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佛经 -> 星云法师| -> 星云大师《从佛教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的方法》 -> 正文阅读

[佛经]星云大师《从佛教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的方法》

星云法师|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各位到这里来听佛法,承受佛光的加被,我虔诚地为各位祝福。从今天开始,在这三天当中,各位只要有空来到这里,听到说法的音声,我们所有发起演讲会的各个单位,和全体的工作人员,都将虔诚地祝祷各位,平安吉祥如意。
我在三天当中连续要讲的题目只有一个,这个题目就是:‘从佛教的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的方法’。这一个题目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不是很短的时间内,可以说得清楚的。不过,我们藉着这个机会,对各宗各派做一概括性的介绍,让各位找到一个佛教的入门,以便将来信佛学佛有途径可循。谈到佛教的各宗各派,佛陀最初创教的时候,为了适应众生的根器,而说了种种的法门,并未曾提到宗派的分别。到了后代,由于历代大德依个人研究兴趣的不同,而对佛陀一代的教化,作各种不同偏重性的探讨,加上个人的修持体验,而对经典产生种种的诠释,以为自己所阐扬的,最为代表佛陀的教义,衍变所及,乃渐渐形成各种宗派。
在佛教的宗派里面,大乘的佛教,在中国产生八个宗派。这八个宗派之中,比较重视义理的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及三论宗等,比较重视修行的宗派有禅宗、净土宗、律宗及密宗等。
中国大乘佛教的八个宗派,传到日本以后,再分演出五十多个宗派。关于日本佛教的宗派,我们暂且不涉及,在这三天之中,我们所要讲的是中国佛教的八个宗派,所指示给吾人修行的方法及其内容。
壹、各宗派的特性
这八个宗派各有它们自己的修行方法,我现在用四句话,扼要的标出他们的特点,介绍给各位,这四句话是:
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一.密富
第一句的‘密富禅贫方便净’告诉我们在八个宗派里面,如果要学密宗的话,在经济上必须富有。因为密宗的坛场,要布置得非常精致庄严,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银,或者是铜质的铸造,样式很多,并且要样样齐全。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当的时间,对于上师更要有优厚的供养,所以要如法学密,经济上必须富裕,时间上相当空闲的人,才好修学。
二.禅贫
什么叫禅贫呢?如果你想学禅宗,没有钱不要紧,因为禅者的修行生活,无论山林水边,茅蓬之处,只要双腿一盘,就可以参禅了。古代禅宗祖师大德们,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里,吃的是野菜杂果,穿的是粗布麻衣,虽然生活是这么的清贫澹泊,但是他们的禅定之乐是无穷的!
三.方便净
方便净,就是说修行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如果念佛,不管什么行业、身分,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修持的,所以最方便的修行法门,非净土宗莫属了。
四.唯识耐烦
第二句的‘唯识耐烦嘉祥空’,就是学法相唯识的人,必须要耐烦,因为法相唯识里面的名相很繁琐,义理层次比较复杂。你如果不耐烦,就无法把它的头绪搞清楚,一进入法相唯识里面,如堕五里雾中,所以学唯识必须像学数学一样要耐得住烦,才能学得通。
五.嘉祥空
‘嘉祥空’的嘉祥,也就是三论宗的嘉祥吉藏大师,又由于其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故又名嘉祥宗。嘉祥宗所依据的经论为《百论》、《十二门论》及《中论》等三论,而这三论的内容完全是阐明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所以称它为嘉祥空。
六.传统华严
第三句是‘传统华严修身律’,所谓‘传统华严’,中国号称是大乘佛教的国家,中国佛教的大乘思想,就是以华严为中心的。近代的佛教领袖──太虚大师,虽然主张八宗兼弘,但是以华严思想,作为他信仰的根据。《华严经》起源于印度,传到中国之后,经过中国祖师大德的智慧融合,将华严法界缘起的思想,发挥得最圆融、最究竟,并提出种种的观法,寓哲理于实践之中。由于历代大德对华严思想所做的创新与发明,使华严哲学在中国佛教史上开出了奇葩,而成为中国佛教的传统信仰。
七.修身律
修身律,佛教的律宗,是讲究修身做人的,因为人格完成了才能成佛。把人做好,修身完成,才能进一步开发内心的光明智慧,而证悟最高的真理,这是律宗给予我们的指示,所以称为修身律。
八.义理组织天台宗
第四句的‘义理组织天台宗’,在各宗派之中,对佛学的义理,能建立严密的组织,有系统的加以阐发者,当推天台法华为第一。天台智者大师,将佛陀一代圣教,分为五时,并按其所摄受的对象,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等化仪四教,以及藏、通、别、圆等化法四教,以科学方式,将三藏十二部经典,分门别类的归纳于不同根性的众生,并将修行的方式与证果的等次,一一加以分析比较,所以说到义理的组织方面,天台宗是最严密,最有系统的。
以上概略的介绍了八大宗派的各个特点,除此之外,此八宗另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同时兴盛于隋唐盛世,并且都发挥了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和隋唐的治世昌隆相得益彰,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黄金时代。但是盛极一时的大乘八宗,到了今天,有的已趋于衰落,有的虽然继续弘扬于世,然而已经比不上隋唐时代的盛况了!
贰、佛教八宗在台湾的情形
那么,大乘佛教的八宗,在今日台湾的弘扬情形又如何呢?
一.密宗
密宗,在台湾有人修学藏密,有人修学东密,修学藏密者,即修学西藏的喇嘛教;修学东密的,即修学日本高野山派的密宗。战前,日本统治台湾期间,日本的佛教也因此传到台湾。日本的密教分为两大主流:一为天台宗之台密,一为高野山之东密。现在在本省北部或南部,藏密、东密,都有人在修持。
二.禅宗
禅宗,在大陆非常普遍,当时所谓的丛林大寺,都是禅宗的道场,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还不曾建过有规模的禅寺丛林,连禅堂都很少见。有几位禅师大德,虽然也努力推广禅学,但也只是很少部分而已。有的寺院,虽然自称为某某禅寺,实际上修学内容和禅宗却不相干。目前台湾佛教的各宗派,其法统几乎都是从禅宗演变而来。由此可见禅宗对近代佛教影响之深!
三.净土宗
统领今日台湾佛教的是净土宗,不管禅寺也好、律寺也好,普遍地以念佛法门来引导信徒修持。而以念佛法门为中心的念佛会、莲社、居士林等,相继成立,这种现象当然很好,不过,我们所希望的佛教是多采多姿的,各宗各派都能同时发挥其精辟的思想,重新呈现出隋唐盛世八宗并弘的情况。
四.唯识宗
研究唯识的人,在台湾,目前少之又少,太虚大师虽然主张八宗兼弘,但是他对于佛学义理发挥得最为透彻,贡献最大的,还是法相唯识。民国初年,僧侣则有太虚大师。在家居士则有欧阳竟无、杨仁山等大德的推弘,对于法相唯识的研究,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民国十几年时,还办过法相大学,培育出不少的人才,后来分别担任各大学的唯识学课程。
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今年开办了唯识科。老师很难聘请到,我们请常觉法师担任科主任,他对于唯识论、摄大乘论等,有非常深刻的研究。他对我说:‘你简直将一个最困难的担子,最沉重的担子,交给我来背负。’目前,在新加坡弘扬佛法的演培法师,他也是研究唯识的。
五.三论宗
嘉祥三论宗的学者,在目前佛教之中,最为有名的大德是印顺导师。他对中观缘起性空思想,有其独特的见解,他肯定缘起性空是起源于佛陀最初开证的法门,也是佛陀在《阿含经》里所开示的根本教义。因为性空唯名的义理高深,所以目前对三论研究有心得,并且能加以推扬的大德,就很少见了。
六.华严宗
传统的华严,在当今台湾各个寺院里面,讽诵《华严经》的很多,但是如唐朝清凉大师一样,把华严深奥的教理,有组织系统地加以诠释、推演者,则如凤毛麟角,不容易找到了。
七.律宗
台湾,每天举办传戒法会,基本上是维持了佛教的法幢,但是对于戒律的内容,真正去了解研究的人,就寥寥无几了。律宗不只是形式上的持戒而已,其修行方法,其精神内涵,净化生命的意义,都需要进一步的阐扬!
八.天台宗
义理组织严密的天台,曾居住在新竹目前已经圆寂的斌宗法师,他曾到过大陆,在观宗学社专攻天台,很有成就,其门人弟子--慧岳法师,继承他的志愿,弘扬天台,非常难得。
佛教的八个宗派,由于时间有限,只能简单地将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告诉各位。今天预备介绍两个宗派的修行方法,一是华严宗,一是天台宗,其余六个宗派,留待明天和后天再说明。
参、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
为什么今天要先讲说华严和天台呢?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觉以后,首先宣说的圣教,就是华严。所以佛教对如来一代时教,以一个偈颂来说明其先后:‘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最初的二十一天,佛陀所开讲的是《华严经》。‘阿含十二方等八’,就是讲《阿含经》的教义,讲了十二年;《方等经》讲了八年。什么叫《方等经》呢?就是不属于华严、法华、般若、涅槃的大乘经典,如大家所熟悉的《阿弥陀经》、《药师经》、《维摩经》等都是方等经。
‘二十二年般若谈’,这是花了二十二年的时间讲《般若经》。‘法华涅槃共八载’,就是《法华经》与《涅槃经》,一共讲了八年。根据史传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把这一首偈的时间加起来,刚好四十九年。今天我们遵循佛陀启教的顺序,首先讲说菩萨乘的华严哲学,让我们三天的演讲法会,先得到一个圆满。
一、华严宗的修持方法
(一)《华严经》的来源
在说明华严宗的修持方法之前,向各位介绍《华严经》。在浩瀚的经典之中,《华严经》被称为经中之王,佛陀在七个地方,有九次的聚会,才把《华严经》讲完。据说佛陀宣讲华严时,没有人能够了解其中的奥义,后来这部经,传说被藏在龙宫里,搁置了六百年之后,才被龙树菩萨发现。龙树菩萨以他的聪明把下卷背诵下来,但是前面的上卷、中卷,还没有看到,为龙宫的人所发现,被赶出了龙宫。他出了龙宫之后,就把记忆所及写下来,此即龙宫传来的《华严经》。
在中国有三种梵文译本的《华严经》。东晋时代的佛陀跋陀罗三藏,他翻译的《华严经》有六十卷,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六十华严》或晋译本。唐朝的实叉难陀三藏,翻译的华严经有八十卷,名称也叫《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为《八十华严》或唐译本。另外唐朝的般若三藏翻译了《华严经》的〈入法界品〉,有四十卷,称为《四十华严》。不论是《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内容都是华严经,义理都差不多,而《四十华严》乃《华严经》中最重要的一品--〈入法界品〉的单行译本。现在有一个问题,前面说华严经是龙树菩萨从龙宫取出来的,那么,龙宫究竟在那里?
有人说:龙宫是在海龙王所居住的大海里面,这种说法有待商榷。船只航行的地方叫大海,吾人所居住的世间,也如同大海一样,我们称之为茫茫人海。其实波涛汹涌的海龙宫,就是国君所住的王宫,而龙王,即印度民族中被称为龙种的那伽族国王。古来世间上的珍宝,总是为国王所拥有。根据历代的研究,《华严经》被收藏在龙种族的王宫里,六百年之后,才被龙树菩萨所发现,将其经文背诵下来,而传播于世间。
(二)《华严经》的三时判教
华严宗的三祖--法藏贤首国师,把佛陀所说的一代时教,用太阳照物的比喻,分了三个时候:第一日出初照时,譬如太阳刚刚上升,先照高山,比喻如来最初证悟,先以无碍智慧光明,照诸大菩萨,所说的经典就是《华严经》与《梵网经》。
第二时为日升转照时,因为光线的照射角度不同,所照的地层面也不同,所以这个第二时又分有初、中、后三转,接引了不同根性的众生。
初转是接引凡夫外道,使他们转凡成圣,如太阳出来,透过高山,射及幽谷之处,就是凡夫外道的比喻,佛陀对他们说的教义是三皈五戒、四圣谛、十二因缘,也就是阿含等经典。
其次是中转,为了接引小乘进入大乘,及摄化大乘根性的菩萨,阳光透过幽谷,然后普及高原,比喻众生心量已较宽广,可学菩萨道了。佛陀此时为他们说《解深密经》、《圆觉经》、《维摩经》、《大宝积经》、《楞伽经》等。
太阳一直上升,到了日正当中,普照大地平原,如同佛光正照利根菩萨,佛陀为他们开示般若性空的经典,例如《金刚经》、《大品般若经》等,此为后转。
第三时是日没还照时,这是转摄末归本的法轮。无限美好的夕阳,即将下落,却又还照高山,表示佛陀将入涅槃,开示圆满的妙法,所谓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所谓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此时所说的就是《法华经》与《涅槃经》。
以上三时判教的方式是华严贤首国师的说法,但是天台宗的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智者大师的五时判教,才最合理圆满。
(三)圆融无碍的一真法界
《华严经》是佛陀的教法之中,最高深最究竟的法门,佛陀在海印三昧中演说《华严经》,除了利根的大菩萨之外,鬼神、天龙八部等,都无法了解其中奥妙的道理,即使二乘根器的阿罗汉,也不能领会佛陀的说法。《华严经》既然是佛陀一代时教之中最上乘的妙法,那么其内容究竟是什么呢?
在佛教各种经典中,有的讲真空,如般若中观;有的说妙有,如唯识法相;有的提倡顿悟,如禅门南宗;有的主张渐修,如禅门北渐。不管空有也好、顿渐也好,华严把这些思想统摄,而建立了诸教圆融的一乘圆教。大乘别教的华严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呢?华严的世界叫‘华藏世界’,也就是万有诸法由心所现的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是真妄泯灭,生佛不分的真理世界,是超越一切的对待,本体即现象,现象即本体,绝对平等的世界。如果我们能够认识一真法界,则能扩大生命的领域,证悟到生命的永恒不灭。我们最惧怕的是死亡,最厌恶的是贫贱,如果我们能契入一真法界,则能脱离贫贱、富贵、有无、生死、多少、高低等对待世界的束缚,而得到心灵上的绝对自由。彻底体悟了一真法界的道理之后,对各位今后的生活、思想、事业等,将会有很大的助益。下面我归纳数点,简单地说明一真法界的内容:
(1)一个不算少万亿不算多
在我们的常识里,看到一个人只有一块钱,心里马上反应:‘啊!一块钱,真少呀!’看到家财万贯的富翁,则以为:‘万亿钱财很多呀!’这是我们在认识上的差别。在一真法界里,一个不算少,万亿也不算多。我们怎么认为一块钱少呢?那是没有认识到一块钱的价值。这个‘一’,不是计数东西时最小单位的一,‘一’是个无穷大的数字。例如万法归一,纷纭变幻的万有,其本源是一个的。一粒砂石、一点粉笔灰、一个银河系、乃至一个宇宙虚空,都含藏于‘一’之中。万亿虽然多,万亿之上另有万亿,永远有一界限。我们要培养从一粒砂石去透视无量三千大千世界的见识。过去我们刚刚举办弘法演讲法会的时候,最初在仅能容纳数人的小庙里举办,渐渐扩大至国立艺术馆、中山堂,乃至可容纳数千人的国父纪念馆,将来即使再扩大,扩大至整个世界,都只是一个道场而已,不会增加成二个或三个道场。这个‘一’的涵意很深广,我们应当好好去体会‘一’的无限性。
(2)微尘不算小虚空不算大
我们的观念里,总以为微尘很小,虚空很大。其实,这种大和小的概念,也是错误的见解。在真实的世界里,大小将是一样的。过去有一位书生,到寺院去参拜,看到殿堂上写着一副对联:‘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深深不以为然的说:‘佛教讲话矛盾,不合情理。须弥纳芥子,高大的须弥山,包藏如芝麻那么小的芥菜种子,还合乎常理;芥子纳须弥,这个小小的芥菜子怎么能够藏纳须弥山呢?简直是狂妄之语!’恰巧一位知客师父听到了,就上前询问,他说:‘先生,这副对联并不矛盾,你是读书人,想必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吧!请问你,万卷书读到那里去了?’
