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感情生活 -> 一个80后的自白 -> 正文阅读

[感情生活]一个80后的自白[第1页]

作者:杜明炜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引子
    我是一个非典型,普普通通的80后。出生在XB地区一个贫 瘠小城市的农村。岁月蹉跎,碌碌无为,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积年累月,在忙碌的工作中,挣扎着,迷茫着,苟且着,努力活着。。。
    在即将逝去的青春之前,总想写点什么,留给自己,也留给我的孩子,也是纪念我的家人,我的父亲。。。
    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022年,80年代,那是一个遥远的,但记忆清晰的,充满热情与激情的时光,让我回味无穷,也让我黯然伤神,也让我倍感珍惜。。。

    说道80后小时候,大家最先想到是什么呢?

    我的童年是黑白色的,因为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从一台小小的12寸黑白,黄河牌电视机开始的。
    葫芦娃,黑猫警长。
    圣斗士星矢,天马流星拳!
    希瑞希曼,请赐予我力量!
    小龙人,射雕英雄传,戏说乾隆,新白娘子传奇,上海滩,千王之王。。。

    我的童年也是黄土色的,地处XB地区,早餐是玉米饼加玉米稀饭,中午吃面或者玉米搅团,晚上是萝卜叶烩搅团。
    因为气候干燥,每每到了春冬季节,每天都是灰头土脸,手也黑漆漆的,尤其是冬天,因为太冷,早上上学,时常不太喜欢洗脸,感冒的时候,鼻涕止不住的流。那会也没有卫生纸的概念,最多家里人给口袋里装一小块手帕,上课的时候,当天的教室没有取暖设备,就常常用袖口,擦鼻涕,一个冬天下来,两只袖口时常,油光发亮。夹杂着黑漆漆泥灰。格外标致。
    脚上穿着家里长辈们做的布鞋,因为经常不修剪脚趾甲,布鞋上时常有两个露大脚拇指的洞洞。除了家里条件好一点的,穿着双星,回力,大波纹之类的胶鞋,其余的同学,不管男女,都是一个样,那个时候也没什么校服,所以谁也不取笑谁。
    我的童年也是红色的,因为每每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镇上会组织各类文艺汇演,大合唱,体操比赛,每个小伙伴的脸蛋上,都图上红扑扑的胭脂粉,眉心点一个红色的梅花芯,带上自己洗干净的红领巾,穿上平时舍不得穿黑绿色的双星胶鞋,白色短袖,蓝色短裤,人人一样。三五聚在一起,饶有兴致的讨论前一晚看过的电影或者电视内容。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跳橡皮筋。从自家自行车内胎里带上,自己剪出来的,时常被家长发现,揍个半死。或者用鸡毛和铜钱做一个鸡毛毽子,用水彩笔涂上五颜六色的颜色,和几个小伙伴们,可以踢一个下午。或者用家里不用边角布料,自己缝制一个沙包,里面装上玉米粒。比谁扔的更远更高。到了汇报演出时候,可以理直气壮的开口向自己的父母要上一两块钱,去镇上在汇报演出之余,挥霍一番,胸带大红花,举着hongqi,拿着小号,拿着腰鼓,浩浩荡荡。

    2块钱,在我幼小的记忆里,那是一笔巨款,可以买一碗2毛钱的凉皮子,也可以花1毛钱,给自己买一根豆沙味的冰棍,舍不得大口大口的吃,可以含在嘴里嗦一个下午,也可以再奢侈一点,花5毛钱买一袋三鲜伊面,或者花一毛钱买一袋酸梅粉,或者拉丝糖。一根根分给周围的小伙伴。快乐就是这么简单,这么纯粹。
    我的童年也是绿色的,每年的三月份,学校会组织植树节,去学校附近的河边或者山坡上,自己都带着自己家的植树工具,挑着红旗,拿着水桶,跟着高年级的同学,有模有样的去挖坑,去搬树苗,去浇水。场面好不热闹。学习雷锋的时候,学校组织大一点的学生,去村上的,孤寡老人家里,帮忙挑水,劈柴,帮助老人收拾柴火,打扫屋院。一个个干的认认真真,满头大汗。渴了拿起碗瓢,在大缸里盛一碗凉水,几个小伙伴一人一口,感觉那就是世界上最甜的饮料。

    上到三年级,每年的端午前后,就有资格跟着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我记得我第一次跟着学校组织的春游,去了距离我们村大约20多公里的一个水库,去参观学习,老师在傍边一直给我们讲解,这个水库当时动用了多少劳动力,父辈们干了多少年,才修建完成,这个水库可以辐射灌溉我们当地多少亩土地,等等。听的津津有味。最烦恼的是,回来还需要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春游日记,作为作业。
    我的童年也是金黄色的,儿时家里有十几亩土地,那个时候,学校的老师也大都是民办教师,家里也有地,所以我们小时有芒假和秋假。
    芒假大约是每年的六一前后,一般放假7-10天,主要是给家里人帮忙收割麦子,然后种上玉米。到了放芒假的时候,村子周围的田间,早已是金灿灿的一片一片。田间地头,除了大型的收割机,就是自己家里人,不分男女老少,齐上阵。带着水壶,拿着镰刀,父亲拉着架子车,我坐上面,去自己家的地里开始忙碌。
    正值6月,艳阳高照,父母的汗水一滴滴的,沿着脸庞,沿着后背,真的是汗流浃背。一把一把先把麦子割倒,再一捆捆,捆起来。然后再一点点装在架子车上,8.9岁的我,大的拉不动,就拽小一点小麦捆,一点点挪到车傍边。1亩地,我父母两个人,1天时间就要全部割倒,再捆起来,再装车,再拉回去。摊平,一层层摊平在打麦场。然后让拖拉机,一遍一遍又一遍的碾压,爆晒,最后经过扬风去壳,最后才能收获小麦颗粒。然后装袋,一袋袋装车拉回家,储藏起来。小时候并不知道,这个过程到底有多辛苦,后来才知道,为什么小时给父母要零花钱,他们总是抠抠索索,舍不得多给我一毛钱。

