知识角度告诉他,“因为奶糖在我们的嘴里会融化,会被吸收变成营养物质;而口香糖不会融化,即使进到胃里、小肠、大肠里还是不会融化,所以不能吞下去。”我们完全可以用大白话跟孩子说糖会化掉了,但是“融化”这个词是书面语,早点让他接触到,他就早理解,有利于他理解以后在书里碰到的“融化”。
    2.火车有“惯性”
    带孩子坐火车,每当火车进站,他都特别兴奋,提醒我去看,我趁机给他输入“惯性”这个书面语,“火车的速度很快,快要进站时,就要开始减速了。但是火车由于惯性,还是会走得比较快,所以从很长一段距离就要开始减速,直到火车最终停下来!”“惯性”这个词他可能会不太容易理解,但是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提及这个词,例如运行的火车有惯性,我们在公交车上遇到刹车也会因为惯性往前冲,多把“惯性”和生活现象联系在一起,他慢慢就能理解这个词,以后学习物理时会很容易理解“惯性”。
    3.地震的爆发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
    看电视上有地震喷发,孩子突然问我为什么会有地震。鉴于他之前看了火山的书里说到地球上板块的运动,我试着给他解释,“我们之前看的书上说地球上有几大板块,板块相互挤压容易引发火山,板块相互挤压碰撞也容易形成地震。”我边解释边用两个手掌比划着板块的挤压碰撞
    我之前用信用贷款给老公弟弟贷了十六万块钱,他用来做光伏生意,利息他每个月给我转。昨天老公说老二手里有十二万,想让我们先拿四万,他们提前把这笔贷款还了。
    说实话,一听到要给他们拿四万还贷,我心理也不舒服,毕竟我们这种家庭攒点钱也不容易。但是我也马上意识到自己不太舒服的情绪,尽量调整,防止自己进入单向思维。老公和弟弟感情好,先借点钱给他们还贷款无可厚非。假如是我姐姐、弟弟问我借点钱,我也很乐意,既然是我和老公组建的家庭,就要多考虑他的感受,多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的感受。
    此前我多次给老二贷款、借钱,老二和媳妇在钱这块还是很有原则的,所以从长远来看,没有必要为了这点钱伤了他们兄弟俩的和气。看到很多帖子里都在讲家庭矛盾,背后缘起多由于钱财,真觉得很可惜。我还是坚定那个观点,人生在世,往长远看,钱财不是最主要的,为了点钱财搞得家庭不和,亲人离散,完全得不偿失。
    这样想过后,我就痛痛快快地答应给他们拿钱,也不去问什么时候还的事,这种话一问出来肯定让老公不舒服。夫妻相处,什么话让对方舒服,什么话会让对方不乐意听,我们是要过脑子的,不是随便就说出口的。
    早上我们还在屋里睡,老二家孩子已经起来,并开始大哭大叫要看动画片了。一岁多的孩子鬼精得很,妈妈不同意,孩子就哭哭咧咧要去找爷爷,因为爷爷早上都给她看动画片。
    老二媳妇一直在温柔地坚持原则,不能看就是不能看,但是因为太温柔,孩子干嚎了十几分钟才停。由这个事我就想起了给小孩子制定规则的几个事项。
    1.每次都和孩子强调规则。很多时候,孩子不讲道理,一直哭闹,是因为他不懂规则,如果我们能不断地强调规则,让他明白,成为他的认知。例如,老二媳妇就可以反复和孩子强调早起不能看动画片,每天只能看三集。
    2.平静和孩子强调规则。小孩子很能摸透家长,一哭二闹的把戏他们玩得很溜。公公就经常无奈地说,你不给她就哭呀,你看老人太容易对孩子心软了。但是他们忘了以后走入社会,哭是最没用的规则,要是哭有用,谁还工作,靠哭就能挣来钱。
    所以,孩子嚎得再厉害,控制情绪,保持理智,反复告诉她,你哭也没用,哭得再厉害我也不会给你看,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3.不要哄骗孩子。很多人为了不让孩子做一些事情,想着各种理由要哄骗孩子。例如手机坏了,没有动画片了,哄骗得了一时,哄骗不了长久。哄骗还容易让孩子也习得这种方式,所以就是冷静地告诉她规则是什么。
    4.严肃地制止孩子撒蛮行为。你再同情孩子、理解孩子、强调规则,孩子也会因为意愿得不到满足而哭闹。这个时候就要让她体会到一些消极情绪了,让她对自己的不符合规则行为有所畏惧。
    或者妈妈严厉地训她,或者有一些举动让她害怕,总之就是以后她一想起自己这个不符合规则的行为,她会有忌惮,不敢轻易撒蛮。
    5.适时转移注意力。对于较小的孩子来说,这招还挺管用。大点的孩子就是坚定地冷静地执行规则。
    6.可以暂时离开,不搭理孩子。或者把他带离到一边,直到他情绪稳定。很多时候越是安抚他,孩子越来劲,嚎得要让家里人都知道。暂时让她冷静或者带离现场,更有利于她情绪稳定,停止哭闹。
    学会拒绝也要补知识
    一、场景展示
    朋友遇到一个难题,小区里的大嫂因为工作原因,请她帮忙接三个月孩子(两人的孩子在一个学校,且放学时间相隔十分钟),朋友不想帮忙,但又怕对方觉得自己冷漠,以后不好相处。
    虽然我们经常被教导要热心帮助他人,但学会拒绝也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课程,背后也有很多知识需要补充。
    二、学会拒绝的知识
    (一)首先,要审视对方提出的要求。大的原则不能违法乱纪、有损他人;小的原则从自身承受考虑。在这个例子中,对方提出的要求就在朋友的承受范围以外,时间太长,没办法完成。
    (二)其次,要明白别人提出要求时的心理。一般来说,对方提出要求希望得到帮助时,都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对方之前心理肯定也这样想过,“让人帮忙接三个月的孩子,这个要求可能会被拒绝,不管怎么样,先试试吧。”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拒绝他人时,心理压力不会那么大。
    (三)再次,真诚得体地拒绝他人。真诚地说明自己拒绝的理由,摆明自己的困难,越是真诚,越能获得对方的谅解。接对方孩子三个月,谁也保不准自己没有点事,自己也有自己的安排,有很多切实的困难。
    (四)最后,即使拒绝别人,也可以表明自己想帮忙的意愿。朋友虽然不能帮忙接孩子三个月,但是可以表明自己还是很乐意偶尔接一接,或者帮帮其他忙。
    拒绝他人,很多人会觉得不好意思,说不出口。怕对方觉得自己小心眼,不乐意帮忙。具体事情具体分析,真的没办法帮忙的就应该大方拒绝,有原则、有底线、有知识,让拒绝双赢!
    对聪明的重新认识
    说起聪明,我们的第一感觉可能就是“哇撒,这个人怎么这么聪明,唉,他天生脑子好使。”我们很多时候会把一个人的聪明归结于先天。传统心理学则认为一个人很聪明,体现为这个人智力很高,他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各方面能力都很强。
    于是我们认为,或许我们没办法像其他人那么聪明吧,因为我们天生就很不聪明。或者说我们认为只有各方面能力都很强,才能达到聪明。我们找到各种方法去训练自己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想办法让自己和孩子变得聪明。
    现在我给大家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来解释一个人的聪明,就是“智力知识观”,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聪明,智力是否高,都取决于他拥有怎么样的知识,自己对这些知识的运用。拥有了“智力知识观”,我们对聪明才有合理的认知,也能让我们变聪明有途径,那就是不断地完善各方面的知识。当我们犯错了,感到自责和挫败时,也能很快地和自己和解,“没关系,我只是缺知识而已,当我把这方面的知识都补上,就不会再犯这方面的错误了。”
    薪火群里一直在推荐《向上生长》这本书,今天到了,读了第一章。其中有一篇文章说到怎么背英语单词,答案就是机械地背,机械地抄写,把每个单词都抄三十遍,过几天再抄三十遍,因为“死记硬背下来的东西基本一辈子都忘不了。”
    对于作者的这个观点,我们先从作者自己在前面提到的观点找到反驳点。前面作者提到“碎片化”的阅读,提到人的大脑是“关系型数据库”,新学习的知识必须和头脑中旧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才能成为自身知识的一部分。如果学英语单词只是死记硬背,建立不起英语单词之间的联系,那么死记硬背记单词,效果恐怕不会那么好。
    前两天看马林老师的观点,认为死记硬背记单词最要不得,英语单词里最主要的一些词根词缀可以死记硬背,这些是最基本的陈述性知识。但是不记住英语的构词规律,不知道英语的拼写规则,不思考新单词和原有单词的联系,很多时候记得越多,头脑中反而更乱。
    回顾我们学习英语单词的经历,从初中开始老师就让我们背单词,读背课文。我们就硬着头皮背呀、读呀,这种学习单词的模式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我报名参加考研英语的学习,才听到老师说要根据词根词缀去记单词,知道一个词根词缀,能记一串英语单词。那个时候我恍然大悟,和着我们记英语单词这么多年,都只是量的积累,根本不知道后面的规律。如果我们从小学、初中一开始学习英语单词,就把握很多构词规律,岂不是能学得更有效率,更轻松。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有规律,拿我们的汉字来说,如果只是单纯地记一个一个汉字,耗时长,并且效果不好。但是我们在教学时经常要教孩子好方法记汉字,比如同偏旁记忆法,知道草字旁和草、树木有关,下次见到这一类的字就会自动往草、树木去靠。比如换偏旁记忆法,通过一个字记住一串字。这些记忆汉字的方法都是根据汉字的组词规律来的。很多汉字记忆不牢固的孩子,就是没有掌握方法去记,而是单个单个的死记硬背。
    所以,结合九边自己的观点,马林老师的观点,还有自身学习英语单词,教汉字的的体会,斯以为“死记硬背学英语单词”不可取,不可尽信书呀。
    识字学习的规矩
    孩子每天认一课《四五快读》已经有两个来月了,虽然都能将就认下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常动不动下座,或者时不时亲我几口,或者反复让我讲一个故事。这些都是认字分心的行为,虽然知道他这个年纪必然会经历这些行为,但是随着他慢慢长大,不能任由他认字学习时有这么多小动作分心,得让他明白该认字时就要利利索索、集中精力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完成作业。
    那就要规矩来执行。奖励规矩是认完一句话贴两个大拇指,认完所有字词都贴两个大拇指,认字特别大声马上奖励大拇指贴贴。但是对于认字过程中各种的行为,我一直没有想好处罚措施。想到儿子每天必须要看几集搅拌车或几集maisy的动画片,我决定从他最爱的动画片入手。
    今天刚开始,他先是好几次让我给讲第三个故事,然后认第一句话时又几次去看第二句话,在他第二次要求亲我的时候,我决定执行惩罚措施。我马上把书合起来,平静地告诉他,“你没有按照规则认字,今天不用认了,搅拌车动画片也取消了。”同时把书收走。
    小儿马上号啕大哭,边哭边叫唤,“妈妈,妈妈,我好好认字,你就让我认吧,让我认完就看动画片。”
    我始终平静地告诉他,今天不能认了,因为他没有一个字一个字快快地认,今天的搅拌车动画片就取消了。同时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让情绪做主,一定要让规则行事。说实话,在他号啕大哭,不停地求我让他认字时,我有那么一点心软,想放过他一次,但是转念一想,如果我放过他这一次,看他可怜,下一次他就还不会按规则来,那我就还得忍受他不专心认字,忍受他下一次号啕大哭。
    于是我继续平静的地坚持我们的规则,小儿看暴哭无望,转为了愤怒,气冲冲地跑过来要打我,我也不说话,转过头,朝他瞪大眼睛,他立马也害怕了,不再想攻击我。但是哭声明显小了,也坐下来开始拿别的玩具。
    过了一会儿,他请求到,“妈妈,你能抱抱我吗?”
    “可以,当然没问题。”我放下扫把,把他抱在怀里,同时看到他的情绪,“你很伤心是吗?今天妈妈没让你认字,也取消了你的搅拌车动画片。”
    “妈妈,明天就能认字,明天也能看搅拌车,是吗?”小儿在我怀里很平静了。
    “是的,明天你认真一个字一个字地认,快快地完成,就能看搅拌车了。”
    一场风波到此停止了。其实每天在让他认字之前,我都做好了思想准备,反复告诉自己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可以冷静地提醒规则,但一定要控制好情绪,让规则行事,不要被情绪主宰。今天我控制得很好,以后我也能不断地好好实践。
    昨天研究生时一个同学发来信息,说了自己的烦恼,我把信息贴在下面。
    最近有点烦恼,跟你咨询一下,我现在不愿意看见孩子,看她哭,看她不吃饭,我就生气。她说我训她,其实我没有,这种情况我也还生气,我知道她是孩子,可忍不住冲她大发脾气。今晚也是如此,她不吃饭,我板起脸来说了很多遍让她坐下好好吃,她不听,我说那你别吃了,她又哭,让我抱,这个时候我特别讨厌抱她,烦的不行。后来她坐在老人身上,喂着吃,我一生气又把正在吃着东西的她拽到椅子上,她就呛着了。我现在讨厌孩子,也讨厌自己控制不住脾气。对其他人我都宽容,唯独对孩子不吃饭哭闹没有办法好好处理。结果现在她哭闹的更加厉害,吃饭也完全没有改善。而我越发不愿意和她呆在一起。这种心情真难受啊。
    晚上把孩子哄睡后,跟她聊了一个半小时,我给她说了好几点,1.明白自己焦虑情绪的来源。2.自己要察觉情绪并控制情绪。3.吃饭立规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立规矩。4.怎么协调和两边老人的育儿矛盾。5.在孩子情绪崩溃时先安抚情绪再教育。
    结束后,她给我回信息说,“情绪已经严重影响亲子关系,孩子的发展,还有我的生活质量。今晚谢谢你呀,跟你聊了这么长时间觉得收获不小,意识到了很多问题,自己之前只是想,但想不透,常常陷入僵局,你今天说的这些让我觉得自己是正常的,同时也是需要积极改变的。”
    情绪问题很多人都存在,育儿问题很多家长也在经历,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及时调整还是很有必要的。
    有些朋友问我看了哪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我回想自己学习心理学到现在,陆陆续续有六七年了。学生时代开始接触潜意识流派,经典著作《梦的解析》也看了,但是对于其“性压抑”说不太赞同。后来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张德芬的个人灵修系列书,当时挺有感触,但是现在完全记不起来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内容。
    然后就是读武志红心理学的一系列书,陆陆续续读了其他的一些心理学的书,再到系统地学习元认知心理干预。如果业余对心理学感兴趣,网上一搜就能搜到很多经典著作,挑一两本开始读。
    很多人总认为心理学特别高深,特别不好学。从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来看,其实不是那样的。心理学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情绪调整、状态改变、人际交往、学习提升,到团队合作、商业规则、游戏设置……可以说,心理学无处不在。我们如果学点浅易的,能改善生活的心理学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承蒙网友夸奖,觉得我的生活井井有条,安排挺妥当。其实这跟我本身的性格有关系,我就是追求稳定的性格,很多时候会因为生活的无序而紧张,例如老公一喝酒,感觉他陷入无序状态,我就比较焦虑。
    除了和性格有关,我觉得,能把生活安排好的能力还取决于内心是否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并且坚定努力地去实现。小语界有一个特级教师郭学萍,一辈子做的事情就是教书,每天都在公众号发推文。她内心深处是有深深的教育情怀和伟大的职业理想的,围绕这个理想总在不停地努力。其实每个行业做得优秀的人都能围绕理想有条不紊地去努力。
    我内心坚定要做的事情就是提高语文教学,学好心理学,让自身和家庭幸福。同时传播心理学,服务更多孩子和家庭。有了这个目标,我才能知道要往哪方面去努力,坚定不移地一点点去做。我不是多么聪明的人,但是真的挺努力,这种努力带来的一点点进步,也能让我更安心地前行。
    但这是个浮躁的时代,各种短视频、快餐文化很容易搅得人迷茫,越来越多的人看不上踏实努力,而渴望一夜暴富、短期成功。老公的两个朋友蛋哥和龙哥就是这样,他们不断地在更换职业,做几个月这个,弄一两年那个,没一件事情能长久坚持下来,所以他们现在的日子依旧很窘迫。越是这样浮躁的环境,内心越要坚定,尽量远离那些容易让人浮躁的短视频和快餐文化,多修炼自己笃定的内心。静下心来看书、坚持跑步、尝试开始静坐、好好睡觉……很多时候,生活越简单,内心反而越从容。
    生活安排得有条理,还取决于安排事情的能力。我发现生活中很多人缺乏合理安排事情的能力。比如,重要的事情优先做,紧急的事情马上做,重要的任务分解做,不重要的事情抽空做……每天根据自己的精力合理安排各种事情,才不至于时间花了不少,事情感觉没做多少。老公只要一回到弟弟家就什么事情也干不了,我多次和他说,就是因为他没有安排好时间。如果知道自己这一天有应酬,要和家人相处,那就抽出早上的时间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起码不会让自己感觉很糟糕。
    这也是我的一些经验之谈吧,比我成功,比我忙的人多得多,大家可以多看看他们的经验。
    说说低预期,高评价。
    我目前实践的一些事情,就很符合“低预期、高评价”,所以实践起来很有动力,对自己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第一件事情就是听课,元认知的课通常都是三个多小时,如果要一口气听一课或是一天听到晚,结果就可能是吐了。我就给自己定个很低的目标,有时间就听半个小时,没时间呢,那就听十分钟。对于整天在家带孩子的人来说,这个目标够低了吧,因为够低,所以我完成起来没压力,相反总是能超额完成,一天常常听一个多小时,每天完成这项任务后,我都忍不住给自己吹彩虹屁,“你瞅瞅,你多有毅力,你多牛,只要求自己完成半个小时,你超额完成了一半多,不简单!”
    第二件事就是整理马林老师帖子里的精华。前期看帖时很爽,把精华全都一点点复制在便签里,现在到了要整理便签的时候,二十来个便签内容要一点点整理没点耐心可不行,我体会过一次性整理一个多小时的烦躁,深感不能给自己太多整理任务。于是我就又开始原谅自己,给自己减压,我就一天完成两个标签的整理,早晚有一天得让我弄完。哈哈,一天两个,不算多难,很容易就完成了。心情不太好,整理完两个就打住,心情好就多整理几个,多整理的就是自己额外完成的。马上又给自己吹彩虹屁,“你看我,多厉害,一天就要求完成两个,我常常完成三四个,厉害厉害!”
    第三个事情就是看书写分享。这两天看的是九边的《向上生长》,里面有价值的观点不少,我要做的就是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解读作者提到的一些观点。看时不思考,这样很轻松,但是把思考的压力留到最后总结,总结的压力就会很大。于是我给自己定个目标,看完一章,就一个观点写一点分享,还别说,在这样低目标的要求下,我通常都能写两个分享,字数还都能达到一千来字。我这心里又忍不住地夸起了自己,“你看看,你看看,要不说我能坚持呢,我就是很能坚持!”
    三件小事一总结,背后遵循的心理原理都是做事时“低预期”,做完后给自己“高评价“。这样做一件事才能产生动力,才能一直坚持下去。马林老师在回答一个家长的提问时给出的意见,也是“低预期、高评价”,这个家长说孩子数学计算老是错,一篇三十几道题能错二十多道,气得家长总想骂娘。吼叫批评没有用啊,只能慢慢“低预期”,先做三道题,有一道做对,就狂夸孩子;然后做五道题,有一道甚至两道更是狂夸孩子;慢慢滚雪球似的,使孩子做计算题的成就感爆棚,自信心暴涨,你说结果还会差吗?
