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恐怖推理 -> 毁灭者(2050) -> 正文阅读

[恐怖推理]毁灭者(2050)

作者:病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猪肉有两种味道,一种是香味,一种是臭味;吃的少是香味,吃多了便是臭味;我以心术阻痹味觉系统时,猪肉无味;嚼碎的肉沫在口中如同豆渣一般,只用来填腹之用。

    文明萌生之前,人类没有任何意识形态,人如动物,只有情绪!
    人类创造文化与文明是因它们味香,文化酿造了几千年,人的意识形态越来越复杂;直到今天,才有人闻到其臭味!
    其实,文明也是虚拟的味觉,当它展示臭味的一面时,意味着消亡的开始
    文明的臭味也只能在最后阶段闻的到,人总是在临死前看清即将过往的一生…

    毁灭者,一万年才会出现…
    很纳闷吧,华夏文明的载体———文字,竟然连发音都没有,以前我们统一文字,即便各使鸟语,大家拿出共同的武器--------文字,交流就无阻了,所以那时我们有百万种方言,但只有一种制式的文字。
    统一文字便统一了社稷,那时我们只是视频文明,因为方块字是抽象图形,里面充满了想象空间。

    而西文字母本身就是发音,西人的文字里面没有图形,他们的语言虽有些差异,但可同行全国;西人只要统一了发音就统一了国土,如今我们借助西文字母把发音普通化,就实现了视频与音频的双渠道统一。

    把文化说的那么玄乎,离开文字,你还有文化么?文化不就是人心对文字的理解么?人一理解、一琢磨,就产生了意识形态。
    所以东西方文明差异很大,且无法融和,是有原因的;文字的起因,若论蝴蝶效应,它就是!

    毁灭意识形态,要毁三观,毁三观先毁儒道,走进我的世界,你会经历痛苦,而后解脱。
    要喷我,轻抓紧时间,越到后面阻力越大,你想喷都喷不动!
    记得曾经论证过一种观点:每一门哲学、每一种思想都有其漏洞。之所以存在漏洞,是因其闭环体系,一道接一道的确认下去的,一错百错,一对却不能百对!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德、仁、义、礼、智、信,道者最大,德次之,为德当应从道。

    孔德之容,即孔那么一点点德,当惟道是从。这句话讲两点:1、人的行德能力其实很小,小到如针孔一般,莫要放大效应!

    2、即使行一点点小德,也得从道!何况下面的仁、义、礼呢?在老子的体系里,从道的本质是务实不虚,非卖弄口舌。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句话里面有两个重点字:“象与物”,因为道无状无形、非物无名,它是虚构出来的,所以惟恍惟惚。

    而人脑的思维以几何图形为主,汉字即图形,象形造字是人类最早的几何学。因此老子也很难想象道是何物,您能想象的出吗?

    如果强加想象的话,脑海中可能会出现恍惚之影,似是而非!

    不过,窈冥之中,道里面有“精”,“精”可是非常真切的,它不是“有物混成”,而是精确明晰,精确的看到其中的“信”。

    至此,精华已经提炼完毕,道中只有诚信是真的,其余皆为假!充其量只有一点点“德”,这可是老子说的,你们要反驳没关系,对着老子喷即可!



    最后一句是收尾词,自古及今,以诚信量人,(众甫是男子尊称,对象的放大),老子一般不会针对普通人群,大概是刻意隐瞒了其鄙夷的对象范围!

    吾何以知之?你们谁也逃不过我的法眼,我看的是基本面,是裸体,穿的再华丽,也蒙不了我!
    先把被世人神化的《道德经》解一下,让你们知道绝世高人究竟讲的什么?
    比如说:道法自然,你躲在山里静修能一辈子不出山么?吃什么、穿什么?就算你修成了心境,也将失去健康的肉体,因为久静则病,道不自然!

    世界上有谁见到过绝对的“山顶洞人”?恐怕只是内心的向往吧,真到了那一步,神仙还羡慕人间烟火呢
    那就顺便说一说老子口中“自然”一词的本义: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可是自然规律,一般而言,大风不会连续刮一天一夜,基本上在早晨都会停掉;骤雨也是,白天下一日,到晚上或半夜十之八九会停了,至少会弱化成小雨。

    刮风下雨是谁在做的事?天地啊!连天地都不能久做一事,何况人乎?

