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小说文学 -> 权谋盛宴——宋太祖之天倾 -> 正文阅读 |
[小说文学]权谋盛宴——宋太祖之天倾[第5页] |
作者:映雪青松 |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下一页[6] 尾页[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三人见石守信和肖卓合战总伦仍占下风,险象环生,便过来帮忙,公孙燕双眼通红,飞身加入战团,口中大骂道,妖僧,拿命来。 总伦以一敌五,全无半分畏惧之色,大袖挥舞,令众人近身不得。肖卓大叫道,这妖僧怕了公孙剑法,快撑不住啦。 总伦哈哈大笑,身子凌空跃起丈余,韩令坤叫道,妖僧想跑,肖卓快用弹射他。 总伦道,怕是你们想跑也跑不掉吧。 说罢,身子在半空中旋转如风,众人见他使出这等怪异身法,都是一惊,总伦人在空中并未借力,却越转越快,众人只觉一股大力欺身而来,同时地上沙石飞扬,石守信大叫道,“大家快退。”说罢,他自己却飞身而起,长剑直刺总伦,总伦停住旋转,双掌合什,挟住剑锋。 这时从河中城方向传来大股呐喊马蹄之声,原来是城上见了城外恶战,禀报李守贞后,派出了大队人马前来捉拿。 石守信一边叫道“你们快走。”一边伸出左掌朝总伦拍去,总伦一手抓住剑刃,另一手抵住来掌,阴笑道:“现在才想走,未免太迟了吧?” 匡胤等人忧心石守信,哪愿先走。见追兵已不过数里之遥,都是心中焦急万分。公孙燕道,就算今天走不了,也要和你这妖僧同归于尽。挺剑往总伦刺去,总伦用力一拉,身形一转,已和石守信换了方向,公孙燕怕伤了石守信,急忙回收。石守信再次叫道,快走快走,我自能脱身。 匡胤等人互望一眼,都知道再若不走,今日只有全数毕命于此。眼看追兵更近,公孙燕咬咬牙,跃上一匹战马,猛力一抽,疾驰而去,韩令坤喊了声“二哥保重”,也急忙上马追去。 匡胤见令坤与公孙燕已安全离开,心想无论如何不能把石守信独留于此险地,对肖卓道,肖兄弟,你也快走罢。 肖卓道,大哥,只有你才会讲义气么?伸手去掏腰间革囊,铁丸只剩得数枚,匡胤知他心意,握住他手道,好,那咱们就再大杀一场。 石守信见匡胤二人不走,十分着急,只得催动内力如排山倒海般向总伦攻去,他这先天内功本具极大威力,但此时却如泥牛入海,毫不见效。总伦猛然收回手掌,用力往前一拍,石守信运劲一抵,“哇”一声吐出一口鲜血。但仍不肯退让,死力抵住总伦。 这时追兵已至身边,将三人包围起来,匡胤见石守信受伤,心中又急又怒,挥动铁棒,当者立毙,肖卓手持长剑,左劈右刺,总之不让敌人靠近石守信。正在三人都自忖必死之时,突然山谷中响起一声马嘶,肖卓大喜道,大哥,咱们出得去了。 匡胤道,是驭风来了么? 肖卓道,正是。说完撮唇长哨一声。 只见一团红色火焰风一般冲入阵中,正是驭风闻得主人召唤,寻了前来。驭风本较寻常马匹雄骏高大,此时见本主受困,它也忧怒交加,四蹄狂奔,河中人马竟拦挡不住,由得它直奔至肖卓面前,肖卓笑骂道,混帐东西,再来迟些吧。 说罢拉了匡胤飞身上马,驭风展开四蹄,横冲直撞,马上的匡胤和肖卓将兵器抡舞如风,似入无人之境。河中兵马虽众,却无法阻挡。驭风来到石守信面前,匡胤一棒朝总伦头部戳去,总伦双手被占,无法格当,只得松手后跃,石守信顿得轻松,回身一剑,将身旁一名骑兵刺下马来,顺势上马,跟在后面冲出重围。 总伦身子一纵,已越过身边众人,施展轻功,大步来赶,石守信道,肖兄弟,把你的铁丸借我几枚使使。 肖卓道,石二哥要用,拿去便是。 说着巳将腰间革囊扔了过去,石守信摸出铁丸,三弹连发,分袭总伦上中下三路。他虽身受内伤,但所发铁丸仍挟带内力,远非肖卓可比,总伦不得不往一旁闪避,铁丸直射入后面军士体内,又是几声惨呼。 就这一缓,与总伦的距离又拉开了数丈,总伦轻功虽高,终究不及奔马,因此再也无法赶上,眼睁睁看着三人远奔而去。 |