    说了这么多事例,是时候说说“低预期、高评价”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了,如果制定过高的期望,却实现不了,会导致信心迅速丧失,变得消极,什么都不想做,久而久之,就是心理学上讲得“习得性无助”。采用“低预期、高评价”,容易让自己和孩子获得习得性成功,因为成功是成功之母呀。
    昨天和朋友聊到要从小培养孩子做家务这件事,我说了我的看法和做法。我们俩的孩子差不多大,快五周,她还没有这个意识,也没有着手培养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
    首先说一说为什么要培养孩子做家务吧。一个家庭成立,要想维系这个家庭长久稳定的发展,每个家庭成员就要承担起他的义务。不能因为你是男人(女人)或孩子,就可以躺下来等吃等穿,父母没有义务把孩子伺候得跟大爷一样,夫妻任何一方也没有义务把另一方伺候得跟大爷一样。 所以我会理直气壮地要求伴侣分担很多家务,也会理直气壮地让孩子扔垃圾、放碗筷、晒衣服、叠衣服、洗袜子。
    但是现在很多家庭里,都是妈妈特别勤劳能干,任劳任怨,家庭其他成员呢,没有付起相应的家庭义务。于是男人和孩子,在家里就像大爷一样只享受着自己的权利:油瓶倒了也不扶,饭菜好了也不端,躺着等吃饭,吃完饭两手一甩。妈妈累得要死,其他人无动于衷,认为理所当然。
    我们从长远了来看,这种模式有利于孩子以后组建自己的家庭,有利于他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吗?不利于呀!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去剥夺孩子对这个家庭的义务呢,没道理呀!所以,为了培养一个孩子的家庭责任心,必须让他从小做家务,爱劳动。
    再往深了聊,才知道朋友是因为自己小时候被要求做这做那,但是她并不快乐,所以她现在培养孩子就觉得,不想做家务就别做家务,要不然也像她一样心理不舒服。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所有的孩子在刚开始培养时都不喜欢做家务。朋友本身对做家务是没有抵触的,而是爸妈对她要求做这做那,而对弟弟根本没有要求,这种对做家务的不公平要求,致使她对做家务产生了消极情绪,从而以为自己特别讨厌做家务。
    乃至到现在回到娘家,妈妈依然是区别对待,弟弟一回家妈妈就端茶送水,好生伺候,洗个碗妈妈就到处夸。而她呢,好像做多少妈妈都看不到,更别谈什么端茶送水了。
    事实上,我们成家了,都愿意勤快地把小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我们本身也不断地享受着做家务带来的能力的增强,可以说爱做家务带来的既是能力优势,也是性格优势,基于此,必须培养孩子做家务、爱劳动。
    最后,我调侃了从小不培养孩子,尤其是儿子做家务的后果。从小不培养,以后他成家了,他也会觉得媳妇做什么都理所当然,自己继续当大爷好了,可是天下哪有那么美的事。要是遇到一个爱干但不要求的老婆,还能继续当大爷。但是如果遇到一个也不爱干活的老婆,他俩就一起榨干自个的妈。要是遇到一个爱干也要求的老婆,那就得蜕两层皮。
    这些结局孰轻孰重,孰优孰劣,做妈妈的自己肯定能判断,要不要培养,自己也能掂量清楚了。
    昨天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虽然早上嘟囔了几次不想去幼儿园,但是老公反馈送孩子的整个过程还是很顺利的。下午我去接他,老公下班再接上我俩,我先带他认完字,吃完饭让老公带他数数,用豆子做5以内的加法。
    老公把黄豆和云豆都倒在沙发上,让孩子先数200个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走神,老公马上提醒。我泡着脚,没有多管他们。数完数该用两种豆子做5以内的加法了,老公去卧室捣鼓出5个江米条让孩子练加法,谁知孩子一看到好吃的,就非要先吃,老公没办法只好让孩子先吃,然后再数数。吃完江米条呢,你以为孩子会老老实实地做加法了吗?想多了,孩子不愿意数了,老公马上很生气,指责孩子说话不算话,让孩子把吃的东西吐出来。我一看不对劲,马上牵过孩子,辅导他在餐桌前,用两种豆子做完加法。
    今天觉得还是有必要和老公就昨天辅导数学的事情沟通一下,我们习惯先在微信里沟通。我先自我反省,昨天在老公教育孩子的时候,我没有忍住当着孩子的面和老公发生了冲突,这是我自己的错,向老公道歉。然后也表示理解老公因为有些事情,情绪不好,还能一直忍着没有冲孩子发更大的火。最后,说了说自己的想法。
    1.尽量还是要给孩子保证在固定的地方做固定的事情,以前认字、学数学都是在餐桌上完成,今天老公在沙发上让孩子数豆豆。比较重要的事情,尽量要在固定的地方去做,因为这样会让形成一种肌肉记忆,其实就是一种条件反射,到这个地方我就知道我要学习了,就能比较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就跟我们自个儿坐在沙发上很难看进去书,但是一到书桌前就更能集中学习一样。
    2.要尽量给孩子积极评价。我观察老公在孩子数数的整个过程都没有什么积极评价。很多时候反而是通过父亲的权威吓唬孩子,这种方式虽然也能让孩子专心数数,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孩子始终体会到的不是积极情绪,而是相对压抑的学习情绪。
    积极情绪对知识的学习特别重要,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所以,我们要经常夸孩子学得认真,学得专注,给予孩子更多的积极情绪,这样才能保证学习效果。
    3.对于孩子来说,还是正面管教更好。当孩子吃完东西不愿意做加法时,老公就比较生气,指责孩子怎么说话不算话,还让他把吃的东西吐出来。我们现在来看孩子的行为正常吗?很正常,好逸恶劳,投机取巧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这样,所以在和孩子讲好规则之前,就要想到孩子可能破坏规则,这很正常。
    我们要做的就是冷静地执行规则就行,孩子吃完不愿意做加法了,我不和你生气,就是冷静地把他带到餐桌前,告诉他要遵循规则。而不是任由自己的情绪来了,给孩子负面评价,“你怎么说话不算话”,事实上,这个说话不算话的机会是我们给孩子创造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创造条件让他说话算话,平静地带他执行规则就是在培养他说话算话。
    当我在微信里和老公沟通完这几点后,老公表示理解,也说到自己因为课还没备完,情绪比较焦虑,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不在状态。教育孩子无小事,通过这样一件小事,我们就能知道家长和孩子相处时控制情绪有多重要了。
    九边在《向上生长》里说到注意力的问题,有三处。
    第一处讲家长面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便又打又骂。这就提醒家长面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吼叫打骂态度的不对,殊不知这种方式只会让孩子注意力更不集中。因为父母的吼叫打骂是情绪的一种发泄,孩子在接收到父母的强烈情绪后,他的情绪也会陡然升高,整个大脑就开始启动情绪控制模式,理智基本被挤占到了一边,在这种情况下,你说孩子还能平静地学习吗?还能理智地去思考问题吗?所以,你看,孩子的大部分注意力都让家长不正确的管教方式给破坏掉了。
    其次九边说到,家长自己也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例如注意力集中不了十分钟,做事情很容易心烦,容易放弃,家长的这种注意力不集中就会遗传给孩子。这个观点不算新颖,但确实也能引发人思考。
    注意力不集中会由父母遗传到孩子,我更愿意理解为这不是一种生理的遗传,而是一种社会学意义的遗传,就是说孩子从家长的行为方式上习得遗传。试想一下,如果父母总是沉浸在刷短视频中,总是做什么事情心浮气躁,沉不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父母这样不集中注意力的状态,肯定会影响到孩子做事情是否注意力集中。相反,如果父母总能专注地集中注意力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沉浸在专注做一件事中,对孩子来说也就是学习的榜样,慢慢他也就知道该集中注意力去做事情了。
    九边第三次谈到注意力,说注意力跟肌肉差不多,也是越练越强,长期不用就废了。如果小孩长期不集中注意力干一件想干的事,时间长了就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干任何事。训练注意力,就是在训练我们的大脑细胞和神经元,改变它们联结的方式。就拿我训练孩子专注地认字来说,以前他可能认一个字就玩一会儿,或者认一句话就要和我说句话,如果长期是这种认字行为,他的大脑就把认字任务和随意行为联系在一起,长期肯定不利于他学习的注意力集中。
    所以我会在认字初期进行干预,和他定好规则,如果他不集中注意力认字,规则就会不允许他认字,同时剥夺他的其他权利。如果他能集中注意力好好认字,权利就会被允许。运用这样的规则,慢慢地把他认字学习和专心集中注意力相联系,通过正强化不断巩固。
    结合九边的观点和我自己的实践,如何训练孩子的注意力。首先家长情绪平和,不急不恼。其次,还是规则行事,用规则来强化正面行为,效果最佳。
    人际交往的很多知识要及时补充给孩子
    过年回家时,有几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都是小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了不恰当言行,导致对方比较尴尬的例子。下面我一一呈现。
    首先是我儿子的事例。要回来之前,我们去医院做核酸检测,排队时,儿子看到一个拄着两根拐杖的人从我们身边经过,马上用手指着,大声问我,“妈妈,那个人怎么拄着两根拐杖啊?”我当时连忙跟孩子摇头,不赞同他的言行。
    其次是弟弟女儿一一的事例。我们带一一回老家,碰到小婶的哥哥也在,她哥哥有一只眼睛不太好,白眼球翻在外面。一一倒好,追着小婶的哥哥不断地问,“你的眼睛怎么样了,怎么是那样的?你看不看得清楚?”弄得对方很尴尬,小婶在一旁也不高兴。
    第三个事例,就是姐姐的儿子天天。天天有一次跟我们到乡下表妹家抓鱼,表妹和公婆住在一起,她公婆把鸡鸭都养在家里,家里味道比较重。天天一直站在门口,和我抱怨,“小姨,我不想进去,里面真的好臭,全都是鸡屎!”我只能瞪瞪他,让他不要再说。回到便利店,来来往往有很多的客人,碰到一个弄了卷发的小学生,天天也是指着人家的头发说好怪呀!
    这几个事例为什么要放在一起说,就是因为它们反应的都是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缺少知识,一些言行会让对方很尴尬。
    如何处理呢?
    第一,私底下一定要纠正孩子的不当言行。三个孩子方面指出人身体的不便,当面说他人身体的缺陷,当面表达自己的嫌弃,都是人际交往中不当的言行。这种言行会给他人带来尴尬和不便,私底下一定要纠正。
    第二,平时要经常补人际交往的好知识。很多人际交往的知识抓住时机就要埋藏在孩子脑海中,不是说等到遇上才教。例如,一到公开场合,一和他人相处,就要经常跟孩子讲,什么样的言行是让人舒服的言行,什么样的言行可能会让对方尴尬,提前埋伏,为以后做准备。
    第三,可以设置程序性的知识代替孩子头脑中的错误程序。像我儿子,他一见到别人拄拐杖,就要大声问,这是一种错误程序。我就重新设计程序,让他一见到别人拄拐杖,尽量不要去关注,如果好奇可以低声问身边的人,这是一种新程序。我把这个新程序和他演了两遍,以后没事还和他演,他的程序性知识就改变了,言行也就可以改变。
    咨询小记:为孩子包办一切的高焦虑妈妈
    来访者说到教育孩子,承认自己对孩子确实包办很多,我让妈妈思考这三个问题。
    第一,这么给孩子包办一切,自己压力大不大?来访者说压力很大,从早忙到晚,都在操心两个孩子的事情,晚上辅导孩子作业到十、十一点,有时候都能累得睡着了。压力这么大的事情,坚持这么久,总有一天会转移或崩盘。
    第二,这么给孩子包办一切,孩子除了学业优异,其他方面是相对理想的状态吗?不是,孩子有不少毛病,做事丢三落四,写作业拖延磨蹭,连扎个头发都扎不好,洗个澡还要妈妈帮忙,独立自理能力没有形成,各种生活和学习习惯没有养成。
    第三,这么给孩子包办一切,从长远看,真的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吗?每个孩子就像一只小鸟,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蓄积力量准备展翅高飞,可是来自父母的过度包办,不断地在剪断它的翅膀,使它慢慢失去了凌空飞翔的能力。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理智的爱是智慧,是需要父母不断学习的。
    让孩子体会自然后果
    下午睡起来要带儿子去一个老街逛,儿子要拿一个玩具出去,这是他一直以为的习惯,只要他拿的玩具不是很大,我们也都会同意他的要求。碰到他想拿大的出去,我们也通常会劝说,或者直接制止。可是,今天怎么都劝不动,他非要拿大盒子的轨道火车出去。
    这个大盒子竖起来有他那么高,横着拎也够呛,我和老公好说歹说,他还是坚持要拿。老公突然松口,决定让他自己承担坚持要拿后果。我们接下来告诉孩子,这个玩具他那么想玩可以拿上,但是全程得他自己拎着,我们不会帮忙,因为是他自己要拿,自己要玩。如果中间他拿不动了,我们也不会帮忙,剩下的只有自己把玩具送回车里,或者就近找个垃圾桶扔了。
    儿子高高兴兴地答应了。拎着大盒子晃晃悠悠地开始下楼,我和老公走在后面,假装冷静地看着他,其实绷不住笑,那场面太滑稽了,一个六岁多点的小屁孩,或拎、或抱着一个跟自己差不多高的大盒子,艰难地下着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下楼了,儿子边对付他那大盒子,边念叨,“这大盒子还真不好拿,我看看怎么拿。”然后就看到他一会横着抱起盒子,一会儿竖着抱起盒子,一会横着拎盒子,一会放在地上推着……总之,无论怎么折腾这个大盒子,就是不舒服,要么拿一会儿就拿不动,要么拎一会儿觉得沉,要不看不到路,要么盒子绊脚。
    终于折腾到车上了,看到儿子心情还不错,我主动给他找台阶下,“儿子看你刚才拿大盒子挺不容易的,一会儿下车了咱就不拿了吧,把他留在车上。”谁知这个犟脾气,还正式地跟我说自己要拿。那就遂了他的愿,拿玩具那么不舒服他也体会过,还坚持要拿,看样子是痛苦还没体会够。那就让他一次体会个够,我和老公决定闭嘴,只是重申规则。
    到地了,儿子又不死心地折腾起他的大盒子,走出大概一百米,他终于投降,不想拿,但是也不想自己送回去,哭着让他爸爸给他送回去,他爸爸有些情绪,决定给他点说教尝尝。我赶紧小声地叮嘱他,不要在这个时候对孩子“落井下石”,我们就是情绪平和,让他体会自然后果。他爸也是很有原则的人,再次平静地重申两个后果,要不自己送回去,要不就地找垃圾桶扔了。儿子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又和他爸把大盒子折腾回去了。接下来儿子特别安静地跟着我们走,不再提拿大盒子的事情。
    有了这一次的教训,相信以后在出门拿玩具时,儿子会好好自己掂量掂量,什么玩具能拿,什么玩具不能拿了,这样一次体会好过多次说教和暴力制止。
    吃饭规则的执行
    上周六早上我说话算话,骑共享单车半个小时,给孩子买回一个汉堡和一个牛角包,中午吃饭时孩子就不好好吃了,盛的小半碗饭基本就没怎么吃。我冷静地问他还吃不吃,得到的回答是不想吃了,于是和他重申规则,“如果这会不想吃了,可以下去,但是接下来你什么都不可以吃,零食水果都不能吃,得一直饿到晚上吃饭。”他表示同意,于是就平静地放他下桌了。
    下午三点多带他去一个老街玩,四点半出来时,他估计很饿了,看到路上有卖烤肠的,一直央求说自己太饿了,特别想吃烤肠。我表示同情,但同时强调规则,中午饭没有好好吃,所以晚饭前什么也不能吃。他可怜地再次求情,“妈妈,你听听我的肚子,都饿得咕咕直叫了。”
    我假装凑到他的肚子上去听,装作很同情说,“你肯定很饿,因为中午没吃饭,所以只能等到晚上吃饭了。”
    走到卖水果的小摊上,老公又要买点大枣和柿饼,儿子看到买了柿饼,两眼冒光,抢着要拎柿饼。回到车上就要吃柿饼,我冷静地抢过袋子,告诉他没吃晚饭前什么都不能吃。他终于委屈地在车上大哭起来,我也不说他,也不安慰他,只是他一要求,我就冷静地重复吃饭的规则。没过一会儿,他就妥协了,说要去吃拉面,在吃了满满一碗拉面之后,我痛快地给他拿了个柿饼吃。
    吃饭这件事本来就是他自己的事情,所以吃不吃在他自己,但是我们大人得保证他的营养,那就要制定规则,并且坚定地执行规则。就怕在这个过程中,大人情绪失控,过分指责和奚落孩子,或者因为过于心疼孩子,而经受不住孩子的哭闹主动破坏规则。在给孩子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制定合理的规则并冷静执行,是最省事也是效果最好的方法。
    “说做就做,行动力真强”品质的培养。
    进门脱衣服、脱鞋、摆放好鞋子、叠衣服这些事情,是一直在培养孩子的习惯。但是孩子动力不足,总要我说好几遍他才去慢慢腾腾地做。我也烦,他也不愿意。
    那应该怎样改变这个局面?试试和积极评价结合起来。于是昨天还没进家门我就给孩子戴好高帽子,“我儿子行动力可强了,说做就去做。一会儿到家了,说脱衣服就脱衣服,说摆好鞋就摆好鞋。”听着我描的大饼,儿子有点心动了。
    进门后,我不断地强调说做就做,行动力强的好品质。尽管他也不是马上就去做,也不是利索地叠衣服,但我一直控制着情绪,不给他消极评价。也在他自己完成了之后,用贴大拇指的方式奖励他的说做就做,行动力真强的品质。
    三八节放假半天,中午一回到家,看到孩子情绪很高。我马上和他强调“说做就做,行动力真强”的品质,鼓励他马上去脱衣服脱鞋,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我再一次夸奖他,真利索!
    关于这个品质的塑造,我们在他摆放碗筷时也不断地在强调。很多次,我叫他去摆放碗筷,他立马就去,或者说玩完马上就去,我就去立刻表扬他“说做就做,行动力真强!”昨天他爸爸让他去摆放碗筷,放完了,他对爸爸说,“爸爸,我马上就来摆放碗筷了,你说我是不是行动力很强!”
    我在屋里听到他那么说话,觉得很高兴。其实孩子的很多品质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他的行动,用语言总结赋予的。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正向强化。可惜的是,在生活中很多家长总是喜欢负面强化,不断地赋予孩子“拖延、丢三落四、不负责、不讲道理…”等各种负面的品质,让孩子慢慢认同语言所赋予他的角色,可悲可叹!