那个人肚子一拍,就说:‘读到我肚子里去了。’知客师父于是拿了一本书说:‘请你也把它放到你的肚子里面去吧!’读书人说:‘道理可以读进去,书怎么可以放进来呢?’万卷的经论可以容纳于小小的肚子里,这个大与小能够互相容纳的道理,就是华严微细相容的道理。俗语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的肚子真的那么大吗?怎么能撑船呢?佛陀的肚量包容天地,我们也和佛陀一样人人具有佛性啊!尽虚空都在我们的心胸之中,关键只在我们能不能把心里的世界,慢慢的扩大而已。
我昨天从高雄到台北,到了台北市内,单单一条罗斯福路就走了一个多小时,我想台北人口这么多,这么拥挤,最后到了我们办事的普门精舍去,从这边走到那边,再从那边踱到这边,转来转去,总是在几坪大小的空间打转。我感觉居住在台北,实在是一件苦恼的事,空间太小,人口太多。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在人口密集的台北市,要求拥有宽敝的住居,但是我们如果能够了解华严的一真法界,先将自己的心里扩大,心里的空间扩大起来,虽然是立锥之地,也和整个法界一样宽广。把我们的心量扩充得如一真法界一样宽大之后,对我们现实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会减少因为空间狭窄所引起的冲突,而得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3)刹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长
刹那是佛教计算时间的单位,表示时光很快的意思。有时候说:‘时光很快啊!刹那刹那过去了。’这个刹那究竟有多短呢?‘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刹’,意思是说年轻有力气的人,轻轻弹一下手指的瞬间,就具有六十三刹那。如果用秒来计算的话,一秒钟至少有好几百个刹那。
劫波,简称劫,是计算长时间的单位,是无量数时间的代表,例如三千阿僧祇劫。依一般的想法,刹那很短,劫波很长,其实劫波也不算长。例如有的动物,朝生夕死,它也过了一生;有的动物,能活几百年,龟也好、鹤也好,它还是过了一生。一期的生命,不外是我们行为所留下来的记录,由于记录的长短,在时间上乃有长短之别,但是在真实的生命里是没有长短的。譬如人虽有生有死,但是这一切都是虚妄的,人就是死也死不了的,身体死了,生命却不会损减,好比房子烧毁了,房子倒塌了,可以搬家;身体坏了,生命也要更新,是不会死的。《华严经》所说明的是一个人的生命是无限的、永恒的、亘古不灭的,我们对于生命要建立起无限的信心。
革命先烈邹容,十九岁就死了,但是留给后代的是多少的敬重,多少的怀念。谭嗣同为了维新,为了革命,洒下了青年的热血,留给人间多少赞叹。佛教的翻译大师--鸠摩罗什,他座下的僧肇法师,三十岁就去世了,可是他所遗留下来的肇论,在佛教思想史上,却有不朽的价值。
有的人虽然仕途蹇滞,名不闻于当世,但是他的精神却万古流芳。有的人活得很长久,即使长寿的彭祖活到八百岁,而今安在?有的人做了一个梦,就过了好多年,例如穷书生卢生,投宿在一家旅馆里,看见老板生火要烧黄粱,他在旁看着不知不觉的就睡着了,一入睡就开始做梦,梦见自己走到另外一个国家,娶了一个很美丽的崔姬女子为妻,功名得意,连连升官,生了几个儿子,也极不平凡,就这样享受了五十年的荣华富贵,才生病死去。当他梦到自己生病死去的时候,翻身打个哈欠,从梦中醒了过来,看到刚才老板烧煮的黄粱还没有熟,这时他无限的惊讶,五十年的荣华富贵生活,原来只是黄粱一梦。梦,也能把很短的时间拉得很长。
佛教里面的禅定,也是如此。在禅定中,自己觉得时间很短,可是外界却已度过了多少时日。像太虚大师在普陀山,有一次盘腿打坐,耳边听到寺庙养息敲钟的梵音,大师入了禅定之中,觉得时间如弹指般的短暂,但是一夜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他出了定以后,正是早晨敲钟做早课的时候,他还以为昨夜一百零八下的钟声还没有敲完呢!
所谓‘洞中方七日,世间几千年’,对禅定的人而言,漫长的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般短暂;在牢狱中服刑的人,一天如同一世纪那么长久;恩爱的人,一旦分离之后,所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冤家对头在一起,则度日如年。所以,时间的长短,不是绝对的,都是我们爱憎情绪上的分别。
在华严的一真法界里,有的不是真有,无的不是真无;污秽的不是污秽,清净的不是清净;退步的不是落伍,向前的也不是前进。在一真法界里,有无也好,净秽也好,前后也好,大小也好,长短也好,都是虚假不实的!超越时间空间的一真法界里,一念百千劫,百千劫在于一念,一粒微尘就是十方国土,十方国土也是一粒微尘,在《华严经》的一真法界,是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圆融无碍的法界。
不读《华严经》,不知佛教的富贵。只要读过《华严经》的人,便知道佛教思想的高超与丰富,心胸也自然宽广扩大。八十卷的华严,六十卷的华严,四十卷的华严不是短时间能说明得完的,下面我要向各位简单介绍华严宗的几位祖师。
(四)华严宗的祖师
中国的杜顺和尚,是华严宗的初祖,生于陈永定元年(五五七)的陕西省万年县,十八岁出家,专宗华严,著作《法界观门》,将华严高深的理论,融贯为禅定的观门,而创出‘真空绝相、理事无碍、周遍含容’的法界三观,是一位融理论实践为一体的大德。他一生之中,神异事迹很多,有瞎子聋子拜见他以后,能见能听。有一次他涉水过河,河水忽然断流,等他上过岸后,才又水流如故。唐贞观十四年(六四0)圆寂于义善寺,深为朝野所敬重,唐太宗尊称他为帝心尊者。
华严二祖--智俨大师,甘肃省天水人,孩童时代喜欢堆石成塔,串花成盖,自己就当起法师,并叫一起玩耍的同伴做他的听众,为他们说法。他出家以后,深探华严藏海,二十七岁时,便著作了《华严经疏》五卷,也就是有名的《华严搜玄记》,另外有其他的著作,将近二十余种。他除了以著述弘法,以教育徒众为职志外,一生不求名闻,风范清高,唐高宗总章元年预知时至,对门人说:‘吾此幻躯纵缘无性,今当暂往净方,后游莲华藏世界,汝等随我,亦同此志。’到十月二十九日晚上圆寂于清禅寺,享年六十七,是为华严宗第二祖。
华严宗的第三代祖师是有名的贤首法藏大师。法藏是他的名字,贤首是皇帝封赐给他的名号。大师十六岁时,曾经在陕西法门寺阿育王舍利塔前,燃烧一指,以表示对佛教奉献的虔诚。后来听了智俨大师讲《华严经》,就归投在他的门下。
大师曾经协助实叉难陀三藏翻译八十卷的华严,并且襄助菩提流志三藏翻译了《大宝积经》。一生之中,经卷如此庞大的《华严经》就讲了三十多遍。在著作方面,有《华严探玄记》、《梵网经疏》、《楞伽经疏》等等,不下三、四十种之多。他摄取了杜顺大师的法界观门、五教止观等实践法门,并以《华严经》为骨干,融合智俨大师的搜玄记,完成了华严教理的组织系统。所以华严宗,到了大师的时候,才完成自家教观双门圆满的架构,华严宗由于大师的弘扬,而集其大成,因此华严宗又称为贤首宗,大师对于华严宗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华严宗的第四代祖师叫做清凉澄观大师,他做过七个皇帝的老师,曾至宫中对皇族说法,皇帝听了大悦,说:‘听大师讲华严经,心里很清凉。’因此受封为清凉,他一生当中,有很多异于常人的事迹,最主要的一件事是当他完成了《华严经》的注解以后,特地举行了一个华严经注解落成法会。平时我们曾听说过房子盖好了要举行个落成典礼,倒不曾听说有人对经典注解完成而举行落成典礼的,而这个《华严疏钞》落成典礼的法会,竟有一千多位高僧大德参与盛会。
另外他的奇异事迹还有很多,比方说:三衣一钵,从来没有离开过身边。三衣一钵不离身是佛教的规定,表示他对佛教的戒律非常的尊重,并且严持不犯。还有,他不重视金钱与权力,皇帝叫他当各个大寺院的住持,他视如尘土,虽受到朝野优厚礼遇,毫无欣然自喜!
大师一生没有到过世俗人的家,不像现在,有的初出家的人,只晓得攀缘,这家走到那家。出家学道能够不到处攀缘,才能树立清高的僧格。佛光山的门徒弟子,有百人以上,但是很少和各位认识,因为规定很严,不准随便外出,放荡身心。
清凉国师对一切美好的东西,可爱的东西,总之能染污身心境界的,他一概远离。出家之后,一生没有倒下来睡过觉,顶多是盘腿打坐而已,而且没有离开过念佛的念珠,心里面没有违背过佛陀的教义,每天必诵《华严经》,每天下午还要施食给饿鬼孤魂。大师如此刻苦自励,终于成为华严宗的一代祖师,把华严宗发扬光大起来,为我们中国佛教文化开出灿烂的花朵,清凉国师真是功德无量。
华严宗第五祖为宗密圭峰禅师,唐果州西充人。跟随澄观大师学华严,大师曾赞叹他说:‘能够追随我遨游于毗卢华藏世界的人,只有你一人了。’赞为不可多得之英才,继承清凉大师宗弘华严。师又随荷泽宗的禅师学禅,提倡教禅一致,影响后代甚钜。大师毕生最大的贡献为对《圆觉经》的精辟注释。他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圆觉经》做详尽的注解,著有《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释义钞》等书,为历来注解《圆觉经》的泰斗。
华严宗经过五位杰出大师的推弘,完成了华严宗精深的思想体系,和天台宗同为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光辉灿烂的二大圭壁。
(五)华严宗的修持方法
上面简单的介绍了华严宗的历史传承,下面我要将华严宗的修持方法介绍给各位,以作为参考。华严宗的修持方法很多,我归纳成四点来说明:
(1)发四弘誓愿
所谓‘四弘誓愿’就是:(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量誓愿学。(五)佛道无上誓愿成。在寺院里,出家人在每天早晚课诵中,一定要讽诵这个发愿文。我有一种感觉,大家对这四弘誓愿,只是例行公式唱唱而已,很少有人用心去想,我真正能够实践这个愿心吗?有什么人敢肯定的说:‘我已经发了四弘誓愿,愿意切实去实践’呢?从唱诵到真正的付诸实践,其中的意义,有天壤之别。
不发四弘誓愿,就不能与华严的一真法界相应,也就不能证悟圆满菩提的大果,希望今天各位有缘人,学习佛法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也就是发四弘誓愿!
(2)修学普贤十大愿
这也是佛门中经常课诵的,此即: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佛住世,七者请转法轮,八者恒顺众生,九者常随佛学,十者普皆撑向。这十件事是大菩萨发精进勇猛心,长期不断的修行,直到众生度尽了,自己才能休息的大愿。此十大愿具有深远的意义,他启示我们要燃烧起生命无限的热情,完成自己,并且奉献大众。关于这十大愿,有许多专门注解的佛书,各位可以阅读参考,由于时间的限制,在此不加以详述。
(3)修学禅定坐法
华严也有华严禅定,华严禅定的坐法,和禅宗的打坐方法相类似,有六个步骤:
第一项是盘腿--盘腿分为双盘与单盘,双脚互叠在左右膝上为双盘,只盘一腿者为单盘。初学者不习惯的话,两腿交叉也勉强可以。不过不盘腿,心虑散漫,不能集中,腿子一盘,就能思想集中,心意统一,万般的妄想思虑,能够荡涤去除,散心就能收摄回来。
各位有时候外出,有时候办公,感到疲劳时,可以在座位上静坐五分钟,很容易恢复疲劳,其效果和睡眠一两小时差不多。武侠小说描述某人在那里打坐运功调息,静坐确实能恢复疲劳增进健康的。
双盘,在佛教里称为莲花跏趺坐,单盘叫吉祥趺坐。有时候身边染有小病时,打坐也能治好。如果希望腿子练得柔顺,吃饭的时候,可以盘起腿子来吃,养成这个习惯,即使尚未证得华严大定的一真法界,我们的健康也能增加很多。
第二项是保持身直、眼垂、手平放正确姿势。不要弯腰驼背,眼睛不要睁开来望远处。过去年幼初出家的时候,好奇心强烈,欢喜东看西看,老师看到了,一巴掌就打过来了,并且责问说:‘你看什么?那一样东西是你的啊?’不看外境,双眼垂下,比较能够摄住正念。双手相叠而平放,左手置于右手上,这叫弥陀大印。以上是调身之功夫。
第三项是所穿的衣衫要宽松。衣服宽松,坐起来才舒服。西装不方便,妇女的窄裙子更不合适。衣服太紧会阻碍呼吸循环。另外要注意在打坐之前,身体要稍微动一下,前后左右摇幌几下,使身体各部分的血液流动,然后稍作按摩。比方说,脑后可以抚摩搓揉几下,脚底心也可以摩擦,血道流通重要的部分都稍作按摩,这样能够使打坐时身心比较舒畅,容易进入安静禅定的境界。
第四项是静坐的时候,对於呼吸也要注意,不可像风箱抽气似的喘息,也不能像刮竹似的呼气,要悠悠隐隐,若有若无使气息微细进出,出入息要均匀,不可吸进长呼出短,或者呼出多吸进少,这都不容易使心意集中。因此静坐呼吸,必须善巧分别是风?是气?或喘?或息?然后才能适当调度。
第五项静坐最重要的就是调摄我们的心了。山上的猴或未经驯服的马,不听使唤,狂奔漫驰,我们的心就像是猴子和马一样,荒山旷野,到处奔窜,无法定止于一处。禅定的功夫,就是要把这颗心猿意马的散心,加以缰索,收摄起来,安住不乱。如果我们能够将我们的心调服得很好,不管山林水边,市场集合,随处一坐,都能不为外境所动,而保持轻安宁静。驯服我们内心的猿马,使它不向外攀缘,是我们刻不容缓的急务。
第六项静坐并不是呆呆的坐在那里就算了,要观想,观想诸佛相好,观想华严智慧,静坐到心静如水,不要起波浪,心上的意念思维,尽早不要让它妄动,甚至不要思维,不要回忆,不要去推理,不要去盘算,进入到平等的一真法界。此时心胸清净明朗,像一面清净的镜子,如一湖平静的潭水。一面镜子,如果清净,什么东西都可以看得很清楚;一面湖水,如果波浪迭起,则无法照映出东西,我们人生的幻想、妄念太多,也无法认识事物的真正面目。
(4)睡眠的修行方法
华严禅定的修法大概如此。接着我们要谈一谈华严宗对于睡眠的修行方法。这个法门很要紧,睡眠有睡眠的要诀,有人说:‘唉呀!我失眠睡不着。’睡不着很苦啊!又有人说:‘唉呀!我睡觉时,梦好多唷!’梦多也很苦。现在我要告诉你们如何不做梦,容易入睡的方法,也是华严宗告诉我们的方法:
第一、睡觉之前要洗脚,用温水洗脚,促进血液循环,比较容易睡得着。
第二、睡觉右胁而卧,佛教称此为吉祥卧,不要仰着睡,也不要覆面睡,那会增加身体的动荡烦燥而不容易入睡。当然右(月+劦)而卧的姿势不自在,但是也要训练自己,不让身体乱动。只要身体保持不动,很快就能入睡了。一般睡不着的人,总是说:‘我翻来覆去还是睡不着。’身体动荡不稳定,因此影响生理,无法安然入睡。
第三、睡下来以后要持观想,观想光明,观想远远的地方有光明。有人睡觉把眼睛闭起来,越暗越好,有的人说点灯才睡得着。但是观想光明时,要把眼睛闭起来,观想眼前若有若无光明,能在观想光明之中入睡,一定会睡得很轻松,很甜蜜,不太会做梦,甚至人虽入睡,旁边的人讲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能了然于心。
有人看到我长得这么壮大,以为我吃了什么好东西,我要告诉各位,我每天吃的是佛法的香饭,吃的是华严的珍肴,最要紧的是睡的是华严美觉。几十年来有时候我的头还没有碰到枕头,就睡着了。明天打算几点钟起来,心里只要想一想;‘嗯!明天两点起床。’不必挂念什么,到时候自然清醒。我觉得佛法所教给我们的方法很平常,但是却有很大的用处。
另外盖的被单当然不能太薄,但是也不能太厚,太薄容易着凉,太厚则呼吸不顺畅。我们为了走更远的路,所以中途要休息;我们为了做更多的事,所以晚间要睡眠,但是也不能过分贪睡,过分的睡眠,也能伤身挫志。以上是睡好觉的一些方法。
(六)修学华严宗的利益
华严宗的修行方法,当然还有很多,不过这些都是你们各位能做得到的。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我要告诉各位,修学华严对我们有些什么利益?修学华严宗,或仅受持《华严经》,都能得到很大的利益,会让我们觉得和诸佛一鼻孔出气,没有分别,所谓我、佛、众生三无差别。修学华严以后,每天的生活,好像涵泳在一切智海里面,畅游于一切时空之中,感到生命无始无终,无去无来,无生无死,一切的世界宇宙都跟你合为一体,我们的身心安住于一切的地方,一切的时辰,生命得到了永恒!