    XB地区,天干地燥,农忙时分,周围的一切都是灰土色,空气也是灰土味。夹杂着一丝丝汗味。农民是靠天吃饭,收成好的时候,家里可以给镇上多交一些公粮,(此公粮非彼公粮),每每看到父亲拿到那些交公粮的钱,嘴角总是挂着一丝丝开心的笑,那种淳朴的笑容,是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也是这种时候,父亲总能给我买一些我意想不到的的礼物,给我一个大大的惊喜。记得有一年,我上小学五年级了,父亲芒假之后,送我一只英雄牌钢笔和2瓶深蓝zhonghua牌的墨水。那是我小时候收到过最珍贵的礼物,这只钢笔我一直用到读高中,期间还去修了几次,换了几次笔头。一直舍不得扔掉。(想想我现在的孩子,一年花掉我近20万,依然不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美好的日子,我30多岁的男人,眼泪就止不住的流下了)也是每年这个时候,父亲带着我去交完粮,会在镇上的小吃街,会给我买几个甜食(油糕),或者麻团,或者麻花,我也是那个时候,第一次吃水煎包这种东西,里面有韭菜粉条肉末,我当时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小吃。有时也会多买一些,拿回家,带给爷爷奶奶他们一起分享。一家人坐一起,吃着西瓜,拉家常,论理短。其乐融融。

    到了教师节前后,学校会组织放秋假,秋假主要是收玉米,玉米秆长的比我还高,我伸手才能够的着玉米棒子,和芒假收小麦一样,也是全家齐上阵。一行一行,分工明确,先从玉米秆上一颗颗扮下来,然后再一堆一堆用背篓转移到车上,拉回家,玉米的叶子,带有细小的毛刺,一天下来,额头,手心手背,脖子小腿,凡是漏在衣服外面的部分,除了蛰,就是痒,整夜整夜睡不着。难受好几天。玉米秆也要捆好,一捆一捆装车拉回来,晾干,到了冬季,除了厨房烧水做饭,它还是烧炕的绝佳燃料。XB的农村,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土炕,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帮忙烧炕。把玉米秆塞进炕眼,点着,挥舞着手中的扇子,那是冬天除了少有的快乐。
    拉回家的玉米,也需要像扎马尾辫一样,一缕一缕的扎好,在自家的小院,用木头和铁丝做好凉玉米杆,把玉米在一捆一捆绑上去,远看像一条粗大的,金黄色的辫子。
    我的童年也是有味道的,母亲自己做的辣椒酱配上热馒头,那种热辣的感觉,除了舌头上刺激,也有味蕾上的超级满足感。夏天的时候,去摘西瓜,半生不熟的西瓜,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乡间田头的西红柿,黄瓜,野草莓,酸葡萄,一个个都记忆鲜活。有时候嘴馋,自制腌蒜苔,腌大蒜,就馒头,也别有一番滋味。或者偷偷拿家里的鸡蛋去村上的小卖部换冰棍,换雪糕吃。一个鸡蛋换一个冰棍,后来被父亲发现了,狠揍一顿,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了。或者偷偷用蛇皮袋装上十几斤玉米,背着走几里路,去镇上换糖棍吃(一种用玉米粉做的膨化食品)。

    或者再长大一点,尤其是学会骑家里的28大杠自行车,套三角(个子不够的情况下,骑自行车的一种方式),也要跟着大一点的村上孩子,去河边挖红薯,挖土豆。然后找一块空地,捡一些柴火,点燃柴火,拿几个石头,把土豆或者红薯埋起来,烧红薯,烧土豆吃。夏天的时候,去摘嫩玉米,如法炮制,烤玉米吃,那是一种刻在骨子里,刻在基因里的香甜。

    或者跟着高年级同学,去池塘捉青蛙,捉螃蟹,捉小鱼,偷一点家里的辣椒面,带上一点盐,再找几根铁丝,一顿美味的烤青蛙,烤鱼,就做好了。

    那个时候也想着自己给自己挣点零花钱,在家里找一根长长的竹竿,拿个塑料袋,去树林里找知了壳(蝉蜕的壳),据说是一种中药,镇上的药材收购站要,一斤2块钱。一个夏天,运气好,可以在树上找到1-2斤。我记忆中,第一副乒乓球拍,就是和我弟弟,两个人,一个夏天,靠卖知了壳挣来的。
    童年也是苦涩的,俗话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我记忆中,属于那种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那种。父母的那种家暴式的体罚,让我痛也快乐着,成长着。那会的老师,也是简单粗暴,教师扫地的扫箸,三天两头就得换新的。语言上讥讽,让人回忆起来,真的有点怀念。