    关于规则的制定
    昨天来访者的老公聊到要开始给孩子制定规则了,给我发了一页纸的规则制定。我赶紧问之前有没有和孩子制定过规则,对方反馈没有过。我马上和他说,愿意尝试和孩子制定规则是好事,但是不要一上来就这么多规则,怕规则太多,孩子达不到,后期对规则反感不配合。把预期目标降低,带着孩子一点点去完成,增强她的自信心,才能让规则继续发挥作用。
    就拿我规范孩子认字来说,孩子端端正正坐在桌前认字,有不少的规则:比如要坐端正,不要歪来歪去;要始终坐在桌上,不能一会儿上一会儿下;要左手按书,右手指字,手不能这里抠那里抠;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认,中间不能停,也不能说别的事情。之前我对孩子提的要求特别高,总希望他一上来就能把这些规则都做好,因为他达不到要求而没少说他。后来,我放低了要求,我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最影响他认字速度的是不一个字接一个字认,而是认一会儿就玩一会儿。于是抓住这个主要问题,我用了一周时间提醒他一个字接一个字认,中间不要停,不要走神,还因为这个事执行过一次惩罚措施,这个问题很顺利地就解决了。
    接下来的时间,我就规范他好好坐在椅子上,不能上下;然后慢慢规范他左右手怎么放,其实在整个过程就是抓住重点,逐个突破,循序渐进。不能一上来就希望一把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不现实,也容易让孩子逆反。
    孩子执行规则另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就是有能力去执行规则。之前,他家孩子被包办的多,比如早上自己起床、收拾东西上学这件事之前都是妈妈代办,突然让孩子自己去执行,她可能还不太熟悉呢,导致规则没有办法实行,孩子也会有比较强的挫败感。所以在规则发挥作用之前,要手把手教会孩子怎么做事情,从而更好地保证规则的执行。
    很多时候忍住不要管
    报道那天带孩子去学校玩,顺便也看着一个同事的孩子(称为小黑吧,比较小比较黑),操场上还有其他老师的孩子在玩球,五六个大大小小的男孩在操场疯跑。
    儿子带了平衡车和变形火车,小黑什么也没带,盯着儿子的玩具就想要。我鼓励儿子和小黑分享,儿子不乐意;我威胁说如果不分享,搅拌车动画片就取消,儿子也不乐意。无奈,我只好作罢,只能带小黑玩其他的先转移注意力。但是小黑是一个特别迷恋奥特曼的宝宝,时不时要挥舞拳头冲到儿子跟前,作势想抢一个玩具过来,我只有不断地给他俩解围,搞得我也很累。
    后来,我借口去上厕所,不上跟前管他们,只是远远地看着。我看到儿子先爬到篮球架旁边说是要开火车,小黑也上去了,儿子不让,小黑不干,他俩互相叫嚷了一阵,我忍着不上去。然后踢球的几个大小子把球不断地踢到篮球架上,儿子很气愤,骑着车要把球撞开,小黑也很气愤,跟着去踢球,于是儿子和小黑就组成了统一战线,共同对抗外界不断踢到他们“火车头”上的球。
    儿子试过几次用平衡车阻止球无望后,转而攻击坐在他们“火车头”上的大哥哥,他气汹汹地举起自己的小拳头,砸在大哥哥身上,大哥哥呢,狠狠地盯着他,也作势要打他,吓得儿子不敢再动手了,只是跟在他们后面,一起追满场跑的球。
    我在旁边看了半个多小时,顿时觉得轻松和有趣很多。你看,我之前想要解决儿子和小黑分享玩具的问题,没有考虑到两个孩子还不是很熟,以失败告终。后来我索性不管了,儿子和小黑反而能协商好一起“开火车”,儿子也能在大哥哥的权威下收敛起自己的怒火,儿子还可以慢慢地加入踢球的队伍。
    这让我意识到,有些时候不需要对孩子管教那么多,很多人际交往的规则, 他自己在实践中自然就能慢慢体会到。
    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品质的渗透
    昨天放学接上儿子,在幼儿园外玩了一个多小时,跑跑跳跳没有停歇。然后去吃了他心心念念的披萨,吃完往停车的地方走,走到三分之一的路程,儿子叫着有点累,不想走。他这么表现就是想让他爸爸抱着,或是背着,爸爸当然可以满足他,但是我们决定鼓励孩子战胜困难,坚持走下去。
    “你玩了那么久,是有点累了对吗?”
    “嗯,我有点走不动了。”
    “你那么累还坚持走了这么久,真不错呀!这样爸爸妈妈走慢点,牵着你走怎么样。”
    “可是我有点累,不想走了。”
    “没关系,妈妈也有点累,妈妈的大肚子也很不舒服。但是妈妈不怕困难,我要坚持走到停车的地方。你也是一个不怕困难,能坚持不懈的小男子汉!”
    儿子在我们的鼓励下,不再叫着累了,只是走得确实没有那么快。那我也很高兴,不断地鼓励他真能坚持,真能克服困难,一点也不放弃,一点点地走离目的地越来越近。走了十来分钟,终于到车上了,我再一次表扬他克服困难,不断坚持的品质。
    人的精神品质特别重要,很多时候就是那些优良的精神品质支撑着我们在俗世中不断坚持,不断突破自我。就拿我自己来说,虽然这会休产假在家,但是我一直注重塑造自己不怕困难,坚持积累的品质;我也一直在培养自己说做就做,行动力强的品质;也一直在培养自己合理规划、努力学习的品质。塑造自己的品质,在日常的生活修炼中;给孩子塑造好品质,也在日常生活教育中。
    “要勇敢,摔倒了就爬起来”的品质培养
    每天幼儿园放学接上儿子,都要在外面玩一个多小时,幼儿园和一个5A级的景区相连,地方宽敞,特别适合孩子跑跑跳跳。这不,今天儿子又拉着我和他玩大灰狼、小白兔的游戏,我是小白兔,他这只大灰狼不断得上“我家”偷东西,偷玩具,我看到了要假装很生气地去打他。
    “大灰狼”一激动,从“我家”跑出来时被拌了一跤,“扑通”一声重重地摔在地上。“大灰狼”哇哇地哭起来,“小白兔”赶去安慰他,“没关系,大灰狼,勇敢地爬起来,摔倒了也没事,快爬起来。”
    “大灰狼”看出没有要拉他起来的意思,哭咧咧地自个儿爬了起来。我一看双手,没有破皮,只是毛衣和裤子上都蹭满了土。“大灰狼,没关系,手都没有破皮,不严重。你自己爬了起来,可真勇敢!”这会我想起来给儿子读的好几本有关流血结痂的绘本,从小就让他知道摔破了皮,裂了口子也不要紧,白细胞和免疫细胞会赶紧过来帮忙,结成痂很快就会好。有了这些生理知识做基础,每次儿子受了点小伤,我们一解释,不当回事,孩子自己也就不在意。
    “大灰狼”勇敢地爬起来之后,眼睫毛上的泪还没干就又跑开了。晚上我把他跌倒马上爬起来的事和娃爸又说了一遍,娃爸也鼓励他很勇敢。儿子小的时候,公婆带他,老人甚是心疼孩子,每次孩子一摔跤就赶紧好个安慰,又是打地板,又是骂凳子,让孩子又娇气还容易把自己的过错怪罪在他人身上。儿子这会有时做不好什么事情就怨东西,怨别人,和老人的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后来和老人沟通过几次,不要那样疼孩子,事情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我们可以教孩子避免很多伤害,但是决不能把自己受的伤都怪罪在外界上。我们更应该教孩子的是,跌倒了、摔倒了没什么大不了,我再勇敢地爬起来,下次注意就是了。
    早起闺蜜发来信息,表达对公婆的不满,“这几天我们小区封控了,我没和我婆婆他们说,他们看新闻,每天我婆婆和公公一人一条微信,让我别瞎跑,我就很反感。”
    她老公在部队,之前她自个儿带孩子和公婆相处了三年,后来终于下定决心辞职带孩子随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和公婆相处时积攒了太多的矛盾,心情很糟糕。这不,余波还延续到现在,公婆一给她发信息,她就很心烦。
    因为之前和公婆的相处,对于公婆,她心理积攒了很多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使得她一面对公婆的信息,就进入单向思维,觉得公婆就是对她不放心,觉得她照顾不好小孩。从而想起更多的和公婆相处时不愉快的事情,加重自己的消极情绪。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过程中,消极情绪推动单向思维,单向思维又反过来加重消极情绪,也就能理解两条信息这种小事会让闺蜜那么反感。
    最主要的是首先处理自己的情绪,消极情绪一来,就要能觉察到,并意识到自己要进入单向思维了,会出现不符合常理的判断。等到她通过深呼吸或者运动,让情绪降下来了,就能进入正常思维:我公婆这是担心我们呢,一人发一条信息,才显示他们的特别关心;不给儿子发,是因为他在部队,本来就出不来,给我发是特别关心我;公婆把我当成家人,一有点事就赶紧关心我,我很感谢他们;公婆不理解我平时想带孩子出去多做运动,认为我是瞎跑,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想法不一样,我不怪他们,他们只是缺知识……如果能进入这些思维,自己的消极情绪就能很快消失,也就能正常面对公婆的信息关心了。
    你看,他人的言行没问题,是我们的感觉出了偏差。即使他人言行有问题,只要我们及时调整感觉,也能很快放下。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甚至烂事,遇到消极情绪,能提醒自己很快放下,心有大格局,内有大胸怀,专注积极的事情和情绪,很多事情就没什么大不了。
    昨天闺蜜跟我说完公婆“过度”关心她的烦恼,我从心理学上安慰她。没想到过一会儿,她说事态严重了,原来她心情不太好,和老公打电话倾诉,顺带抱怨了公婆的做法,谁知她老公就是直男,挂了她的电话马上就打电话给自个的妈反应问题,弄得她婆婆电话里就哭了。
    你就说说,这男的要做不好,往往是婆媳矛盾的挑起者。这件事其实闺蜜自己消化消化,也就没啥事,可她老公非得捅到婆婆那里去。想想我家老公,在处理婆媳关系方面真是做到顶级。平时我跟他抱怨婆婆,他要不就听着,要不就宽慰我。在婆婆那里都是说我好话,在我这也是说婆婆的好。没事跟婆婆聊聊,听老人发发牢骚,提供情感价值。婆婆想让我干什么,老公都是和我商量着来。这样我也舒服,婆婆也舒服。
    能处理好婆媳关系,这背后也是有很多知识要去学的。晚上和老公说到这个话题,老公还提到其实在婆媳关系中,还有一个人特别重要,那就是公公。公公如果明事理,他能做婆婆的思想工作,弱化矛盾;公公如果跟着起哄,不明事理,那婆媳矛盾就会更严重。
    我和闺蜜开玩笑,别气了,打起精神好好教咱们儿子,毕竟儿子们以后都要做“夹心饼干”,这会好好教,给孩子多补好知识,以后婆媳矛盾至于那么头疼。
    今天又带着孩子和几个朋友聚在一起,早上儿子没吃多少饭,我也没管。小飞带了一些零食,十一点多给了孩子们一些,还多给了儿子一根肠,本来我是告诉他吃完午饭才能吃的,后来两个小妹妹也要吃,我就同意给他打开,但也强调要分享给两个小妹妹,儿子很乐意地吃了三分之一肠。中午痛痛快快地吃了一大碗面,下午吃了点水果和甜点,晚上又吃了一大碗饭,特别省心。
    反观朋友小飞家的大闺女(小畅),中午和晚上两顿饭都吃得让小飞极其火大。孩子上午跳了三个小时舞,本来应该很饿的,但是孩子一上来就喝饮料,盘子里的面条和鸡肉没怎么吃。小飞一直催她吃,不要光喝饮料,过了一会儿,孩子说是牙疼,真的吃不下去,午饭就只好作罢了。
    下午小畅也没怎么吃东西,上来还是先喝饮料,先吃黄桃罐头。然后就各种磨蹭、拖延,不愿意吃米饭和菜。小飞忍不住,不时地催孩子快点吃,不要玩,把脚放下去,后来直接把孩子的碗拿过来,拨走大部分米饭,只给孩子留了一小口。小畅呢,一看到饭被拨走了,又开始叫唤,嫌自己碗里的饭少。
    小飞气得和我抱怨,“每次吃饭都这样,给她多盛点,她又不好好吃。把她的饭拨走点,她又嫌少开始叫唤,快烦死我了。”
    “那不行就让她下去不要吃了,饿她一顿。”我试着从立规矩的角度给他建议。
    “可是真要把她拉下去,不要吃,她又会开始大哭大闹,非要回来吃饭。”
    “哭闹让她哭闹去,饿几次就好了。”
    “饿一两次管用,但是几次之后就不管用了。一到吃饭我就特别火大。”
    我们没有再聊这个话题,因为感觉自己还没有想好,我得再琢磨琢磨孩子吃饭的这种异常表现背后的行为。我开始反思我们家孩子吃饭前后的变化,从中找出一些有价值的做法。曾经我也因为孩子的吃饭问题发愁,一到吃饭就催他、说他、批评他,也三番两次因为吃饭问题和他生气。后来慢慢进行调整,和老公一起商量改变做法,现在大部分时间,孩子的吃饭问题很省心了,我基本不用管他。
    孩子能改变的背后,是我作为家长改变了,应该是以下几点原因吧。
    第一,就是家长一定要在孩子吃饭这件事上放下焦虑,往长远了看,哪个孩子长大了能不好好吃饭,饿了要吃,吃得还要好,这是人的本能。假如现在孩子吃饭出现了一些问题,从长期来看,这些问题不足以抵抗孩子吃的本能,所以,大可不必担心。
    如果我们特别焦虑孩子吃饭这件事,就会不断地去关注他吃饭的行为表现,就会累积他吃饭时的各种不好表现,必然还会导致自己的情绪更焦虑,焦虑情绪推动单向思维。一到吃饭点,想到的全是孩子不好好吃饭的表现,必然更火大。
    所以,家长们如果从长远来看,放下焦虑,不过分关注孩子吃饭的问题,更不要不停地去催他,说他,指责他,让吃饭真正成为他自己的事情。我后来就是尽量在吃饭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先告诉自己不要焦虑,尽量和老公聊天,不去关注孩子吃饭时的问题,慢慢地因为不关注所以也就不那么焦虑了。
    第二,家长们一定要有耐心和孩子吃饭时的各种“问题”共处。成年人很容易因为孩子表现出“问题”来,恨不得一下子让孩子就地改正,其实回想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不照样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嘛。我小时候就经常和人吵架,欺负弱小的女生,还偷拿别人家的面包,去老师办公室改卷子的分数、作业没写完扔到竹林里谎称丢了……可以说,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伴随着无数问题,这些在成人看来很严重的问题,不过是孩子必经的阶段。已经长大了的成年人,为什么就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像自己小的时候那样,带点小问题呢,这对于孩子来说未免太不公平了。
    再说孩子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也并不是真的问题。我观察过我家孩子吃饭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他先前总用手抓菜,那是因为我没有教他两只手怎么放;比如说他有时候会停一会儿,不是在磨蹭,而是因为他发现了碗里的蒜苔很像一座山,他很想我和分享……如果能耐着性子去观察孩子,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
    第三,就是要明白孩子愿意做一件事一定是和积极情绪联系在一起的。要想孩子愿意痛痛快快吃饭,就要把积极情绪和吃饭建立联系。但是反观我们的很多做法,其实是在让孩子把吃饭和消极情绪建立联系。在孩子吃饭的过程中不断地催她,不停纠正她各种行为,因为她不吃什么就批评她,或者强制让他吃什么菜,很多很多的行为都给孩子吃饭制造了消极情绪。
    试着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大人一吃饭就有个人在旁边不断地唠叨、催促、批评,你想想,谁还有胃口,谁还愿意好好吃饭。所以,尽量避免一些给孩子吃饭制造消极情绪的言行,即使是强调吃饭的规则,也尽量冷静地就说规则。这就和我前面第一点说到的,放下焦虑目的是一样的,都是少制造消极情绪。
    最主要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创造积极情绪,让吃饭和积极情绪建立联系,有积极情绪就愿意做,这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这样的。我采用的方式就是夸,各种夸,看到他吃饭一口接一口,会夸他吃饭专心;看到他吃饭速度快,会夸他吃饭真利索;看到他吃饭坐得好,会夸他姿势真好;看到他拿纸擦手,会夸他真爱干净……不仅在家夸他,还在各种聚会场合夸他,不仅和爸爸夸他,还还和奶奶、大姨很多亲戚夸他。这些夸奖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让孩子表现好,更主要的是我真心实意地在关注孩子,我看到他的进步,我欣赏他的很多行为,打心眼地赞同他,欣赏他的夸奖。
    真正得到认同的孩子,表现就会越来越好,因为他心理认同我们给他的语言塑造,—他是一个很爱吃饭,很会吃饭的孩子。这不就是心理学上积极自我暗示和正向强化吗?
    简单地总结就是:往长远了看,放下焦虑;换位思考,和孩子的“问题”共处;不关注不好的表现;花式夸孩子,制造积极情绪。这些个点,其实适合教纠正孩子遇到的各种问题。
    臭儿子玩到十点半才睡踏实,九点四十他自己看完书关灯说要睡觉,我没管他,睡自个的。迷迷糊糊中听到摆弄东西的声音,仔细一听,臭儿忍不住还在玩他今天刚收到的心爱搅拌车。我马上严肃地让他别玩了赶紧睡觉,他睡了,我又清醒了。
    睡不着就睡不着吧,我很少在睡眠这块勉强自己,因为学过心理学中有关睡眠的知识,知道人累了自然就会想睡,只要你心里不焦虑睡眠这件事,晚点睡也没关系。我经常睡了一觉中途醒了,于是就学学课程,看看书,写写感想,等到感觉困了,就又睡了。可以说,只要从心理真正放下睡不着这件事,不为它焦虑,长期来说睡眠都不会有问题。怕就怕那种,一睡不着就开始焦虑不安,越焦虑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焦虑,恶性循环很容易导致长期失眠,而焦虑情绪特别消耗人的能量,所以长期失眠的人一般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不太好。
    老公今天弄儿子识字,我在旁边泡脚。生字的教学他基本上采用的是动作场景演示,儿子学得很开心,教学的效果也不错。中途儿子去拉屎,我跟老公商量,可以有意识地带着孩子用形声字的方法认字,比如“认”字,左边是言字旁,是形旁,形旁表意,说明这个字和说话有关。右边的“人”是声旁,声旁表音,决定了这个字的读音。我们在教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认右边的“人”来记住“认”这个字。
    应该是我说话语气不好,老公很抵触我给他提到的这个方法。理由是有一次我做咨询,他弄孩子认字,用的就是自己的方法,第二天我夸效果特别好,他认为每个人有自己的教学方法,我说那么多就是否认他的教学方法。而我也有情绪,我认为我是在和你沟通科学的识字教学方法,我们语文老师经常用的,你却根本就不接纳,也不采用,什么人嘛,听不得人提意见的。
    我俩拌了几句嘴,各自冷静,他看他的书,我做我的事。当我冷静下来,我重新思考这件事,它似曾相识,经常出现在我和老公相处的日常中,我还真想到了几个以前没想到的点。
    首先,就是老公受不了别人提意见这件事。经常我和他提什么意见,或者商量什么事情,他反应就很大,认为我就是对他不满意,最后就会演变成争吵。老公有这样的反应,肯定是他在这件事情上积攒了比较多的消极情绪,在他的成长历程中,应该是父母在这块没有处理好,给予他比较多的消极情绪。例如,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和孩子商量什么事情,或者要提什么意见,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对,让孩子以为父母就是在指责、挑剔自己,从而产生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形成自动反应,乃至我们现在一进入这个情境,老公就消极情绪升起,进入单向思维了。
    其次,我在和他相处的过程中,一直比较挑剔,要求比较高。当我们能平心静气地讨论很多问题时,老公还是很能听进去别人的意见。但是有时候我没有调整情绪,说话语气不好,老公的反应就比较激烈。也就是说老公在面对我提意见时也有一部分消极情绪。
    再次,如何面对他人给自己提意见,和自己商量事情,这是一种知识,老公一直以来就比较缺这方面的知识。我学了元认知,会有意识地去调整,当老公给我提意见,和我商量事情时,我会克制内心的一些情绪冷静地听他分析,适时做出反应。但即使是这样,很多时候面对老公提的意见,我也不淡定。我脑海中这部分知识不扎实,不熟练,更何况老公脑海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这么一想,就真的不能怨他,他只是缺知识。
    最后,我突然想到老公说的一句话,“我也在像你那么教,但不是每个字都能想到。”这句话其实反应的是什么?反应的是老公对形声字教学的不了解呀,而我作为语文老师,想当然地认为他也很了解这种方法,并且给他提出那么高的要求。他因为不了解这种方法而受指责,自然心理很不舒服,这就是两个人在沟通上没有做到“同步表征”。所谓的“同步表征”,就是两个人在沟通的同一件事情能同步理解,最终达成共识。生活中很多矛盾的产生就在于沟通的双方没办法“同步表征”。
    能把这件事往深了想,往和最近学习的知识上想,也不枉费我睡不着了。哈哈哈,再玩一会儿真要睡了,明天还要早起做产检。
    由儿子早起自己穿衣、洗漱想到的。
    以前因为我和老公都要上班、做饭、收拾,所以早上都是我们帮儿子穿衣服和洗漱。现阶段我能休产假一直到九月份,我决定开始放手,培养他早上自己洗漱和穿衣服的习惯。
    其实在这之前我也有犹豫,虽然平时不着急时,都是儿子自己做,但是担心早上刚睡醒,他情绪不好,不愿意自己去做。可是还有一年半就要上小学了,到时候这些事情都得他自己去做,从小培养孩子独立完成很多事情,这是我们一贯的宗旨。
    我预先想到了很多困难,于是在前天晚上就开始给儿子打预防针,“儿子,你看你会自己穿衣服,自己刷牙洗脸,自己看书,自己做很多事情,你经常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妈妈来帮忙。妈妈觉得你很棒!”儿子认真地听着我说话,基于事实的积极评价对小孩子来说很受用。
    接下来,我就亮出我的要求,“从明天早上开始,你要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漱。爸爸妈妈不再帮你,因为妈妈要准备早饭,收拾家里,这是我的事情;爸爸要洗漱吃饭,那是他的事情;穿衣服和洗漱是你自己的事情。”
    儿子没有反驳,只是问了一句需要他自己做这些事情吗,“对呀,这都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继续从玩玩具方面诱惑他,“你看,你早上起来,如果能利利索索地穿衣服、洗漱,就能多出一些时间来玩玩具了,你不是最爱搅拌车吗?你就可以多出时间来玩搅拌车了。”从孩子本身的利益出发,去和他商量一些事情,这件事他就能慢慢意识到是他自己的事情了,干不干、怎么干,和他自己的行为休戚相关。
    “是不是我要快快地做完这些,还能在家里吃点早餐?”儿子还是不忘了他的吃。
    “对呀,你有时间的话我可以给你拿点早餐吃。”
    第一天晚上的“渗透”就这样结束了,儿子没有异议,更没有反抗。昨天早上,我早早地起床,同时把孩子叫醒,和他强调他自己要去洗漱,要穿衣服。然后就去做早饭了,回来看到他已经坐起来了,忍不住夸奖他,“儿子,妈妈一叫你,你就起来了,行动力真强,接下来你是愿意先穿衣服还是先洗漱?”