第七章 烟尘四起驱龙虎 幸好有郭威的预先安排,河中附近的同、泽、邠、潞、陕等各州都作了防备,李守贞计划的假平乱之名而攻占各州的计划完全没能得逞。 现在汴梁朝中上下都已得知了李守贞伙同王景崇、赵思绾谋反的消息,朝野震动,一片哗然。汉皇刘承祐大发雷霆,急召众大臣商议。 看着跪在下面的一大群文武朝臣,刘承祐用力拍着龙案,狠狠地说,父皇才宾天不久,他们便不把我放在眼里了。说吧,派谁带兵去把李守贞和王景崇给我抓回来,还有那个赵思绾,听说他最爱吃人肉。朕要将他千刀万剐,让众人分脔食之。 刘承祐发了一通火,见众人沉默不语,便指着同平章事苏逢吉道,你是宰相,要协理阴阳、匡扶社稷,你来说,该怎么办? 苏逢吉近来虽得皇帝宠信,但他深知自己身为文臣,手无兵权,因此并不愿目前便明显站在皇帝这边与史弘肇等人争锋。他偷偷望了一眼旁边的史弘肇和枢密使杨邠,小心回答道,“国家用兵向由枢密院主持,号令征伐、调度将兵,因此臣以为还是由史指挥使和杨使相计议上禀为宜。” 刘承祐“哼”了一声,冷眼看着史弘肇和杨邠,史杨二人因日前判断失误,以为李守贞未必敢反,以致坐失战机,正担心不好向皇帝交待,所以缄口不语。现在听苏逢吉将这烫手山芋推了过来,又不能不接着。只好由杨邠开口道,“臣等昨夜接到同州节度使刘词的军报,知悉三镇俱叛,深恨李守贞、王景崇二贼深荷皇恩却不思报效,反而从贼…” 刘承祐打断他的话,不耐烦地说,现在讲这些废话还有什么用?朕是想听听你们是怎么打算的。 史弘肇答道,京中禁军原有三十余万,被王景崇伐蜀时带走六万;前月麦熟,又派出数万四处打粮,漕运亦需沿途遣人护送。故现仅余不足二十万人,仅可拱卫京师以防不测,不敢轻出。 刘承祐问道,那地方藩镇呢?难道也调不出兵来? 杨邠接口道,地方节度使手中兵最多的便是李守贞、符彦卿和高行周三人。但符彦卿在河北抵御契丹,而高行周在淮北也得时时提防江南的蠢蠢欲动,因此无法分兵平叛。 刘承祐勃然大怒道,那依你们之见,朕就该由得李守贞称王称帝,与朕分庭抗礼不成。郭允明,你也是枢密,说说着,这仗打得打不得? 郭允明新晋了枢密使副,位在杨邠之下,与郭威平起平坐,昨夜他与李业、候益等人密议过,这次叛乱正是天赐良机,只要争取到自己人带兵平乱,便能一举将禁军的指挥权夺过来。因此他跪前一步,慷慨激昂地说道,河中三镇乃趁我朝新丧,欺我无暇顾及,只要朝廷天兵一出,必定土崩瓦解。臣不才,愿亲领禁卫二十万,为陛下畛灭贼寇。 郭威心想,禁卫齐出,东京就成了空筒子都城,这是要出大事的。前朝不知多少帝王就栽在了这上面。他连忙跪奏道,臣等并非不愿讨逆,实是国家四处俱需用兵,一时难以调度。且李守贞乃前朝宿将,能谋善战,若仓促用兵,恐难获全胜,反令其启侥幸之心,妄测我天朝无人。 刘承祐冷笑一声,“闹了半天,原来朕养了一群胆小鬼、饭桶。” 杨邠道,陛下教训极是,臣忝掌枢密,不能分君之忧,实在罪该万死。 