    ”你看你们,一个个像个瓷 锤一样,不好好学习,将来吃shi,估计都没有位置“
    ”你看你,像个瓷 贼一样,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除了修理地球(务农的意思),就是去戳牛胯骨”(赶牛犁地的意思)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你看你这算术,回家养猪,估计你都不行”
    “你凑是个瓜皮,赶紧回家去,别再这浪费你父母的辛苦钱咧”
    “你笑啥?你还好意思笑,我要是你,早就一头撞死咋咋学校的纪念碑上了”
    “笨得像个猪一样,就你这,还跑来浪费粮食来学习,赶紧滚回去”
    “某某某,我看你是在葬劲咧,羞你先人咧,你看看你是学习的料不?赶紧滚回去,别妨碍其他要学习的娃”
    。。。。。。。。。。。。。。。
    每每回忆起小时候,那些苦口婆心的老师们,和他们的哪些“肺腑之言”,我都能想着想着,笑出声来。
    小时候玩的最多的,莫过于用纸叠的“四角”,”三角“,”洋娃娃“(一种贴画,一张一张剪下来的小卡片)弹子。最多的时候,我攒了几千张有”洋娃娃“,几千颗弹子(大小不一的玻璃球)。那个时候,基本上在这种游戏上,村上已经没有几个小孩子是我的对手了。
    有一次,圆珠笔的壳子坏了,父亲灵机一动,用半截细竹竿,立马给我做一个圆珠笔,另外一头,用胶带固定。用起来,感觉比买的还好用。小时候玩的最多的,莫过于用纸叠的“四角”,”三角“,”洋娃娃“(一种贴画,一张一张剪下来的小卡片)弹子。最多的时候,我攒了几千张有”洋娃娃“,几千颗弹子(大小不一的玻璃球)。那个时候,基本上在这种游戏上,村上已经没有几个小孩子是我的对手了。
    那个时候,小伙伴也都没有什么玩具,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做的,弹弓,铁环,冬天的小火炉,甚至自己坐的小车车,和过年的时候,用的灯笼,都是家里人自己做的。这些放到现在,如同古董般的玩意,却是那个时候,最幸福的回忆。

    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攀比,感觉大家都是一模一样的生活,谁也没有取笑谁。唯一的相互取笑就是给小伙伴取外号。我记得我有一个邻桌,是个女孩,可能冬天的时候,脸上没有保护好,她的小脸蛋永远都是红彤彤的,带着血丝。所以大家都叫她“西红柿”。可是十几年以后,谁曾想,昔日的“西红柿”,变成了日后的大美女。

    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缠着爷爷给我讲故事。爷爷年轻的时候,卖过布,跟着骡马队,去汉中,四川广元,江油一带换粮食,在他的那年代,也算见过世面的人了,因为认识字,会写字,会算术,后来是村上的会计,后来也管理过村上牲口,后来老了,看管过村上的磨房。我的记忆里,和爷爷的相处就是从这间磨房开始,偶尔淘气,放学不回家,就直接来磨房,我喜欢机械类东西,尤其是磨面的时候,大人们上料,下料的时候,出面的口袋,因为鼓风的原因,一下子就变大了,就像充气的气球一样,小时候的我,特别喜欢用手去摸。

    也是在这一间小小的磨房里,晚上和爷爷一起睡,他就开始给我讲一些,我从未听到过的故事,什么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西游记里的 妖魔鬼怪,封神榜里面的各路神仙,三国演义里的三分天下,水浒传里的各路英雄,还有他年轻时候,旧中国的所见所闻,土匪啊,抓壮丁啊,斗地主啊,三反五反,大跃进,什么智取威虎山,座山雕,白毛女黄世仁。也有十二生肖的故事,也有魑魅魍魉,聊斋的鬼怪故事。还有隋唐演义,西楚争霸,等戏文中的故事,金沙滩杨家将,穆桂英的故事。也有成语故事,比如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也有寓言故事,童话故事。。。

    爷爷算不上什么知识分子,他只是把老一辈的故事,口口相传,传到我这里。有时候当我细问原因的,有的爷爷也不知道,也回答不了,只是让我多读书,多认字,以后有机会了,自己再去看。

    爷爷每次讲故事的时候,都喜欢拿起他的烟斗,填满烟丝,用洋火点燃(火柴),深深的吸上两口,眼睛里似乎闪着光,给我讲他所知道的有趣故事。我每次都能听的津津有味,晚上不断的幻想和回忆故事中的那些情节。

    磨房的环境十分简陋,十里八村的人,都拖着粮食,过来磨面,有的人为了能早点磨上面,就也会在磨房呆一晚上,有时候,这些人,也会讲故事给大家听,或者讲他们自己再外面做工的趣事。

    我似懂非懂的,也能听一个晚上,然后伴随着磨房的机器声,一觉睡到天亮。

    ?
    开贴立意:
    本人是84年的,属鼠。我们这一代人,虽然没有经历过父辈们艰苦卓绝的六七十年代,但耳染目濡过发生在他们那一代身上的事情。如zhiqing的故事,如改革的故事,但我们这一代人却完整的经历了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从无到有,从自行车到私家车,从农村小院到高楼大厦,从磁带-CD-MP3-在线播放-云音乐,从黑白电视到液晶巨幕,从固定电话-大哥大-全民诺基亚-智能手机-折叠屏,从柯达胶卷-数码相机-像素过亿。。。。。。
    我们这一代人,不管是从吃穿住行,还是精神文化领域,有着我们的父辈们不敢想象的高速发展及质的飞越。不管是东西方文化也好,还是科技进步对于生活的改变,还是信息传播方式及交通方式改变,无时无刻,冲击这我们这一代人。
    网络,自媒体,新能源,等等,无时无刻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改变着我们的沟通方式,交流方式,衣食住行观念,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未来,我们的下一代。

    80后,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我们的记忆中,有古老的传统,我们的生活中,却一直都在自我学习,都在自我更新,时刻接受这这一切时代进步的成果。

    那我们的下一代呢?