    希言自然:少谈论自然,因为你们那一套根本不自然,根本不是道;道法自然,自然才长久呢,你们那套能长久么?刮大风下大雨有可持续性么?你们嘴里的大道大德不就是刮大风下大雨么?
    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
    像你们这么搞的话,从道时才有道,为德时才有德;刮风时才有风,下雨时才有雨;风雨停时,道德也终止了。

    做一次行动如刮一次大风,假如是真金白银的刮钱风、下钱雨,您能持续多久?或者说用语言卖弄口舌、愚弄世人,又能持续多久?

    很多事情,原本只是交易,莫要夸大为道德!好比作者解析道德经只是为了换取一点生存之本,如果哪一天被戴上无上至德的帽子,那不是笑话么?如果没有交易的动机,我宁愿把这些烂在肚子里。
    @淼136 2021-10-23 14:09:12
    追更
    -----------------------------
    ok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解这句话,得懂一个道理,假如世界上只有孤独的一个人,世上还存在道德仁义么?或者说把自己孤立的封闭起来,抑或隐居也罢,不与外人交流,你还能感受到道德仁义礼么?

    这些汤药显然是人与人之间碰撞出来的,一个人对一个人,或一个人对一群人,交集、碰撞,产生对他人的意识。

    在微观世界里,两个微粒子碰撞一下,即有能量纠缠,便做起秘钥沟通。

    走在大街上的人们擦肩而过,不碰撞的话,永远是路人;一旦碰撞便发生纠缠,或碰成交通事故,或路怒为仇人,或异性相吸为情人,或志同道合为兄弟,或做了个买卖,留了个微信,成为生意伙伴,也或许发生了欺诈事件。

    这些交集里面包含着道德仁义、厚道与否、诚信嫣然。老子的这段话就得看两个面:一是行为方,二是感受方。

    对于行为方而言,很可能会做两种极端的事情,大善之人会有大恶的一面,大真之人会有大伪的一面,至少有另一面的种子埋藏在心里。
    相信大家有同感,虽同为华夏文明,国内还是存在一点地域文化差异。比如某些地区人乐于救人、见义勇为,但是拐卖儿童、操控丐帮也出自同地区,那里的文化孕育着大善大恶两种极端人性。

    再比如,某地区人讲究仁义厚道、礼数待人,但在诚信方面就略微欠妥了一点点,机制其实很简单,就是仁义礼数耗去了太多能量,然后从诚信方面补偿回来。一直下雨,谁都吃不消。

    再如,某地区人群体性焦虑,社会性浮躁,一人荒诞,全村荒诞!但是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出过很多思想大咖、文化大咖;可谓大伪必出大真!

    以上三者,相信江湖中人,必有体会!

    文化,就是脑子里的意识形态,以及心中的情感模型
    另一面是感受方:当你对我施仁施德时,我感受到你有仁有德,当你的风刮不动或者不愿意再刮时,我还能感激你一辈子?甚至,你的风一停,我便对你由爱生恨,似乎是咱们的文化中有一种“好事做到底”的分支概念!

    这句话连续翻译一下:有道时,道彰显于世,有德时,德彰显于世;失道失德时,“失”也很彰显。其在道也云:有德时有德,无德时无德;得道时得道,失道时失道!一切都会成为过去式!所有都会“乐得之”,一点不含糊,该来的都会来,该去的都会去!

    最后回到基本面,也是老子常说的话:“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好事做过头了,最后还得挖人墙角,把利益收一些回来;如果弄的连诚信都不足,即便行善行德,人也不信你,全是徒劳!
    我的读者群体中,有很多修过的,或者说被社会忽悠的修炼过;人在修心的过程中,确实有得道、意念升华的感觉,却也有失道、心境倒退的感觉,很多人为此纠结,为什么不能一直持续得道呢?
    这一章点化了我们,人的意识发生机制决定了,无论你怎么修炼,都是一种上下波动!

    原文:3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这一章,文意极其简单,自古及今,全世界人却在扯淡!大多都扯到宇宙去了,其实老子从未正经说过宇宙!