史弘肇见皇帝态度蛮横,抗声道,臣等非不欲战,实不能战,若禁军齐出,一旦有事,谁来拱卫京师,老臣等又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说罢放声痛哭,杨邠、郭威和三司使王章也一齐连连叩头请罪,刘承祐本就嫌这几个人仗着是先朝元老,处处碍手碍脚,真想就此机会一齐罢免,但想到母后的态度,又不敢贸然行事。现在他们搬出了先帝,这不孝的罪名更是担当不起,这群人明明是在挟势要胁,自己却无能为力,他心头一阵恼火,努力压住情绪,吩咐道,都退下罢。 退朝后,刘承祐马上召宰相苏逢吉和国舅李业入宫。李业是李太后的亲弟,刚被提拔为节度使,他们共有姐弟三人,还有个弟弟叫李洪义,现任澶州节度使,澶州古称濮阳,靠近河北,距汴梁约五百余里。 苏逢吉和李业来到滋德殿的时候,刘承祐正在殿内焦急地来回踱步,一见到他们,年轻的皇帝便恶狠狠地说道,史弘肇杨邠这帮老东西,仗着是先朝老臣,对朕阳奉阴违。朕若不是看在往日情面上,今天就将这群尸位素餐的家伙夺职待勘。 苏逢吉在一路上都揣测着皇帝单独召见的用意,这时连忙跪下道,臣恭喜陛下。 刘承祐没好气地说,为君者不能为所欲为。事事受人掣肘,何喜之有? 苏逢吉道,陛下心胸宽广,包容万物,足证英明睿智。臣下等必定感恩戴德、竭力效忠。 李业冷哼道,苏大人是被史郭等人手下的兵将给吓怕了吧。他们胆敢君前无礼、事事专断,不过是倚仗着手中握有军权,陛下今日便该大展雷霆之成,将其通通罢免,将军权夺回手中,。 苏逢吉连忙摆手道,此事万万不可,若陛下今日当真雷霆震怒,将其革职拿问,恐反会对陛下不利。 刘承祐道,难道还有人敢对朕无礼?甚至造反不成? 苏逢吉道,史杨等人久掌军权,麾下部属众多,若其部众骤然作乱,乘机发难,一时恐难以收拾。 刘承祐皱眉道,既有外患,又生内忧,朕应当如何是好? 李业大声道,臣请陛下立即传旨,以君前无礼为由,罢免史、杨、郭诸人一应官职。 |
刘承祐道,但他们岂会如此听话,乖乖交出兵权?若真能如此,朕也可既往不咎,高爵厚赏,任其归隐田园,作一富家翁,得怡天年。 苏逢吉心中暗骂莽夫,忙劝道,陛下待人宽厚,史郭若尚存天良,亦应感佩于心。但此辈掌权日久,恋栈不舍,恐未必能体谅吾皇这一片苦心。 刘承祐不耐烦地说,左也不行,右也不行,那你说怎么办? 苏逢吉看看左右,并无近侍,小声道,陛下方才亲政,对旧臣不如信之用之,令其不设疑防,再徐作安排,任用亲信,亲自掌握。一旦时机成熟,要除去此辈亦易如反掌。 李业急躁地说,此计太缓,还不如由陛下立发诏旨,臣愿亲统禁卫,宣示诸人,有敢不从者,就地格杀。 苏逢吉忙说,李大人此计万不可行,皇上新即大位,恩威未及泽于天下,擅诛重臣,乃授柄于人,徒贻后祸。 说着,看看刘承祐并无不满神色,便接着道,眼下便有个机会,可分史杨之权。 说罢,故意卖个关子,只以目示意李业。 李业先是一楞,紧接着心领神会,“臣闻今日朝堂之上,史杨诸人反对发兵,其实是怕兵分势弱,陛下乘机夺权。若明日朝会时,陛下力主出兵,他们未必敢公然反对。既得禁军,再简一亲信率领,则兵柄已为陛下操之,史杨之辈纵然奸猾,又能奈我何。” 苏逢吉心想,毕竟还不算是笨蛋。 刘承祐一拍大腿,对呀,就这么办。 但他猛然又想起一个问题,马上又说道,但拿到军队后,由谁来带领?又由谁去平叛呢? 苏逢吉道,李国舅久在军中,熟谙人事,定有绝佳人选。 李业道,臣在禁军中虽未身居高职,但亦常替陛下细心留意,对有受史杨等人排挤而怀才不遇者多加笼络。如宣徽使侯益,枢密副使郭允明,骁骑将军聂文进等皆胸怀忠义、韬略过人。