    说念旧也好,复古也罢,一个家庭也好,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区域,总有一些东西需要传承下去。我有时候给我的孩子讲我小时候的东西,或许离TA过于遥远,TA无法理解。

    作为我个人而言,通过这个帖子,只是给自己的记忆,做一个简单的注脚,给自己的经历,做一个注释。既是给自己的留下一点青春的影子,也是缅怀自己的父亲,自己的家人,同时,也给自己的孩子,下一代,留一点岁月过往。那种纯粹的,蒙昧的,未知的,曲折的成长与经历。


    1984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后来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东西竟然都诞生于1984年。
    在电影界,诞生了一个跨时代IP,《终结者》。I Will Be back!,阿诺斯瓦辛格,也是我记忆中的第一猛男!
    在香港电影界,诞生了一个很搞笑的IP,《开心鬼》。
    TW电视剧《一剪梅》,主题曲比电视剧还有名。。。
    在RB,鸟山明的《龙珠》,宫崎骏的《风之谷》,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是我读高中的时候,但这部经典之作,现在看起来丝毫不像84年的作品,末世世界观的设定,以及那个可以御风风行的娜乌西卡。。。
    在美国,《海底小精灵》,《托马斯火车头》。。
    人人都玩过的一种掌机或者手机小游戏,《俄罗斯方块》也诞生于1984年。
    张学友在这一年出道。
    春晚上第一个小品,陈佩斯,朱思茂《吃面》,现在偶尔还能在DY上刷到。
    还有一首《难忘今宵》,也是出现84春晚。随后唱了30多年。
    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中国第一次参加,许海峰获得中国第一块金牌。女排三连冠、也是发生在这一年。
    这一年,中国有了第一代身份证,和第一支体育彩票。ICBC,南方周末,海尔,联想,健力宝,都是这一年。
    84年的NBA选秀,诞生了篮球上帝,乔丹,同时下一个篮球天选之子诞生,勒布朗詹姆斯。。。
    还一件中国近代史最牛的事情,邓公要回了HK
    小时候对家的认识,是从四间小平房开始。
    父亲与母亲结婚后,由于父辈们兄弟姐妹众多,多到现在的人很难想想。父亲排行老三,上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有四个弟弟,二个妹妹。共计9个。爷爷家里实在住不下了那么多人,所以当时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家里凑钱在村上租了一间库房,临时作为我父亲的婚房,而我后来也就出生在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库房里。据说以前这间库房是存放种子化肥的地方。
    也是迫于吃饭和住房,在那个年代,谁提分家,谁就是大逆不道,但父亲和大伯,不想让爷爷奶奶弟弟妹妹们,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都自愿主动提出分家,我大姑也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选择早早嫁人。但家里的地,不分,做农活的时候,还是所有人一起,只是吃饭和住房分开。大伯是老三届,高中毕业,在村子上做了民办教师,所以结婚以后,一直和大娘住在学校宿舍。
    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孕育了如今中国14亿人口的基数。人多力量虽大,但人是需要吃饭的。在西北的农村,人口多的家庭,往往吃饭,填饱肚子,成了首要问题。人多虽然干农活有优势,但大部分时候是劣势。所以家里的大伯,大姑,叔叔们,包括我父亲,基本上除了几个年幼的,其余的老大,老二,老三(我父亲),就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初中刚刚毕业,就投身家里生产劳动上面了。剩余的弟弟妹妹,由于年幼,除了上学,就是农忙的时候,请假回来帮忙。

    可想而知,那个时候,我的爷爷奶奶的家庭负担是如何的重?

    我的父亲只有初中文化,想去当兵,可惜家里太贫穷了,连给村上负责征兵的人,song1瓶酒1条烟的钱都没有,所以自然也没有去当兵。因为子女太多,过年的时候,全家十几口人,就炒一盘菜,(西北大年菜)一年难得的见一次肉,猪肉,粉条,豆芽,大白菜,加点红萝卜,葱花配色。然后煮一锅白面疙瘩汤。这个年就算过了。也是因为兄弟姐妹众多,所有人凑钱买一盒200响的鞭炮,拆开,你一根,我一根,大家平分。到手也分的鞭炮,也就一10几个。

    因为贫穷,所以父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很难找到对象。也是为了结婚,父亲除了农忙,拼命的在外搞“副业”,在那个懵懂的年代,父亲在隔壁村的砖厂拉过板车。后来给砖厂的拖拉机装车,用一副夹砖专用架子,一上午装一车,一下午装一车。手上时常都是血泡,劳保手套上,也时常都是窟窿眼。那个时候,装一车的工钱,是1元钱。也就是1天可以挣2元钱。因为劳动强度大,父亲的手指缝时常渗着血。现在的人,别说装1车拖拉机砖,给1块钱,就是给500,估计也很少有人去干。

    除了农忙,在砖厂搞副业,80年代初,也因为改革开放,政府鼓励老百姓经商,进城做买卖,做小生意。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也为了身后的6个弟弟妹妹。为了减轻爷爷奶奶的家庭负担,在父亲的建议和撮合下,家里人把架子车改装了一下,装上两个箩筐,加装了两条马扎,一周去城里两三次,卖凉皮(西北的一种面食小吃),那个时候大伯已经去学校教书,很少有时间帮家里卖凉皮,大姑也已经出嫁,其余弟弟妹妹尚小,都在读书。家里唯一的青年劳动力,20岁出头的父亲,成了去城里卖凉皮的主要劳动力,父亲负责拉车,把凉皮,马扎,小桌子,碟碗,调味品,和奶奶,装一车。凌晨四点起床,开始收拾好,天不亮,就出发。单趟就得20多公里。才能到城里。