    儿子选择了先洗漱,我又忍不住夸他,“第一天自己洗漱完成地这么快,你可真是利索!我觉得你穿衣服肯定也特别快。就两件衣服,自己去穿吧。”儿子顺利地穿好了衣服,我按照约定好的给了他一小块面包。同时又忍不住和他爸爸夸奖了儿子一番,把他自己起床、自己洗漱、自己穿衣服的事情又刻意表扬了一遍。娃爸和娃高高兴兴出门了,我也倍感轻松。
    为了巩固效果,这两天我没事就夸他自己早上能收拾了,睡前跟他强化利弊,今天早上也挺顺利的,希望通过半年的培养,他早上自己收拾的习惯能慢慢养成。
    絮絮叨叨这么久,也是想说明教育孩子的一些原则。第一,就是很多时候要从长远培养孩子。我们大可利利索索什么都帮孩子弄好,这样我们也省心,孩子也有更多的时间玩。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包办的后果是孩子形不成独立自主的能力,他会认为很多事情是父母的事,不是自己的事,在生活上不能独立自主的孩子,在学习上也就不能独立自主。所以,教育孩子要看长远,有些事情短期来看是省心了、不麻烦了,但是长期来看是不省心,是给自己增添麻烦。
    第二,和孩子沟通一件事情,制定一个规则时,尽量和孩子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比如,我在和孩子商量他自己洗漱穿衣服时,是从他爱玩搅拌车入手,这样他就能明白能不能玩上搅拌车,能玩多久,取决于他自己的表现,不取决于父母的心情。有些家长在和孩子制定规则时,经常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比如说你不按时完成作业妈妈会很不高兴,孩子就会想,妈妈你不高兴就不高兴呗,和我有什么关系。假如我们说,你不按时完成作业,你特别喜欢到小区里玩,那个时间就要缩短10分钟了。孩子就能明白,我到小区玩的时间取决于我做作业的表现,要怎么表现他自己就能掂量清楚。
    第三,无论什么时候,我都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积极、正面。语言能塑造一个孩子,同样能毁掉一个孩子。我们总是渴望培养一个优秀正面的孩子,但是却总在使用负面、消极的语言。我想培养孩子利索,我就要看到并夸他的利索,而不是指责他的磨蹭;我想要培养孩子大方,我就要看到并夸他的大方,而不是指责他小气……父母们如果能深谙语言的力量,就一定会谨慎选择和孩子说的话。积极、正面的语言能带给孩子很多积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是推动他更积极行动的保证。
    晚上给一个家长做远程咨询,这是第三次给她做了,我一直在跟她沟通,进行认知调整,希望她不要那么焦虑,不要总是采用批评、指责、打骂等负面管教方式去教育孩子。有时候说话的语气真不客气,也是挺为她着急,我不可能像有些心理咨询师那样,为了哄家长开心,什么都夸对方、表扬对方,那样昧着良心做咨询,是违背我的职业道德的。错误的认知必须要沟通,负面的管教方式必须要指出,太焦虑的情绪一定要调整,我只有尽我最大的能力去帮助对方,才对得起对方对我的信任。
    做心理咨询很多时候很有成就感,这是一份成己成人的事业。上周和朋友聚在一起聊天,都说我对他们的调整很有效果,感觉教育孩子有了很大的改善;研究生时的同学一直说我的分享很有用,经常能给她带来启发;同事也经常和我互动,感谢我对她的调整……所有的这些都是心理咨询带给我的成就感。但有的时候心理咨询也不是万能的,前一段时间遇到一个来访者,我不断地在试着给她做调整,但是她自己不去实践、不去改变,我果断地推掉了她的咨询,如果来访者是这种状态的话,既浪费她精力金钱,也很浪费我的时间精力,那我宁愿不做。
    就像老公说的,很多时候医生也不是能给所有来的病人看好病,遇到遵医性特别不好的病人,你没办法给他看病,只能任由他自己。
    这两天大雪,下午高速的冰化得差不多,老公带上儿子回县城接公婆。因为我晚上五点约了咨询,就和孩子商量让他跟爸爸一起回去,原本以为他不会同意,毕竟两个小时的车程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也不短,以前每次回去都跟我一起,没想到和孩子说了一次他就同意了。收拾好背上自己的小背包,高高兴兴和我说再见,老公说他自己在后座还睡了一个多小时。
    我自己呢,六点钟多做完心理咨询,炒个菜,吃点饭,看会电影,听会课,悠悠哉哉挺自在。刚刚视频,儿子和他二叔家的小妹玩疯了,在床上使劲蹦哒,可劲叫唤。她二婶也是特别的好性子,很疼儿子也很愿意陪孩子。
    一会儿早点睡,明天还约了一个咨询,边做咨询边学习边等老二发动,生活真的蛮有意思。这段时间萌生出一个想法,等生完孩子我就要整理自己学过的知识,从自我提升,父母课堂等方面录制视频课。接触的咨询越多,越发感觉父母自我提升特别重要,与其总给单个的来访者讲一些共性的问题,不如录制好视频课服务大家。这个想法从冒出到成型肯定有一段时间,接下来又有事情可以做了。
    给来访者做了五次咨询后,我欣喜地看到来访者慢慢地在改变。这是一位特别焦虑,要求很严格的妈妈,尽管一直以来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和心血来培养孩子。但是孩子目前呈现出的状态却很不理想,生活习惯培养得不太好,学习状态不太理想,性格也有待调整。
    这就是特别典型地想好好培养孩子,却没用对方式,导致结果南辕北辙。深入接触的家长越多,越发现很多家长的认知是需要调整,需要提高的。比如,很多家长特别在意分数,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抓孩子学习上,孩子成绩是好了。可是孩子极其重要的习惯培养,没有!自己不会穿衣收拾书包,自己不会规划一天作业,自己不知道作业和玩耍如何安排,这样的孩子,成绩好只是暂时的,诸多不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早晚会拖这个孩子的后腿。
    还有对于孩子来说极其重要的性格和品质的培养,也没有!在家里享受父母鞍前马后的照顾,以自我为中心,一言不合就发脾气;不尊重老人,不尊重父母,不尊重老师;遇到一点问题就轻言放弃,碰到点挫折就要死要活。没有优秀性格和品格的孩子,即使他成绩再好,也只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人活得自私,活得没有价值。
    对于孩子来说特别重要的心理健康培养,也没有!孩子遇到困难心理如何调试,和同伴发生冲突怎么调节,进入新环境有落差如何适应,太多需要家长帮孩子心理疏导的地方,家长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也不知如何去做,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乃至孩子一上初中、高中就开始抑郁、休学甚至轻生。
    做父母的教育孩子,真的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知道从长远看,什么对于孩子最重要,什么最值得培养!
    在医院的一天照常过着,做治疗、输液、喂奶、吃东西,大部分时间还得躺着,躺得我浑身酸痛,心情也不美丽。佐宝(大儿叫佑宝,二儿就叫佐宝了)基本实现了母乳自由,吃饱了就睡,睡醒了接着吃,其他时间他爸爸全程打理。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头奶牛,负责吃东西产奶就是。
    昨天晚上佐宝一直吃不上母乳,饿得哇哇大哭,娃爸跟我吵了一架。我一直不同意他添加奶粉,他呢觉得我不会变通,想母乳喂养也得慢慢来,适量加点奶粉不影响什么。我俩你一句我一句,不分上下,声量还挺大。一想到外面就是护士站,听到我们因为这点事吵架,就觉得很丢脸。再加上头脑中一直有个声音提醒自己,“你现在情绪很高,你很容易单向思维,不要再和他说下去,否则就会吵得更厉害。”
    于是我马上停嘴了,但是老公不罢休。他吵架的风格就是一直叨叨叨,要在语言上胜过你。这个套路我太熟悉了,以前总会上他的套路,一直和他说来说去。现在我有能力不按他的套路走,当他再一次生气地陈述时,我努力控制着语气,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们现在情绪都很高,不适合再说下去,你先不要说话好吗?”
    老公真的停了,这也是他有进步的地方。我呢,因为还是有情绪,委屈地躺床上掉眼泪。但是我可不会傻傻地任由自己哭,赶紧上天涯,翻出饮食板块,看几个帖子,情绪就没那么糟糕了。今天我们又讨论起这个问题,老公抱怨说你一生气就不会听别人怎么讲,废话,谁生气不那样,情绪比较高时很容易进入单向思维,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谁还听得进别人讲什么。
    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两个人都停止,等情绪好了再沟通。我俩今天一起好好查了母乳喂养的各种注意事项,基本达成共识,老公完全同意我的纯母乳喂养,我也同意他的偶尔加点奶粉补充。和老公相处得越多,越发觉夫妻关系本质也是知识,很多夫妻关系不好,是因为他们缺乏大量的两人如何相处的知识。还有就是两个人在沟通时积攒了太多的消极情绪,在消极情绪推动下沟通效果就很容易不理想。没有不吵架的夫妻,如何从每次的吵架中学知识,调情绪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人际关系小咨询
    朋友和我说人际关系上遇到的小烦恼,就是她和楼下邻居间的小摩擦,让我帮着分析分析。
    事件呈现:
    就前几天团购玉米,我买了一箱,她想买已经不团购了我就分她一半,她给我钱我没要(20元)推脱半天,然后支付宝给我了。过几天我问群里咋买鸡蛋,她微信我说给门上挂了鸡蛋,我谢了然后说不用了,家里还有12颗呢,就给她挂回去了。
    今天小区可以下楼了,我和她说话她就不回应,她孩子看到我孩子要过来玩,她就喊:人家不愿意玩你就回来。
    咨询分析:
    我以前也经常会像这个朋友一样,在和他人交往时在意太多,很多时候就觉得欠人家的了,非得还回去。老公经常说,和朋友交往要往长远了想,不用在乎一两次。交往的时间长了,咱们不亏待对方,对方也能感受得到你这人实在,好交。
    在朋友的这个案例中。第一个事件朋友做得没有问题,对待邻居热情大方。第二个事件中呢,朋友也不是存心不要邻居的鸡蛋,就是觉得家里还有鸡蛋。但是在邻居看来,朋友把鸡蛋挂回去,好像就是心里介意前一个事件非不要她的鸡蛋。于是误会就产生了,由此也能看出邻居是一个比较敏感,心胸不太宽广的人。
    咨询意见
    和朋友分析对方的心理后,我给出的建议是既然邻居比较敏感,心眼不大。那咱们就不能也那么敏感,要不然因为这点事搞僵了,抬头不见低头见,多尴尬。
    咱就借此机会培养自己心胸开阔,不计较这种小事的优秀品格。所谓“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你不是不理我嘛,我不计较,就当没发生过那两件事,我见面了照样主动热情打招呼,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呢。回头做点孩子爱吃的送过去,两个人心中的疙瘩也就解开了。
    要是邻居真的心眼小到从此再也不理朋友,那也没有必要相处下去了。但是我想,如果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自己主动热情,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总会遇到更好的人际关系。
    住院很容易让人烦闷,与其坐等着烦闷,不如积极行动,抓紧时间多做点事情,让自己没有多少时间烦闷。又开始抽空写“夸奖自己”系列,和“感谢家人”系列。
    一、夸夸自己。为什么要写“夸夸自己”系列,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对自我的认同不高,总是在谴责、批评自己,导致自己在负面情绪和评价中痛苦。总是贬低自己无意于自我的提升,只有知道自己表现得不错才有动力更加表现不错,所以我会毫不吝啬地经常肯定自己,夸奖自己,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提升。下面就是“夸夸自己”的范例,做了什么事情,自己拥有什么品质。
    1.学习热火群里知识一个半小时,听元认知关于优秀性格的课半个小时,及时在热火群里打卡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我很能坚持不懈,一直坚持学习心理学。
    2.早上起来,边做治疗边学习,我的行动力很强,注意力很集中,我很会利用时间。
    3.老公又不同意我们之前商量好的二宝的名字,当时我很生气,心中有一团火。但是我及时觉察到了,马上进行深呼吸调整自己的情绪,不再说话,让情绪暂时先消散。我对自己的情绪有强大的控制能力,我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4.坚持听千课万人上语文优质课十五分钟,并进行整理。我说到做到,并能分类整理相关知识,我的总结能力又得到了提高。
    二、“感谢家人”系列。一家人相处,很容易因为生活琐事发生矛盾,久而久之和对方相处时体会到越多的消极情绪,找到的也更多是对方的缺点和毛病。如果我们总能“感谢家人”的付出,在和家人相处时创造更多的积极情绪,家庭关系也会持续得到改善。所以,我的“感谢家人”系列,就是留意生活中家人让你感动的方面,及时记录下来。
    1.感谢婆婆花了两个多小时把燕窝挑好,婆婆眼睛本来就不好,一千七百多的近视,挑燕窝里的小细毛真是为难她了。我在喝燕窝银耳汤时没有吃到任何异物,婆婆真是特别有耐心,并且特别心疼我。
    2.感谢公公耐心地和儿子一起完成幼儿园的作业,公公经常陪孩子玩游戏,看书。
    3.感谢老公开车回家拿汤、买饭、买水,每天为了我和佐宝辛苦奔波。
    4.感谢老公同事熬了美味可口的小米粥,给孩子买了两套衣服和小单子。(这是“感谢”家人系列的拓展,可以把生活中遇到的让你感动的人和事及时记录下来。)
    关于孩子课堂上爱乱接话的案例分析
    昨天有涯友说到自己家的孩子二年级,班主任反应几乎在所有课上孩子都爱乱接话,老师说东,他可能说西,扰乱课堂秩序,影响老师教学,家长多次教育效果不好。我把我自己的一些思考分享在下面。
    分析一个问题,有最简单的三个步骤,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我们就按照这个最简单的思考逻辑来分析这个案例。
    一、是什么,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爱接话具体是什么状况。
    涯友添加了我的微信后,我具体了解到,孩子乱接话的场合不仅限于课堂上,生活中也经常乱接话。孩子接话的内容与老师的上课内容无关,在生活中与谈话的内容也无关。孩子乱接话的频率很高,几乎发生在每节课上,生活中也经常发生。由这些具体的情况能判断出孩子爱乱接话已经形成一种行为习惯,元认知心理学上叫做潜意识条件性的情绪反应。这种行为习惯和条件性情绪反应形成后,只是言语教导甚至训斥打骂进行纠正,效果不会太好,有时候甚至会起负性强化的作用,加重孩子爱乱接话的行为习惯。
    二、为什么,我们接下来就要思考孩子形成爱乱接话行为习惯的原因。
    元认知心理学主张分析孩子的问题从三个方面入手:情绪、知识、和性格品质。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一一来分析。
    首先是情绪方面。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和情绪体验有很大的关系,情绪体验好的事情,就愿意一再重复,情绪体验糟糕的事情,本能就会去避免。孩子爱乱接话,肯定是在一次次乱接话的过程中体验到比较多的积极情绪,所以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这一行为。家长可以回想回想,早先孩子有乱接话的行为时,我们是不是没有严厉制止,没有给予他消极情绪体验。而是觉得孩子这样说话挺好玩,挺可爱,甚至表扬孩子的这种行为。
    孩子在肯定和表扬中收获到积极的情绪体验,觉得乱接话这件事挺有成就感。于是一到可以接话的情境(元认知称为S),他的情绪就是积极的,快乐的(E),他就会不断地重复乱接话的行为(R),这种不正确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SER就自动形成了,孩子自己都控制不住自己。
    其次是知识方面。孩子出现行为问题,大多也和缺乏相应的知识有关,这个孩子爱乱接话,就是因为他头脑中有一些接话的错误知识,比如说谁讲话都可以接话,课堂上接老师话也是可以的,接话还能让别人关注自己。同时,他的头脑中缺乏接话的很多正确知识,比如说什么情况下可以接话,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接话;什么场景下该接什么话,不该接什么话;别的孩子是怎么接话的,怎么接话别人才愿意听,喜欢听等等。
    再一个就是性格和品质方面。接话的背后反应的是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比较自我,很少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三、怎么办,如何才能纠正孩子爱乱接话行为习惯。
    1.从情绪入手。在他乱接话时及时严厉制止,给予他消极情绪体验。同时针对原有的SER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设置新的SER反应,以非临床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干预。
    2.从知识入手。平时家长要经常对孩子进行认知调整,输入正确的关于接话的知识,纠正头脑中错误的接话的知识。
    3.从性格品质入手。在生活中教育孩子多为他人着想,不能一味地逞自己的口舌之快,培养他心里多装着他人的优秀性格和品质。
    中午在主卧喂奶,我换衣服时,门突然被打开,婆婆进来了。尽管老公就在旁边,那一刻我还是比较慌乱,也比较抵触。内心除了对婆婆突然闯进来的反感外,还有一种谴责,谴责自己不该对婆婆的突然进来产生抵触。
    中午睡起来,我出去拿洗洁精,婆婆听到动静马上开门出来,问我干什么,我说把衣服洗一下,怪脏的,婆婆马上阻止,嘱咐我不要接触凉水。我告诉她没关系,我戴手套洗,边说我边把门关上,让她回屋好好休息。在这个场景中,我又出现了对婆婆言行的轻微反感,尽管知道她一心是为我好,怕我月子期间用冷水着凉,但是一种被管束的不耐烦自动就升腾起来。随着轻微反感和不耐烦升腾起来的还有对自己的谴责,谴责自己不该总是不听婆婆的劝告,不愿意和她过多交流。
    我在卫生间洗衣服,婆婆又开门进来看孩子怎么样,我马上告诉她,快去睡吧,孩子不用管,吃饱了就睡。说这话时我心理也有些不乐意,不乐意的同时也伴随着对自己的谴责,婆婆只是很关心孩子,想帮我减轻负担。