陛下若肯稍加殊遇,他们定会感恩戴德,誓死效忠。 刘承祐点点头道,好吧,这事就交由苏相和舅舅去办。只是事情机密,务必小心行事,切勿所托非人。 苏李二人应声领命,正要叩辞离去,殿外一人进来,厉声道,你们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西,在这里胡说八道些什么? 苏李二人见是李太后,慌忙跪下行礼,刘承祐看到母亲,心中老大不自在,勉强向太后请安。 太后怒容满面,大骂道,“苏逢吉你枉为国家宰辅,先帝托孤重臣,不思调和文武,反而挑拨离间,真是枉费了先帝和哀家一番苦心。” 苏逢吉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不敢反驳,只得低头无语。李业仗着是亲戚,大起胆子道,姐姐有所不知,苏相也是一片好心,怕刘家的天下让外人给夺了… 太后不容他说完,转脸骂道,我正想说你,才具粗疏,胸无点墨,靠了我的关系才混到今日这地步,不知收敛,反学会了混淆视听,蛊惑人心。皇上年幼,受不得别人挑唆。将来大祸临头,那才是后悔莫及。你们两个赶快给哀家滚出去,以后未得哀家准许,不得私自入宫。 李业和苏逢吉讨了个没趣,悻悻地正要退出去。太后又说,“苏逢吉留下,哀家还有话问你。” 李业向苏逢吉投去同情的目光,耸耸肩表示“我帮不了你,好自为之吧。”自己先退了出去。 过了好一阵,苏逢吉才出来,李业关切地问道,“她又对你说了什么?” 苏逢吉一脸无奈,“又教训了一阵,警告我不许和你掺和。” 李业没好气地说道,“好容易逮着个机会说动了皇上,没想到让自家人给搅黄了,唉……” 苏逢吉微笑道,“大人莫作此想,大人何时见过作娘的帮着外人欺负自己儿子,作姐姐的不向着自家兄弟?” 李业惊道,依苏相的意思,莫非咱姐方才是作戏来着? 苏逢吉脸上似笑非笑,“太后乃是先帝身边最亲近之人,先帝如何得位?兵将拥戴而得之。这一切太后岂不深知?故如何驭下、如何集权,太后虽为女流,识见不亚于须眉。大人只看 御极时对各人的加封便一清二楚了。” 李业寻思片刻,若有所悟,展颜笑道,我明白了,太后其实一直忌惮着那帮人,早就在削权了。这说不定还是我那姐夫临死前的安排哩。 苏逢吉将手一摆,轻声道:“李大人还请稍安,万勿坏了太后和皇上的大事。只在暗处加以配合便是。” 李业笑眯眯地拍拍苏逢吉的肩,“苏相谋国至忠,咱家今后定不会忘记你的功绩。” 苏逢吉俯身长揖,“在下只知为我大汉尽忠,为皇上效力,不敢再有他望。” 李业笑道,“以前和苏相疏于亲近,是咱的不是,明日略备薄酒,务请赏光。” 苏逢吉再次俯下身去,“能得大人垂青,幸何如之,幸何如之。” 李业今日心结得解,甚是欣喜,未曾顾及得苏逢吉比自己官阶高出许多,也不还礼,哼着小曲转身离去。 苏逢吉看着李业远去,方才在脸上堆出的笑容逐渐凝结,转身步出宫门,守在门外马车边的贴身仆从苏福趋上前来,伏侍他上车,贴耳轻声道,“相爷,有书信来。” 苏逢吉看了他一眼,并不细问,只吩咐道“回府。” 细碎的马蹄声伴着辘辘车轮缓缓驶出皇宫正门外的明德楼,明德楼正前面是一个宽阔平整、青石铺地的大广场,天子逢朔便登上明德楼,在此接受百官万民朝贺。广场西边有一个方圆数十里的大湖,湖水来自汴河的一处分支,湖面烟波浩渺,两岸遍植垂柳,这叫金鳌池(十几年后被柴荣改名为金明池)。出了广场往东便是开封的州桥,桥横跨汴河,又名天汉桥,拱如玉带,高大壮观,远看如长虹卧波,过桥后为东市街,平时这里熙熙攘攘、人山人海,各路贸易、水陆杂陈。但近日因国家新丧,禁市百日,故冷清了许多,街上也没几个行人。苏逢吉的府第便在东市街背后的同福巷,因此马车过了州桥,踏上东市街的街面,便加快速度向苏府跑去。 |