修学华严宗或受持《华严经》,得到灵异事迹的记载很多,除了前面介绍的几位华严祖师,他们一生都有许多灵异功德之外,现在再举出几个例子:
第一、元朝正顺法师,出家于五台山,平时以深密的树林为茅蓬,以读诵《华严经》为修行的日课,数目超过一千余部。他同时修学法界三观,每次一进入华严法界的观想以后--三、五天才出定,因此人人都称他为华严菩萨。将要圆寂的时候,门徒乞求开示法语,他说:‘历劫本无去住,应用何思何虑,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莫顾。’入灭时,灵桌上出现五彩之龙,飞游于烛光庭宇之间。
第二、唐朝有位释城慧比丘,在五台山真容院,跟随法顺和尚出家,经常在李牛谷的地方诵《华严经》,吃的是嫩草树叶。当他诵经时,经常有五、六位身着儒服,而不知姓氏、来历的人围坐下来听经。其中几位送奇花异果供养他,花经久不谢,果子吃了肚子不饿。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们是谁?众人回答说:‘我们都是山神,因为你的诵经法力,使本山清净平安,特来供养服侍。’城慧比丘感到这些山神打扰了他的清修,于是迁移到别处去了。
第三、后魏文明元年,有位王明干,平时作恶多端,死的时候,堕于地狱,被狱卒牵至门口,看见一位出家人,自称是地藏菩萨,并且教他持念《华严经》的一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当他见到阎罗王时,王就问他:‘你有什么功德?’他说:‘只能诵一四句偈。’于是就大声念诵刚才地藏菩萨教他的那首偈语。阎罗王就放他回来了,同时地狱里受苦的人,听到四句偈语时,也得到解脱。
受持《华严经》得到很大的功德利益,历史上的记载比比皆是。
《华严经》的内容浩瀚深广,佛陀对上乘根器的菩萨,还讲说了不少时日,我们在短短的二、三小时之内,就想把华严无限奥妙的内容,完全发挥尽致,是不可能的,今天我只能掬一瓢海水,让各位略尝一下,知道海水的碱味。明天、后天,我们将继续介绍其他宗派的修持方法。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念回向偈,也是《华严经》里面的一首偈: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二、密宗的修持方法
(一)密宗概说
昨天本来计划要把华严和法华两个宗派讲完的,但是我们只讲了华严,好像是佛陀的意思,讲说天台法华应该还是照当初如来一代时教,摆在最后来讲。我们今天第一先讲密宗,我们总以为密宗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宗派。密宗,我们平常总把它和显教对立起来,所谓显密之教,其他的大乘七宗都属于显教,唯有密宗属于密教。其实,佛教没有秘密,佛教一切都是公开的,就是说密宗有一些神秘的内容,有一些不重解释的真言密咒,但是密宗还是一切都可以向人传授的。
(二)显密二教修持的融贯
在中国的广大区域里,要以西藏这个地方,最盛行密教。我们现在要了解密宗,仅仅是密宗的仪式,就不是很短的时间可以说完的。在中国佛教的僧团里,住在寺院里面的出家僧众,修身则持律,作课诵是诵经持咒,可以说都是显密双修,即使念佛的人,也要持诵往生咒。不过显教的佛教弟子,修持密咒只是附带的,没有专修。
在中国,很多的佛教经典,有时候都把经和咒合并记载在一起。无论是《药师经》也好,《地藏经》也好,就是《法华经》也不例外,往往是经文之后,附有咒文。甚至《般若心经》,最后也来一段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也就是将显教经文和密教咒语记在一起的例证。
(三)咒语的意义及其功用
密宗主要的修行,就是持咒,现在将咒文的意义和它的功用略加说明。
咒语又名陀罗尼,翻译成中国话叫做真言,或者叫总持,所以一句咒语,包含了一切的意义,也就是总持一切的意义。我们念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字,这句阿弥陀佛和咒语一样,有包含一切的意思。我们平常见到人,‘喂!阿弥陀佛!’表示说‘你好吗?’现在我们要走了,‘喂!阿弥陀佛!’表示‘再见!再见!’人很多,不小心踩了人一脚,撞到人啦,赶快回头来说:‘唉呀!阿弥陀佛!’表示‘对不起!对不起!’送东西给人,他回答你‘阿弥陀佛!’就是‘谢谢!’的意思。看到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我们过去劝架,‘唉呀!阿弥陀佛!’意思就是说:‘何苦呢?何必这样呢?’看到别人杀鸡杀鸭,父母打小孩,我们就说:‘唉呀!阿弥陀佛!’表示‘很可怜!’一句话有这么多的意思,也就是总持一切的意思。
在密宗所传授的咒语当中,最普遍的是六字真言,也就是明王咒,又叫做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佛教是一个追求真理的宗教,对事物的真相,讲求彻底的讲明,而这个咒语是佛的真言,只要跟着持诵,不注重解释。在佛门里学什么、修什么,都不容易学、不容易修,修这一句‘唵嘛呢叭咪吽’也并不简单,但是这句话功用很大,如果我们能够把这句咒语持好,可以消灾延寿,驱邪避难,所求皆能如意。
根据《大乘庄严宝王经》上所说,持诵这句真言,功德便是不可思议,若人持此一句真言,能除一切灾祸疾病,命终之后,当得极乐上品之生,余诸所求,皆能如愿。
经上说:‘佛告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脱。’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得如是如意摩尼之宝(六字大明咒),汝七代种族皆当得其解脱。善男子,彼持名(六字大明咒)人,于其腹中所有诸虫,当得不退转菩萨之位。’
‘若复有人以此六字大明陀罗尼,身中项上戴持者,善男子,若有得见是戴持之人……则同见于如来,又如见于一俱胝智慧者。’
‘若有善男人、善女人,而能依法念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人能得无量辩才,得清净智聚,得大慈悲,如是之人,日日得具六波罗蜜多圆满功德,是人得天转轮灌顶,是人于其口中所出之气,触他人身,所触之人发起慈心,离诸嗔毒,当得不退转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此戴持之人,以手触于余人之身,蒙所触者,是人速得菩萨之位。’
‘若有戴持之人,见其男人、女人、童男、童女,乃至异类,诸有情身,如是得所见者,悉皆速得菩萨之位。如是之人,而永不受生病死苦,受到离苦,而得不可思议相应念诵。’
念诵六字真言,不但自己能够消除罪业,具足一切功德菩提,得到解脱,并且能够庇荫亲族,乃至一切众生,使他们也能够脱离痛苦,得到安乐。这个六字真言的殊胜奥妙,由以上列举之经文,可略见一斑。
持诵咒文时,要抱持坚定的信仰,不准怀疑,只要一心一意的诵念下去,即使念错了也不要紧,仍然有功用的。相传过去在一个交通不便的山区中,一位老太婆想学佛法,苦无良师。有一天,来了一位在家的居士,手里拿了一串念珠,口中念念有词。这位老太婆一看,心中大喜。终于来了一位信佛的人,请他告诉她怎么样修行。这位居士,一向也没有传授佛法的经验,忽然有人请教他学佛,就说:‘喂!我传你一个咒语。’
‘什么咒语啊?’
‘唵嘛呢叭咪牛(吽)’。这位居士把‘吽’字念成了‘牛’字。
老太婆听了,欣喜不已地说:‘唷!唷!我终于得到佛法了’。以后每天就持念‘唵嘛呢叭咪牛(吽)’,念呀念的,不知道自己究竟念了多少遍,想出一个办法,拿了一斗的豆子,每念一句‘唵嘛呢叭咪牛(吽)’就拿一个豆子摆到这边来,就这样每天念一斗豆子数量的咒语。念呀念的,过了不少的时日,念到所谓三业相应的时候,她只要一念‘唵嘛呢叭咪牛(吽)’,豆子不必用手去拿,自动就跳到这边来,每念一句,豆子就跳过来一个。
星移物换,又过了不久,有一位行脚的法师经过。老太婆看到师父来了,恭敬顶礼,供养招待。‘请师父今天就住在这里吧!山路晚上不好走。’这位法师就在那里过夜睡觉,到了晚上,老太婆例行功课开始念咒语:‘唵嘛呢叭咪牛(吽),唵嘛呢叭咪牛(吽)……’地朗朗上口。这位师父一听,奇怪?怎么念‘唵嘛呢叭咪牛(吽)?’哎呀!念错了。‘喂,老太婆,不是“唵嘛呢叭咪牛(吽)”’‘哟!是什么?’‘是“唵嘛呢叭咪吽”啊!你怎么把这个“吽”念成“牛”呢?’‘喔!这样啊!好!改正过来念“唵嘛呢叭咪吽”’嘿!从此这个豆子不跳了。过去老太婆虽然把咒念错了,由于至诚恳切,一心不乱的称念,连没有生命的豆子,也能够感受得到他的虔诚,俗谚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到起了怀疑的念头,心有杂念,反而失去了功用。因此我们诵持经咒,固然要讲求经文正确,而保持一颗诚心更为重要。
密咒要一心真诚的持念,才有效果,持念密咒的功德:第一、能生长智慧。第二、能提升正念。第三、能消除灾患。第四、能聚集善法。第五、能遮止众恶。
当然,念咒最重要的是三密相应,什么叫三密相应呢?第一、手要结印,叫做身密。第二、口要诵咒,叫做口密。第三、意要观想种子字,这叫做意密。三密相应,就是口中诵咒语,同时结着手印,意念中要观想种子字,身口意三业,同时运作。能够三密相应持诵咒文,功德更大。假如不能持念真言咒语,只是耳朵听到别人在诵念而引发了信心,甚至听到了也不相信,还是很好,为什么?因为你已经结下了一个佛种的因缘。纵然持念这个咒语没有成功,毫无感应效果,至少将来可以获得人天福报。最好的当然是能够听闻,听了之后,能够相信,信仰之后能够修行,受持而不把它忘失。如果我们能将咒文持好,融化于生活之中,一定能够身心愉快,智慧增长。
(四)念咒的五种方法
关于念咒,有五种念诵方法:
第一种是莲花念诵,即有声音的念诵方法。你或者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或者念往生咒‘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哆夜……’;或者念大悲咒‘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或者十小咒也可以,念诵时,要耳熟能详,朗朗上口。
第二种念法叫做金刚念诵,金刚念诵方法就是把嘴闭起来,不出声音,在心中默念。虽然默念无声,但是要字句分明,了然于心。
第三种念咒的念诵方法是三摩地的念诵,其方法是保持口与舌头不动,心安定下来,安住在禅定之中,然后观想真言的文字。
第四种的念法叫做深深念诵。先观想眼前有一朵莲花,莲花上面有一个白螺的贝壳,从贝壳里发出梵音,然后跟随这音声来念咒。
第五种叫做光明念诵,念咒时,口中在念诵‘唵嘛呢叭咪吽’,观想口中长出一道光明,此光明和我们虔诚膜拜的本尊佛,也就是大日如来合为一体,意思即自己的本性与本尊佛的法身同体无二。以上是密宗持咒的意义和方法。
(五)如何进入密教之门
在显教里,要成为正式的佛教徒,必须皈依三宝。所谓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皈依了三宝,表示我信仰了佛教,愿意以佛法为人生的指南,佛教称此为‘三皈依’。因此皈依并不是拜某人为师父,而是服膺佛教的真理。皈依之后,生活上并没有什么限制,穿红戴绿、珍肴美味,甚至男婚女嫁,悉听自由。只是不改变自己的信仰,肯定自己是个佛教徒罢了!