    在以上的三个场景中,我面对婆婆时,产生的都是轻微反感和谴责自我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绪。我想尽量去孝顺,可是一面对婆婆的介入就会很警惕;警惕过后呢,又觉得自己不该那样,应该更温和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为了接下来不产生更多更大的矛盾,我知道我要随时调整自己的状态,让婆媳关系能更加得和谐。
    首先,就是我在面对公婆时消极情绪还是比较重,尤其是形成了很多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虽然意识到自己不该那么对公婆说话,但是一到那个情境下就控制不住自己。这方面我会在设置新的程序反应,在放松状态下让自己能慢慢改善。
    其次,继续培养自己大度、不计较小事、不纠缠琐事的优秀性格和品质。公婆明事理、三观正,所以其实和婆婆之间的矛盾都是琐事、小事,无外乎消费观念、饮食习惯、说话方式等小事上不一样罢了,面对这些小事要尽量不在意,不计较,把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不断地培养自己大度、不计较小事、不纠缠小事的优秀性格。
    再次,一定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解读事情。公婆年纪大了,很多理念和我们不一样是正常的,不期望事事改变他们,但一定尽量理解他们。例如,婆婆开门进来我们屋,是因为听到孩子哭她担心;婆婆不让我接触水洗衣服是因为关心我;婆婆经常询问我饭菜的味道也是想让我尽量吃得舒服。
    一、场景展示
    中午在主卧喂奶,我换衣服时,门突然被打开,婆婆进来了。尽管老公就在旁边,那一刻我还是比较慌乱,也比较抵触。内心除了对婆婆突然闯进来的反感外,还有一种谴责,谴责自己不该对婆婆的突然进来产生抵触。
    场景2:
    我在卫生间洗衣服,婆婆又开门进来看孩子怎么样,我马上告诉她,快去睡吧,孩子不用管,吃饱了就睡。说这话时我心理也有些不乐意,不乐意的同时也伴随着对自己的谴责,婆婆只是很关心孩子,想帮我减轻负担。
    (一)针对这以上两个场景的认知调整:婆婆平时很尊重我们的隐私,没有事情很少到主卧来,是一个很有边界感的人。我带着孩子回来,她开门进来也不是随便就进来的,而是听到孩子哭,想进来看看孩子怎么样,比较关心孩子。
    (二)新的程序性反应:下次一遇到婆婆进来(场景S),我就马上调整自己的情绪(E),告诉自己不要着急,努力地深呼吸,控制好情绪。随后尽量控制自己的言行(R),温和地跟婆婆说,“佐宝,你看奶奶过来看你了,奶奶可关心你了。你告诉奶奶要好好休息,妈妈会把我照顾得很好的。”或者温和地说,“妈,你一天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怪累的,快去休息吧,孩子好带,吃饱了就睡,不用担心我。”
    二、场景展示
    中午睡起来,我出去拿洗洁精,婆婆听到动静马上开门出来,问我干什么,我说把衣服洗一下,怪脏的,婆婆马上阻止,嘱咐我不要接触凉水。我告诉她没关系,我戴手套洗,边说我边把门关上,让她回屋好好休息。在这个场景中,我又出现了对婆婆言行的轻微反感,尽管知道她一心是为我好,怕我月子期间用冷水着凉,但是一种被管束的不耐烦自动就升腾起来。随着轻微反感和不耐烦升腾起来的还有对自己的谴责,谴责自己不该总是不听婆婆的劝告,不愿意和她过多交流。
    (一)认知调整:婆婆是特别温柔,特别会为他人着想的性格,在生活中他已经习惯了操心和照顾所有人,包括已经成年了的儿女,这是做父母的天性。婆婆他们那代人知识不够,所以伺候月子都比较遵循传统,看到我的一些行为可能就会制止,这很正常。
    (二)新的程序性反应:下次一遇到婆婆阻止我洗衣服,或是拿其他事情说月子里做下病就不好了(场景S)。我先不着急,不生出反感情绪,深呼吸调整情绪(情绪E)。然后尽量控制自己的言行(R),对婆婆说,“放心吧,妈,我戴手套洗,不会着凉的。”“放心吧,妈,我听您的,会照顾好自己的。”
    来访者谈到自己八岁的儿子很爱说一些负面的话,例如“屎尿屁”一类的话,曾经在幼儿园时说得很疯狂,现在这个毛病依然没有改掉。
    养过孩子的父母都有经验, 孩子大概从四岁开始,就特别热衷于讨论“屎尿屁”,我六岁的儿子就经常会说。某一天我们夜聊,他突然说到屎的话题,我开玩笑地说他就知道“屎尿屁”,听到这三个字,他嘎嘎笑得不能自已。我趁机说了好几遍逗他开心,并开玩笑地说他以后就叫“屎尿屁”,弟弟叫“屎尿屎”,爸爸就叫“屎尿屁屁”。生下老二后和他视频,他看到老二的第一反应是大叫“屎尿屎”,哈哈,这个梗只有我们娘俩知道。
    为什么孩子会在4-6岁特别喜欢说“屎尿屁”之类的话?心理学上认为在这个时期,孩子进入了喜欢探索身体的“肛欲期”,排尿排便让他很有成就感,这会给他带来更多的掌控感和力量感,也会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心理能量。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喜欢说一些“屎尿屁”之类的话题,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和成就,等过了这个阶段,自然就会说得少了,所以家长不用在意这些听似粗俗的话。
    那为什么来访者的八岁,已经过了“污言秽语期”,可他还是很喜欢说“屎尿屁”之类的话呢?这背后有好几点原因。
    1、大人强硬地制止。父母在面对孩子说“屎尿屁”这一类话时,如果从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就会认为这些话是脏话,很野蛮,不符合文明要求。父母可能会严厉制止,甚至粗暴惩罚,父母的过激反应让孩子体会到自身的语言很有力量,会加重孩子使用这些语言的频率和强度。
    2、孩子自身情绪的宣泄。有些时候孩子借助“屎尿屁”这些话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有些孩子对小伙伴说“你就是臭狗屎”,可能就是因为他们之间发生了一点矛盾,又不知道如何去处理,于是就用“屎尿屁”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那面对孩子爱说“屎尿屁”,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1、多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污言秽语期”是特定阶段的表现。把眼光放长远,就知道孩子过了这个阶段自然就好了。
    2、对于孩子的这些话不要去在意,冷处理。若爸妈面对孩子的这些语言显得惊讶、尴尬、羞愧或愤怒,这些强烈的情绪会激起孩子更强烈的兴趣。所以,在孩子说“屎尿屁”等话时,我们就像平时听到其他话一样去反应,孩子从中得到的恶趣味也自然会减少,时间长了他自己就会觉得没意思不去说。
    3、识别“屎尿屁”背后的情绪需求,合理进行引导,适当进行话题转移。例如,前面说到的“你就是臭狗屎”这句话反应的是孩子有愤怒情绪,而他不知道如何表达,我们可以引导他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
    老婆为什么对自己给她安排的工作不尽心?
    最近面对一个来访者,夫妻之间因为老婆喝酒唱歌、老婆对自己家开的店工作不尽心、老婆爱打麻将等事情,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希望我能给他做一些调解和咨询。
    来访者很执着地认为,老婆就是不上进,明明家里开了店,她也总是不尽心看店,找各种借口不好好工作。老婆对待工作的这种态度让来访者认识恼火,屡次因为这件事和老婆发生矛盾。
    心理咨询的作用,很多时候不是我告诉你方法,你跟着做就行。而是给来访者讲明一些心理学原理,给他介绍一些分析问题的角度,从而能跳出自己的心理执念。像这个来访者就是很典型的认知需要调整,因为在很多事情上,他单纯地就认为我是对的,老婆不按照我的要求来就是错的。拿老婆不尽心工作这件事来看,来访者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要求没有错,错都在爱人身上。
    我引导他试着站在爱人的角度想想,假如他现在就是他的爱人,面对这样一份看店的工作,可能会因为什么原因不喜欢。来访者直言他根本想不出来爱人会怎么想,我只好站在中立客观的角度去帮他分析,为什么爱人可能不喜欢看店这份工作。
    第一个原因。爱人自从和他结婚后,十多年都是在家相夫教子,缺少在职场工作的经验和知识。面对看店这份工作,爱人可能也缺乏相应的经营知识,导致她做不好这件事,而不是她不用心去做。这背后我们得看到爱人工作知识的缺乏,这是一个客观因素。
    第二,爱人常年围绕着老公孩子转,她生活的重心基本就是家庭和孩子。当一个人生活重心是家庭时,她就会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家庭中。这也会导致她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这在来访者看来就是对工作不尽心。
    第三,来访者的爱人性格偏外向,比较开朗乐观。这种性格更适合一些相对于比较自由、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例如开烧烤店时,爱人通过和他人喝酒应酬,这种工作是比较适合她的。而看店这份工作相对来说更单调、更沉闷。所以爱人会不太喜欢这样一份和自己性格不相匹配的工作。
    当我这么和来访者分析过后,他还是愿意坚持自己的看法,唉,做信息咨询很多时候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个人的思想执念很深的话,一时半会很难得到改变,慢慢来吧。
    你生活中是否也有习惯于这样说话的人?
    “你真笨,连这个都打不开。”
    “你骑都不敢骑,还比不上你小妹呢。”
    “这丸子做得不好,都不成型。”(其实丸子捏得挺好的。)
    “就那个孩子,脾气大着呢。”
    “就你还上过研究生呢,连这点人情往来的知识都不懂。”
    ……
    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一出口就是这里不好,那个不对,像霸王一样把每个人、每件事都指责一遍。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人—我公公。我以前也是这样的,一出口就是挑剔和指责,好像全世界都要为自己服务一样,你没按我的要求来,就是不对,我就不满意,我就要说出来。
    这样的人多自私呀,只想着自己的那点事,心里容不下别人。这样的人多负面呀,思想决定语言,总说负面的话,他的思想必然是负面大于正面。这样的人也挺可怜的,不会说正面积极的话,周围人都不喜欢和他(她)相处,他(她)还总以为是别人的错,其实问题就出在自己身上。
    如果自己曾经是这样满嘴负能量的人,一定要有自我觉察能力,从说正面积极的语言开始,改变自己的语言,重塑自己的思想。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那么告诉自己,“真好,他的出现就是让我有机会修炼自己的。”修炼什么呢?修炼自己容人缺点,大度包容的优秀性格和品质。
    昨天饭桌上,面对婆婆辛苦做出来的羊肉丸子,公公的第一个评价就是丸子没做好,都散了。往常听到公公这样的负面评价,我和老公都会下意识地去反驳纠正公公,但长期以来,公公依然是那样说话。由此可见,改变一个成年人很难,唯一能变的,就是改变自己和对方相处的方式。
    静下心来,我尝试去理解公公。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公公的优点很明显,善良、老实、本分、疼孩子,缺点呢也突出,就是总在挑剔指责。当我全面地去看待公公,才不会因为公公的一些缺点而全盘否定他,他爱挑剔指责是他的缺点,谁还没个缺点。
    从公公的成长经历来看,他已经习惯了负面的说话方式,他没有学过心理学,不知道那种负面说话方式的危害,长时间形成的负面说话方式已经成为习惯,习惯支配着他下意识就会那样说话。所以,我理解他,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人教他正面积极说话的方式,他自己也因为文化局限改变不了,我何必和一个缺知识的人较劲呢,周国平说“人生要有不较劲的智慧。”
    最近有几句话我常想起。人生大致就三件事,我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我的事,想办法改变;别人的事,尽量不去管;老天的事,乐乐呵呵接受。公公爱挑剔指责的矛头很少对准我,一般都是挑剔婆婆和老公。说到底,这些事和我没有关系,公公的挑剔就是别人的事,别人的事,我尽量不去管。再说婆婆和老公都没觉得公公说话不好听,我一个做儿媳妇的更不必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么想过之后,面对公公负面的说话方式,我虽然还会有轻微的不满情绪,但我总能及时觉察情绪,控制好情绪,不去在意公公怎么说话。我们自身不去关注那些负面的说话方式,不想着挑他人的毛病,一点一点改进,就是在锻炼自己理解他人、容人缺点,大度包容的优秀性格和品质。
    最近做了好几个咨询,有亲子关系,也有夫妻关系。老公颇有不悦,责怪我月子期间也不好好休息,还在不停地工作。我坦诚地跟他沟通,坐月子该好好休息我也知道,但如果只是全身心地带娃,我的情绪很容易波动,做心理咨询是一种调剂。我需要让自己的身心从带孩子的疲惫中暂时得到缓解。
    心理咨询需要全情投入,你需要仔细聆听来访者说的每一句话,迅速辨别哪句有用,哪句价值不大;不断地记忆各种信息,进行前后联系;适时调动头脑中储备的相关知识,对各种表象进行分析指导。这种高强度的脑力工作,通常能给我带来极大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能消解长时间带孩子的疲惫和烦躁。
    可能男人没有办法理解,带一个孩子怎么会那么累。但即使是我这种二胎妈妈,了解孩子各种睡眠和喂养规律,面对孩子能得心应手一些,但每天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孩子的各种问题:吐奶、打嗝、放屁、拉屎、漏尿、胀气、肠绞痛……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着孩子的状态。当你终于喂完奶,抱了二十分钟以为能安然放下时,小孩子在睡梦中打起了嗝,又醒了,又兴奋了,只好等下一个睡点来了重新哄睡。上午、下午、晚上都在这些事情上不断循环,这不仅是体力的巨大消耗,也是耐心的极大考验。
    为了自己不产后抑郁,真的要趁孩子睡着赶紧干点别的事情。带孩子是一件很没有成就感、很容易体会到强烈挫败情绪的事,必须要去做一些很确定,很有掌控感的事情来调节自己。
    一、不要随便脱孩子裤子
    吃完午饭,老公躺在地板上,儿子在旁边玩。突然,老公又把儿子的裤子都扒拉下来。我不知道老公怎么想的,总觉得男孩子没什么,偶尔开个玩笑就会脱光孩子的裤子。因为这个事,我屡次生气地和他强调不要这么做,但是这货就认为自己就是在开玩笑,没什么。
    今天面对他这个行为,我又很上火。但我马上意识到,如果还跟之前生气地把老公批评一顿,这货还是不会改。于是我马上调整情绪,控制情绪。镇定地跟儿子说,“儿子,面对别人脱你的裤子,你可以像妈妈这样,抬起头,看着对方,大声说你不可以脱我的裤子,那样是不对的。”
    儿子学着我说话的语气,把我教的话严肃地和他爸爸重复了一遍。没想到老公立刻就跟儿子道歉,并说以后不这么做了。我还是不放心,下午又在微信里和老公沟通,“关于脱孩子裤子这件事,我觉得还是不妥,毕竟这会孩子大了,在幼儿园老师都教他要保护自己的隐私。如果我们做父母的都不注重保护他的隐私,以脱他裤子为乐,那不利于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和安全教育。”这货貌似听进去了。
    二、谁先认错谁受益
    中午他们回来,老公马上进屋里看我,我马上把他赶出去。孩子一上午没怎么睡,我很是心烦意乱,好不容易睡着了,也睡得不安稳。老公识趣地出去了,我呢,边看孩子边整理咨询记录。一个小时过去了,我的肚子咕咕直叫,心里嘀咕怎么还没做好饭呢。老公这时进来,看到我逍遥地在床上躺着,孩子还睡着,上来就批评我,“孩子睡了你怎么不出来,菜都准备好了,就等你出来开始做。”
    “我还等着你们做好饭再出去呢,原来你们还没做呀。”我不甘示弱。
    “你没弄好孩子我们也不能做呀,做了你又吃不上。”老公继续批评。
    “那我弄没弄好,你来看一眼不就知道吗?”
    “我敢进来吗?刚刚进来就被你疵一顿。”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个人有个人的理,再这样说下去会没完没了。于是马上转变观念,“哎呀,确实是我的错,孩子睡了我应该马上出去,要不然你们也不知道呀。我错了我错了,下次我就知道了,好饿呀好饿呀,赶紧去炒菜吧。”
    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赶紧吃上饭,既然他不愿认错,那我就赶紧主动认错,认个错又不会少块肉,自己还锤炼了勇于认错的优秀性格。谁先认错,谁受益呀!
    前几天看完《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这本书,这本书真是宝藏书呀,把教孩子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的四个步骤,讲得异常清楚明白,同时给出六对字词,在生活中不断训练孩子“我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面对问题时,让孩子把这种方法迁移到解决问题中,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位化的知识需要下位化的实践来落实,我运用书里的一些方法,尝试和孩子沟通。
    一、玩“是/不是”的游戏
    “儿子我们来玩我能解决问题的游戏。妈妈先来,我是妈妈,不是搅拌车。”
    儿子学着我的样子说,“我是佑佑,不是火车。”
    “我是妈妈,不是沙发。”
    “我是佑佑,不是凳子。”
    “我是妈妈,不是飞机。”
    “我是佑佑,不是自行车。”
    “这是飞机,不是桌子。这是飞机,不是积木。这是飞机,不是树木。这是飞机。不是图书。”我一口气说了好几个“是/不是”的句型。
    第一次训练“是/不是”字词,大儿还不太熟练,没关系,慢慢来。
    二、“和/或者”的字词的践行
    1.刷碗和帮忙搭磁力片不能同时进行
    我正在刷碗,大儿在客厅大叫,说他的磁力片搭不好,让我去帮忙。我平静地让他到厨房,冷静地问他,“妈妈能同时刷碗和帮你搭磁力片吗?”
    大儿摇摇头,我给他补充“不能”,“那能不能你自己先去搭磁力片,稍后妈妈来帮你?”
    “好的。”说完,大儿就噔噔噔地回去自己搭磁力片,没有再大叫大嚷了。
    2.学自然拼读和吃芒果干不能同时进行。
    学自然拼读时,大儿手上还拿着一大块芒果干,我先把视频暂停,问,“我们能同时看小老师和吃芒果吗?”
    “不能。”大儿边说边摇头。
    “那现在我们要学小老师了,可以怎么做?”