    做这种小买卖,有交流会就赶交流会,有农贸会就赶农贸会。有庙会就赶庙会,或者去十里八乡的戏场,没有就去公园门口,或者一些厂矿企业的门口。反正就是哪里人多就去那里。那个时候,一碗凉皮的价格是2毛钱。(现在我生活的城市,某些凉皮,什么优质的,秘制的极端凉皮,被商业包装及炒作到了12-15元/碗)

    做凉皮的过程,我从小看到大,1先是洗面水-2洗出面筋-3沉淀一晚上面水-4倒掉上面的清水-5在锣上面刷上油,倒上面水摊平-6大火上锅,蒸熟--7单面刷油,一层层摞起来--8把洗好的面筋,上笼蒸熟,切开成蜂窝状即可。

    凉皮的种类有很多种,有蒸面皮,擀面皮,烙面皮,牛筋面皮,还有米粉做的米面皮。
    工艺上略有差异,但口感上天差地别。

    这项小生意从80年代初,一直持续到92年,奶奶去世的时候,那年我8岁,前前后后持续了十几年。因为子女众多,生育和养育的家庭负担太重,操劳过度,所以我的奶奶去世的特别早。从58年大伯出生,到最后一个79年出生小姑,21年内,奶奶共计生养了9个孩子!9个孩子!现在的女孩敢想象吗?你们的世界观能接受吗?

    奶奶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也是不幸的一生。也是操劳的一生。到她去世,她都没有看到过她最后一个孩子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她的一生,也从未离开过我们的那个城市,甚至一生都未曾到过我们的省会城市,也没有离开过我们这个小村子,超过100里的地方。甚至我的姑姑叔叔们,后来一个个都考上大学,考上中专,考上师范,远离家乡,她从未去过她孩子们上学的地方,这是何等的一种悲哀和不幸!因为奶奶想省钱,想省一张车票钱,想让她的孩子们在学校多吃一口饭,仅此而已!

    看看现在许多人的无病呻吟,遇到一点小小的事情,脆弱不堪,这又是一种何等的讽刺?

    很多人诉说着自己的诸多不幸,说什么人生最大悲剧是爱情,是离婚,是出轨,是自己被三了,或者三了别人...我只是觉得可笑!

    人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在!!!!!!!!!!!!!!!!!!!!!!!!!!!!!!!!!!!!!!!!!!!!!!!
    (未完待续)
    后来根据父亲的回忆,父亲的爱情,来源一次农贸交流会,父亲和奶奶在会场卖凉皮,傍边的一对父女卖手工编制的笤箸,罩滤,扫把等(用细竹条编织的厨房用品,和一种用高粱杆编织的扫地用品),那个卖笤箸的女孩,后来就是我的母亲。

    那会乡镇上的农贸会,规模盛大,吃穿用度,贩夫走卒,布料针织,水果副食,皮包鞋衣,街边小吃,生活日常,卖老鼠药的,卖十三香的,卖农药种子的,卖饲料的,甚至卖小鸡小鸭苗,牛羊骡马,小猪仔的都有。市场不分业态,不分布局,也不分专业。纯粹就是一个牛鬼蛇神,鱼龙混杂的大市场。

    这种农贸交流会,在我的乡镇上,几乎每个月都有那么1-2次,而且日期都是固定的,什么农历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等这些日子,约定俗成的一种农贸集散。到了腊月的农贸会,那就俨然变成了大型年货采购节!

    那种纯粹的乡土气息,浓郁的交流气息,鼎盛的人流涌动,汇聚在一起。

    而我的父亲认识我母亲的时候,就是在82年的四月八会上,农历的四月八,已是初夏季节。中午时分,农贸会的人头攒动,随着各类商贩的叫卖声,会场的气氛达到了顶点。因为父亲和奶奶卖的是凉皮,2毛钱一碗,量大实惠。那天吃的人,特别多。奶奶一个人负责调凉皮,装碗。而我父亲一个人,需要收碗,洗碗,收钱,找钱,打扫桌子,倒垃圾,提水。。。一个人脚忙手乱。
    而隔壁买扫把笤箸的父女,因为是农副产品,问的人多,买的人少。看着我父亲一个人这么忙碌,有点忙不过来,在那个朴素的年代,我的母亲也没多想,就起身给我父亲帮忙。一个中午过后,带来的凉皮卖了大半,我母亲身形高大,有170。虽然瘦瘦黑黑的,但做起事来,手勤脚快,比我父亲还麻利。后来奶奶送了2碗凉皮给了这对父女,再后来,再闲聊中,才知道,这对父女也是隔壁乡的。一问闺女有对象了没,老头苦笑着说,家里还有三个闺女,都没有嫁人。这下,我母亲的印象就深深的印在了我奶奶和我父亲的心头。

    父亲和母亲,经过那次农贸交流会,一来二去,也算熟悉起来了。后来托人一打听,母亲家里,女多男少,四个姐妹2个弟弟,老大出嫁了,我母亲是老二,人也长得高大,排场,漂亮。除了黑瘦,样子很俊俏。剩下的一个比一个小。因为劳动力不足,家里也是常年缺衣少食的。母亲是一个软心肠的女人,由于大姐出嫁,家里的活都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其余的姊妹,小的小,上学的上学。父母年迈,家里的地又多,老两口有些实在干不过来。但张口吃饭的嘴,缺没少一张。母亲也是为了家里人,为了她的姊妹们,很早从学校出来,就当男人一样,忙里忙外,家里农活,夏种秋收,喂羊喂猪养鸡养鸭,一样没少。长期的生产劳动,使得母亲做任何事情,手脚麻利,干脆利索,但不善言语。
    后来父亲和母亲认识久了,就托媒人,去说媒。母亲家里也托人打听着父亲家里的情况,兄弟姐妹多,家里条件也不好。顿时母亲家里就不同意这门亲事。
    父亲后来在大伯的陪伴下,厚着脸皮去了好几次,人家就是不肯,说家里的兄弟姐妹太多,我母亲要是嫁人了,家里就没有能干活的劳动力了。说是想给母亲招一个上门女婿。