显教讲三皈依,密教则必须六皈依。除了皈依显教的佛法僧三宝之外,密教还必须加上上师、本尊、护法,以为皈依的对象,这个护法,像我们称各位为护法居士。修密宗的人,需要请一位神明来做他的护法。在印顺法师的《成佛之道》一书中曾记载,太虚大师座下的弟子大勇法师,想到西藏学密法,依照密教的规矩,礼请一位护法神来护持他。不想却请来了一个狐狸精,狐狸精破口大骂大勇法师说:‘你不可以到西藏学密法,如果你坚持要去的话,我就扰乱你的修行。’使大勇法师进退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有时候请护法神来护持道场固然是好,但是神和鬼一样,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如果不能顺其心意,反而惹麻烦上身。好比地方上的地痞流氓,平常我们不和他们打交道,倒也互不相关,相安无事。万一和他们有了来往,以后常常会上门找麻烦。
由于密宗的仪轨非常的复杂,诸如灌顶、结手印等,都不容易学习。各位如果想专修密宗,除了六皈依之外,要跟随上师学习,才能如法。平常我们可以修持显教法门,诵念密宗咒语,而收显密兼修之效。
三、律宗的修持方法
(一)戒律的意义
现在向各位说明律宗的修持方法。
律,就是佛教的戒律。佛经里面一再地强调说:‘戒住则法住。’戒律是维系佛教于不坠的纲常,是人迈向佛道的准则。人生道路上即使像高速公路那么样平坦,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时有发生车祸的危险;人生旅程上,如果不持戒律,随时有丧失生命之虞。
戒如明灯,如光明一样,有了灯火的照明,可以看清环境,不致跌倒。戒律好像城墙一样,敌人来袭击时,可以保护住我们的生命财产。戒律能抵挡私欲的强敌,守护我们的慧命。戒律如老师,告诉我们人生的方向。佛陀即将涅槃的时候,弟子们围绕着他,问了几个问题,其中就有人问道:‘佛陀,您在的时候,我们以您为老师。您涅槃了,我们以谁做老师呢?’佛陀就回答说:‘以戒为师。’戒律的老师,随时随地指示我们的迷津,使我们知道何去何从。
(二)律宗典籍
讲戒的经典很多,最有名的是四律五论。四律指十诵律、四分律、五分律、僧祇律;五论就是明了论、萨婆多论、善见论、摩得勒伽论、毗尼母论。在中国最盛行的是四分律,有法励的相部宗、道宣的南山宗、怀素的东塔宗等三派,其中以道宣的影响力最大。
戒有五戒、十戒、八关斋戒、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乃至无量无数的戒。我们仅知道有戒条,尚嫌不足,要进一步去受持。受戒好比学生要遵从校规,人民要恪守法律,我们则要依循人生的准则--戒律的指示,才不致身心放逸。学校的校规、国家的法律,是来自于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吾人发诸于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两者迥然不同。
戒,依据它的精神,分为戒法、戒条、戒行、戒相。所谓戒法,是佛陀所制定的法规,是圣道的根本,能生长禅定、智慧。严持戒法,可免于沉溺生死大海之苦。戒体是受持戒法之后,并得戒法之精神融贯于内心,产生防非止恶之功德,戒体即戒律的根本精神。戒行是将戒体如法地表现于身口意三业;戒相即所遵守的各种不同的戒行,如前面所提的根本五戒、八关斋戒、比丘、比丘尼具足大戒等等。如果缺乏戒体为内涵,那么佛教的戒律,易流为形式化的戒条;如果戒律的精神,不实践于行为,如同虚设,对生活一点也产生不了作用。因此戒虽分为四科,其精神是一体的。我们受持戒律,要将这四者充分的发挥,蕴戒体于内心,而将戒行形诸于外,则能庄严仪表,受人爱敬。
(三)出家众的戒律
在佛教里面,出家的女子,称为比丘尼,戒律有三百多条;出家的男子,称比丘,应守的戒律有二百五十条戒。即使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出家的小男孩、小女孩,所谓沙弥、沙弥尼,也要守十条戒律。出家人的戒法,依佛门的规矩,本来是不应该对在家信徒讲的,不过,如果不讲,大家心里很好奇,现在我把出家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法,其纲目简单地向各位介绍一下:
(1)波罗夷戒
有四条根本大戒,是不能犯的,犯了这四戒,叫做犯四波罗夷戒。什么叫波罗夷呢?波罗夷是开除不共住的弃罪,犯了波罗夷罪,从此佛教不要他,无法再生活于僧团之中。什么戒那么严重呢?就是杀、盗、淫、妄。杀就是以嗔恨心杀害众生;盗就是不经同意而盗取他物;淫是以贪婪心行奸淫的事;妄是以不实在的话,欺诳别人。有人或许会说:‘唉呀!这个妄语,不是常常会触犯吗?有这么严重吗?’佛教的妄语,不是指问你:‘喂!吃过饭没有?’本来没有吃,为了怕人家麻烦,只有说:‘吃过了。’这种善意的欺骗,不犯打妄语戒。这里的妄语是指大妄语,也就是说没有得到神通,而说我有神通;没有证到罗汉果,而说我现在已经证果了。用这样的方法,取得大众的供养,这个才是大妄语。等一会儿说明在家戒律时,还要加以解释。这个四波罗夷戒最严重,犯了其中任何一条,如同死刑,无法再共住于僧团。
(2)僧残戒
下面有十三条戒叫僧残戒,就是犯了很严重的罪,要赶快加以补救的意思。出家人犯了这方面的戒,等于残废一样,是次于波罗夷的重戒。譬如不真实的情况,随便诬赖别人、毁谤别人,就犯了僧残罪。‘哟!某某法师啊,大概有几千万。’请问你是他的会计师呢?还是他的帐房,怎么会知道他有几千万呢?道听涂说,信口雌黄,制造莫虚有的谣言,就犯这个罪。
‘哟!某某法师啊!曾经说过某人的坏话,做过伤天害理的坏事。’‘是你亲眼看到的吗?’‘啊!没有,我听到的。’‘那一个讲的?’‘嗯!记不清楚了。’讲话不负责任,兴风起浪,挑拨离间别人的感情,也犯了这个戒。
在学校里面,我们见到那一位同学不乖了,马上对他说:‘喂,人家说你现在不好,不用功啊!’‘那一个说我不用功呢?’‘大家说的啊!’‘大家,是谁啊?’‘大家,就是大家嘛!’用这种莫虚有的方法中伤别人,实在已经犯戒了。犯了僧残中的任何一条戒,如果能够接受僧团的救护,仍不失为一位比丘的资格。
(3)不定戒
不定,有两条。所谓不定,即这个罪,还没有确定,尚在怀疑判断之中,是什么样的情况?譬如某某出家人,和某一个女人,共处于幽室之中,或同在偏僻的地方。两人之间究竟有没有犯戒,不得而知,这就犯了不定戒。这种情况要赶快自我表白说明;如果不老实自说,除了不能洗清罪名之外,别人怀疑你犯到某种程度,你就得接受那种罪法的处理。
(4)舍堕戒
第四是舍堕,就是波逸提,有三十条。把多余的钵或衣服收藏起来,不肯转送给别人,超过十日以上不用,就犯了这个戒。这个波逸提的戒,为什么叫舍堕呢?就是犯了这种戒的人,要让他赶快舍离所有犯戒之赃物,不仅要把所得物舍掉,并且要舍除贪心,因此称为舍堕戒。
另外有一种叫单堕,一共有九十条,和舍堕一样,也是波逸提戒的一种。舍堕是必须舍去犯戒的财物,而单堕则只要向他人忏悔,即可以得到清净。因此三十条的舍堕戒,是舍去财物、舍相续贪心、舍罪的意思;而九十条的单堕只有舍贪心、舍罪。犯了舍堕罪或单堕罪,如果不能至诚忏悔的话,会堕入地狱受苦,因此同称为‘堕’。
九十条的单堕戒,条目繁琐,无法一一加以说明。我仅介绍其中一、二条。单堕戒前三条分别为小妄语戒、骂戒、两舌戒,俗话说斧在口中,祸从口出,在十戒中,对于口业就提出了四条,可见我们平时不经意中,由口所闯下的祸端有多少,因此佛教对口业也特别的注重。
所谓妄语戒,不明究实,胡造谣言,强不知以为知,固然犯了妄语戒;知而不言,当说而不说,也犯了妄语戒。有些人明哲保身,管你们天下大乱,反正对与不对,好与不好,与我不相干,这种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在僧团里是不合法的,佛教的积极参与的精神,于此可见一斑。
(5)波罗提舍尼戒
另外还有犯提舍尼戒的,一共有四。提舍尼的意思是向彼忏悔,犯了过错,只要向一人忏悔就可以了。佛陀在世的时候,有的信徒很虔诚,知道城外有比丘可以供养,就备办饮食,亲自带到城外精舍去供养僧侣。但是由于精舍座落于郊外,人烟较少的地方。当信徒带着厚重的财物经过旷野时,有时候遇到坏人,时有被抢劫危险。这种事情发生以后,佛陀于是制戒,比丘应该自己入城去托钵乞食,不自己入城托钵乞食的比丘受到诃责,犯了此戒的人,必须向一人道歉忏悔,不该懈怠坐待施主送食物来供养。
(6)突吉罗戒
有关威仪方面的戒,属于突吉罗戒。从身业与口业来说,就叫恶作或恶说,在戒本里把它归类于众学法。众学戒有一百条,就是轻微的戒法。比方说,朝椅子上一座,跷起二郎腿,失去威仪,即犯了突吉罗戒。不过这是小小的戒,并不是严重的戒,所以叫众学,意思即应当在大众之中再努力学习。
如果服装不整,或把衣服倒过来穿,像公子哥儿油腔滑调的样子;或穿着拖鞋进入寺院,这都不合乎威仪,犯了众学法的戒。众学法相当于今日的生活须知,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规范。
(7)灭诤法
最后叫灭诤法,有七条戒。所谓灭诤法即大家意见不合,争执起来时,要面对面坦诚布公地互相表白说明,解除彼此之间的误解。一旦化除争执,事后则不可再有议论,不可背后再搬弄是非。
一般会引起诤论的原因是彼此对法相的看法不同,抱持自是彼非的态度,在讨论之中起了争执。有时候某一人所犯的过错,到底是属于那一类戒法,由于罪相不容易分别判断而引起的诤论,这种情形就需要灭诤法来消弭彼此的诤议。
(四)佛陀制戒的因缘
佛陀为了达到十种利益,才制定戒律。所谓十种利益:(一)为了使僧团大众和合相处;(二)藉和合清净的僧团风范来摄受僧众;(三)以法来调伏个性较顽劣的众生;(四)使僧侣知道过错忏悔以后,内心得到清净快乐;(五)使僧众言行有所规范而断除现在烦恼;(六)使僧侣断除现在烦恼之后,进而产生定力,断除未来世的烦恼;(七)使信众生起信心;(八)使已生信心的弟子,更加坚定;(九)使正法得以久住,佛法长存;(十)使未来戒法常在,修行梵行者,能安心住于佛法之中。
以上十益是佛陀制定戒律的真正目的。
至于每一条戒律的制定,本来都是佛陀为了随顺当时的情况,依照当时的风俗民情、因时适宜善巧制定的。弟子每做了不如法的事,佛陀就告诫说:‘下次不可这样啦!应该制定这样的戒,以后不可再犯。’当时佛陀为了纠正弟子的行为,所制定的规矩,就成了现在的戒律。每一条戒,都有它制定的因缘,比方说:有一位比丘生病了,住在波罗奈国的苏卑女,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听到比丘病了,心生不忍,前往探病,问比丘的病情说:‘您的病怎么样才会好呢?您想吃什么东西啊?’比丘说:‘我想吃肉!’苏卑女赶快想办法弄肉给他吃,可是市场关门了,无法买到肉,怎么办呢?她一心为了治好比丘的病,就在自己身体上割下一块肉,煮好了,送去给他吃。那位比丘一吃,病倒是好了,可是,苏卑女割了肉以后,伤口发炎,却病了,睡在床上,痛苦呻吟。丈夫回来一看,问清楚了原因,很欢喜她有这样的信心,又很难过妻子命在旦夕。苏卑女就对她的丈夫说:‘你也不必难过,我已经快死了,请你默默的祝愿,把家里好的东西拿出来,备办斋席,请佛陀再到我们家里受供一次,让我们来拜见佛陀,我死而无憾!’
佛陀来后,听苏卑女的丈夫叙说了原委,佛陀立刻要进去看望苏卑女的病,苏卑女的丈夫很着急说:‘佛陀,我们房间很脏,请不要进去!’但是佛陀还是进去探病。
躺卧在病床的苏卑女听到佛陀驾到,精神一振,忽然像健康的人一样,走出来向佛陀顶礼。佛陀于是开示说:‘苏卑女,你这种作法,是愚痴的行为,不合乎佛法恭敬供养沙门的作法。所谓供养、布施,要在不自苦、不自恼的原则之下,才可以做;所谓供养、布施,是在不他恼、不他苦的原则下才可以做的。’这是佛陀伟大的法音,各位护法信徒,你们都要记住这句话,带着勉强、痛苦的施舍,不是真正的供养、布施。真正的供养、布施,不管施者、受者都充满欢喜的。
佛陀为苏卑女开示了这些法语,一方面规定比丘不能向信徒化缘很难办到的布施供养。有的信徒信仰虔诚,家境困难,捉襟见肘,却拿钱去布施,这是不合乎佛法的。不自苦、不自恼、不令他苦、不令他恼才可以行布施,不可以打肿脸充胖子,不要勉强布施供养,以表示自己的虔诚,学佛要发恒长心、细水长流,过分了,就不能长久。
(五)在家信众的戒律
上面是有关出家众的戒律以及制裁的因缘。那么,在家学佛的信徒们,要怎么样来受戒呢?在家戒有五戒、八戒、菩萨戒等,今天要和各位讲说的是五戒和八戒。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相当于中国儒家仁、义、礼、智、信等五常。不杀生曰仁、不偷盗曰义、不邪淫曰礼、不妄语曰信、不饮酒曰智。
不杀生是表示对他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淫是对他人的身体不侵犯;不妄语是对他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是对自己的灵智不侵犯,而不致去伤害别人。因此,所谓五戒者,综合起来就是一戒,也就是不侵犯。不侵犯是什么意思?用现在的观念加以诠释的话,就是自由的意思,也就是在不侵犯别人自由的情况之下,而享受到最大的自由。
有的信徒,不了解持戒的精神,一听到持‘戒’,就说:‘唉哟!何必自我束缚!’其实受了五戒才是真正的自由。各位请看,关在牢狱里面的人,都是犯了五戒,才失去自由。像杀生,主要是杀人,现在有些人太狠,不但杀人,还要分尸。案发判刑,今生身系囹圄,受到身心的不自由,来生堕落地狱中,不能解脱,更不自由。
所谓偷盗罪,放眼今日社会的贪污、诈欺、背信、违反票据法、抢劫等不法行为,都是犯了偷盗。邪淫诸如妨害风化、重婚、骗婚、三角恋爱都是。妄语呢?在这个社会里面就更多了,只要对自己有利,能够骗取对方的财物,则不择手段,不惜用什么语言来伤害别人。饮酒戒,除了会使人昏醉的一切饮料不可饮用之外,举凡鸦片烟、吗啡、速赐康等,会迷失人类本性的毒剂,也不应该吸食注射的。
有人或许会说:‘哼!我又没有受戒,怕什么啊!’虽然不受戒,犯了过失,一样有罪。如果你受过戒了,好比高速公路上有了交通规则,比较安全;航海中,有了罗盘可以指引;人在学校里,有老师可指导;战争时,有城墙可以保护自己。所以先生应该鼓励太太受戒,太太应该劝导先生受戒,先生如果受了戒,太太可以放心先生将不会在外拈花惹草,先生也放心,受过戒的太太就不会红杏出墙。所以五戒是维护家庭和谐美满的助力,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促进社会安宁进步的妙方。
本年十二月中,佛光山将要传授三坛大戒,除了传授出家的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外,并传授在家五戒、在家菩萨戒,现在报名受戒的已经有千人以上了。我并不是要你们去受戒,在台北,传授戒法的很多,为了建立幸福的家庭,你们应该皈依三宝受持五戒。
受完五戒以后,可以进一步受八关斋戒,短期中练习过出家人的生活。可于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的六斋日当中来受持八关斋戒,或者六天之中选一天,或者六日都受也可以。这一天除了受持五戒之外,还要加受三条:一是不擦脂粉、不化妆插花;一是不要唱歌跳舞;一是不要睡高广大床,这三条加上前面的五戒,合称八关斋戒,斋就是持过什不食戒的意思。受持八关斋戒的主要意义是让在家信徒有机会培养出离心,过出家清净离欲的生活,这是佛陀慈悲特别开出的方便法门,让在家信徒播下出家解脱的种子。
经典告诉我们,依戒才能生定,依定才能引发智慧,而达到解脱。在家信徒学佛持戒,如此薰习之后,生活中自然会产生定力,增加智慧,道德与人格自然升华。如此对于事业的发展、身心的安顿,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禅宗的修持方法
(一)禅的时代意义
下面要向各位介绍的是,最为现代人所普遍喜爱的禅宗的修持方法,以作为今天演讲的结束。
自从达摩祖师西来,将禅的要义传入中国之后,经过慧可、僧粲、道信、弘忍,而之传至六祖慧能,一花开五叶,禅在中国本土遂开出灿烂的花朵,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禅的思想,不仅影响佛教界,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也受到禅宗的甚深的影响,尤其宋朝的儒者,大都修禅学儒,乃掀起异于先秦儒家思想的新儒学运动;禅,为宋明理学注入了新的生命。
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在历史上都曾经盛极一时。譬如华严宗、天台宗、法相宗、三论宗等,曾经为上下朝野所喜好,但是这些宗派或者因为教理高玄,不容易为一般民间所接受;或者缺乏继承传弘的人才,而渐渐式微衰弱。只有禅宗和净土宗,随着时代的迁移,而更加兴隆。尤其现代,文明过度进步的西方,也纷纷回过头来,转向东方的禅,找寻他们精神上的资粮。
在现在这个复杂纷乱的社会生活里,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禅定的力量,来安顿浮荡不定的身心。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明的巨浪,席卷整个世界,机器的运作,加快了人们的脚步,物质的增产,刺激了人们的享受欲望。人们随着机械的轮子,马不停蹄地汲汲于营生糊口,而忘记停下脚步来看看自己;生活竞争的激烈,人和人之间的疏离感愈来愈严重,感官的过度享受,使人们麻醉了自己的性灵,虚无、失落,遂成为这个时代的时麾名词。针对这样的时弊,禅,实在是一剂最好的药方。
修行禅宗,最主要的目的是明心见性。所谓明心见性,就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朴实未染的本来面目。说起来很悲哀,我们自己都不认识自己,高兴的时候,觉得世界是美丽的;悲伤的时候,看花儿,也在落泪;生气的时候,看到什么东西都讨厌。心理学上将我们的心分成几种‘我’,究竟生气时的我和悲伤时的我,那一个才是真正的我呢?我们如果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只有被外在的环境所驾御,轮转不已,永远无法得到安宁。因此我们必须透过禅的修学方法--回光返照,来返观自己的自性,认识自己的本心,以求得心灵的真正解脱。
那么,如何才能明心见性,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呢?最重要的是必须放下我执、我见,抛弃一切的迷妄、分别,才能超凡入圣,进而凡圣俱绝,顿入禅的核心之中。佛教里有一则故事,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里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慈祥的看着自己,此人如见救星般,赶快求佛陀说:
‘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做一件事,才有办法救你上岸。’佛陀慈祥的说着。
‘佛陀!到了这种地步,别说一件事,就是一百件、一千件,我全部都听您的。’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我才能救你上来。’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誓必掉到万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哪里还保得住生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
我们想明心见性,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把手放下来。在悬崖的地方,把手放下来当然会殒身毙命,不得全身,但是我们的妄执如果不跌得粉身碎骨,佛法的妙谛则无法进入心中。禅,就是要把吾人迷妄的人生,跌得粉身碎骨,使它大死一番,脱胎换骨之后,透彻地进入禅的大机大用之中。下面我想谈谈,禅宗究竟以什么修持方法,来完成明心见性的功夫?