    大儿沉默了一会儿,没有思考出解决办法。我提醒他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你可以先吃完芒果干再看小老师。”
    受我的启发,他马上想出另一种方法,“妈妈,我也可以先把芒果干放在一边,看完小老师再吃。”我很惊喜,孩子在第二次练习“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就自己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我马上表扬他,“你很会思考,想到了另一种办法。”
    面对问题,我们养育者习惯于直接代替孩子思考,给出解决办法。如果我们能教给孩子“我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掌握了思考的主动权,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昨天去接大儿放学,带着他在幼儿园附近玩了很久。幼儿园附近是一个5A级景点,场地开阔,古香古色,我们在一个酒店门口玩了很久,门口一边有水池,水池里立着四小一大五个酒壶,另外一边是三个铜塑像。
    还有一个小女孩,是中三班的,也在酒店门口玩。兴许是两个孩子比较投脾气,一会儿他俩就玩到一块了。两个人一会儿摸摸塑像,一会儿看看酒壶,一会儿又在台阶上蹦上跳下的。我们两个妈妈坐在一边,开始闲聊。
    女孩妈妈先开口,“你家儿子真爱说,小嘴一直说个不停。”
    我笑笑着承认,确实大儿一直嘴没闲着。
    女孩妈妈继续夸奖,“你儿子五官长得真好,眼睫毛还那么长。”
    “可不的,男孩子长那么长的睫毛。”我笑笑附和着。
    “我家女儿就不爱说话,特别内向,胆小。”女孩妈妈有点焦虑地看着自己的孩子。
    “那她就是天生比较内向的孩子。”我试着去安慰她。
    说到这里,我能明显感觉到女孩的妈妈不喜欢孩子的这种性格,大部分的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大胆、热情、自然、大方。包括老公,都会时不时地抱怨大儿,说他很多时候很软弱,没有男孩样。我经常和他说,每一种性格都有他的合理性,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不能轻易地就否认孩子哪种性格就好,哪种性格就不好。
    就像我家大儿,我坦然接受他的内向、慢热和安静,因为我知道,这种性格的孩子虽然看上去好像没有男孩子的活力,好像很胆小,一点儿也不调皮。但我能清楚地发现他身上的很多优点:专注力强、有耐心、坚持不懈、同理心很强。这些优点足以支撑他怡然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思绪回到我们的聊天上,我把大儿拉过来,跟他说奶奶等我们回家做饭,我已经定好了闹钟,十分钟后闹钟响了就回家,大儿爽快地答应了。女孩妈妈赶紧趁机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看人家小朋友说好什么时间回家就什么时间回家,做事多利索。你看看你,平时经常磨叽,要向小朋友学习呀。”
    听到女孩妈妈这样说,我只能尴尬地在旁边笑笑。女孩妈妈的初心是好的,借表扬我的儿子去鼓励她的女儿,但是她的方式却是负面的。扬他人孩子抑自家孩子,看似谦虚的做法,却会产生负面的效果,孩子能听到的就是那句“你看看你,平时经常磨叽。”等于又一次负面强化了,你说,自家的孩子能爱听吗?
    何不如把这话改为,“你看人家小朋友说好什么时候回家就什么时候回家,做事多利索。妈妈相信,你肯定也能像小朋友一样,做一个利索的好孩子!”带着孩子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同时给孩子肯定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这样一个视频:东北的一对夫妻辅导女儿背乘法口诀,但是孩子背了四五遍都背错了,怎么也背不下来,呜呜直哭。江西台的家庭幽默录像配上文字,拿来逗笑嘉宾。
    多年前看这个视频哈哈一乐,今天再以元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个视频,不禁心里一沉。为什么呢?我们从元认知的两条理论来看妈妈的教育效果。
    1.元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的学习受情绪的影响。简单点说,积极情绪状态下,大脑细胞活跃,记忆力强,知识的学习效率就高,效果就好。反之,亦然。视频中的小女孩全程都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所以原本很简单的3乘以5,她屡次算错。
    2.元认知心理学还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潜意识观,认为我们的很多行为是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也就是到某种情境(简称S),出现某种情绪(简称E),会导致某种反应(R),简称为SER。小女孩在学习乘法口诀时已经形成了自动化的SER,一进入学乘法的情境,她的情绪就是消极的,学习的效果就是很差的,所以3乘以5她始终做不对。这种在数学乘法上形成的SER反应,如果不及时干预调整,会泛化到整个数学学习,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上。
    情绪对知识的学习如此重要,情绪还会影响孩子的一个个SER反应。视频中的爸爸妈妈始终是冷漠的语气,焦虑的情绪;小女孩始终是哭着的状态,消极的情绪;我们还怎么去要求学习效果,怎么还能笑得出来?!
    这段时间接了一对夫妻关系咨询的个案。老公对老婆偶尔出去和朋友喝酒唱歌应酬很反感,几次因为这个事和老婆大吵。老婆呢,觉得自己就是正常的朋友间交往,老公反应这样强烈让她很不舒服。
    在前两次的咨询中,我引导夫妻双方既站在自身的立场审视自己的想法,也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想法。明白自己的需求有其合理性,他人的需求也有其合理性。
    老公反感老婆偶尔出去喝酒应酬有其合理性,原因如下①老家喝酒的风气比较淡,男人为了应酬工作喝酒能理解,但是女的出去喝酒的现象比较少见,所以爱人出去喝酒,来访者很反感。②来访者心目中理想的爱人形象,是比较传统的女性形象,在家里安心相夫教子,尽量减少出去喝酒唱歌等应酬。所以,一涉及到爱人出去喝酒唱歌,来访者就消极情绪就很高。③来访者本人接触过一些喝酒唱歌的女性,目睹过一些不太好的现象,因此对女性出去喝酒唱歌就比较反感。
    站在老婆的角度思考“出去喝酒应酬”这件事,有其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来访者爱人出去喝酒唱歌不是一直以来的习惯,在2021年以前,爱人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是相夫教子,很少出去喝酒,所以,爱人偶尔出去喝酒唱歌没有形成习惯,这和常年在外面喝酒应酬的女性有着本质的区别。②来访者表示没有发现过爱人因为喝酒唱歌出现一些言行上的偏差,由此可以推断,来访者的爱人在喝酒这件事上是比较节制的,只是和朋友之间的消遣和放松。③来访者的爱人经历了十多年的全职妈妈时期,全职妈妈的生活比较单调,精神压力很大,没什么方式排解。等到孩子终于长大一些,爱人通过和亲戚朋友喝酒找到了一种排解生活压力和丰富生活的方式,所以爱人认为自己出去喝酒唱歌没有多大影响,只是一种放松的方式。
    作为咨询师,我的目的不是说让老婆就听老公的,从此以后不喝酒不应酬;也不是说让老公就不理解老婆,就是不让她喝酒。在两个人亲密关系中,不是只有非黑即白的思考和处理模式。你非得听我的,或者我非得听你的,这样很容易产生矛盾。既然都理解对方的需求有合理性,老公不让老婆喝酒有他的理由,老婆出去喝酒也有她的理由。双方需求都合理的话,单纯地让任何一方改变或者妥协都没办法解决矛盾。
    还有第三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呀,找到一种解决办法,既满足老公的需求,又能满足老婆的需求。所以在喝酒这件事上,夫妻二人接下来就可以试着去协商,商量出一种办法让两个人都满意。
    这就是解决矛盾冲突的第三条路:同时满足,这让我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种沟通方法,“谁也不会输”。其实不仅仅是亲密关系,人际关系中如果经常能秉持这个原则,矛盾会少很多。
    用元认知心理学帮朋友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当孩子害怕站在高处时,我们要不要强迫孩子?
    一、问题呈现:
    朋友家老二今年一岁十个月,小名叫小花。朋友最近遇到一件事让她特别头疼的事情,小花前段时间站在凳子上玩的时候摔了几次,当时她就跟孩子说以后不能站在凳子上玩了太危险了容易摔到,结果最近她孩子别抗拒在椅子上吃饭站在小凳上洗脸,凡是高一点的地上她都不去,每次站在凳子上洗脸都哭的不行不行。妈妈告诉孩子没事的,妈妈站在这保护你不会让你摔到的,可还是不行。
    今天上午朋友就跟孩子叫上劲了,孩子越是害怕站在凳子上我朋友是让她站,就这样僵持了一上午,小花也一直都在哭,朋友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但就是跟孩子,杠上了像这种事情该怎么去引导孩子?
    二、问题诊断分析
    1.孩子在这件事情上的情绪始终没有被关注到,家长只是在讲道理,告诉她不要害怕。
    2.朋友认为孩子就是不愿意站到高处,想通过“暴露疗法”消除孩子的症状。但是她没有看到孩子对于站在高处产生了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小花从高处摔倒了,有生理上的疼痛感,最主要是有从高处摔下来的害怕和恐惧情绪,这种害怕恐惧情绪导致她现在很畏惧站在高处。
    就是说小花对站在高处形成了一个潜意识自动的条件反应。一遇到站在高处这个情景(我们称为S刺激点),她就出现害怕恐惧的情绪(称为E),然后她就不敢去高处(称为R),这条SER已经自动形成了,所以她现在害怕站在高处是自动反应的,是她也控制不了的。这种SER泛化到了其他方面,让孩子出现但凡有一点高的地方,她就不敢上去了。这种潜意识的自动化的反应,通过意识层面的告诉孩子不要害怕,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家长强迫她站在凳子上,实际上是强化了孩子的SER反应,加重了她对于站在高处的恐惧情绪。
    三、处理策略
    (一)家长认知调整。教育孩子是要学习的,出现了问题不要着急想着立马就要解决。当我们没有好方法、好思路教育孩子时,那就先不要教育,等我们准备好了好知识再去教育。很多时候,盲目的错误教育还不如不教育。
    (二)家长情绪的调整。孩子出现任何问题,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一定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去看到孩子的情绪。例如在这里,面对孩子从高处摔下来,朋友如果第一时间看到,并安抚孩子的情绪,试着抱住孩子,边摸她的后背边说,“你刚刚从高处摔下来了,很害怕对不对?不要害怕,妈妈在这里,妈妈抱抱,妈妈摸摸。”
    (三)非临床设置游戏,给孩子输入新的SER程序性反应。
    1.第一个游戏:我能在小凳子上站得稳。
    爸爸先在凳子上站好,小心地把一只脚放在凳子上,然后把另一只脚也放上去,边放边说,“我小心地先抬一只脚,再抬另一只脚,就能稳稳当当地站在凳子上了。”等站到凳子上,再骄傲地说,“我真勇敢,不怕站在小凳子上。”
    妈妈也重复爸爸刚才的操作,姐姐也一样。轮到妹妹了,鼓励妹妹按照大家做的一样做,如果妹妹还是不敢,不要着急,让她在旁边看着,你们多玩几轮,如果第一次玩妹妹还是不敢,还是不要着急,再选下次她高兴时再玩这个游戏,妹妹应该会被带动玩这个游戏。
    只要妹妹玩了一次,全家每个人都鼓励她一次,“妹妹一只脚一只脚地站到凳子上,站得那么稳,你真是太勇敢了,为妹妹鼓掌!”鼓励她多玩几次,直到妹妹不害怕站在小凳子上。
    2.第二个游戏:我能从小凳子上跳下来。
    在第一个游戏的基础上,玩第二个游戏。前面的流程跟上面的游戏一样,多加一步就是,站稳后,再稳稳地跳下来,说“我能稳稳地从小凳子上跳下来,我真勇敢!”爸爸,妈妈,姐姐分别演示一遍,鼓励小花也一样去做。
    这两个游戏的目的,都是在调整小花面对高处的恐惧情绪,给她站在高处创造积极、快乐的情绪。让她一想到站在小凳子上这个情境(S),就自动产生积极、骄傲的情绪(E),然后就能勇敢地站上去(R),给她建立新的SER程序性反应。
    四、总结:把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运用在教育孩子上,分析问题会特别快速而准确,干预起来效果也会比较好,因为这是一种一对一的靶向干预。
    请看见自己的情绪并明确表达出来
    晚上九点半,我带大儿洗漱,屋里老公在哄小儿,小儿一直哭闹不止。我进屋,想替换他。
    老公把手机灯打开倒扣在床头,所以屋里很黑,我一下子从亮的客厅进去,漆黑一片。“怎么样,不好哄吧,我来吧,你休息休息。”我边说边要接过孩子,“把灯打开,我都看不到孩子在哪了?”
    “放屁!怎么会看不到孩子在哪?”老公生气地反驳道。
    被他这么一说,我心里就像平地惊起一声雷,但我马上意识到老公是哄孩子有情绪了,情绪高了自然说话都带刺。我只能马上调整调整状态,尽量不去在意他极其难听的“放屁”二字。把孩子横抱着安抚一会儿,孩子很快安静下来。我催促老公,“去吧,赶紧去休息,我来哄,今天晚上你就不用过来,好好休息一晚上,看胳膊能不能好点。”
    “那胳膊是休息一个晚上能休息过来的嘛!”
    老公抛出第二个雷,但是我已经比较平静了,因为不断提醒自己,他这会消极情绪很严重,我如果还绷不住情绪,两个人势必要大吵。老公愤怒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孩子在你手里跟在我手里完全不一样,我要一横抱他,根本就哄不住。”
    “我知道你哄孩子累了,孩子还这么哭闹,感觉很挫败,很难受。但是我丝毫没有指责你的意思,一进来我没有说你哪里不对吧,我都是说我来哄,你去休息。有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也会影响到孩子,所以我们尽量情绪平和地去哄孩子。”我尽量看见他的情绪,同时陈述事实。
    “我怎么情绪不好了。他一醒了就哇哇大哭,根本哄不住,你一进来搞不清状况就说我,还说什么看不清孩子在哪,简直就是放屁!”老公狠狠地撂下这两句话出去了。
    我抱孩子坐在床头,心里特别堵得慌,尝试大口大口喘气来调整情绪,边喘气边觉得特别心酸,眼泪情不自禁流了下来。当时特别想抱着孩子去书房找老公理论,即使说不过他,但是好歹也能让自己不那么难受。
    忍了忍,哄孩子要紧吧,强打起精神全心全意地哄老二。十几分钟后老二睡了,我坐在床头,突然发现对老公的怨气全都消散了。我一下子笑了,那种由衷地发自内心地笑,“刚才那么难受的情绪下都没有找老公理论,因为知道两个人在气头上,很容易把吵架扩大化。现在我情绪下来了,不那么难受了。好像历练了一番一样,老公的话也伤害不到我,我始终在调整自己,修炼自己不被他人伤害的能力!”
    外界总有很多不如意,如果我们不保护自己,总是被外界的很多伤害所牵绊,那我们也一样会受伤害。有些朋友和我说,小时候妈妈怎么打她,让她一想起就很难受,我和她说,如果你不放下妈妈对你的这些伤害,你就会一直难受下去。有的朋友说月子里和婆婆闹得很不愉快,月子仇要记一辈子,我会劝她,何必呢,路要往前走,人要往前看,何苦用那些矛盾来折磨自己。我们有不受他人伤害的能力,要改变他人很难,只有不断地调整自己,对外界的伤害说不,才能真正地活得舒坦一些。
    我能不受老公伤害,不在意他说的那些话,是因为我理解他,我知道他不是故意要那么说,他只是不知道怎么说会更好,而在情绪起来时任由本能支配,这可能就是佛家讲的“因为理解,所以慈悲!”虽然我还到不了那个境界,但是对他人慈悲,也就是放过自己。
    我理解老公的什么呢?首先,他很少看见并正视自己的情绪。因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养育者很少看到并安抚他的情绪,所以他没有形成时刻正视自己情绪的能力。当他哄孩子心烦,烦躁情绪很严重时,在他头脑中没有办法居高临下地看到自己的情绪。
    其次,老公没有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很多人一有了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会选择把自己的情绪外移,通过抱怨、指责、批评他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这种把情绪外移的方式能减轻自身的很多压力。但是他人感受到了抱怨、指责、批评后,也会本能地对抗,于是两个人就不是交流情绪,而是互相指责。我们一方面要练就自己的眼力,通过他人抱怨、指责、批评这些富有攻击性的外衣,看到他内在的情绪需求。
    另一方面,尽量告诉对方,有情绪了请明确地表达出来。虽然在我们这个社会,特别讲究克己守礼,作为男人,更是从小就被灌输表达情绪是很羞耻的,你看看有多少家长会骂孩子,“哭什么哭,男孩子哭哭啼啼像什么样”,但是为了和他人更好地沟通,我们真的要学着去明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否则那种扭曲的表达方式特别容易引发矛盾。如果老公在我进来就说,“孩子一直哇哇大哭,我哄不了,这种感觉真挫败,我这会儿很心烦。”那么,他的消极情绪就有通道表达出来,并且能够得到理解和安抚。
    老公要学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正视自己的情绪,并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也是我以及很多人需要去学习的。
    最近在学的元认知心理课程里,讲到要用四大动机去调整自己的很多认知,认知高了很多烦恼就不成烦恼,问题也不再是问题。这段时间都在实践,今天就用四大动机思考为什么要守住自己的边界,时刻思考并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有这样一个思考,也是因为同时在听李松蔚老师讲的亲密关系的课程。把两个课程同时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
    一、认知动机
    每个人都有他的需求和主张,我们在沟通交流时,如果能始终守住自己的边界,不侵犯他人的边界,并关注和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就能和他人更和谐相处。
    二、提升动机
    如果时常守住自己的边界,关注自己的需求,就能提高自己内观的能力,让自己的各种需求和各种生命能量能得到很好地满足。
    三、附属动机
    关注并表达自己的需求,能让他人感到你始终守在自己的边界里,没有侵犯到他人的边界,他人不会感到被冒犯,就会想办法去满足你的需求,接下来两个人沟通就会更好。
    四、焦虑动机
    如果不时刻关注自己的需求,不正向表达出这种需求。就会总是以抱怨、批评、指责他人的方式去隐晦地表达自身需求。而抱怨、批评、指责特别容易激发矛盾,使沟通失败。
    事例反思:昨天老公送公婆回县里,我一个人在家带孩子很累,到了下午五点多他还没有往回走,我给他打电话,当时是这样说的。“你还没走呢?我觉得自己已经够让步了,你说要送爸妈回去,我觉得送就送吧。你说吃完饭就往回赶,我也等着。可是后来你又说要去挖野菜,说七八点就到家,这会你还没走呢!”
    老公一听我这么说,本来准备吃完晚饭回来的,赶紧就往回赶了。到了七点来钟,我又给他打电话,问还有多久回来,老公说大概八点多回来。
    我又没好气地说,“八点多是多少,八点半也是八点多,八点五十也是八点多。”
    老公也生气了,“八点多就八点多一点,能是八点半和八点五十吗?挂了!”