郭威退了朝,回到家中,刚坐下,家人郭忠奉上茶来,郭威心中有事,吩咐任何人不得打扰,独自在房中静思。过了一会,郭忠来报,有客来访。郭威开门迎接,一见来人,喜出望外,来的不是别人,乃是淮北节度使高行周。 高行周是和符彦卿齐名的南北两大著名统帅,他历事三朝,战功素著、威望甚高。当年他和符彦卿、刘知远、李守贞等同为石敬塘手下的节度使,后来石晋败灭,高行周不愿降顺契丹,便助刘知远从河东起兵,杀入汴梁。刘知远建汉称帝后,认为他忠诚可靠,便加封他为临清王,后又加封齐王,领淮北节度使。高行周在淮北手握重兵,使占据淮南和江南的李唐王国不敢轻举妄动。 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亲自来访,令郭威又喜又惊,他和高行周向来熟识,且私交甚笃,因此一见到高行周,便大笑道,高王有闲赴京,真是国家之喜。 高行周奇道,郭兄此言何解? 郭威解释道,高王身膺重任,坐镇准北,若是边境有事,又岂能擅离封地,轻身赴京? 高行周一听,也是大笑,点头道,郭兄不愧是久掌枢密,真乃料事如神。近来我国与江南相安无事,弟早有髀肉复生之感。 郭威道,但得边境安宁,生民乐业,纵使你我老却英雄、赋闲在家,亦是于心甚慰。 高行周道,正是如此,但目下无事并不代表干戈永息,国家迟早一统,届时战火重燃,又将生灵涂炭了。 郭威道,分久必合乃大势所趋,只是你我已老,今生不知是否有幸得见。 高行周笑道,一年未见,不想郭兄竟出此老颓之言,令弟大出意外。 郭威笑了笑,转而问道,高王此次入京,不知所为何事? 高行周道,先帝与我,份属君臣但谊同兄弟,弟在淮北乍闻噩耗,悲痛莫名。故亲来吊丧。 郭威心想,原来如此。转而又问,“但枢密院已行文地方,命各镇不必来朝,就地举哀,为何高王…?” 高行周看了郭威一眼,说道,怎么?枢相大人是在责怪小王不遵钧命么? 郭威连忙摆手道,岂敢岂敢。高王兄向来深明大义、恪守本分,从不逾规越矩,今有此行,实出意外,故在下才有此问? 高行周道,不要拐弯抹角,有话直说便是。 郭威笑道,恐怕王兄此次入京并非仅是吊丧这么简单吧? 高行周一阵大笑,郭威也大笑,高行周伸指点着郭威,“你个老狐狸,什么都瞒不过你。不错,我此次入京,名为吊丧,其实另有目的。” 郭威半眯起眼睛,耐心倾听,高行周继续道,“先帝待我,殊遇非常、恩信有加,可惜天不假年,竟致早逝。今新皇即位,国无长君,我是想亲自来看看皇帝对我们这班老臣会不会仍象先帝那般信任。” 郭威道,这话高王只可在我处提起,切勿再语诸他人。 高行周脸色一沉,说道,郭兄何出此言,莫非新皇当真…? 郭威叹了口气道,皇帝年少即位,涉世不深。对我们这班老臣颇多怨尤,再加上太后亲族如李业等辈亦想从中弄权。弟常夙夜忧叹,恐日后会变生不测,灾祸横加。 高行周怒道,外戚专权乃前汉倾颓之因,难道他们又想重蹈覆辙不成?太后向来睿智明决,应该不会见容此事。 郭威不想沿这个话题再多说下去,只是叹了口气,高行周知他内有苦衷不便明言,也不再追问。 郭威又道,高王已见过皇上了? 高行周道,昨夜才到汴梁,先来找你说说话,然后再去见驾。 郭威点点头道,高王见驾之后,还是速回封地为上,弟恐江南闻得王兄不在,会乘机侵扰。 