(二)禅宗的修持方法
禅宗不同于一般世间的思想,它不注重知解,而重视实践,大家不可以用一般的见解来接受。禅宗的修持方法,乍看起来,有时候似乎很矛盾,有时候非常不通情理,不了解禅的奥妙时,禅师们的接人应答,看起来像儿戏,如果能够体会的话,个中充满了禅机、禅趣。
(1)生活中的修行
唐朝的龙潭崇信禅师,跟随天皇道悟禅师出家,数年之中,打柴炊爨、挑水作羹,不曾得到道悟禅师一句法要。一天乃向师父说:
‘师父!弟子自从忝厕沙门以来,已经几年了。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任何开示,请师父慈悲,传授弟子以法要吧!’
‘自从你跟随我出家以来,我未尝一日不传授你心要。’道悟禅师回答说。
‘弟子愚笨,不知您传授在何处?’崇信禅师讶异地问。
‘你端茶给我,我就喝;你捧饭给我,我就吃;你向我合掌,我就行礼。我何尝一日懈怠,不指示心要给你呢?’崇信禅师听了,当下顿然开悟。
从这一则师徒问答之中,可以了解禅就是生活。日常生活的搬柴运水、喝茶吃饭,无不蕴藏无限的禅机。因此庞大士说:‘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禅,从印度传到中国以后,中国禅宗的祖师们,为了适应中国的民族性格、风俗习惯,将印度注重习定瞑思的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而开展出中国独特的讲求作务精神的禅风。本来持观修定的印度禅观,也是为了制伏烦恼,观照自性真如的工夫。但是过度耽于甚深的瞑思之中,思考着抽象的形而上问题,难免产生和现实生活脱节的毛病,并且长久的打坐习定,容易使肉体凝固化,陷入昏睡之中,为了排除默坐所引起的昏暗长夜,四祖的道信禅师,首先唱出‘行住坐卧,无非是禅’的划时代宣言。到了百丈禅师更创建丛林制度,而树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作务精神,提倡刀耕大种、服田力穑的农禅生活,把禅的精神,深深地植根于大地之中;从心脏的跳动,手足的操作,来体会禅的妙趣,唤起真如本性的觉醒。
禅的精神,并不局限于打坐的禅堂,在二十四小时之中,举手投足,扬眉瞬目,都充满了禅的妙趣;禅的消息,并不仅仅在敛目观心的禅定中,日常的着衣吃饭、走路睡觉,都透露着禅的妙机。生活中的禅,是将寂静的禅定工夫,摄入日常的劳动之中,而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禅,是从琐碎的事事物物中,以整个身心去参透宇宙的无限奥妙,是化伟大于平凡、化高深于平淡的修持。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无一不是明心见性的资粮。我们看看下面一则掌故,可以明了禅师们如何以生活为道场的心路历程。
唐朝的地藏桂琛禅师,为玄沙师备禅师的法嗣。有一天禅师在田中莳草播种的时候,来了一位云水僧,禅师就问这位行脚的出家人说:
‘你从哪里来呀?’
‘我从南方来。’行脚僧回答。
禅师一听,这个人是从南方来的,南方是禅学兴盛的地方,于是就问说:
‘南方的禅法怎么样呢?’
‘商量浩浩地。’行脚僧回答。意思是说南方研究禅学的风气很盛,大家热烈地讨论著。
‘那也不坏,但是不如我这里耕田播种,筛谷作米,让大家都有饭吃。’
云水僧心想:禅师怎么不看经、不禅坐,而从事一些芝麻琐碎的工作呢?于是问道:
‘和尚!您既不从事研究教化工作,那么您自身如何出三界?又如何去救度众生呢?’
洞察敏锐的桂琛禅师,机锋相对地回答说:
‘你所谓的三界究竟是什么东西?’
禅师是住三界之中,照样吃饭睡觉,而不被三界的物欲所染。是住而不住,不住而生其心的当下肯定,自然非云水僧心外别求出离三界的见地所能匹俦。
六祖坛经上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在遐远,佛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禅门里以日常生活的作务中为因缘,而悟道的例子甚多。譬如六祖慧能本身,也是在碓米房中,悟出无念、无相、无住的道理。赵州从谂禅师,参南泉普愿时,曾经担任火头的工作数年,料理大众的饮食。有一天,大众都到菜园工作的时候,突然间听到厨房传来赵州禅师的喊叫声:‘失火了!失火了!’大众紧急地赶到现场,却看到赵州紧闭门牖,任大家如何劝诱,也不出来。正在危急万分的时候,南泉禅师赶到,从窗口递进一把钥匙给赵州,赵州才开门让大众进来,把火扑灭。这则公案是说:吾人内心的无明烦恼的火焰,不是外来的清水可以扑灭的,而是以内在觉悟的力量,才能够熄灭的。
对禅师们来说,禅活生生地充塞于宇宙之间,禅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禅,就是日常茶饭、如厕沐浴,无一不是般若和禅定的风光。
(2)提起疑情棒喝见性
我们对于一种宗教,希望从它获得一些启示或助益,最基本的态度是要对它起信仰,因此许多的宗教都强调信仰,譬如基督教、天主教说:‘信仰上帝,就能得救。’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也注重信心的培养,有了信心,才能深入佛法的大海;有了信心,才能长养求道的根苗。但是佛教不同于其他的宗教,除了重视信心的培养之外,更注意疑问的提起。
平常我们称赞某人很有学问,其实‘学问’就是学习发问的意思。科学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哲学上不少崇高的思想,都是从我们平时引以为常的事物之中产生疑问而发展形成的。譬如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看到苹果掉在地上,引起疑问,因此发现地心引力的道理;瓦特看到沸腾的水气,掀开了水壶的盖子,迷惑不解,努力研究,终于发明了蒸汽机。佛陀未出家前,出游四门,看到人类生老病死的现象,促使他开始探讨痛苦的来源,终于找出解决痛苦的方法,为宇宙带来了无限的光明。疑问是发明的原动力,真理是不怕探讨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我们对于事事物物,不懂得去发掘问题,启发人类特有的自觉的能力,充其量也不过和其他动物一样,行尸走肉而已。古人说:‘为学,则不当疑处应疑;做人,则当疑处不疑。’疑问如同撞钟一样,力道越大,声音越响;疑问越深,答案越精辟,因此佛教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我们如果对生命的意义,希望有深一层的了解,就必须培养提出疑问的认识。而禅宗的公案对答、参话头的方法,正是提起疑情最高度的表现。
有一位云水僧请教马祖道一禅师说:
‘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禅师招手叫这位云水僧靠近身边来,然后出其不意地以手打他的耳光说:
‘六耳不同谋。’
所谓‘祖师西来意’,是说初祖菩提达摩千里迢迢,从印度来到了中国,究竟传来什么的佛法,也就是说佛法的奥义、禅的真髓究竟是什么呢?禅的意思是说佛法的妙意,如同三个人交头接耳商策事情,消息已经不迳而走,宣泄无遗。也就是说佛法的大意书在人人脚下、日用之中,而对方愚痴不明,还追问不舍,难怪要挨打了。禅宗在疑问对答之中,找到了解答,语录问答的方法,遂成为禅宗特有的入道法门。在禅宗,有时候不近情理的打骂喝斥,也是接机的重要方法。譬如有名的德山棒、临济喝,就是以无理的来对待有理,以棒喝去除我们无始以来根深蒂固的妄执、我见,以显现清净无染的本性。因此禅的教学法,有时看似混乱,但是混乱中有哲理;有时视如矛盾,但是矛盾中有统一。
有一次,药山惟俨正在禅坐的时候,来了一位行脚的出家人,看到静坐中的禅师就问:‘你在这里孤坐不动,思量一些什么事情啊?’
‘思量不思量。’禅师回答说。
‘既然是不思量,又如何思量呢?’这位行脚僧不放松地追问。
‘非思量。’禅师针锋相对地回答。
这则公案从一般的理论上看,既思量,却又不思量,似乎互为矛盾,其实有它的道理。意思是说:禅虽然不是文字知解,主张言语道断,但是透过文字知解,可以把握禅不可言说处的真髓,也唯有超越知识见解上的执着,才能探骊得珠,体会到真正的禅味。
在禅宗里,寻师访道、参究佛法要意的公案比比皆是,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问答中,不乏幽默的例子。
临济义玄禅师在黄檗禅师座下参学,虽然过了数年,但是都不敢问一句佛法。有一位上座就鼓励他去请教黄檗禅师,临济禅师于是鼓起勇气问黄檗说:
‘请问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话还没说完,就遭到黄檗禅师一顿毒打,临济吓得噤若寒蝉,不敢开口,但是心中的疑团实在不能化解,上座鼓励他再问,于是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又去请教黄檗,如此三次,都遭到一顿毒打。临济禅师心里难过,心想:自己和师父没有缘份,我还是到别处去吧!于是向黄檗辞行。黄檗禅师知道临济的心情,就告诉他说:
‘你到大愚禅师那儿参学好了。’
临济到了大愚禅师那儿,大愚就问:
‘你在黄檗那儿学禅,为什么到我这里来呢?’
‘我和他无缘,他总是打我。’临济一五一十地回答。
大愚听了,慨叹地说:
‘黄檗禅师对你是老婆心切,他是大慈大悲啊!’
临济一听,仿佛打破虚空、拨云见日一般,豁然大悟,然后发狂似地哈哈大笑说:
‘哈!哈!原来黄檗佛法无多旨。’
大愚禅师看了,连忙下座,抓住临济的衣领喝道:
‘赶快回去!赶快回去!’意思是要临济回去接受黄檗禅师的印证。临济于是握起拳头,向大愚打了三拳,说:
‘我回去!’被打的大愚,也欢喜的哈哈大笑。
临济回到黄檗禅师那儿,见到禅师,劈头就说:
‘报告师父,我已经开悟了。’
黄檗禅师听了,上前就想打他,但是禅师尚未出手时,临济抢先就掴打师父几下耳光。被打的师父不但不动怒,反而欢喜非常,呵呵地笑了起来。临济不放松,更用脚踢了禅师一下。
这则公案,乍看之下,师父毒打弟子,毫无慈爱;弟子对师父拳打脚踢,实在大逆不道,其实这里面的恩情是无限的。师父打弟子,意思是说:佛法不是嘴皮上的工夫,而是要以身心去实践参究;弟子打师父是说,我已证悟心性上用功的道理,因此以一拳来报恩,再踢上一脚,以表深情。在禅宗里,不但禅坐、作务是修行,甚至挤眉弄眼、打架相骂也是修行。他们愉快地工作、愉快地商量、愉快地相打,其用意是借着棒喝,打碎我们的无明烦恼,呵斥我们的迷妄执着,而收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大机大用。
(3)打坐观心坐断乾坤
透过禅定的工夫,以显发我们的真如佛性,自来为各大宗派共行的修持法门。禅观的实践,佛陀在世的时代,早已普遍地盛行于当时印度一般的思想界,譬如六派哲学的瑜伽派、数论派等,都非常注重禅定。佛陀本身未证悟之前,也曾经过六年禅定工夫的训练,最后在金刚菩提座下,进入无上甚深的禅定之中,终于夜睹明星,而证悟因缘生灭的真理。因此佛陀的成等正觉,和禅坐有着密切的关系,禅坐是吾人彻见本性的要门。
达摩祖师西来东土的时候,曾经独自一人在嵩山顶上面壁九年,在静静的禅坐中,静静地渡过了他的一生,从身体的力行实践之中,细细地咀嚼禅的真髓本味,并且把禅的醍醐妙味,遍洒于中国全土。因此宋朝的宏智正觉禅师赞叹他说:‘寥寥冷坐少林,默默全提正令。’
宋朝的天童如净禅师受到禅坐思想的影响,极力提倡坐禅,首先提出‘只管打坐’的见解,日本的道元禅师跟随他学禅,遂将禅师的思想移植于东瀛,而开创日本曹洞宗‘只管打坐’的独特门风。除了如净、道元两禅师的提倡打坐之外,当时更有宏智禅师提倡‘默照禅’,主张端坐内观自性,以彻见诸法的本源。由于如净、宏智等人的推弘,中国的禅风,遂从六祖慧能以来,一向注重观照本性的心证,一变而为在‘赤肉团’上用功夫的身行,打坐于是成为禅门入道不可缺少的实践方法。
其实禅定的注重,并不限于佛教,平时我们劝人要冷静,慌乱的心冷静下来之后,才能好好的思考问题;这好比一池混浊的潭水,投人一颗明矾,池水则清澈干净一样。事实上,冷静就是禅定工夫的表现。儒家的大学上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荀子也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为达到‘虚、壹、静’的寂静世界,这一切都说明了静虑的修持,是我们安身立命的重要行门。佛教里流行着一则趣谭:
有一位卖豆腐的人,送豆腐到寺院,看到禅坐中的师父们,威仪庄严,心生敬慕,心想:我也来打坐。因此请求纠察师父让他随喜参加,他进入禅堂之后,放下一切杂念,专心一意的打坐。过了一支香的时候,他如获至宝地发出欢呼说:
‘我终于想起来,五年前李大用欠我的三块豆腐钱,还没有还给我。’这位卖豆腐的人,只静坐了一会儿的时间,就收到如此的妙用,何况入于甚深的禅定之中,其所显发的智慧,自不待言了。打坐,开始的阶段,能使身体感到轻安愉快,心里柔软笃实。功夫深了,忘失身心、世界的时候,觉悟的道路自然开启。我们只要用工夫,等到心湖的波浪静止了,自然能够涌现出朗朗的明月;纷乱的念头平息了,清明的灵性自然显现出来。
如净禅师在他的语录上说:参禅为身心脱落,不用烧香、礼拜、念佛、修忏、看经,只管打坐始得。坐禅不是沉思瞑想,更不是呆默无为;坐禅有别于诵经拜佛,坐禅的人要抛弃万尘,心无旁骛,一心以禅坐为最高无上的安乐法门,仿佛回归自己本家一般,安然地稳坐于自己的法性之座上面,和十方诸佛一鼻孔出气,遨游于法界性海之中。
禅坐最终的目的,在求得身心脱落,把我们虚妄的分别心脱落尽净,甚至连佛、觉悟的世界也荡涤无遗,禅师们在寂寂的古刹、袅袅的烟火中,一支香、一支香地打坐,将他们的生命投注于禅坐之中,目的就是希望把动荡的身心、虚妄的世界坐断消灭,在永恒无限的静坐中,将清净的本心,流入无限的时空,而达到不迷不悟、完全解脱自在的境界。
(三)禅坐的方法
我们如果想享受禅悦的妙味,应该实地去打坐,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打坐经验久了的人,不管林下水边、岩洞冢间,都能够安然入定;但是初学的人,最好选择在室内,远离吵杂的地方,比较能够收到效果。室内的灯光不可太亮,以免刺眼;也不可太暗,以防昏睡。最好能摆设佛像,燃香供佛,以摄心提念。坐禅的位置,避免直接通风,以免引起伤风的毛病。
除了环境之外,饮食、衣着也要注意。吃完饭一小时之内,不好打坐,因为此时血液都集中于肠胃,此时打坐,既不合乎生理卫生,并且容易昏沉。饮食不可过饱,也不可太饿,最好七、八分饱。衣着方面要宽松、舒适、柔软,以免妨碍血液循环。睡眠要充足,以免昏沉入睡,浪费宝贵时间。
上面的预备工作都齐全了,则可以开始打坐。禅坐普通分为三大阶段,即调身、调息、调心,经典上有说明,尤其智者大师的‘小止观’有详尽的解释,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现在我仅简单地把其中的方法介绍给各位。
调身方面首先要盘腿,盘腿分为单盘和双盘。单盘就是把左腿放在右腿上,或者把右腿放在左腿上,佛教称之为半跏趺坐。双盘就是把左腿放在右腿上,再把右腿放在左腿上,相反也可以,佛教称之为全跏趺坐。如果无法双盘,单盘也可以,万一单盘也盘不起来时,也可以将两脚交叉架住。盘腿可以使浮乱的身心静止下来,仿佛巨大的树木植根大地一般,容易进入禅定的境界。
腿盘好了,双手要结手印,先将右手仰放于肚脐下,左手放置在右手上,两拇指轻轻相柱,两手臂自然紧贴腋下,此称为结‘法界定印’。这种手印可以使左右气血,相互交流。盘坐时背脊要挺直,但也不可过度生硬。背脊挺直,可使五脏六腑顺畅运行,促进身体健康。两肩要平张,不可左右倾斜;颈项要紧靠衣领,保持从侧面看耳朵和肩膀成一直线的姿势,下巴要收进来,嘴轻轻地闭着,舌尖抵住门牙上龈的唾腺,以促进消化。初学着眼睛最好微睁,注视着座前二、三尺的地方,以免昏睡。
身体调好了,接着要调呼吸,可以持数息观,从一数至十,数出入的呼吸,使呼吸由粗重急喘而细微平和,如游丝一般,若有若无。调身、调息都做好了,最后要调摄心念。我们的心念如野马奔驰一样,不容易控制,但是心念如果不能调制,纵然坐破蒲团,也没有意义。我们可以持观想,将心念集中于一处,或者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好;或者念佛,持咒;或者参公案、话头,只要能够将心念摄住,什么方法都可以。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禅宗的修持方法,禅是无法以语言表达的,禅要亲自于生活中体会,吃饭有吃饭的禅,穿衣有穿衣的禅,待人处事,甚至经商创业也有个中的禅味。香严智闲禅师饱学经论,后来参游山灵佑禅师,一天灵佑禅师对他说:
‘你一向博学多闻,问一答十,现在我问你一个问题:父母未生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智闲禅师翻遍了书本,也找不到答案,就对禅师说:
‘和尚慈悲,请您开示我。’
‘如果我告诉你答案的话,那仍然是我的东西,和你不相干,我告诉了你,你将来会后悔的,甚至怨恨我。’禅师拒绝了他的请求。智闲禅师一看师父不指示他,很伤心地把所有经典烧毁,哭泣地离开了师父,到南阳自崖山去看守慧忠国师的坟墓,昼夜六时如哑吧吞含火珠似地,思考着这个疑团。有一天在庭园扫地,听到石头打中竹子的声音,顿然身心脱落,而大彻大悟,于是沐浴焚香,对于游山遥拜着说:
‘和尚您实在太慈悲了,假如当初师父告诉了我,我就没有今日的喜悦了!’