    从第1章起,老子几乎都在讲道、人性、圣人;前三章突然指向候王治国、军队用度,有点让人不太适应。其实老子不用讲那么广哈,单讲个“道”足以暴虐天下人了!
    读懂这一章就把“千人千解”的第1章完美解剖了!道德经最重要的精华不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是“始制有名,名亦既有…”,这一句可使“道可道…”千解归一。
    所谓“始制文字”,始制的本意是始字、造字,先造字才有名称啊!造汉字的依据是什么?是物、是状、是象形。

    一棵树、一头牛,有形有状,是清清楚楚、真真切切之物,有其名不为过。而“道”无形无状,是恍惚之物,是人心制造出来的虚拟之物,但人的大脑是几何思维,于是人会用脑使劲的想,给“道”勾勒图形吧,又很模糊,不勾图形吧,又不甘心,最后只能在有与无之间理解它。
    点个赞,给点掌声,好歹让账号升升级,帖子露露脸撒??
    即便有“道”字,但无“道”形,所以“道常无名”呢。
    “名亦既有,夫亦将止”,能有个名字就不错了,你们收手吧!按我的想法,“道”这个名字都不该有。

    它若如朴树一般始终如一,才是最高级别的“道”,朴树虽不起眼,天下却无此般能臣,有能如此守一之人么?侯王若能守一如朴,万物将自宾。
    何谓自宾?视己如宾,不以自己为主,尊重社会是也! 万物如此,人亦如此!
    为什么自宾?是知止了呗!仅知其名,而止于行为,“道”仅仅是一个文字,它不是概念,不会变成药,不会发酵成毒素…

    这一章说的仅仅是道,未提及德、仁、义、礼,连“道”这条最大的鱼都得止,何况那些小鱼小虾?

    不知止,很快会被毒死或者说很快用尽了,知止可以不殆不熄,永存永在;道在天下,应该如江海之源的川谷流水,永无停歇!

    侯王若能如朴树一般守静而止,不惊扰天下苍生,不愚弄百姓,不宣传道德仁义,不崇尚贤才圣真,天地之间也无风浪啊,静啊!静才相交相合,合才降露啊!您看过大风的清晨有露水么?
    谢谢大家的支持??
    这一篇要静下心来,慢慢体会,细细品尝,否则…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视、听、抟对应眼、耳、手;一种东西看不见、听不到、拿不住是因其细夷、希疏、微小;这三种感受无法明确区分开,因而混为一谈。

    上不明晰,下不昏暗,其处中也,进一步说是既不明也不暗;明物可辨,暗物即无,不明不暗之物怎么冠名?

    冠名得造字,造字得有形啊,古文字可是以象形、几何图形、动态思维为基础的,所以道德经中几处提到了“无名”及“不可名”。

    所以这种东西应该归纳于无物的范畴,后面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都是对无物的加强解说。

    最后一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显然“无物”指“道”,道恒古不变,用古之道,驾驭今之所有,知古始道终,是道的“纲要”。
    能译到这种水平已经算不错了,但是笔者怎觉得别扭呢?如此形容“道”,不像老子的风格,在我的认知里,老子不讲玄话!
    老子本已讲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呵呵,明确的说,我的五千言天下没人看的懂!

    这就对了,如此解释肯定不是老子本意。与之平行的另一句话:“吾言甚易知,我所讲的,特别好懂,是你们想多了”。

    机会还是有,简化一下你们的大脑重新想想:道是无物,无物就是什么都没有啊,你别看、别听、别占就是“无”了!你若一看、一听、一起念,道还在不在?闭上你的眼睛、收起你的耳朵、缩起你的双手,道就来了!

    老子不会故弄玄虚,把“道”说成稀泥一样难缠,而是明确的形容一种人。

    行文到此,你那固化的思维估计还没转过弯来,下面来看一下西汉帛版:
    原文: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感谢
    老子应该是这样表达的:世界上视而不见之人微乎其微、听而不闻之人希疏至极、(捪min指抚摸)抚而不取之人夷少至极!

    坐怀不乱、拾金不昧者,视之能见?视之不见者,何惧色利之诱?

    听而不闻者何惧谣言、何惧淫威?不惧谣言者,听之能闻?
    当然,这还不算老子的层面,其本意是:关闭眼耳、孤立自己,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不窥牖,便可见天道!