高行周笑道,李氏窃据江南,虽有并吞中原之志,可惜手下并无良将精兵。弟常与他们多次交锋,每次都令其铩羽而归,谅其不敢轻易启衅。 郭威道,江南李氏自建唐之后,烈祖李昇亦曾励精图治,现在传位其子李璟,听说他注重与民生息、劝课农桑、轻徭薄赋,江南隐隐有太平之象,一旦俟其国力强盛,而我中原又有可乘之机,其必野心骤起。因此高王还是小心为上。 高行周这些年与江南作战,屡次得胜,因此并不把郭威的劝告放在心上,只是说道,郭兄提点得是,小王定会小心在意。小王此次进京,其实还有件事不明,要向郭兄查证。 郭威身子前倾,“高王请讲。” 高行周道,历年辽国皇帝皆会派出使臣,遍访中原及南方诸国,我朝及蜀、江南等亦会遣使回访。 郭威点头道,不错,这是双方互通音问,暂保和平之举。今年我朝派出的回访使便是侍中冯道。 高行周接着道,但自前年起,凡出使江南的辽使每次北返途中,便会遇袭被害。 郭威道,弟亦知此事,前年辽使耶律广北返时在淮北身亡,去年又是耶律文在沂州为乱刀砍死。但弟曾遣王峻调查,发现使团的一应财物俱被洗劫一空,故推测可能是强人所为。为这事,我们可伤了不少脑筋,都不知怎样才能向辽帝解释得清楚。 高行周摇头道,事情恐非如此简单,强人劫掠,为何不劫别人,单拣辽使下手?辽使往来之路,皆通衢大道,谁又敢光天化日之下冒险作难?再者,使团护卫众多,不乏武艺高强之辈,普通强人一般百十来人,乌合之众焉能将其尽数杀死又不留下线索? 郭威道,那依高王之见… 高行周道,我料是有人从中作梗,要借此事令辽帝迁怒中原。 郭威大吃一惊,“若果真如此,契丹必会再次入寇,而我朝将四面受敌,设计之人用心何其歹毒也。” 高行周道,今年又有辽使前往江南,听闻已经北返,不日将路过汴梁,凭吊先帝,这关系着南北邦交,万不可再有意外枝节。我已命人沿途悉心护送,故路上安全无虞,但入京之后诸事,还请兄务必小心在意。 |
郭威拱手道,多谢高王提醒。 高行周说完了正事,冲郭威笑道,我听说朝廷将向西面用兵,想必又要烦劳郭兄亲为了。 郭威道,朝中贤人良将众多,哪轮得到在下。 高行周道,史弘肇和杨邠,一个典宿卫,一个掌机要,哪走得开?王章是个文臣,只会理财经济。你不去谁去? 郭威道,朝中本属意由你统兵前往,可惜高王分身乏术,不然凭高王威望,河中一鼓可下。 高行周摆手止住,说道,郭兄用兵如神,小王望尘莫及,明日陛见时,我将向主上力荐,由你为将,相信太后英明,必会采纳刍议。 郭咸还要谦逊,高行周起身走出门外,唤道,你们都进来。 两员将领应声而入,其中一人身材高大、皮肤粗黑,另一人面色白净、英俊挺拔。两人一进来便跪下向郭威行礼道,末将参见枢相大人。 郭威忙命快起,二将站起身来,高行周在一旁大笑道,“重进,见了自家舅父也是这般正式么?” 那黑大个忙又跪下道,甥儿参见舅父大人。 郭威惊喜交加,一把搀住,“重进,三年没见,你怎么回来了?” 黑大个叫李重进,是郭威的亲外甥,与柴荣年纪相仿。郭威只有一个姐姐,早年家境潦倒穷困,姐弟俩相依为命。有一次郭威杀了街上的一个泼皮,官府要来捉拿,是姐姐卖了所有妆饰与郭威作盘缠,送他去投军。后来郭威的姐姐和姐夫死于战乱,留下李重进一个孤儿,郭威便将他一直带在身边,直到重进满了十八岁,郭威为了锻炼孩子们,便将他和柴荣分别送到地方上去从军,柴荣去了关陇一带,而李重进长期在淮北服役。因他为人耿直、作战勇猛,很受高行周赏识,现在已经作到淮北兵马都监的职位了。 