禅是要自己去心领神会的,我祝福各位能够找到你们自己的答案。
五、唯识宗的修持方法
(一)唯识宗的祖师
(1)玄奘大师
家户喻晓的唐朝三藏大师玄奘,西元六百年生于河南陈留。自幼出家,遍学涅槃、毗昙、摄论、成实、俱舍等诸经论。由于当时诸家对佛教经典的解释不一,众说纷纭,大师于是发心前往天竺求回唯识学的原典。
唐贞观三年,大师只身渡过八百里的流沙,历经重重的艰难困苦,冒着生命的危险,到印度那兰陀亲近当时唯识学的泰斗戒贤,学习瑜伽、显扬、婆沙等诸论,深究护法唯识学的奥义。贞观十九年,大师携带大小二乘经论六百五十七部回到唐都长安,其中最主要的部分为唯识宗的宝典,如《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等。大师回到长安之后,二十多年间,一方面培育弟子,一方面从事译经的工作,一共译有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的经典,为中国佛教译经史上大放异彩,奠定了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基础。
玄奘大师将要束装回国的前夕,在印度曾将自己所建立的唯识要义,挂于门外,向全印度的宗教界宣布说:‘如果有人能够把我所立的唯识宗的论说驳倒的话,我玄奘愿以生命向他礼谢。’当时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反驳他的立论,大师学养之深可见一斑。大师因此声名远播,全印度数十国的国王,联合请他开讲唯识教义,极尽盛况。
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到外国去求学的留学生,并且是在国际舞台上,第一位为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人。玄奘大师的贡献,不仅仅是佛教而已,也是中国文化史上影响至钜、功不可没的高僧。
(2)窥基大师
玄奘大师在传播唯识教义的时候,深深觉得:寻找一位传人,以推展唯识宗的弘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这一个人必须是上根、有智慧的人,才能担当重任。这样的俊才要到那里去寻觅呢?大师后来看中尉迟公的儿子,便要求尉迟公答应儿子出家。正当年少气盛的青年,听说一位出家人要他出家,便傲慢地说:
‘笑话!我怎么会出家呢?’玄奘大师看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很有耐性的说:
‘我一定要度你出家,如果你跟随我出家,我就把唯识宗的教理传授给你。’
青年一听,鼎鼎有名的唯识学高僧玄奘大师,要将唯识思想传授给他,于是动了心,但仍然趾高气扬地说:
‘你要我出家可以,但是有三个条件,你能答应吗?’
‘有条件就好商量,请你开出你的条件吧!’
‘第一、我所到之处,必须有一辆车子,装满美酒,任我饮用;第二、我所到之处,必须有一辆车子,载满美女,陪侍着我;第三、我所到之处,必须有一辆车子,装满书籍,随我览阅。’
求才若渴的玄奘大师听了,不但没有失望,并且满口答应说:‘所有的条件,我都依你,你能知道要求一车的书籍,懂得求上进,很好!’大师的本意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因此收他为弟子,这就是后来创立法相宗,恢弘唯识哲学的窥基大师。
这么一个不守戒律、违反戒律的青年,进入了佛门,佛门的弟子当然会很反感。但是连谨守戒律、创立律宗的祖师--南山道宣,也非常拥护窥基大师。有弟子看不下去就对道宣律师说:‘师父!为什么你老是看重窥基这个不守清规的佛门败类?’道宣律师说:‘没有关系,他只是世间的习气还没有完全断除,有朝一日,他将会成为佛门的法器龙象,光大佛教。’如道宣的预料,后来传播玄奘大师的法相要义,阐扬唯识思想的人,正是窥基大师。唯识宗又称法相宗,又叫慈恩宗。慈恩就是窥基大师的名字,法相宗到了大师,才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可见大师在唯识学上地位之重要。
从窥基大师的例子,返观今日有多少的佛教青年,投身到佛教,偶而有一点过失缺点,常常受到佛教界人士的围攻、打击,使他们在佛教里没有存身之地,而悄悄地离去,佛教因此而损失不少的人才。像玄奘大师、道宣律师,这样慈悲宽宏、方便摄受,因此能造就旷世的奇才,无怪乎唐朝的时候,佛教人才辈出,显现出一片光明灿烂的盛况,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黄金时代。
(二)唯识宗的要义
(1)万法唯识所变
唯识宗,或许一般人会以为它是唯心论,实际上唯心论和唯识宗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唯心论,只涉及到唯识哲学的第六意识,而佛教所说的识,不但第六识,还有第七识、第八识等非常微细的心识活动。
所谓‘识’,即认识、分别、了别的意思。例如我们的眼睛具有认识形相的能力,能够了别红黄蓝白、男女老少、大小方圆等形状。我们的耳朵,能认识声音的高亢低沉、尖锐柔和;这是西洋的交响曲、那是中国的国乐;那一种音乐是我喜爱的,这一种曲调是我厌恶的。我们的鼻子可以认识香臭洁秽;我们的舌头可以分辨酸甜苦辣等味道;我们的身体可以感触到舒服、柔软、坚硬、冷暖等各种感觉。
眼、耳、鼻、舌、身等五种了别识,必须依靠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五根,对外攀取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并且这五尘必须是现起存在的,才能产生认识作用,在唯识学上,称眼、耳、鼻、舌、身等五识为前五识。
一般人讲第六感,佛教并不使用这个名词。唯识宗有所谓的第六意识,它与前五识不同,可以普遍地去攀缘一切法,例如有为法、无为法、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用心想的、追忆过去的、憧憬未来的,甚至龟毛兔角,第六意识都可以去推度比较,作种种想像分别,所以它的了别作用比前五识更大,更广泛。它可以和前五识共同去攀缘外境,也可以单独现起,因此称为独头意识,例如幻想过去、现在、未来的独散意识;做梦时可以飞天跨海的梦中意识;或打坐参禅时,在禅定中不生起前五识的定中意识。
第七意识,又称末那识,是比第六意识更细微的心识。在一般的西洋哲学、科学、医学固然不知道有此心识,就是小乘人亦不甚明白。第七识的思量作用,是恒常的,不像六识有间断性。它是一个很麻烦的东西,因为它常常执着第八意识为我,因而产生我爱、我见、我痴、我慢等四大根本烦恼,对于自我及我所深生耽着,引发许许多多贪嗔痴的行为,造诸恶业,于生死之中,不能得到解脱。
第八意识,称为阿赖耶识,为一切诸法所依。所谓万法唯识,就是靠这个识无始以来所含藏的种子,变现出来的。它含有清净的种子,也含有杂染的种子,由于第七末那识不断的妄执,引发第八意识中的杂染种子现行,更由此杂染的种子现行回薰成为新的种子,而造作新的行为。世间的一切,因此而层层不断地变现展开。如果能够认识一切唯心所造,唯识所变,了解一切万法都是不实在,因而断除妄执,就可以了生脱死,回归涅槃清净之体。
唯识思想认为宇宙的一切,山河大地也好,日月星辰也好,乃至吾人的知、情、意等的一切心灵活动,都是我们各人的唯识所变现,于是乃产生各种千差万别的现象。
如果我们能够泯除心识的虚妄分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则能如实地了悟世界的实象,不为纷乱动荡、光怪陆离的现象界所迷惑。
(2)唯识所变的举证
关于唯识所变的道理,最容易察觉的就是吾人喜怒哀乐的表情。至于现生的果报体是否也是唯识所变的呢?我举圆瑛法师过去的遭遇向各位说明。有一次圆瑛法师在北平讲经,讲经的途中休息十分钟,有个人向他提出一个问题:‘你们佛教讲唯识、讲唯心,我是讲科学的,一切要拿出证据来,你说一切是唯识所变,唯心所现,现在请你从心识里变出一匹马来。’
圆瑛法师一时无法作答,就说:‘现在讲经的时间到了,请你明天看挂牌的解答吧!’这天夜里,圆瑛法师百般思索着这个问题,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要如何才能变出一匹马来呢?眼看东方已经露出曙色,仍然找不到答案。一直到做早课了,听到大殿传来阵阵的钟声、罄声,突然福至心灵:‘啊!有了!’赶快叫侍者拿牌来。原来历史上有名的画家赵子昂,有一次为了画一匹马,全神贯注揣摩马的神态。由于专心过度,一天夜里,睡觉的时候,元神出窍,变成一匹骏逸的白马,同床的太太一看,吓晖了过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子昂画马变马的美谈。圆瑛法师回想起这则故事,就在牌子上写着:‘赵子昂画马变马,唯心乎?唯物乎?’意思是说世上的一切变化究竟是唯心的呢?还是唯物的呢?
圆瑛法师写好了以后,吩咐侍者将牌子拿出去挂起来。侍者一看师父终于解开了难题,一面很欢喜,不过嘴里却喃喃地嘀咕道:‘好侥幸啊!幸好人家问的是变马,假如对方问的是变牛的话,我想师父大概就变不出来了。’圆瑛法师一听,叫住侍者说:‘站住,把牌子拿过来。’于是在下面又添加了几句:‘画马变马,如其画牛,焉不变牛?’人的心识想的是什么东西,就会变成那一样东西,心识力量之大,由此可以略知。
(3)唯识的作用
唯识的心识,力量很大,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起来梦游,又能自己回去睡觉。一般人称为下意识,其实这是第六识中独头意识的梦中意识,不必假借眼耳鼻舌身而自行活动的意识。眼耳鼻舌身虽然睡觉不活动了,但是意识能够单独活动,上山下海,毫无阻碍。并且仿佛真实一样,一点也不觉得是在梦中。
由于意识染着外境的不同,造成各种不同的业因,感受各种不同的果报,也因此而有嗜好、兴趣、习惯上的不同。譬如有人看到溪中的鱼虾就说:‘唉呀!那些小鱼小虾好航脏啊!小小的身躯里,却藏着大便小便、五脏六腑等秽物。’但是对一个饕餮成性的人来说,却把它视为佳肴,吃得津津有味。狗子吃屎,粪便是污秽不堪的东西,可是狗子的鼻识,由于业力所感,连人自己都嫌臭嫌脏的大便,却把它当做珍馐美味,饱餐不已。心识觉得是美味的东西,纵然是污秽难以入口的粪屎,也会变成山珍海味;心识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即使是清净的极乐净土,也会变成刀山剑海。心识牵引力量的巨大,可以印证一二。
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大师之一的鸠摩罗什,翻译过不少的大乘经典,譬如《法华经》、《维摩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等,深为一般人所诵念受持。他年少的时候,有一次到某寺院去游玩,看到一个像顶帽子的大罄,一时兴起,就拿起铜铸的大罄子,戴在头上。由于他没有分别心,只想到这是顶帽子,千钧重的铜罄,在他的心意识里,没有重量的存在,因此轻易地戴在头上,一点也不觉得重。他的母亲,一看就说:‘胡闹!那是铜的罄子,怎么可以当帽子戴呢?’鸠摩罗什一听是铜制的,意识有铜的观念,马上感到泰山压顶般,沉重地抬不起头来。
宇宙的万法本来是如如不变的,但是心识一起了分别,一切山河大地,在识藏里的变现就不一样了。心情愉快的时候,天上一轮皎月,真是诗情画意!行窃的小偷,看到天上的明月,非常的讨厌,反而怪月儿不作美,破坏他的好事。假如一个是你心爱的对象,会觉得她比西施还要美貌多情;假如是你不喜欢的人,仿佛母夜叉般地面目可憎。同样一个人,有了爱意,就觉得对方美如天仙;没有爱意,甚至由爱生恨时,觉得对方奇丑无比;既无爱意,也无恨意,觉得对方只不过是个相貌平庸的普通人罢了!因此一切的境界,由于心识的分别作用,而有美丑、好坏、优劣的种种差别。如果我们善于调伏自己的心识的话,再痛苦的事,也能逆来顺受,甘心如饴。譬如站立良久,两腿酸麻,没有座位可坐,原本是很辛苦的事,但是只要我们心甘情愿,一切也就不以为忤了,因此如何转妄识为智慧,是解脱的重要途径。
(三)唯识宗修持方法
下面我把唯识宗的修持方法,修持应具备一些什么态度,简单地说明一下。
我们如果想悟入唯识的境界,以了解山河大地,乃至宇宙万有,皆由吾人的心识所变现的真理,应该具备四种力:
(1)因力
什么叫因力呢?凡事必须有其因,有如是因才能产生如是果。欲趣入唯识的果位,先要培养修观唯识的因力,以大乘的教法来说,要多闻薰习,就是要常常听闻佛法的意思,种下好的因缘种子。
(2)善友力
所谓善友力,就是要有善知识的指导。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修学佛法,亲近一位善知识,是很重要的。对于善知识,应该要虚心向他求教,接受他的教导。善知识的薰陶,能使我们增加求道的信心与力量,修学上能够走向正确的方向,以进入唯识的境界。
(3)着意力
所谓着意力,就是要有卓越的见解,对佛坚信不移,永不退转。佛教不同于一般的哲学思想,不能只从字面上去加以解释,或者表面上浮光掠影般地去了解。学佛的人,应该对佛法要深一层地去认识,肯定它的立论,而不轻易改变对佛法的信心。这种由思想而产生信仰,由信仰而引发力量的过程,就叫着意力。有了着意力之后,任凭别人批评毁谤,仍能屹立不摇,毫不转移。譬如有人批评我们说:‘佛教是迷信的宗教。’我们扪心一问:迷信也很好,比什么都不信好多了。能够正信,当然最好,不能正信时,至少还有信仰,连迷信都没有的人,是空无所有,最为贫乏。
其实所谓迷信者,是指一些不讲条件,不加辨别而信仰宗教的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公公、老太婆,跪在神明的前面,虔诚的礼拜着。虽然他们不懂高深的哲理,他们的信仰被批评为迷信,但是他们的信心好纯洁!好高尚!
我们对于维护世间的公理、社会的正义,也要有毫无条件的道德勇气。当我们一切抱持著「我不为什么’时,就能择善固执,勇于为真理牺牲。假如心中存着条件,面对牺牲时,就会想:‘我为什么要这么傻呢?’一旦如此,就裹足不前了。岳飞曾说:‘假如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宋朝的江山就可以保住了。’所谓不要钱、不怕死,就是一种为维护真理而执着不放的迷信。讲到这里,各位也许会以为我在提倡迷信,我的意思是凡事不必只为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有时不妨抛开条件,为社会奉献一点力量。况且迷信不见得是坏事,如果对真理能产生迷信,何尝不是一件很美的事呢?