    从昨天我们的沟通来看,两次效果都不太好并且两个人都不愉快。原因就是我侵犯了他人的边界,并没有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果在这两次沟通中,我始终不侵犯老公的边界,不指责他的行为,并明确表达希望他快点回来的意愿,沟通效果会好很多。
    所以,以后遇到事情,可以有三步来实践守住边界并表达自己的需求。
    一、思考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昨天我的需求就是希望老公能早点回来,我一个人在家带一个多月点的小孩,身体很疲惫,心里会烦躁,希望有一个人能分担。内心其实是希望他不去送公婆的,他去送了公婆又希望他马上就能往回返,他说七八点到家就希望他能早点到家。我的需求其实很简单,我就希望他早点回来,替我分担。
    二、守住自己的边界,不要侵犯别人的边界。
    老公送公婆回去,我没有异议,没有侵犯他的边界。但是后来老公说还要挖完野菜才能回来,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的边界已经被冒犯了,但还是假装大度地说,去吧好不容易回去一趟,这就是没有守住自己的边界。
    后来指责老公走得晚,指责老公说话不明确(八点多,没有给我确切的时间),都是侵犯了老公的边界。这当然会让老公也感到很不舒服,进而反抗。
    三、守住边界并表达需求
    如果始终秉持这个原则,第一次沟通我就可以这样表达,“老公,你坚持要送公婆回去时,我就已经有些不舒服了,但是考虑到你特别孝顺,我也不好坚持什么。我满心期待着你送完他们马上就能翻回来,可是你又告诉我说挖完野菜七八点才回来,我带孩子很累,一听到你这么一说更是心烦。我只是希望你能早点回来,帮我分担。”
    第二次沟通我就可以这样说,“我特别希望你们早点回来,因此想知道确切的回来的时间。所以你说八点多一点,我觉得很没有安全感。”
    始终明确“我”想要什么,“我”需要什么,在自己的边界里表达自己的需求。
    用四大动机分析为什么要积极主动刷牙、洗脸,给孩子补充知识。
    大儿今年六岁,我细致地教过他如何刷牙、洗脸。但是他在这件事情上不积极、主动,有时我叫他他也不愿意去,很多时候我得牵着他的手去,即使牵着他也不愿意去。学了陈老师讲的用四大动机调整认知,我试着用四大动机帮孩子分析为什么要积极主动刷牙、洗脸,给孩子补充这方面的知识。
    一、认知动机
    1.刷牙、洗脸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妈妈来帮忙。你能自己做很多事情,自己洗袜子,自己洗碗,自己穿衣,自己叠衣服。你是一个对自己的事情很负责任的孩子,所以,你肯定也愿意自己主动去刷牙洗脸。
    2.主动刷牙才能保护好牙齿。我们每天要吃很多的食物和东西,食物残渣会附着在牙齿上,产生细菌,侵蚀我们的牙齿。我们好好刷牙,把细菌刷走,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牙齿。牙齿保护得好了,我们才能更好地吃东西,吃起东西来也能更香。
    二、提升动机
    1.我们现在把自己的小乳牙保护好,以后的恒牙才会更健康,牙齿更健康了,我们就能吃下更好、更美味的食物,对我们的身体很有好处。
    2.我们每天坚持自己刷牙、洗脸,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爱惜自己的身体,身体才能越来越好。
    3.我们每天都坚持自己刷牙、洗脸,自己做事情的能力越来越强了,我慢慢就能成为一个自理能力越来越强的孩子。
    4.我能坚持天天自己刷牙洗脸,我是一个很能坚持的孩子,有了这种坚持,我能做成很多事情。
    三、附属动机
    我坚持天天积极、主动刷牙,牙齿就能白白的、亮亮的。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都会说,“看赵佑安的牙齿保护得多好,白白的,亮亮的,很健康。他在家一定积极主动地刷牙,我们要向他学习,做一个爱刷牙的好孩子!”
    四、焦虑动机
    你要是不自己积极主动刷牙,爸爸妈妈有时很忙,顾不上你。时间长了,牙齿上的细菌就会越来越多,细菌会咬烂你的牙齿,让你很痛很痛,就像书里讲到的那个小朋友一样,到时候你也吃不了饭和好吃的东西了。
    反思:我以前让孩子做一件事情,很少用前面的三大动机,即认知动机、提升动机和附属动机。孩子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也不知道他做这件事情到底对自己哪里有益,所以导致孩子在做一件事时动机不足,自然不愿意积极、主动去做。
    相反,我采用的更多的是焦虑动机,经常拿不做一件事就会怎么怎么样,来“威胁”孩子,给他制造焦虑。例如,“你不刷牙就不能吃饭哈,那么多好吃的你也吃不到。”“你不刷牙,牙齿就会烂掉,到时候我就带你去医院打针、吃药。”这就导致一些情况:有时候孩子宁愿不吃饭、不吃好吃的,也不愿意刷牙;他还没体会过牙齿烂掉,去看医生的经历,所以这种焦虑对他影响也不大。
    学了四大动机才明白,想要调动孩子做一件事情的动机,尽量采用前三大动机,减少使用“焦虑动机”,这也符合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同时,多强调前三大动机,少强调焦虑动机,也是对孩子多进行正向强化,少进行负向强化,效果自然会不一样。
    傍晚跑步回来,大儿给我开了门,却见他一脸泪水,有点恐惧地看着我。我赶紧脱下鞋,抱着他安抚了一会儿,询问原委。
    “妈妈,那个东西坏了。”大儿哭着说。
    “什么东西坏了?你带妈妈去看看。”
    大儿把我引到沙发那边,指着沙发上的纪念品。原来是一个学生送给我的一个迪拜塔的纪念品,这个纪念品是前几年他去迪拜玩买的。在大儿玩之前我就告诉他,这是大哥哥送给妈妈的珍贵礼物,要玩可以,但是一定要注意。
    大儿把高塔旁边的小塔掰坏了,弄掉下来了,怪不得吓得一直哭,见了我也不敢抬头看我。我内心马上提醒自己,这个时候更不能生气发火,于是抱着他,柔声说,“你这会肯定很害怕对吗?因为你玩妈妈的纪念品,妈妈跟你说那是哥哥送给我的珍贵礼物,你把旁边的小塔掰坏了,害怕妈妈会骂你,甚至打你,是不是?”
    大儿点点头,泪水再一次涌出来。
    “你掰坏了小塔,哭着跟妈妈说,证明你自己也知道错了,妈妈这次不怪你。知错能改是好孩子,你再玩时就要小心了。现在我们能为小塔做点什么?”
    大儿听我这么说,终于擦干了眼泪,努力地想自己能做点什么补救措施,“我可以叫爸爸用那个热的胶给它粘回去。”
    “好孩子,你真会想办法,等爸爸回来你就和爸爸说。”
    最近在听得课程强调家长解决孩子问题的几大流程。第一步是科学诊断,大儿犯的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遵循抓大放小的原则。第二步,搞定自己,先让自己情绪平和,认知不断得到提高。第三步,备课找知识,调认知。这一步包括搞定孩子的情绪,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本身。这里我进行了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先看见并安抚孩子的情绪。第四步情感组织者。从塑造大儿勇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不怕犯错,错误是学习的机会这些角度去设计情感组织者。第五步,给适应性的程序。就是通过这件事,教会孩子下次再遇到同样的事情,可以怎么做。第六步,重复加积极评价。
    整个事件的处理,我在前三步做得还可以,但是从第四步到第六步还需要改进。第四步可以这样改进,让孩子过去的良好行为作为情感,推动他这次的改进,和孩子说,“你把小塔掰断了,能第一时间告诉妈妈,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妈妈很喜欢你这种勇敢。你还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好孩子,你看以前你对妈妈发脾气了你就跟妈妈道歉,好好跟妈妈说话。”
    第五步,可以这样和孩子说,“以后自己做错事情了,不要害怕。第一步勇于认错,勇敢地和爸爸妈妈承认错误,勇于认错的孩子特别棒。第二步积极补救,好好想一想我们能做点什么,来弥补自己的过错。这次你能想到用热熔胶给他粘上,就是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第三步知错能改,下次妈妈说珍贵的礼物时你就不能拿出来玩,玩其他玩具时也尽量小心,不要弄坏。”
    第六步,可以把第四步和第五步多给孩子重复几遍,以后一遇到机会孩子做到了就可以对孩子积极评价,表扬他勇于认错,积极补救,知错能改!
    把孩子的问题还给孩子
    晚上花了将近一个来小时继续看《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第六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还能怎么做?》这一章花费的时间很长,是因为边读边不断地在联想,联想到近期听李松蔚老师讲亲密关系里的“边界问题”,有了下面的思考。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8-12岁的孩子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与同伴之间,与家长之间和与老师之间的问题。如何面对这些问题,以及利用这些问题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是这一章在阐述的主要内容。
    父母们如何面对孩子的各类问题?估计大多数父母一遇到孩子的问题,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好麻烦,怎么又有事,就不能让我消停点。于是父母们为了赶紧解决问题,就会采取“权威法、解释法、建议法”,父母主动地帮助孩子以便更快地消除问题。
    父母为什么会有以上的想法以及做法?原因就在于父母认为这些问题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所以他们想要快速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把问题的边界弄混了,把原本属于孩子的问题归属于自己身上,于是就替孩子着急,替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例如,孩子的书包很乱,这原本是孩子自身的问题,但是父母把这个问题归属于自己,就会不停地催促孩子收拾书包。孩子在学校和朋友闹别扭,这原本也是孩子自身的问题,父母同样把问题归属于自己,就会迫不及待地给孩子提供各种方法和朋友和好。
    父母把原本属于孩子的问题归属于自己身上,所采用的“权威法、解释法、建议法”,都只是父母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剥夺了孩子思考的主动权。这些方法对于发展孩子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真正的帮助。
    如果我们让问题归属于它原来的主人,很多问题和矛盾是不是就能很好地解决?孩子的书包很乱,这是孩子自己的问题,父母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孩子在学校和朋友闹别扭了,这也是孩子自己的问题,父母同样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和朋友的矛盾。
    当我们不把孩子的问题抢过来,“占为己有”,而是让孩子的问题回到孩子自己身上,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孩子就成了问题的主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孩子自我力量的证明,自信的来源和价值感的体现。
    抱怨、愤怒、指责、委屈、伤心等负面情绪的的背后,都有一份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我们要善于通过这些外在的负面情绪,去看清自己以及他人真正的心理需求。
    当我带孩子特别累想抱怨爱人的时候,我识别到抱怨的背后,其实是我想要被认可、委屈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当孩子特别愤怒地说,“妈妈,我再也不和你玩了”时,其实是孩子渴望被理解,被安慰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当爱人指责我总是对他做菜指手画脚时,其实是爱人想被信任、被认可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如果我们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看到负面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尝试去满足自己自己他人的心理需求,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就会少很多。
    知道上面的这个原理后,在日常生活中我不断地锻炼识别自己情绪,并表达内心情感需求的能力。同时摒弃我们所熟悉的通过抱怨、指责、愤怒等负面情绪去曲折地表达需求的方式。
    出月子那天,下午去图书馆看了会书,然后去幼儿园接老大。回到家,老公在哄老二,看到我,开玩笑地说,“玩嗨了吧?”这句话让人听着特别不舒服,我表达了自己的不舒服,老公随即反问,“我这样问不对吗?难道我应该说你玩得不好?”按照往常我肯定会不加思索地指责他,“你这个人怎么这么说话?非黑即白!”但是我知道我想指责的背后,有我自己未被老公理解和满足的心理需求。
    晚上孩子们都睡了,我俩躺在床上聊天,我又捡起那个话题聊,“你知道吗,老公。晚上你说的那句玩嗨了吧,我听着很不舒服。虽然知道你是在关心我。但这句话让我听着好像我就是特意出去嗨,我听出了嘲讽的感觉,虽然你没有嘲讽的意思。我为什么出去,是因为憋了一个月,带孩子很累很心烦,我不过是想出去让自己的情绪得到一些排解,人稍微放松点。你哪怕这样说,老婆,回来轻松点没?这样会让我觉得我带孩子的辛苦被看到了,被理解被安慰了,我也会好受很多!”
    我一口气说完这些话,老公没有反驳,也没有指责。识别自己的心理需求,并直接表达出来,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吵。
    一、与他人沟通方面
    1.昨天发自内心地发生称赞了公公。
    公婆做完核酸后,又下去给我排队,等排到我时,才让我带着老大下去做,不一会儿就做完了,我后面还有长长的队伍。回到家,我由衷地大声对婆婆说,“幸亏爸给我们去提前排队,我们才能做得那么快!”肯定公公为我们的付出,让他体会到被认可、会尊重。
    2.我在和老公沟通时,及时识别自己抱怨情绪下的心理需求。
    昨天晚上两点多老二醒来,哇哇大哭,不肯吃奶。我很累,不想再弄,心理又有点抱怨老公怎么还不过来,他就不能像我一样定好闹钟,到点就过来嘛。后来我想通了,老公每次都等我打电话叫过来,有他的合理性,因为孩子作息时间不定,如果每次都按点过来可能赶不上我需要帮助,而我需要帮助就给他打电话,这样能及时帮到我。
    我马上识别到自己抱怨情绪背后是我想被理解、被重视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想要这种需求被满足,很简单,我就去直接表达。于是我马上给老公打电话,让他过来弄孩子,我去睡几个小时。
    老公过来调好奶后递给我,我心中有不高兴,心想:不应该是你把孩子接过去嘛。马上也想通了,老公肯定是看孩子哭得厉害,给我奶瓶能更快地喂孩子。这样想过后,我马上就拿起奶瓶喂孩子,但孩子还是哭闹,老公立马把孩子接过去哄着。老公的行为,证明我的想法是正确的。
    把孩子给老公后,我马上利索地拿上手机去书房睡了。不指导、不指责老公带孩子,相信他肯定能把孩子带好,我只管安心睡觉就行。而不是像前几次躺在旁边,自己累得要死,看老公没按照我的习惯带孩子还要去指责,弄得两个人都不高兴。
    二、自我价值感方面:我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上午让婆婆哄睡孩子,一个多小时后我进去,看到婆婆还抱着睡着孩子,我让她放下来,没一会儿孩子又醒了,我哄了好久没哄回去。心理不由得起了抱怨婆婆的念头,觉得肯定是她前期没做好,导致孩子接觉很难,睡不了长觉。有了这个想法后,我马上觉察,事实不一定是我想得那样,孩子有的时候就不按我们的想法来,婆婆已经很努力地在哄睡孩子了。我如果还纠结她刚刚的哄睡,就会一直停留在刚才的事情上,让自己的情绪一直因为刚才的事情而存在。
    所以我马上放下内心那个抱怨婆婆的想法,专注在当下哄睡孩子,能哄回去就哄回去,哄不回去就不哄了,有这么多人带孩子,我担心什么。这么想时,心理好轻松,也没有了对婆婆的抱怨情绪。
    一、与他人沟通方面
    1.昨天发自内心地发生称赞了公公。
    公婆做完核酸后,又下去给我排队,等排到我时,才让我带着老大下去做,不一会儿就做完了,我后面还有长长的队伍。回到家,我由衷地大声对婆婆说,“幸亏爸给我们去提前排队,我们才能做得那么快!”肯定公公为我们的付出,让他体会到被认可、会尊重。
    2.我在和老公沟通时,及时识别自己抱怨情绪下的心理需求。
    昨天晚上两点多老二醒来,哇哇大哭,不肯吃奶。我很累,不想再弄,心理又有点抱怨老公怎么还不过来,他就不能像我一样定好闹钟,到点就过来嘛。后来我想通了,老公每次都等我打电话叫过来,有他的合理性,因为孩子作息时间不定,如果每次都按点过来可能赶不上我需要帮助,而我需要帮助就给他打电话,这样能及时帮到我。
    我马上识别到自己抱怨情绪背后是我想被理解、被重视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想要这种需求被满足,很简单,我就去直接表达。于是我马上给老公打电话,让他过来弄孩子,我去睡几个小时。
    老公过来调好奶后递给我,我心中有不高兴,心想:不应该是你把孩子接过去嘛。马上也想通了,老公肯定是看孩子哭得厉害,给我奶瓶能更快地喂孩子。这样想过后,我马上就拿起奶瓶喂孩子,但孩子还是哭闹,老公立马把孩子接过去哄着。老公的行为,证明我的想法是正确的。
    把孩子给老公后,我马上利索地拿上手机去书房睡了。不指导、不指责老公带孩子,相信他肯定能把孩子带好,我只管安心睡觉就行。而不是像前几次躺在旁边,自己累得要死,看老公没按照我的习惯带孩子还要去指责,弄得两个人都不高兴。
    二、自我价值感方面:我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上午让婆婆哄睡孩子,一个多小时后我进去,看到婆婆还抱着睡着孩子,我让她放下来,没一会儿孩子又醒了,我哄了好久没哄回去。心理不由得起了抱怨婆婆的念头,觉得肯定是她前期没做好,导致孩子接觉很难,睡不了长觉。有了这个想法后,我马上觉察,事实不一定是我想得那样,孩子有的时候就不按我们的想法来,婆婆已经很努力地在哄睡孩子了。我如果还纠结她刚刚的哄睡,就会一直停留在刚才的事情上,让自己的情绪一直因为刚才的事情而存在。
    所以我马上放下内心那个抱怨婆婆的想法,专注在当下哄睡孩子,能哄回去就哄回去,哄不回去就不哄了,有这么多人带孩子,我担心什么。这么想时,心理好轻松,也没有了对婆婆的抱怨情绪。
    公婆经常为大儿做很多事情,我培养孩子做家务,洗袜子、洗碗等事,婆婆只要看到就抢过去做了。明面上说了几次,效果不是很好,于是想到了用四大动机来调整婆婆的认知,毕竟很多老人真的不知道做家务、爱劳动对一个孩子有这么多好处,只是凭借本能地对晚辈的爱,抢着帮孩子做事情。
    一、认知动机
    1.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是人的本能,只有爱劳动、勤劳,才能一点一点地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婆婆一直以来特别勤劳,十多年勤劳地开饼店,才能把两个孩子都培养成大学生,也让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公公也特别勤劳,种地、做围栏,在矿上工作了十多年,一直辛勤地为这个家操劳着。
    现在即使他们都退休了,也一直辛勤地给我们带孩子,做家务,操心很多事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才能轻松很多,去做更多的事情。
    2.孩子爱劳动的品质需要刻意培养
    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逸恶劳的,孩子更是这样,孩子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是需要刻意培养的。如果我们总是去替孩子做事情,剥夺了他劳动的机会,就没有办法培养他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所以,要积极鼓励孩子多劳动、勤劳动,养成爱劳动的优秀习惯。
    二、提升动机
    1.孩子多劳动可以使他的身体更加健康。
    劳动能使孩子的身体得到更多的锻炼,身体锻炼得多,也就越健康。
    2.劳动能让孩子更加心灵手巧。
    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推动他得不断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例如,大儿在洗碗时学会了怎样更好地拿住碗,在洗袜子的过程中知道怎么搓能搓得更干净。
    3.劳动能让孩子养成踏实、稳重的性格。
    很多劳动需要孩子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去完成,所以经常劳动的孩子能养成踏实、稳重的性格。
    4.劳动能让孩子练就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品质。在劳动的过程中,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他得寻找方法,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品质慢慢就培养起来了。
    5.多做劳动能让一个孩子的学业更优秀。
    孩子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认真仔细、踏实肯干、迎难而上、有责任心等各种品质,这些品质能帮助他在学业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6.劳动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很多父母疼爱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做家务、多劳动,父母辛辛苦苦为孩子做好一切,让孩子以为父母做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当父母不为他做时,他反而会有怨言。而让一个孩子从小多做家务、爱劳动,他才能体会到父母工作养家的辛苦,才能通过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庭责任,增强自己的家庭责任感。
    7.孩子爱劳动能让亲子关系更亲密。
    父母在指导孩子如何劳动的过程中,或者在和孩子一起劳动的过程中,要不断和孩子交流、沟通,增加了亲子交流机会,有利于培养良好亲子关系。
    8.爱劳动能让孩子以后的家庭更幸福。
    孩子早晚要离开父母,拥有自己的家庭。爱劳动的孩子以后能体贴伴侣的辛苦,多为家庭分担家务,这样家庭会更幸福。
    9.爱劳动能让一个孩子在集体中更受欢迎,人际关系更好,更可能得到重用。
    从小在家爱做家务,爱劳动,以后到了学校和单位也会爱劳动。这种爱劳动的优秀品质,能让集体中的其他人更喜欢和孩子相处,更愿意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做。
    三、附属动机
    1.爱劳动、勤劳的孩子更可能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我们勤勤恳恳、辛勤地工作,孩子从小爱劳动,获得了辛勤劳动的优秀品质,以后才可能为他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
    2.每个用人单位都喜欢踏实肯干、勤劳的员工,爱劳动、勤劳的孩子竞聘工作中更占优势。
    3.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寻找到一个踏踏实实、安安稳稳好好过日子的伴侣。而爱劳动、勤劳的孩子就特别踏实,在婚恋市场上也会更受欢迎。
    4.我们老年带孙子,孩子会承担更多,我们晚年会更轻松。
    四、焦虑动机
    1.孩子不爱劳动,他的身体得不到各种锻炼,可能身体状况会不太好。
    2.孩子不爱劳动,各种优秀的品质得不到培养,他的学业成绩也会受影响。
    3.孩子不爱劳动,以后成家了可能经常会因为家务争吵,家庭矛盾增多。
    从这四大动机写完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再抽空把这些认知一点一点地说给婆婆听,希望能改变她对于这件事的认知。
    案例呈现:妈妈在和其他人交谈时,孩子也想和妈妈说话,妈妈可以怎么说?