    那个年代,家里条件再怎么不好,做上门女婿,那是万万不能的。会被同村的耻笑。就当两家人准备作罢的时候,我母亲却托人梢话过来,意思是我父亲这个人,不错,她看上了,但她家里的实际情况如此,她也不能违背她父母的意思。所以让父亲想个折中的办法再来。

    父亲那个时候,就像抓住了最后一颗救命稻草,欣喜若狂。马上就托媒人再去,说让母亲家里提条件,他能做到,能答应的,他都愿意。
    母亲家里也毫不客气,提了一下几个条件:
    1,农忙的时候,父亲要过来给她们家帮忙!
    2,母亲过门的时候要穿“的确良”衬衣,和一双皮鞋。
    3,要300块钱彩礼。
    4,给她父亲,买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其他都不要。
    父亲和家里人商量后,心还是有点凉凉的,前面三个都好说,唯独第四个要求,实在有点难,80年代初,自行车可是抢手货,而且价格贵的离谱,后来父亲回忆说,那时候一辆自行车差不多200块钱左右,我父亲搞“副业”,一个月也就挣个30多块钱。相当于他一个人大半年的工资。为了这事,父亲第一次和奶奶吵了一架。奶奶的意思,人家不想嫁,所以提了这么一个要求。所以劝父亲放弃这门亲事。但父亲比较执拗,死活不愿意放弃,所以顶着压力,硬着头皮,答应了母亲家里所有的要求。

    83年年初,父母订婚了,父亲带着母亲去买了“的确良”的衬衣,花了15元买了一双皮鞋。给未来的老丈人给了300元彩礼,但唯独拿不来那辆自行车。父亲脑子活到,给我的姥爷说,先欠着。后来偷偷把家里的粮食,给母亲家拉了两口袋。这门亲事算是真真的成了。

    结婚不久,就分家了,除了租的那间小仓库,什么都没有。甚至连窗户上的窗帘都没有。就找了几张报纸,糊了一下,贴了一个大大的喜字。里面除了一张床,就是母亲的嫁妆,一床被褥,1个暖水瓶,一个台灯,一个洗脸盆,一个肥皂盒,两条毛巾,两个牙刷缸,;两个喝水杯。半截桌子,两个洋瓷碗,两双筷子。这些就是所有的家当了。

    婚后第二年的深秋,11月份,我出生了,降临到了这个世界上。那个时候,没有妇幼医院,没有B超彩超,也没有产检,也没有月嫂,也没有月子会所,也没有产后塑形,也没有什么月子餐,什么营养搭配,也没什么胎教,啥也没有,顶多是让镇上的大夫,号号脉,胎心正常就行。

    怀胎期间,母亲经常挺着大肚子继续在地里干活。就这还经常吃不饱,父亲为了挣更多的钱,跟着村里的人,去更远的别的县,打工去了,那个时候,出门打工是需要自己带口粮的,母亲为了能让父亲多吃一点,尽可能的把家里的细粮都让父亲带上。而怀孕期间的母亲,天天棒子面,土豆疙瘩,炒菜连油都舍不得放,家里的鸡蛋一个都舍不得吃。按照母亲的说法,经常饿的前胸贴后背。还挺着大肚子干活。那种滋味,着实让人无地自容。家里的多余的细粮都被奶奶拿去做凉皮了,鸡蛋舍不得吃,准备来年育鸡苗。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我出生。外婆那会经常过来,带着吃的,来看我的母亲,怀孕的时候,母亲说她吃过最好吃的,就是红糖水泡麻花。就着还省着吃。

    我出生以后,父亲母亲更加勤快,不光有两家的农活,还要帮奶奶卖凉皮,还要帮家里种各种经济作物,如西瓜,西红柿,黄瓜等各种蔬菜。

    后面的几年,去赶集跟会,奶奶和母亲几乎是形影不离,成双成对。奶奶卖凉皮,母亲就在傍边卖瓜果,卖蔬菜。日子也渐渐有了改善。有了起色。母亲那颗年轻的心里,总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总不能一直住村上的库房。所以在我出生后的第四年,87年的时候,心里萌生了想盖房子的想法。

    父母手里握着不到2000块钱,如何才能盖得起四间平房呢?
    (未完待续)


    最近年末,公司的事情有点多。抱歉各位。
    ==================================
    母亲想盖房子的心愿故好,但实际的困难却比想想的复杂的多。
    在农村盖房子,首先得申请宅基地,等审批手续下来,才能盖。那个时候,人们选择盖房子的地点,除了规划范围内的用地位置,都想着离村中心近一点,所谓的村中心,其实就是一个广场,一个戏台。那个时候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一个“村大院”或者叫“村大队院”的建筑,广场中心位置,建有一座戏台,戏台有大有小,戏台的上沿,大部分都是工农兵的雕像,或者伟人的雕像,又或者是颗大大的红五角星,两侧雕刻着一排排红旗,或者电气化标志,或者麦穗,玉米什么的。也有少部分雕刻着龙凤纹。这座神圣的建筑,是每个村子的精神图腾,也是夏天的打麦场,或者是全村人开会的露天会议室,也或者是农闲时,或者过年时,村上组织运动会的会场。西北人喜欢听<秦腔>,而我们这些小孩子,最期盼的是,啥时候村上的“大队院”能真真演出一场秦腔戏。