(4)任持力
除了对自己所信仰的立论确信不变之外,并且要时时守护住它,经常思维,才能逐渐与身心相应。同时,要能担当,担当起宏法的责任,担当起救护群伦的责任;要能受持,受持四摄六度的菩萨行,受持佛陀的慈示。
(四)唯识宗修行的次第
唯识宗修行入道的次第,在《成唯识论》里,分有五个阶位,在这里只能作很简单的介绍:
1.资粮位:就是菩萨发坚固菩提心,欲求无上佛道,要先修持四摄、四无量心、六度万行等种种福德、智慧,以作为成就佛果的资粮,也就是修学世间有漏的福德因缘,诸如修桥铺路、冬令救济,响应仁爱计划、小康计划等等善行,抱着一种人饥已饥、人溺已溺的精神,广植福德,积集资粮。
2.加行位:加行就是加功用行的意思。既然已经具备了福德资粮,进入到菩萨十回向满心,需要再进一步迈向菩萨十地的第一极喜地,勤行四善根,即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加行位。加行位好比工厂赶制产品,必须连夜加班,一气呵成;又好比打铁必须趁热,加紧工夫,炼铁成钢。
3.通达位:到此阶位已能体会唯识真性,通达真如,可以说见道了,一般说的分证法身菩萨,就是指这个阶位。
4.修习位:这一个阶位就是修道位,从通达位进入初地起,到第十地,以无分别智断分别起二障,依我空、法空证悟唯识理,此一阶段要经过十地位,修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证十真如。
5.究竟位:菩萨修至十地满心金刚无间道,断二障种子,证二空理,转烦恼障得涅槃,转所知障得菩提,成就佛果,达到究竟解脱。
以上我们对唯识作了简略地介绍,主要的目的是要我们认识‘识’。‘识’是什么?识就是我们自己,就是生命的根本。我们的身体死了,眼睛、鼻子、耳朵腐烂了,但是有一样东西却不灭亡,那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识。这一个心识,是流转生死六道轮回的本体,有时候转世成人,有时候出生为牛。尽管形象不一样,但是心识只有一个,没有不同。因此如果我们来生希望出生做什么,今世就必须将我们的心识着意在那一方面,一心持戒,守住做人的根本道德,来生就有希望投胎为人。如果再加修禅定,就可升天享福,若要究竟常乐,则必须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以上举出一些方法,以供给大家参考,其实修学唯识最终的目标就是转识成智。‘识’,是生死的根本,‘智’,就是佛性,也就是我们的光明。佛教说转八识成四智,即第一、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第二、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三、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四、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转八识成四智,是修学唯识宗主要用功用力的地方,只是唯识学实在太专门了,不容易深入,如果有心学习,依《成唯识论》所记载的修道次第,一步一步探讨深入,就能转凡夫为圣人了。
六、三论宗的修持方法
(一)三论宗的祖师
三论宗是以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以及提婆菩萨的《百论》为依据而成立的宗派。这三部论典都是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因此中国的三论宗,应以鸠摩罗什大师为初祖。罗什之后,有僧肇法师等人弘扬般若思想,至第六祖为嘉祥吉藏大师,由于大师对三论宗的弘扬最为用力,集三论宗之大成,所以也有人尊奉嘉祥吉藏大师为三论宗的祖师。
大师七岁就跟随法朗法师出家,当时适逢隋朝末年,政局动乱不安,因此避乱到越州嘉祥寺,讲经说法,著作论疏,世人因此尊称他为嘉祥大师。他一生中讲解三论一百多次,讲《法华经》三十多次,其他如《般若经》、《大智度论》、《维摩经》、《华严经》等,都曾大力宣扬,著作有四十多种,不下一百余卷,被誉为文海。
(二)三论宗的要义
(1)空不碍有
三论宗的立论,是破邪显正,以缘起性空的道理,破除一切妄执。三论宗的性空,不是否定现象界的一切假有而说空,而是在万法常体上,观察其无自性之空。性空的道理,没有办法为一般人所接受,常人所了解的空,是空空如也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一般人的观念里,有和空是互相对待的,有的不是空,空的不是有;依三论宗所讲的空义,我们所说的有,不是真有,我们所说的空,也不是真空,根据三论宗的论说,空才能有,不空就没有,所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空是所以成就有的要因。
a有依空立
‘有’,世界上的万有究竟安住在那里?其实有是建立在空的上面。譬如今天举办演讲法会,有这么宽阔的空间才能成就殊胜的因缘,如果没有这个空间,那么这个法会又在那里举行呢?如果大家的荷包不空,钱往那里放呢?皮包不空,东西往那里装呢?鼻子不空,如何呼吸?口腔不空、耳朵不空,甚至毛细孔不空,人恐怕就无法生存了!我们的生命所以能够维系,最主要是有无限的空间,由此可知有是建立在空的上面,真空才能生出无限的妙有。
b缘起性空
平常人观念上所认为的有,不是真有,而是因缘和合的假有。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譬如这里有一件衣服,你们认为衣服是有还是无呢?依常识大家可能会回答:‘有,这是一件衣服。’其实我们认识错了,这件衣服只是概念上的分别,以为它是衣服,其实衣服只不过是假名而已。它真实的样子是棉纱,一听到棉纱,有人马上又执着不放,以为其本体是棉纱,其实棉纱是棉花的种子,加上土壤、阳光、空气、水份等种种因缘条件,施以人工,才提炼为棉纱,制作成衣服。棉纱也好,衣服也好,本来为空。这件衣服的生成,是依靠种种因缘的聚合而生,故不能自生;将来破败了,也因为种种因缘的分散而坏灭,故不能自灭,衣服本身不能自生自灭,只是依因缘而假生假灭,因此没有自性,既然无自性,所以为空。既然诸法为空无自性,故其生灭,乃暂时的假生假灭,换一句话说,诸法本来不生不灭。《般若心经》上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世界一切诸法,都是因缘所生,不是真有,自性本空。但是诸法虽然和虚空一样无自性空,但是又假借全宇宙的关系--因缘和合而成,从暂时存在的现象界则说缘起,从本无自性的实体界故言性空,因为缘起,才显其性空,因为性空,所以能缘起。因此缘起不碍性空,性空不碍缘起,真空中才能生出妙有。
(2)以空为乐
在座的信徒,如果有人祝福你们:多财、多福、多寿、多子孙,大家一定会很高兴。啊!什么都有,有楼房、汽车、功名富贵等。一般人听到有就欢喜,假如说空呢,就觉得不如意了。其实空才是真实不灭,才是永恒存在,从空中所建设的有,是永恒无限的人生。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是什么?告诉各位,我的人生观是:第一、以退为进的人生观。第二、以无为有的人生观。第三、以空为乐的人生观。第四、以施为舍的人生观。第五、以众为我的人生观。第六、以教为命的人生观。
由于时间的限制,其他五项无法一一向各位说明,仅就以空为乐一条,向各位报告我个人究竟如何在空里面找到快乐?
有人看到我们出家人,就可怜我们无家可归。我们虽然没有固定的俗家,但是每一个寺院都可以去挂单,甚至林间水边,每一个地方都是我们的家,所谓‘出家无家处处家’,这是我们没有家的快乐。有人也许又会说:‘唉呀!出家人不能结婚生子,孤家寡人,老后没有子孙侍奉,好可怜啊!’我们虽然没有亲生的子女,但是我们有许多的徒弟、徒孙,比亲生骨肉还要孝顺我们。我们不想要家,而处处有家;我们不寄望子女甘旨承欢,孝养我们,但是却有更多的子孙。因此凡事只要不执着,一切都为我们所享有。无我和空,有无限的妙意,无我才是真实,真空才是妙有。这种以空为乐的道理,不是短时间之内,能够说得清楚的。大家可先从义理上去了解,涉猎阐明空理的经典,譬如《金刚经》、《心经》等,慢慢薰习修学,有朝一日,必定能够成就以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空乐。
(三)如何修学空观
在未说明如何修学空观以前,先将‘空’与‘无’这二个字,稍微解说一下。在中国的文字中,空和无的意思是相似的,但是梵文经典上的空与无,解释却是不同的。无是没有,什么都没有,而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是指诸法自性了不可得,因此称为空。空并不否定现前存在的,一切假名有,空也不妨碍假名有的存在,进一步地说有了空才能有假名有。
对于空理如果能坚定的信念再加上逐渐,就可以次第观我空与法空。对于我空观的修持,最好的方法是依据四念处法门,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种法门,修学四念处,对于生命的妄执爱着,就会慢慢降伏减低,去除我爱、我慢、我见、我痴,而悟身空。
六祖慧能大师说:‘何其自性,本不生灭。’经典上亦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所谓法空观即观察诸因缘所生,不生不灭的空性。具备此空性正见之后,再修‘止’成就,破除一切妄执,然后进一步修‘慧’,证得般若智慧。由止而观,由定而慧,这个步骤,即以无性空为所缘而修止,叫‘有分别影像’的观察。其次仍以无性空为所缘而修定,这是深一层的定;安住于定中以后,再修观察,也是以无性空为所缘,然后观心纯熟,心虚明显,清净无染如离去一切云翳的太虚空。从此观力重发轻安,就是修观成就。从此以后,止观双运,不必用心着意,自然以无分别观慧,能起无分别住心;以无分别住心,能起无分别观慧,止观均等,定慧等持。最后,空相脱落,而证入胜义--涅槃空寂法性之中,般若无分别智于是全体展现无遗。
七、净土宗的修持方法
(一)念佛法门的殊胜
现在我要向各位介绍一种最适合于现代人修行的念佛法门。中国的净土宗从庐山慧远的倡导净土思想,历经北魏昙鸾、唐朝善导、道绰、慈愍等大师的推弘,随着时代的迁移,愈为后代人所喜爱,和禅宗一样,为影响中国佛教、民间信仰最为深远的宗门。由于时间的限制,无法将净土宗的发展历史,向各位详尽的说明,今天我仅就净土念佛法门,向各位提出一些我个人的看法,让各位也能够有所受用。
提到念佛,千万不可存着这样的心理:‘哼!那还不简单,只要不断的念下去,不就行了吗?’如果我们念佛时杂念纷飞,念得不纯熟,念得不恳切,即使念一辈子的佛,也不能与一句阿弥陀佛的圣号心心相印。
念佛,不只是老公公、老婆婆的专利品,在物质充斥、生活繁忙的今日社会里,人人应该修持念佛法门,让心灵有一片安谧的园地。念佛法门,不会妨碍工作的进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修持,是各种修行法门之中,最方便的一个法门。
有一位姓王的人,以打铁为生,勤修念佛法门。他每天工作的时候,手中拿着笨重的铁锤,每打一下铁,口里就喃喃念道:‘阿弥陀佛!’几年的光阴过去了,有一天他站立在烘烧钢铁的火炉旁,说出下面的偈语:‘叮叮当当,久炼成钢;时辰已到,我往西方。’手里还握着铁锤,人却往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可见其念佛之专心。
各位太太在家里洗衣服的时候,也可以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随着洗衣服的动作,每搓一下就念一声佛。炒菜的时候也可以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配合著炒菜的手势,一下一下的念佛。先生们出差坐在火车里,何必数外边的电线杆呢?你可以随着火车奔驰时所发出来富有节奏的机器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下去,很快就到达目的地。等人的时候,也可以念佛,时间容易打发,就不会感到心烦气躁无法忍耐。生气的时候,一声‘阿弥陀佛’,一场风暴化于无形;见面的时候,一句‘阿弥陀佛’,换来美丽的笑容。阿弥陀佛,这一句万德洪名,包含有无限功德,一句阿弥陀佛,是如此的方便,时时都可称念修持,时时都可以摄放逸的身心,与佛法常在。
(二)不同心境的念佛方法
古来因为念佛而得道的人,如过江之鲫,无法胜数。现在我提供几个念佛的方法给各位参考:
(1)要欢欢喜喜的念
念佛目的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臆想此去极乐世界莲华化生,不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住的是黄金铺地、七宝装饰的亭台楼阁;相处的人是诸上善人等大善知识,可以互相切磋请益,并且能够亲聆弥陀说法。人生还有比此更快乐的事吗?如此观想,心中的法喜越深,嘴里就不知不觉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绵绵不断地持念起佛号。要念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发出至心的微笑。这样子念得心念纯净、热情洋溢,必能收到很大的效果。
(2)要悲悲切切的念
世俗的痛苦,莫过于死别。我们念佛也要如此,自己亲爱的人死了,以那极度哀伤悲泣的音调,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比失去依怙的孤儿,找寻依靠一般,悲切地称念佛名。其实我们如果仔细思考自己从无始以来,就沉沦在生死大海之中,头出头没,永无出期,遍历轮回之苦,或牛胎马腹,或披毛戴角,或地狱饿鬼,火汤血池,刀山剑树,受尽无量的痛苦,什么时候才能出离呢?思臆及此,怎不悲痛欲泣?在痛苦的深渊里,只有仰赖阿弥陀佛慈悲救拔,才能脱离苦海,跻登极乐国土,又怎能不感激而涕零呢?如此悲悲切切的念佛,心很容易就能和阿弥陀佛的心相应。
(3)要空空虚虚的念
我们生存的世界,是多么的虚妄不实,我们的身体,是四大五蕴假合而成,唯有一句阿弥陀佛才是究竟的归宿。‘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们要心无挂碍,一心称念佛号,念到头也没有了,手足也没有了,天地粉碎了,世界不存在了,悠悠扬扬、飘飘渺渺,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如游丝般充塞于整个宇宙虚空。大家或许会说:这样的境界太难达到了,其实并不困难,我个人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
1954年,我在宜兰主持打佛七,七天当中,我感觉走路轻飘飘的,好像腾云驾雾一般,早上起床刷牙,牙齿好像在念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吃稀饭的时候,吃的好像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睡觉了,但是一切的事情都历历如绘,非常清楚。七天的时间,宛如一刹那,一下子就过去了。真是念得天也空,地也空,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在其中,从那个佛七里,我对念佛,增长了无比的信心!空空虚虚的念佛,使我体会到忘却时空,脱落身心的快乐。
(4)要诚诚恳恳的念
我想到阿弥陀佛的慈悲,无边的愿力,摄受十方一切众生,不禁油然生起虔诚的恭敬心,称念佛陀您,顶礼佛陀您……唯愿在您无量光明照耀下,一切众生早日得度。我们要以如此虔诚恭敬的心,挚诚恳切地称念佛号,顶礼圣像,可以加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所谓‘礼佛一拜,福增无量;念佛一声,罪灭河沙。’一点也不错。一提到拜佛,有人就说:‘唉呀!我们尊贵的头,怎么可以叩到地下去呢?’其实,这是不了解拜佛有消除贡高我慢、消除灾障的种种微妙功德,对于拜佛,我个人有不可思议的体验。
我十五岁那一年受戒烧戒疤,当时由于年纪小,而戒疤又烧得特别大,因此把头盖骨烧得凹了下去,破坏了脑神经,丧失了记忆力。那时还在佛教学院念书,院方功课逼得紧,由于没有记忆力,一课国文念了几百遍,背了第一句,到背第二句时就忘了,几乎到了过目即忘的地步,因此常常挨打受罚。记得有一位老师打我的时候,一面打,一面还笑着说:‘你这个笨瓜啊,这篇文章这么简单,怎么不会背呢?你应该拜拜观世音菩萨求智慧啊!’我这一听,不但不难过,反而像见到光明一样。心想:‘我以为这一辈子已经没有希望了,原来拜观世音菩萨就能开智慧,从今天起,我要勤奋拜佛,从此我就礼拜观世音菩萨。’
由于丛林的团体生活规律严格,不能有私人活动,连拜佛都不自由。我总是等到夜深人静,大家都入睡了,才偷偷起床,到殿堂礼拜菩萨。深山古刹里,大地静悄悄地,只有一盏昏黄的油灯,陪伴着孤茕、瘦小的影子。我拜倒在菩萨座前,口中念着:‘悉发菩提心,莲花遍地生,弟子心朦胧,礼拜观世音,求聪明、拜智慧,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有人说礼拜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会为你摩顶,赐给你聪明,这种感应我没有经验到,不过,大概一个半月以后,不可思议地脑筋突然变得灵巧起来,无论什么书,已教过,甚至没教过,不管原文或注解,只要一过目,就倒背如流,不会忘记。从此以后,我不曾再被罚跪挨打过,连续许多年在佛教学院里,一直保持优异的成绩。