    天道即无物!尘世中没有“道”,静下心来慢慢体会,便可缓缓“生道”。
    或许您还是不太懂,再解▼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指学的越多,懂的越少;学到的是公共信息,我知人亦知,懂的是道,我知人不知。学靠背,道靠悟;人与人好交流在于“学”,难交流在于“道”,道与道在底层不相通、顶层互通,高人与高人之间互通,我与你何须交流?不如孤立自己算了。

    如果连此翻译都看不懂,那我与你交流什么?
    再直白一点,下个定义:
    任何一种思想、哲理、鸡汤、说法、倾向、意识、元素、潮流,一开始诞生出来都是当下需要的药,后来就发酵成毒了,而且是必然的过程;只要是药,就会演化成毒。

    比如“尊孝”,一开始作敬上、孝长之用,后来发展到“索尊、索孝”;公交车上倚老卖老“索座”,全世界几个国家有? 因为咱有《弟子规》啊。

    那《弟子规》是怎么来的?两千前先出了个《孝经》,把孝文化玩到淋漓尽致,可是还有人不孝,怎么办?那就来强制性的规矩,既然是《规》上面的人就有权利与资格压制下面的人,索座是当年“规文化”的残余能量。《规》是孝文化的意识变异。
    回顾一下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只要有美食的概念,就会向变异方向演化,其范畴远超人体需要,仅仅在追求一种味道,甚至是臭味、野生动物、生吃等,美食过度必然发酵为毒素,烂人脏腑。
    老子站在天地人类的角度,不希望百姓多智,不是愚民政策,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节能模型。花花世界、物质至上一面促进了经济,另一面毁灭着生存环境,道不得长久,人类必亡!
    贵物使人行妨,敛财用尽手段,站在整个人类而言,吃饱肚子,依然快乐,且是最持久的模式!

    第12章与14章可以对应了,五色对应眼,五音对应耳,难得之货对应手;直白的告诉你,活在自己心里,莫要被外界牵制,道就来了。反之,你自己有的,也请放在肚子里,别宣传出来干扰别人。点化一下,第35章与本章反向对应,可以先读一读!

    老子以人为本,辨的是人性,附带说一些天地万物,中国道文化天方地圆没有宇宙论!

    视而不见者,听而不闻者,抚而不取者,少之又少;三者是一种心境、一种人性,有一必具三,不能区分;一者其上不攸(表示一种攸然延续的动作,属于动态汉字),其下不飘忽。
    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一其实是道的基本要素,一也是无物,从一而终的心一动不动,怎么攸忽?
    既然是无物,亦无法表达,无法冠名,无形则沕望(看不见)。“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两句是强化表达。
    以当下之道,驾驭当下所拥有,知古始,则得道之纲要,最后一句是总结性大道理,行文的点缀与格式、菜肴的作料而已!不必费解。
    35章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象 → 物象,有实物才有形象;大象是古人视线中最大的动物,象征着天地间最大的自然物,象征着大财与大权。执大象者,帝王也!

    天下往 → 指帝行天下,喻意权行天下。

    往而不害安平太 → 以权治国、以财驭民,莫要侵害百姓,民方安康太平!怎样才能做到?
    ▼

    乐与饵,过客止 → 快乐与诱惑,如人生过客一般,去之而止,去之即无。不侵害百姓,就得不骚扰百姓;你的快乐与诱惑,如你的欲望、威信、尊崇应如过客而止,淡乎其味!
    有什么感想可以说出来交流嘛??
    当真毁灭就灭道了?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 这样又回到了“道”,是人心里面的“道”。人心的道,是人的意识,一说意识,老子必定三句话不离本,要么云:“道常无名”,要么云:“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

    老子用直白话写明白事,整个道德经5000言,不过表达一个中心,几个基本点。天下却是糊涂人看直白话,明明是直的,偏偏用弯弯的视线去揣测迷离。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 又回到了第14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

    只不过,本章讲“道”的无形,14章讲“心于无形”的人少之又少;一个讲道,一个讲人,人道即人心吶。

    《道德经》差不多从14章开始讲白话,21章进入高潮,35章是一个小收尾,头尾对应,形成一个区间闭路,其中夹杂对孔儒的不削、对帝王的告诫。老子的中心思想就在这个闭路里面,全书哪有什么文笔可言?明明都是利刃斩文笔麻!

    心灵鸡汤大家都司空见惯了,不过没有人愿意承认从自己嘴巴里出来的是鸡汤!