李重进见了舅舅,也是分外激动,但他不善言辞,只是望着高行周道,是王爷带我回来的。 郭威又转向另一名将领,却不太认得,疑惑道,你是…? 那将也又跪下道,末将高怀德,现任淮北兵马指挥使。 高行周道,怀德,我与枢相兄弟论交,这是在家中,快换了称谓。 高怀德忙道,是,侄儿怀德向郭伯父请安。 郭威道,你是怀德?十年前见你还是个小娃娃,想不到现在已长成了一员虎将。高王真是调教有方,虎父无犬子啊。 高行周道,我听闻长安有事,便料到与李守贞绝脱不了干系,而你定会领军平叛,就顺便带上他两人,随你前去历练一番,还望郭兄不要嫌弃。 郭威大喜道,高王太谦了,郭某求之不得。 高行周又道,我担心京中禁军兵力不足,因此又命我麾下三万人,由淮北防御使武行德率领,离开防地,向汴梁赶来,现正驻扎沂州,郭兄若有需要,可命犬子怀德传命,随时可供驱驰。 郭威十分感动,向高行周道,高王大恩厚德,郭某无以为报,请受我一拜。 高行周止住他道,弟今日所为,非为私谊,实为公义。郭兄不必行此大礼。 郭威正色道,在下正是替国家向高王道谢,请高王莫要推辞。 说罢不顾阻拦,强行下拜,高行周勉强受了,众人齐入后堂,郭威召来家眷,大家欢聚晤谈,开怀畅饮。柴荣与重进自幼相好,和怀德也是总角之交,兄弟重逢,更是欣喜,郭府上下,其乐融融,笑语一片。 |
当天傍晚,高行周便在史弘肇与郭威的陪同下,来到皇城外请求觐见。他身份尊崇,因此纵使宫门已下钥,皇帝和太后也即刻传诏请入。 高行周先到广德殿去向大行皇帝的梓宫凭吊,然后前往滋德殿向太后和皇帝请安。 刘承祐在父亲还未做皇帝时多次见过高行周,因此并不陌生,尊称其为王叔,并且特命赐坐。 高行周先向皇帝禀报了淮北局势,皇帝对自己刚即位高行周便赶来效忠一事感到十分高兴,笑着说道,有高王叔坐镇淮北,江南绝无异动,朕心甚安。 太后也在一旁道,先帝在日便对高王信任有加,哀家与皇帝绝无南顾之忧了。 高行周朝上拱一拱手表示谦谢,然后便提到了河中之事,质疑为何迟迟不肯发兵。刘承祐听他提到河中,本有些怀疑是受了史弘肇的唆使,串通了来阻拦的,后听高行周主张用兵,心中暗喜,但看到史弘肇站在一旁,于是故作沉吟道,“朕亦何尝不如王叔所想,只是…” 高行周慨然道,京中禁军兵力如何,臣已略知大概,史指挥使职在护卫天子,的确不敢鲁莽孟浪。但我辈出身行伍,岂容金瓯有缺,倘容不即时诛除叛逆,恐地方藩镇纷起效尤。届时陛下政令不出京畿,先帝当年的辛苦经营又将付于流水了。 刘承祐听了这话,有些不快,事事都拿先帝这顶大帽子压下来,现在朕才是你的主子,难道朕守不住这江山么? 他脸色一沉,碍于高行周的身份,没有即时发作。殿内气氛顿时沉闷,太后开口道,高王所言有理,但不知有何良策可解此危急呢? 高行周并未察觉到皇帝的心情,见太后发问,连忙答道,禁军齐出,肯定不行;但若分出部分禁军,应无大碍。 史弘肇道,河中三镇叛军人数至少二十万,京中禁军目前也只有不到二十万,至少要留一半保护东京,余下一半恐不足以克敌。 高行周道,淮北近来尚属平安,臣有部下十五万。已着部将武行德率三万人移师沂州,随时可供朝廷驱驰。若河中军情需要,臣还可以抽调数万兵力前往协助。臣之犬子高怀德此次亦随同来京,愿赴河中效力。 太后又道,高王愿发兵相助,真是国家之幸。但史指挥使所言亦不无道理,京师若止留十万禁军,万一再有肘腋之变,或是契丹南侵,如何可保天子万全? 高行周不假思索道,臣愿再分淮北之军四万,往驻澶州,澶州乃契丹南侵汴梁必经之地,澶州节度使李洪义又是国舅,手握重兵,必不致令京城有失。 