俗语说:‘精诚所至,无事不成。’念佛、拜佛只要抱着挚诚心,专心一意地礼拜,自然会有感应。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我们念佛,应该诚诚恳恳的称念礼拜。
拜佛是在佛堂,假如礼拜大德则有一定的规矩。有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到处磕头,见人就拜,这是不如法的。一般来说,斋堂、饭厅、走廊、客堂、会议室、车里、走路的时候,都不可磕头礼拜,如果想礼拜师父、大德,应该到佛像的前面,这是礼拜应有的规定。
(三)修持净土应有的观念
修持净土法门的行人,应该具备的观念,就是发大菩提心,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心,来称念佛号,才能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相应。《观无量寿佛经》上说修持净土法门应该具备三心:一、至诚心。是为了生死而求生彼国,不是为求名闻利养而现精进相的心。二、深心。对阿弥陀佛因地所摄受一切众生的四十八大愿,毫不怀疑,抱着磐石不转移的信心,专心一意地称念佛的圣号,以仗着佛力的加被护持而往生极乐。三、回向发愿心。从自利方面说,将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智慧、功德资粮,全部发愿回向往生西方;从利他方面说,则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愿所有的有情众生都能往生极乐净土。
希望喜欢修持净土、提倡净土法门的大家,平时能够培养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以坚固求生净土的信念,加速得到念佛的受用。修持净土法门不一定要到寺院里来,在家庭里也可以修行,不过到寺院参加念佛法会,借着大众共修的力量,可以收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家可以依个人的方便,来修持这最为方便的净土法门。
八、天台宗的修持方法
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时教,最初讲《华严经》,最后讲《法华经》,现在我就介绍法华的天台宗,作为这次演讲法会的结束。
开创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二十二岁时,前往光州大苏山,亲近慧思禅师,苦练精修法华三昧。有一天,持诵《法华经》至〈药王品〉的诸佛同赞言:‘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的经文时,豁然大悟,心境明朗。慧思禅师赞叹说:‘非汝勿证,非我莫识……’,师徒相许之情,溢于言表。证得法华三昧以后,得无碍辩才,讲解佛法妙义,口若悬河。智者大师将《法华经》讲说给大众了解时,仅仅一个‘妙’字,就解说了三个月,将佛法的大意完全发挥在这一个妙字之中,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九旬谈妙’。
智者大师感到闻法的人多,而证悟的人少,恐怕佛法流于文字知解,无法久传于世。三十八岁的时候,进入天台山,进一步修持法华圆顿一实的中道,从法华三昧的禅定工夫至止观双修的境界。大师证悟以后,前往金陵,于光宅寺讲《法华文句》,创建玉泉寺,著作《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教理、实践兼备,阐扬《法华经》的奥妙,建立了天台教学的体系,世上称此三书为天台三大部。由于智者大师以《法华经》为依据,而开展一宗之教说,因此称此宗派为法华宗;而法华思想经大师的阐扬,盛行于世,因此依大师彻悟法华圆顿实相的地点,也是他晚年圆寂的天台山为名,称此宗派为天台宗。而世人则尊称他为天台大师。
(一)教观双美
所谓教观双美,教指教理,观是修行,也就是理论和实践兼备,解行并重的意思。这句话是天台宗引以为自豪,胜于诸宗派的话。从天台宗的立场来看,大乘八宗之中的唯识宗、三论宗、华严宗等,偏重理论,属于教相门,而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等,则注重修行,为观心门。此三者皆有所偏废,只有法华天台宗又有教理、又重修行,教相门和观心门两者兼备,最为圆融,因此自称为教观双美。
综观天台宗的‘教观双美’的思想,在教义、理论方面,乃将法界的实相、众生的法性,摄入整个组织体系,而发展成一圆融无碍的思想架构,譬如有名的五时八教的教判,即为教相门。在修行、实践方面,是智者大师依据他在大苏山所证的三昧,并融和在天台山修头陀时的妙悟,而开显出止观法门的修道体系。如一念三千、一境三谛,即为观心门。而教相门和观心门,好像鸟的双翅,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就实际而言,天台宗的教学特色,确实是值得赞美。譬如天台三大部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其主重玄义及消文四意的解经方式,成为千百年来研究经文,贯穿经意,讲经说教的最好规范。观心门方面,如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不只是天台家观心法门的至宝,也是修禅定、智慧的圣典,就是小部方面的《小止观》、《六妙门》,也是禅修必备的良书,因此天台宗,不论在教理方面、观心方面,确实都已具足了完备的教学体系。
(二)思想理论
天台教学的本质,在解明中道实相的奥义。智者大师从两方面来把握。从绝对的理体来考察诸法者,为三谛圆融;从森罗的现象来认识诸法者,为一念三千。而本体与现象,即三谛圆融与一念三千互相圆融无碍,事中有理,理因事显,此即天台一乘圆教最微妙的思想--事理相即为实相论。
所谓三谛圆融,诸法皆具有空、假、中等三个真理。空谛即诸法空无自性,没有实体;假谛即无自性的诸法乃因缘假合而成;中谛是诸法的本体超越空、假等对待的绝对实相。此三谛非个别单独存在,每一谛中具有其他二谛,圆融相关,因此称为三谛圆融。
一念三千是说我们心中的一个念头,具足三千大千世界的诸法。根据《华严经》的说法,宇宙间有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十法界,而每一法界又见十法界,故为百界。根据《法华经》的记载,每一法界具有十如是,因此百界即具有千如。智者大师将《法华经》的千如,配合《大智度论》的三世间,形成他自己独特的一念三千的教学。关于十如是、三世间等名相,佛教辞典有详细的记载,不一一加以介绍,我们只对一念三千的道理稍加说明。
各位也许会怀疑地问:‘我们的心,真的具有三千大千世界吗?’当你看到别人有困难,生起怜悯心,帮助他解除危难,这时就和佛菩萨一样,以慈悲心来救渡众生苦。当你春风得意,心平气和,觉得世间上的一切好美,如同置身天堂一般,这就是人天的心。看到山珍海味,食指大动,起了贪爱心,这就是饿鬼的心。碰到不如意的事,愤怒填膺,生起嗔恨,这就是地狱的心。有时和家里的人呕气,绝食抗议,结果饿坏了身体,没有力气做事,这就和畜生一样愚痴,没有智慧。在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的生活之中,时而天堂,时而地狱,时而饿鬼,时而畜生,轮转不停,被自己所造作的痛苦,紧紧地束缚着。今后我们必须努力的是,如何将我们的心拔出于三途的痛苦而入于佛菩萨的法界之中。
(三)修持方法
(1)三种止观
天台宗最有名的修行方法,就是三种止观,什么叫止观呢?止是停止、止息的意思。即停止一切的心念而住于无念之中;摒除一切的妄想,令生正定的智慧。观是观想、贯穿的意思。即息散乱的妄想之后,进一步观想诸法,以发真智,彻悟诸法实相的本体。止即要止息一切诸法妄念,为静态、消极性地不造作,也就是禅定门。观即要观想缘境、观想光明,为动态、积极性地再用功,为智慧门。此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为求道者修禅发慧之要门。
讲到这个法门,我个人以为大家在日常生活之中,如果能修持止观法门,对你们的生活、事业,一定会有莫大的助益。在忙碌不停的生活里,每一天,我们应该给自己几分钟的时间,安静下来,去检讨一天的所作所为。一个星期之中,能有一天,半天独处的机会,让身心安静下来,对工作做一整盘的计划。一个月,乃至一年之间,能够拨出几天的工夫来实践止观法门,使我们的人生更上轨道。
假如我们要做一件很复杂、很辛苦的事情,十分钟之前,把眼睛闭起来,静坐一下,修学止观,马上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先总统蒋公在生之日,经常到名山大川,风光明媚的地方。他政务繁忙,那里有时间去欣赏风景,主要是到那个地方静一静,对国家大事,做慎重的考虑。据说好多重要的决策,就在他往来名山胜境、静静思考的时候,决定下来的。这就是止观的境地,假如各位把这种止观的修行,也实践在生活里,对于你的事业、你的生活,帮助之大,是不待言的。
我常常看到一些青年朋友,到佛光山来游玩,身上背著名牌的录音机,播送着热门的摇滚音乐,声音大得震耳欲聋,唯恐别人听不到似的。我心中一想:这些青年,大都来自于都市,来自于烦嚣热闹的地方,每天听着汽车的喇叭声、工厂机器的声音,各种吵杂的噪音,已经够刺耳吵闹了。为什么他们来到寺院佛地,不仅不懂得享受一点宁静,还以尖锐的歌声来扰乱自己呢?一个人如果要以声音来麻醉自己,以外境来染污自己才能生存下去,完全没有自己内心的世界,没有一点静谧的生活,实在是太可怜了!这种人生未免太悲惨了吧!
快乐的追求,不一定在于色、声、香、味、触等外在感官的享受。内心世界的充实扩大才是更大的快乐。在佛门里,有很多的老和尚,修习止观,眼睛一闭,既不看,也不听,甚至寸粒不进,然而其乐无穷。这就是修持止观所得的法乐,这种住于真理的快乐,是物质的享受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修持止观法门有无限的妙用,其方法有三:
a渐次止观
在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次第禅门》一书之中,对这个修行方法,有详细的记载,有次第地引导行者,由浅而深,渐次进入禅定观心的阶次。归纳起来可分为五重次第:先皈依持戒,其次修学禅定,再向上进入无漏道,脱离三界生死,又修慈悲门以行菩萨道,同时不忘更修观法,破除空假两边的执着,而证入实相无为道。
b不定止观
这是根据智者大师在南京瓦官寺所讲的《六妙门》一书而修习的。它不分别阶位,有时修顿修渐,有时更前更后,有时修真修俗,互浅互深,或事或理,乃适应众生根器而开出的不定止观法门,但是仍然以数息观为最主要的方法。各位可以请一部单行本来参考学习。
c圆顿止观
是《摩诃止观》所开示的修持法门,这个法最初以实相为止观的对象,随着解行用力,而到达始终不二、圆融的境地。不同于渐次止观与不定止观的修法,是智者大师晚年在荆州玉泉寺,所讲说的实践法门,也是大师思想、体验最为成熟的结晶。其修持的次第为: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等。此中所谓的修大行,主要的就是修学三昧,也就是天台另一种修持方法的四种三昧。
(2)四种三昧
《摩诃止观》所教示的法门是最高极致的圆顿止观,而在此书中所谈到的修大行,就指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和非行非坐三昧等四种三昧。这四种三昧是天台实践论之中非常重要的行门。什么叫三昧呢?三昧就是正定的意思,也就是将善心住于一处而不妄动。以下简单地加以说明:
第一、常坐三昧,又叫作一行三昧。以九十天为一期,专心一意坐禅,口中称念某一尊佛的名号,心意集中一处,而观照真如法性。这个法门所观照的对象--所缘境,与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所观照的对象不同。慧远大师是以阿弥陀佛圣像为所缘境,而常坐三昧是以真如法性为所缘境。实践常坐三昧,能够了达迷悟不二、凡圣一如的境界。
第二、常行三昧,也是九十日为一期。九十天之中不可以盘坐,更不可以躺卧,只准许站立行走,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地绕室行走,不能休息。
我们佛光山有一位法师,曾经二次修持过常行三昧。修行的过程当中,真是酸甜苦辣,别有一番滋味。他入关半个月以后,感觉关房如同冰窖一样,片刻难以安身。我于是建议他:‘你可以供奉佛像,燃香供养诸佛菩萨加持你。’后来他说清香一烧,满室芬芳,温暖如春,给了他不少力量。又过了一段日子,觉得眼耳鼻舌身,好像被堵塞起来一样,又好像有铁锤在撞打着他,非常难受。他每天不要吃饭,只吃一碗米汤。本来修持常行三昧是可以吃饭的,但是他不想吃,因为饮食少,能减低他的欲望。他最初走路,是每一次走三小时,每一天走三次。走得太辛苦了,双手可以扶着从天花板垂下来的绳套,稍事休息。一个月以后,每次走路增加到七小时,一天仍然走三次,也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之中都在奋力地行走,这样实践了二个月。这种三昧,又叫般舟三昧,是根据《般舟三昧经》的修持方法。历代高僧大德,因为修持这种三昧而有成就的,不胜枚举。譬如慧远大师就是依据《般舟三昧经》而成立庐山莲社,净土宗第三祖的承远大师,也是修持这种三昧有成就的高僧。如果修持这种三昧有成就的时候,在禅定之中,能够看见十方诸佛清楚地站立在自己的面前,因此又叫作佛立三昧。
第三的半行半坐三昧和第四的非行非坐三昧,都不论时间的长短,或者七日或者二十日为一期,人数也可以十人或者更多的人共同修持。是比较适合一般人修行的法门。
除了三种止观、四种三昧之外,天台宗另外还有一些修学的方法,譬如五悔法--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修行过程。这种法门普遍于其他的宗派,只是依各宗派见解的不同--五个层次的前后稍有差异而已。还有二十五方便,即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等。五悔和二十五方便,都是修行禅定的预备工作,即是修习观心门的方便入门。还有十乘观法,这是摩诃止观的中心思想,依此观法修持,很快就能成就止观的修持,是修持止观捷径中的捷径。
上面所介绍的天台宗实践法门,大多以修持禅定为中心。除此之外,另外有一种受持法华经典的法门,或者诵念经文,或者礼拜经文,其中有人甚至一字一拜,非常虔诚;或者刻写经文。在称念经文的方法之中,中国佛教方面,大部分礼诵整部《妙法莲华经》。
受持《妙法莲华经》而得到感应的事迹很多,例如慧思大师,年轻时,经常一个人在空冢间,诵读《法华经》,由于不明义理,日夜悲泣,唯有面对经卷顶礼不休。后来梦见普贤大士,乘白象来为他摩顶,因此智慧大开,以前不懂的经文含意,顿然能解。隋朝慧威禅师,一心念诵《法华经》,能通鸟语。有人因为诵《法华经》而降伏邪魔、吓跑恶鬼;也有人因为念诵《法华经》而使自己父母超升天道。因此各位即使不能实践天台的止观禅定,称诵法华经文,也能够受益匪浅。
天台宗是以《法华经》为主要依据而创出的宗派。当初佛陀在灵鹫山上,开演法华妙义的时候,有百万人天前往听讲,史上称之为灵山胜会。十几年前,我到印度,无论如何也想到灵山去凭忆当时的胜会情况。记得我到了灵山上,礼拜在佛陀说法的座前,回想当初佛陀说法,百万人天聆听妙法的盛况,再返观今日末法时代,佛教衰微,不禁悲从中来,感慨系之!我围绕着佛陀莲座久久不忍离去。
我对佛法具有无比的信心,就是从朝拜佛陀的圣地,从念佛拜佛,从平日布施利人的修持,从布教弘法的生活中长养起来的。我从小被打、挨骂、受到种种的委屈困苦,有时几天不曾进食,有时数年不得一衣,但是这许多苦难,训练我更坚强地来承担起一切,主要是佛陀的慈悲,给了我无比的力量。我希望各位也能从八宗之中,参透一些佛法的消息,在佛法中找到一份力量。
佛陀讲《法华经》的时候,有五千人中途退席。因为大乘圆教的道理太高深、奥妙了,有些小乘根性的人无法接受,因此离席而去。三天来,我在这里讲说大乘八宗,而你们大家却没有一个人离开,看起来各位比佛陀在世时的听众,更具有福德因缘。三天中,我本计划将八大宗派的修持方法,一一作个比较,介绍给各位。由于时间的限制,只好割爱。希望将来有机会,再和各位结缘。
几天来非常感谢各位拨空来参加此次的演讲法会,我相信龙天护法一定知道各位的莅临,并且也一定会尊敬你们、保护你们。最后,我再度虔诚地祈求佛陀慈悲,加被各位身心愉快,万事如意!谢谢各位,再见!  
  佛经 最新文章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8 15:26:32  更:2021-08-18 22:35:59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