    母亲的心思也是想选一个距离村中心近一点的位置。可惜天不随人愿。最后审批下来的位置,却是村上最边缘,最角落的一个位置。前后左右都没有几家人,距离村小学,也比较远。后面还是一片村上的自留地,自留地上,长着高大的国槐,桐树,和参天的杨树。出了后院就是这边树林,再后面就是一片果园。最初的时候,左邻右舍都是别人家的地。在那条行子,独独我们一家。

    那个时候,盖房子,都是村上的人帮忙,也没有啥专业的承包队伍。更重要的是也没啥钱。所有的一切都是靠自己。87年的时候,母亲已经怀上了未来的弟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母亲的坚持下,盖房子的事情,终于提上日程。

    80年代,能盖的起砖房的人很少,就更别提后来的二层楼,或者小洋楼了。那个时候,舅姥爷,外婆都还建在,一切从基础开始。挖根基,都是自己家里人。那会也没有什么抗震意识,房子的基础下的很浅,最多1米左右,每一条基础行道都是人工挖出来的。父亲和家里的几个叔叔,和大伯,还有我的大姑父,我的大姨夫,基本上能来的都来了,还有父亲的同学,有人放线,有人用长镐,有人用铁锨,有人用锄头,有人组织拉土,有人组织去河里拉石头,那个时候,村附近的两条小河,夏天的时候,还可以在里面游泳。后来这两条小河都慢慢干涸,也没有了水,最终消失在了高楼之下。河里有需要石头,村上有经验的人,带着一帮人,一车车的捡回来。然后按照石头的样子,组合起来,填到夯实的基础行道里,抹上一层水泥砂浆。一个房子的基础就算完工了。

    然后用红砖开始砌主体。父亲那个时候,因为之前在砖厂干过,砖厂的领导也认识,盖房子的所有的砖,都可以先欠着,给砖厂打个欠条即可。水泥也是大姨夫借来的,沙子是父亲的同学,用拖拉机去河里拉回来的,但筛沙和装车,都是自己干。

    那会的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村子距离渭河不远。附近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去砂场买沙子,都是自己去渭河筛沙子,带着筛子,根据筛子的网眼大小,可以筛出来,细沙和粗砂。粗砂砌墙,细沙抹灰时用。

    门窗也是自己做。爷爷带着人去山里,(村子的南面就是巍峨的秦岭)去偷伐松木。那个时候,不像现在,青山绿水,严禁砍伐。那会的护林员都是各个村上自行组织的。十里八乡的,基本上也都认识,给两包烟,说明情况,给自家盖房子用,基本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放行了。

    木头弄回来,找村上的木匠,先用大锯掣成厚度不一的板子,然后抛光,进一步加工成,门框,窗框。最后进一步加工成窗户和门板。

    据母亲后来讲,房子盖到三分之二,砖不够了,她就带着家里人去砖厂捡那些残次品。有半截的,有缺角的,有烧裂的,用架子车一车一车拉回来。搭配着好砖,终于把四间平房的主体凑起来了。

    农村盖房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架梁”,类似于现在的主体封顶仪式。因为家里实在拿出来多余的钱,盖“大房“,就是一种一层半,有粱有椽,上面铺青瓦的一种房子。虽然平房没有大粱,没有椽子,没有青瓦,但”架梁“的仪式却不能少。平房的”架梁“,其实就是加盖水泥楼板。水泥楼板,(用现在专业的说法,叫水泥预制板)也是大姨夫当时有一个朋友,不知道从那个地方拆下来的,准备自己盖房用,结果后来看不上旧的,就转手低价处理给了我们家。

    ”架梁“那天,基本上能邀请的都邀请了。那会的人比较淳朴,也没有现在所谓的乔迁新居的随礼,但来的时候,基本上也没有空手的,什么花卷啊,馒头啊,自己家种的水果啊,蔬菜的什么的,一袋子一袋子都拿过来,以示祝贺。光带着”礼物“来还不行,那天几乎所有人都得帮忙动手,在有经验的匠人指示下,用电葫芦,把水泥楼板,用撬杠或者钢管,两头固定好,拉到主体顶,再由几个有力气的人,一块一块铺完整个屋顶。才算结束。

    然后就是就是大伙放炮庆祝。在屋檐门框下,绑上一根根的红布条。以示神明护佑。也是亲朋好友最真挚的祝福。
    母亲和家里的女人们,忙活着做饭。招待客人。西北人喜食面食,尤其是臊子面,一碗酸辣香,薄劲光,煎兴旺的臊子面,可以把所有人吃的,红光满面,喜笑颜开。那个时候也的确拿不出来别的什么美味佳肴招待亲朋好友。唯一能做的,就是一碗有肉臊子的臊子面。

    这四间平房经过"架梁",算是基本上成型了,剩下的就是屋面处理,墙体抹灰,刮白。装窗户,装门扇。地面处理就更简单了,找平以后,铺一层红砖,抹上一层细砂浆,就算可以了。可惜那个时候,人们还不太懂防水的重要性,为此也在后来,家里的房子,裂缝漏水,埋下隐患。

    房子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盘炕和砌灶台。

    小小的盘炕也是一门技术活,既要省燃料,也要受热均匀,还要气密性好,要不然,烧炕的时候,满屋子都是烟。
    盘炕的炕板,是用黄泥和麦草混合,然后像揉面一样,一层层,一遍遍,反复捶打,最后把混合的泥土放进模具里,像压豆腐一样,一层层落下,等自然风干,就可以用了。