    (一)传统管教方式:解释法、建议法、权威法,这些管教方式都是管教者在替孩子思考,剥夺了孩子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快速提高。
    1.解释法:现在妈妈在和阿姨说话,没办法和你说话。
    2.建议法:你可以一会儿找妈妈说话,或者自己先玩会玩具。
    3.权威法:你先上一边去,没看到我和阿姨在说话嘛!
    (二)“我能解决问题”的管教方式,旨在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感受,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办法,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是上面的案例,妈妈可以这样引导孩子。
    妈妈:我能同时和阿姨还有你说话吗?
    孩子:不能。
    妈妈:那你看到我在和阿姨说话,还在我旁边说话,你知道我什么感受吗?
    孩子:不高兴。
    妈妈:如果你也想和妈妈说话,你可以怎么做?
    孩子:我不知道。
    妈妈:你想一想,如果你这个时候也想和妈妈说话,你可以怎么做?
    孩子:我可以去亲亲弟弟,跟他玩一会儿。
    妈妈:你很不错,你已经想出一个办法了。你还能想出别的办法吗?
    孩子:我还可以跟小姐姐说话,让小姐姐陪我玩。
    妈妈:这个办法和上面的办法一样,都是找个人来陪你玩。你还有其他办法吗?
    孩子:我可以等你和阿姨说完话,再找你说话。
    妈妈:这也是一个办法,还有办法吗?
    孩子:我还可以自己先去玩会,或者先去看会书。
    妈妈:好孩子,你已经想出三种办法了,你真会思考,现在妈妈在和阿姨聊天,你可以去做什么?
    孩子:妈妈,我先去玩会火车。
    如何改变大儿喜欢用手抓饭菜的习惯
    案例呈现:大儿吃饭时总喜欢用手去抓饭菜,搞得手上油乎乎的,没事还喜欢用油乎乎的手来摸我的脸。
    (一)传统唠叨权威法
    很多次吃饭,因为这个用手抓饭菜,我就要唠叨他好多遍,但是效果并不好,吃着吃着大儿又两手的油腻。
    (二)“我能解决问题”管教方式
    我试着用“我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去引导他。
    “妈妈看到你用手抓饭菜会是什么心情?”
    “不开心,生气。”
    “你知道妈妈为什么会生气吗?”
    “因为那样手会很脏,而且摸你的脸你很不舒服。”
    “对,我生气之后就会说你,你又是什么心情?”
    “我也不开心。”
    “那你能不能在吃饭时想到一个让我们俩都不生气的办法?”
    “我不知道呀。”
    “既然因为你用手抓饭菜,我们两个都不开心,你能不能想到一个让我们俩都不生气的办法?”
    “妈妈,我可以用勺子舀,不用手抓。”
    “这是个好办法,你试一试吧。”
    (三)跟自己竞赛法
    又一日,我跟孩子商量,他每顿饭有五次用手抓饭菜的机会,如果这五次机会都没有用掉,妈妈就好好夸夸他。孩子每一次抓,我就给他倒数,“你还有三次机会……就剩两次机会了,可要珍惜呀,争取让妈妈好好夸夸你。”这一顿饭,他用手抓饭菜四次,我好好夸了他。下一顿饭,孩子只抓了两次,我又夸他。以后的连续几顿饭,我都不断在引导他越来越少地用手抓饭菜。
    我是这样给他积极评价和品质塑造,“儿子,你之前一顿饭要用手抓饭菜好多次,但是自从妈妈说你有五次机会后,第一次你抓了四次,第二次你只抓了两次,你的进步真的很大,你肯定很努力地在告诉自己不要去抓。你能忍住自己不去抓饭菜,真的很有自制力,妈妈有的时候都做不到像你这样有自制力,你真是好样的!”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事例,但是我们能从中看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来。第一种方法为什么不管用?因为传统的唠叨权威法,让孩子在沟通中体会到更多的是价值贬损,因而他不愿意去改变。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激励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行为的改善,这种沟通加强了孩子的自我价值,因此孩子愿意去改变。
    萨提亚在《与人联结》中提到我们与他人联结时,保持自我价值,并加强他人的自我价值,这样彼此才能建立起良好的联结。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尤其要注意这个原则,因为父母与孩子存在能力上的悬殊,孩子很容易在沟通中感到价值贬损,从而拒绝合作。
    我如何培养两个孩子的感情
    吃完晚饭,我抱着弟弟坐在沙发上,大儿跟我们一起玩。
    “弟弟,你喜欢我亲你不?”大儿亲完弟弟的小脸问。
    “你看,弟弟可喜欢你亲他了,弟弟想,哥哥可真疼我,天天亲我。”我马上替弟弟表达对哥哥亲近的喜爱。
    过了一会儿,我想让大儿收拾东西,于是故意对小儿说,“弟弟你看着哈,你看哥哥是多么利索收拾玩具的,哥哥要把警察小偷的玩具马上收拾起来,他说做就做,行动力真强,我们给他点赞!”我边说着边把小儿大拇指掰成点赞的样子。
    大儿听到我这么说,立马快速地把警察小偷的玩具收拾起来。看到大儿的行动,我马上又借小儿夸奖大儿,“哥哥,哥哥,你真棒,我可要向你学习。你说做就做,行动力真强,给你点赞!”然后又如法炮制,借弟弟给哥哥“点赞”,鼓励哥哥收拾好了他的小车和书,把弟弟的玩具放回去,给弟弟拿来指甲剪。
    “哥哥,哥哥,你肯定愿意给弟弟读读儿歌,那首兔来了,狼来了的儿歌是怎么读来着?”我故意假装不懂问大儿。大儿马上颇有兴致地给弟弟读了好几遍,还在旁边美美地给弟弟跳起了舞。
    大儿跳完,我又借小儿的口夸弟弟,“哥哥,哥哥,你读得真好,跳的舞也很好看。你真有大哥的样子,愿意为弟弟做很多事情,你为妈妈减轻了很多负担。”
    这是今天晚上用二十分钟去“刻意训练”的,这些招既能激励大儿去完成他自己的事情,又能慢慢培养起他作为老大的责任感,还能让老二也慢慢以哥哥为榜样,真是一石三鸟呀,目前用起来是真香,哈哈。
    为什么这些招很香,因为背后有一些基本的心理学规律,搞清楚了措施背后的基本规律,我们就能根据自己家的情况去调整了。第一个心理学规律,为大儿塑造更好的自我形象,“你肯定愿意给弟弟做什么,你真有大哥的样子,你肯定很疼弟弟,你行动力真强,你真有自制力……”这些话就是在不断地为大儿塑造更好的自我。每个孩子都有着蓬勃的向上向善的生命力,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激发这种生命力。第二个心理学规律,就是为一个孩子指明他能提升自我的方式和途径。例如,我会不断地告诉大儿,东西从哪里拿的就放回哪里去,听到妈妈的指令就马上应答和行动,其实这也就是元认知讲到的程序性的知识。
    很多人都跟我提前打过预防针,说二胎来了,家里会鸡飞狗跳一段时间,尤其是老大会闹各种幺蛾子,来跟老二争宠什么的。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目前来看,兄弟俩相处得真的挺好的。
    尽量用形象表征去和孩子沟通
    心理学上的表征,说简单一点就是表达。形象表征更多的是用生动的图片、画面、具体场景来表达。抽象表征则更多选择抽象的概念、话语、原理来表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家长说了孩子也不听,强调几遍孩子也做不到的情况,其实背后就是家长和孩子没有同步表征,家长更多的是用抽象表征,孩子的大脑更能理解形象表征。
    用昨天我和孩子沟通的一个点来说明,家长和孩子如何同步表征。我在卧室哄小儿睡觉,大儿经常哐就把门打开进来了,几次生气地和他强调“要轻点开门、关门”,但效果并不好。我就从同步表征来分析,我强调的“轻点关门”,这是个抽象的命令,属于抽象表征的范畴,到底什么算是轻点,怎么样关门才能轻点,孩子头脑中没有形象的知识,所以他不理解、做不到轻点开关门。
    后来我就变为大儿能理解的形象表征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我牵着孩子的手,把他带到门边,边操作边告诉他,“我们先用手握住门把手,然后轻轻地、慢慢地打开,等我们出去之后呢,又把门轻轻地、慢慢地关上,这样就叫做轻点关门。”我演示后让孩子在我的语言指导下操作一遍“轻点开关门”,然后让孩子自己边说边演示一遍,最后孩子自己实践“轻点关门”。“轻点开关门”这些动作就属于形象表征,孩子就能很快地学会,家长和孩子才是同步表征,教育才会真正有效果。
    然后我会在语言上给予积极评价和品质塑造,“儿子,妈妈在跟你讲和演示怎么轻点开门时,你眼睛看着妈妈做,耳朵听着妈妈讲,你学得很认真,因为这么认真,所以你学了两遍就学会了。当你能做到在家里这样轻点关门,在学校也轻点关门,去别人家里也轻点关门,你就很有修养,别人就会夸你,这个孩子真是好孩子,这么小就能做得这么好,我们就做那个有修养的好孩子。”
    把孩子的形象表征行为,又上升到抽象表征的品质塑造上去。抽象表征和形象表征相结合,就相当于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位化知识和下位化知识相结合,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相结合。
    大儿终于复课了,在家玩了将近两个星期。昨天晚上好几次问我今天要不要上学,那可怜的小眼神也打动不了我。今天七点来钟我就醒了,收拾自己的东西,骑电动车送他。
    老二上午公婆弄着,图书馆没有开门,我转战到一家比较大的快餐店的二楼。二楼原本生意也不错,但是疫情一来,很多商家就倒闭了,所以很空旷,还有卫生间和喝的热水,工作人员也不会过来说什么,真正学习的好地方。我找到一个僻静的角落,马上打开电脑开始备课,时间很宝贵,如果还拿起手机玩两下,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在心理谴责自己。一个多小时,把一节课的文稿大概都写完了。
    一抬头九点半,起来活动活动,甩甩胳膊动动腿,接下来继续看有关的视频和书。没有备情绪系列的课之前,我总以为要讲一个系列的课难度没有那么大,毕竟经常给来访者讲,给身边求助的朋友讲。但是当要深入思考这一个系列都安排什么内容,前后顺序怎样才合理时,还是感觉到了难度。上一周每天都要花大概三个小时备出一课,好几天熬夜到两三点,总算把大部分都备好了。
    当我们做一件有难度的事情,总是会感受到内心的各种声音:哎呀,太难了,没有思路呀;七八课我什么时候才能弄完;带着孩子精力跟不上,好烦呀;别人的课那么精彩,我怎么才能把课备得更好一点……各种各样的声音不断地阻碍着你去更好地完成这件事。幸亏我不断地用元认知心理学来调整自己的状态,感觉难没有思路时,就挑自己有思路的课先备;感觉任务多时就把期限拉长,每天能备一点是一点;精力跟不上就果断让家人带一会儿孩子;我第一次讲心理方面的课,能备好讲出一个系列就不错了,先完成再完美嘛。正是这些心理调节,让原本定好的任务大体都在按计划推进,心理很开心,对自己很满意。
    前几天刷小视频刷到了很多跳爵士舞的,感觉动作很潇洒,很帅气。同事有教爵士舞的,立马联系她,问问开课情况,今天第一节课,一会儿六点半过去试试。老公以前总说我除了看书写作,没有点其他的爱好,现在好了,我的行动力如此之强,说学马上就要去学,老公还有点不适应呢。对于即将到来的爵士舞学习,我也不太发怵,因为知道所有的能力本质上都是知识,只要我掌握了足够多的知识,就能把一件事做得不错。
    昨天第二次爵士舞课,感觉好多了,很多动作慢慢地就熟悉了。每次开始学前,都要进行各个关节的分解动作教学,然后学一曲舞蹈。这些舞蹈都是各个基本动作的组合,只有把基本动作不断地练熟,才能把舞蹈整体跳下来。所以,跳舞还在于多练基本功,基本功熟练,才能保证整支舞蹈跳得更流利。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同事一直指导我不要太过于纠着某个动作,先能把大方向跟下来,某个动作等时间一长自己就能摸索出来了。这样不纠结了之后,确实好了不少,接下来就是没事在脑海里重复大方向的动作,就像当时考驾照的科目二和科目三一样,想象到每个场景你该做什么,加深肌肉的记忆,实际上就是在给肌肉设计并强化程序。
    一起练跳舞的有一个高高的白白净净的女孩,跳得很不错。我昨天时不时向她请教,她也很乐意教我,一个学得有滋有味,一个教得有模有样。以前一遇到这样的场合,我就会很露怯、很自卑,觉得别人身体条件那么好,跳得也好,与人相处也好,说起话来落落大方的。以至于一到人群中,就觉得自己像只丑小鸭一样,心理就矮了半截。
    现在我可会用心理学调节自己了。和别人相比,我很矮,那也没什么自卑的,我有我的优势,我勤奋好学,头脑中的知识很多。和别人相比,我皮肤很黑,我知道我只是缺少好好化妆的知识,我要是去学,要不了多久也能画好妆。和别人相比,我跳得真难看,那也没事,别人跳得那么好,是因为正确的知识多,并且不断地训练让知识优势兴奋了,我要是那么努力学也能学得不错。
    所以,生活中很多心理的调节靠的是“智力知识观”,知识决定我们智力的高低,只要努力去学知识,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看到、听到公婆说和孩子睡觉有关的话题,都特别容易炸毛,容易起情绪。四大动机认知调整
    一、认知动机
    1.公婆脑海里还是以前原有的那一套和睡眠有关的知识,或者是身边的人告诉他睡眠的知识,或者是带小果的睡眠知识,这些知识支配着他们的不知道到时间哄睡。
    2.上次给婆婆发过科学睡眠的好几篇文章,但文章是文字版,婆婆学习能力有限,不太可能理解得了,理解不了也就吸收不了。
    3.我头脑中有一整套科学睡眠的知识,也在带老大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这套知识。但是婆婆头脑中的知识是碎片化的,我和大磊告诉她的,所以很多在我看来特别理所当然的知识,她可能理解不了。
    4.婆婆已经在努力地听我们说的科学睡眠的知识,也在努力地哄睡孩子。作为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还这么努力去学,真的挺不容易的。
    5.给公婆提意见真的不宜有情绪时提,也不宜有情绪时给她补知识。当我有情绪时,他们也会有情绪,他们的理智就被情绪战胜了,也就听不进去意见或知识了。
    二、提升动机
    1.我能做到不轻易因为哄睡的事情指责公婆,就锻炼了自己理解他人,宽容他人的大度性格。
    2.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表现发泄在外人身上,就锻炼了自己觉察情绪、控制情绪的能力。
    3.我不因为公婆哄睡的事情迁怒于老公,就锻炼了自己冷静处理情绪,不迁怒于人的优秀性格。
    4.我能接受公婆不一样的哄睡模式,就提高了自己对和而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三、附属动机
    1.我不轻易因为哄睡的事情生气,大磊就不会因为这件事承受过多的压力,他也就不会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2.我不纠结哄睡这件事,被外人看到,就会表扬我不计较,宽容大度的性格。
    四、焦虑动机
    1.我一指责公婆,公婆肯定会心情不太好,对我也有怨言,觉得我这个人难相处。
    2.我指责多了,大磊也不开心,两个人也有争吵,很烦人。
    3.我自己老因为这事生气,对自己身体和情绪管理都不好。
    新程序
    每当它出现时,我都告诉自己不要着急,不要生气,深深地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公婆已经很努力在哄睡了,他们不是没有哄睡,而是缺乏科学睡眠的知识,再加上哄睡经验不足。他们也很累,而且他们是老年人,体力更是跟不上我和老公。”想到这,我面带微笑走进去,说“爸妈,我来吧,你们带一上午了,辛苦了。”然后问吃奶的事情,接着平静地哄睡孩子。每次放我这样做到了,就大声地夸奖自己,“你真是好样的,你不去计较生活中的小事,你不挑剔公婆哄睡,你能保持情绪的冷静,你修炼了自己克制情绪、宽容大度、理解他人的好性格,真为你感到高兴,继续努力,你会做得越来越好!”
    刚才等着接孩子期间,把这套程序在头脑中运行了三次,感觉很棒,从自己开刀才真的是改变的根源!
    下午四点出去跑步,大儿要跟着一块去。我和他商量,如果要去就要一直跟着,跑到山洞那里再跑回来,这中间可能会很累,也要坚持下去,否则我就不能带他去,大儿点点头同意了。
    天气有点热,跑了没一会儿,他就开始头冒汗,叫唤跑不动。我不断地给他定小目标,“儿子,看到前面的路灯杆子没有,我们先加油跑到那里,坚持住!”小儿一看,前面的杆子没有多远,加快脚步超过了我。到了杆子那我和他击掌庆贺,再给他定下一个杆子,下一个杆子……带着他跑到一个又一个的小杆子旁,实现一个又一个小小的目标,不知不觉中大目标就完成了。
    从小事情上获得成功体验,把预期成功的心态给孩子慢慢培养起来。跑步是这样,学习是这样,跳舞也是这样,生活中各种小事上都可以有意识地去培养。
    这个小熊是拼装成的,时间长了经常站不稳,大儿因为这生了好几回气,后来直接气得把小熊摔在地上,我没管他,过了一会儿,他又自己捡起地上的零件,重新拼上,尝试让它站好。
    睡前读书完成后,我看大儿情绪不错,于是和它讨论这件事,用的还是“我能解决问题”的方式。
    “你看到小熊怎么也站不住什么感受?”
    “我很生气!”
    “你很生气得把小熊摔在地上,你觉得这是一个让它能站起来的好办法吗?”
    “不是一个好办法。”
    “为什么不是一个好办法?”
    “因为把它摔了它也站不住。”
    “对,摔在地上还可能发生什么事?”
    “可能会把它摔坏了。”
    “还可能发生什么?”
    “还可能找不到了。”
    “既然摔在地上不是好方法,下次你再玩时,小熊还是站不住,你会想什么好办法?”
    “我可以把小熊往后立一些,让它站稳。”
    “这是一个办法,你还有其他办法吗?”
    “我还可以把它放回去,先不玩它了。”
    “好的,你想到了两种方法。”
    按照以前的沟通方式,我可能会反复和孩子强调生气了不要摔东西,摔了东西也解决不了问题,以后小熊要立不住你可以怎么做。但这都是我的思考,孩子基本没有参与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用“我能解决问题”的沟通方法,家长只要问几个问题,孩子自己就能主动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感情生活 最新文章
35岁女人无处安放的情绪
我总觉得男人蠢,我是不会和他结婚的
婚姻感情好不好,看看就知晓
人不求人一般大,此生立志要做一个半点“眼
有一种情谊是我只想成为你最信任的朋友
内心煎熬,需要倾诉
男友很看中我的工作,非得有编制才行,大龄
姐妹们帮我看看,42岁,离婚2年,财务半自由
用心做两个月饭。。。。。。。。。
八年抗战般的相亲经历之后,三部曲的第三部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2-07 15:15:54  更:2022-06-06 18:24:08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