    笔者曾经论证过,天下哲理无不鸡汤!区别在于是否适合时代?因为时代有周期,时代在变,是人心运动的周期性反馈。当今有低级鸡汤,就会有低级反鸡汤;正鸡汤与反鸡汤风水轮流着转入人心,正鸡汤在先,反鸡汤在后。
    反鸡汤来的早一点点都不行,酒未喝足怎会吃解酒药?特定的时期适用特定的药方罢了!

    儒家那一套不过是高级鸡汤,老子的醒脑汤正是高级反鸡汤!
    儒、佛,包括变异的“道”,都是成长与创造性质的意识形态,而老子的“道”才是灭亡性质的。前者拿笔,后者拿刀,他老人家吃出了猪肉的臭味,相信末法时代会有很多人发现自己的另一种嗅觉!
    关于末法的概念,很多人以为会像潮水一般袭来,淹了就没了!其实末法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调节、一种周期性运动!

    儒的末法早就来过一次,秦始皇焚诗书、坑儒士之后,短短十余年,虽改朝换代,但反儒的力量依然不停歇。

    西汉前一百年,仍照前朝先令、依旧反儒,因此国家对外强权、领土扩张;直到汉武帝时,为了收敛人心、便于管理,转而重启儒学旧思。

    在意识形态上看,西汉前100年是秦朝的延续
    笔者开篇就在谈语言、文字,这里可以派上用场了,末法阶段,一切都是大白话;韩非子、秦始皇、刘邦、韩信之辈,写字留文,意思直白明了,文风通俗;大家把话都说开了,那个时代哪里存在什么修炼?

    大白话时代,根本融入不了高深玄奥的佛论,因为白话如刀,一句就把你呛死了,用现代话讲是没有兼容性。

    凡是本质,应该很“清白”,本质的根本是语言文字,玄之又玄,以玄解玄只会使绳结越来越乱,越理越不顺;大白话才是本质的根本。

    禅佛盛行在隋唐时,启始却在那西汉;若西汉不尊儒,佛也进不来,就算进来,也么有发芽的土壤。历史上“高深学问”总是与文字语言的流行倾向相吻合。

    那么,所谓的修炼,属于什么?为什么令世人痴迷?还是那句话,没练过的人总以为它的神圣,只有入过坑的人、且是少数人,才能吃出其中的腐臭味。
    修炼、修行,其实是为了获取一种虚拟的意识,一种自我感受。重要的是,这种感觉只能影响你自己,丝毫不能干扰别人!

    就像某派武术大师对战某散打高手,大师连攻防基本功都不会,故而被几拳撂倒。在我看来,大师并非不懂攻防,而是不肖于攻防,他们已练就“境随心动”的功夫,大概是想着用意念打败对手而已。

    我想说的是,修炼者炼就的功夫,一旦遇到阻力,遇到外界的反力,便烟消云散。白话说叫卵用没有。
    所谓高人,你不及他,觉他高高在上;你若超他,会觉他故弄玄虚
    绝高的心境,从冷静中来,动则燥,静则冷,冷则病。

    不知你们留意过没有,只要修炼出一点名堂的人,必然阳气不足、体质衰弱、面相衰老。不过不懂中医的话,所谓的修炼,修得了心,却葬送了身体。
    再白一点:阳气是人身上的热量,有热才有阳,有阳也生勇,勇气爆发时热血沸腾;所谓阳燥阴静,躁中只有冲动,冷下来才有智慧;你若不想失阳,将失智;反之慧极伤身。

    这是个量变引起质变的问题,故而老子曰:“安以动之徐生,浊以静之徐清....”人的生命在动静的波动中延续,智慧需要勇气的驾驭,勇武需要智慧的克制;有静有燥,阴阳相制才是长存之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恐怖推理 最新文章
有看过《我当道士那些年》的吗?
我所认识的龙族
一座楼兰古墓里竟然贴着我的照片——一个颠
粤东有个闹鬼村(绝对真实的30个诡异事件)
可以用做好事来抵消掉做坏事的恶报吗?
修仙悟
—个真正的师傅给你聊聊男人女人这些事
D旋上的异闻录,我的真实灵异经历。
阴阳鬼怪,一部关于平原的风水学
亲眼见许多男女小孩坐金元宝飞船直飞太空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10-25 12:59:37  更:2021-11-30 16:11:57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