    87年的腊月,我们一家三口,还有一个在母亲肚子里,未出生的弟弟,正式搬进了这座只有不到100平方米的平房里。

    2000块钱,主要用于请大工(泥瓦匠,小工都是家里人),请木匠,买楼板,买做窗户的钢筋,其余的主材都是欠来的,或者借来的。从这一点来看,技术始终是第一生产力!
    剩下的所有东西,都是家里人自己想办法。从基础根子,到沙子,到门窗。

    87年的2000块钱,它的实际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10万元,估计都不止!这2000元,基本上都是父母结婚以后,这四年多时间里,硬生生从牙缝里硬挤出来的。

    这座不足100平方米的,四间小平房,放现在来看,如果是装配式,估计一天就完工了,如果是砖混结构,最多也就一个星期就完工了,但在哪个基本上全靠人力的年代,从划线,挖基础开始,到最终可以住人计算,前前后后,整整三个月之久。

    科学技术始终是推动历史的第一生产力!
    搬进新房的第二年,88年,我的弟弟出生了,让本来就不宽裕的家,更加捉襟见肘。再加上盖房子的时候,欠的外债。父母更是心急如焚。总不能欠着人家的钱,一辈子不还吧。

    人在面对困境,面对压力,面对挫折的时候,往往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迎难而上,奋发进取。另外一种是选择随遇而安,逃避现实。
    而我的父母是前者,面对困难,百折不挠,一步一个脚印,奋勇向前。在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时候,选择奋发进取的人,身上往往隐藏着一种连自己都惊讶的勇气和毅力。

    在家务农,家里的几亩地,就算是收成最好的年份,也挣不了几个钱。种的哪些瓜果蔬菜,每年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就更别想着攒钱还账了。

    因为父亲常年跟着奶奶卖凉皮,在城里呆的时间久了,父亲的脑海里,一直想着,除了种地,能不能在城里做点啥。80年代末,西北的小城,人们对于改革开放,对于下海经商,有一种说不口的害羞。认为经商做生意,是一种资本主义毒瘤,宁愿在家种地,在工地上下苦力,也不愿意抛头露面去外面做小生意,和人打交道。观念上的落后,最为致命。
    想来想去,一时间也不知道做什么。就在这年,偶尔一次奶奶生病了。家里做好的凉皮,如果当天不拉出去卖,很容易坏掉,心疼几十斤凉皮,也心疼粮食。奶奶就让父亲带着母亲去卖凉皮。母亲死活不愿意。母亲当时和村上的几个女人,在附近的橡胶厂上班,主要做塑料桶和一些塑料制品。空气非常不好,污染也很严重。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母亲依然坚持想在工厂上班,也不愿意跟着父亲去卖凉皮。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没有做过生意,实在不知道如何开口和人打交道,也不知道怎么招呼吃凉皮的人。就想做业务的业务员一样,第一次上门拜访客户,不知道如何开口交流。

    在父亲的好说歹说下,强拉硬拽之下,勉强第一次跟着父亲去城里卖凉皮!母亲虽然之前在镇上摆摊买过自己家的蔬菜和水果。但周围都是十里八乡的农村人。语言上,大家都说的是方言。也不觉得有什么难为情的。但去城里不一样。骨子里的自卑感和那种经济上的落后。让母亲很是不适应。

    在父亲的一再劝说下,母亲勉强同意跟着父亲去卖凉皮。但母亲提了一个要求。她只负责切凉皮和调凉皮。不负责招呼客人。她不喜欢和不熟悉的人,攀谈打招呼。更别说招呼客人吃饭。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88年夏,母亲第一次跟着父亲,进城卖凉皮。
    那天据说是在市里的人民公园门口,公园里第一次搞一个郁金香什么的鲜花展。那天的公园,人山人海。来赏花的,来划船的,来看动物的,男女老少都有。那天的生意异常的好,母亲就像一个机器人,低着头,只负责切和调,连给客人把调好的凉皮递过去都不愿意。中午的时候,吃饭的人,特别多。父亲一个人,既要招呼客人,又要打扫桌子,又要收钱,来吃凉皮的客人,手里高高举着票子,一个个争先恐后,生怕卖完了一样。
    看着这么多人,高高举着钞票,等待这吃饭,父亲忙的连收钱都快顾不上了。望着这些钞票,望着这些顾客,母亲第一次伸手去接钱,第一次给吃饭的客人说:
    "别着急,一个一个来,都有。"
    "都能吃得上。师傅,你先等一会,马上就好!"
    "您把找你的钱拿好,凉皮马上就来!“
    ”味道咋样?缺什么不,我给你再加一点”
    “吃盐吃醋重不,辣椒多一点还是少一点?”
    “您慢走,下次再来”
    “要不要给家里人捎一份?”
    。。。。。。。。。。。。。。。。
    看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但那对于25岁的母亲而言,实在太难了。

    人做很多事情,最怕,也是最难,迈那第一步!

    母亲终于迈出了第一步,谁能想到,就这第一步,注定了她一辈子与经商的不解之缘。

    金钱的诱惑是巨大的,金钱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使沉默寡言的人,开口说话,也能使害羞不自信的人,站在前台!

    金钱就是力量!改变人的力量!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感情生活 最新文章
35岁女人无处安放的情绪
我总觉得男人蠢,我是不会和他结婚的
婚姻感情好不好,看看就知晓
人不求人一般大,此生立志要做一个半点“眼
有一种情谊是我只想成为你最信任的朋友
内心煎熬,需要倾诉
男友很看中我的工作,非得有编制才行,大龄
姐妹们帮我看看,42岁,离婚2年,财务半自由
用心做两个月饭。。。。。。。。。
八年抗战般的相亲经历之后,三部曲的第三部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1-16 14:28:13  更:2022-03-11 22:50:18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