郭威见他说得慷慨,连忙阻止道,北境有符彦卿镇守,契丹未必敢于贸然南犯。而淮北之军一分再分,恐非上策。 太后道,郭待中言之有理,哀家并不赞成草率发兵,此事恐怕还需思虑周全。 高行周急道,关陇毗邻河洛,若任由三镇坐大,与中原成鼎足之势,他日将更无力将其克复。分兵之后,臣在淮北尚余人马八万,分驻于重镇合淝、濠泗,保境足矣。臣愿以身家性命力保淮北无忧,请太后与陛下勿再犹豫,即刻遣将往赴河中。 刘承祐听了这话,十分欣慰,欢喜地望向太后,太后也微笑道,高王果然是擎天保驾之臣,一心为国全无私意,哀家以为应为高王加封,陛下,你意如何? 列承祐急忙说道,母后所言甚是,高王叔应加九锡,可剑履入朝,赞拜不名。 高行周正要推辞,太后又说道,高王得此殊荣乃实至名归,不得辞谢谦让。明日便诏告天下,以彰高王之忠义。 顿了顿,太后又说道,高王乃国家柱石,淮北亦国之根基所在,此二者皆不容有半点闪失。高王手下大将如高怀德、武行德皆相继离去,万一淮北有事,帐下岂不乏人?史指挥使,你看这又当如何补救? 史弘肇是追随刘知远多年的旧将,见过太多藩镇拥兵自重威胁中央的例子,而且刘知远本身便是以河东节度使的身份自太原起兵,直入汴梁而黄袍加身。因此他一贯对地方势力很是忌惮,同时把中央禁军看得很重,非常不情愿拿出去,刚才听高行周愿意分出淮北兵马,顿时十分高兴。觉得这是个削弱淮北兵力的好机会,现在太后又提出要派人去协助高行周,岂不顺便可以安插亲信以达到进一步控制淮北的目的。 他朗声道,太后所虑极是,高王与淮北,二者俱不可有丝毫错失。臣意以为可在禁军中选派大将,往助高王。 郭威心中总觉有什么不对,他一听史弘肇说话便明其心意,只是不知太后为何会有如此安排。若是太后想亲自掌握淮北,那应该是派李业的人去呀。怎么会让史弘肇来提出人选呢? 史弘肇接着说道,臣举荐部下刘铢,此人智勇兼备、弓马娴熟,定可助高王固保南疆。 郭威一听是刘铢,更觉不妥,刘铢是史弘肇的亲信,派他去,等于是史弘肇一只脚踏进了淮北。中央对地方加强控制是对的,但是削弱高行周,却加强了史弘肇的力量。兵权仍然不在皇帝手中啊,太后此举,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太后想了想,“刘铢…是禁军副都指挥使吧,前段时间先帝刚驾崩的时候,护卫内廷很是周全。既然史大人极力推荐,想来应该不错。” 她转向一旁的皇帝,“陛下的意思呢?” 刘承祐的心思早飞往大军克敌、午门献俘的宏大场面去了,听都没听清楚便直点头,“好,好,就依母后之见。” 出得宫来,郭威单独送高行周回府休息,在路上,郭威对高行周说道,高王用心良苦,郭某佩服不已。 高行周笑道,郭兄何出此言? 郭威道,高王携怀德来京,一为相助,二者也是作人质;将手下兵力一分再分,以示无拥兵自重之意;任由京中派人入驻淮北,是自明无私也。若论为国谋忠,世间少有人能及王兄之万一。 高行周扬扬马鞭,指向郭威,“一年不见,你老小子变得话多起来了。回去吧,明天开始有得你忙了。” |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下一页[6] 尾页[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
午夜咖啡馆 |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