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乐园: 动物“语言”的发现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各国科学工作者们相继对许多动物在“生活起居”,“谈情说爱”方面的“语言”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的还已经破译。如莫斯科大学的生物学家们,就曾对自然界500多种动物的“语言”作了认真的研究,证明无论是青蛙、鸡,还是驴、马、大灰狼等类动物,都有其一整套各自家族的“语言”和“辞汇”。
以人们熟悉的鸡为例,以往人们总以为母鸡很笨,其实它们的“语汇”是相当丰富的,其“语言”信号诸如警报、觅食、接触、爱情等达几十种之多。如母鸡的惊叫有好几种不同的声音,有的表示老鹰空袭,有的警告猛兽窜犯..而小鸡则根据这些不同的声音本能地作出不同的反应:若遇前者,它们往往朝妈妈的翅膀下钻;若遇后者,小鸡们便会四散逃跑并寻隙躲藏起来。
同样是在旷野觅食,其发出的信号也有差别,有的表示“我找到吃的了,快到这边来”,有的则告知“这儿食物不多”等等;老母鸡不时发出“咯咯”的叫声,不紧不慢,表示“妈妈在你们的身边,你们放心觅食吧”,小鸡们听到这种充满母爱的声音后,即使遇到其他怪叫的声音也不会惊慌了。
专家研究发现,这些母鸡的声音频率为200~600赫兹,这是鸡耳朵可接收的最佳波段。他们用人工合成的母鸡的这种叫声进行试验,小鸡的反应就同听见鸡妈妈的叫声一般亲切。有趣的是,小鸡早在破壳的前三天,就已经会以啾啾的柔声细语同它的妈妈“对话”了;起初的声音十分轻微,后来人们用耳朵贴着蛋壳即可听见。这些呀呀学语声,或哀告“我热死了”,或抱怨“我冻僵了”,而抱窝的母鸡便根据“宝宝”们的不同要求,或停止孵蛋,或暂时不去觅食而继续抱窝..更为奇怪的是,蛋是在不同日子先后下的,但雏鸡都会差不多同时破壳而出。如果是人工孵化,却往往要延续两三天之久。那么,母鸡是如何攻下这道“科研难题”的呢?研究发现,原来母鸡在孵蛋过程中所发出的叫声对雏鸡起着刺激和调节作用,而让“宝宝”们同时出世。
如今,母鸡孵蛋时发出的信号已被“破译”,工程师们也已经造出人工音响的“母鸡”用于工业孵化常这样,小鸡不仅可以同时出壳,而且听见模拟“母鸡”的叫声即来集合报到。此外,刚出壳的小鸡中的小公鸡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电子译码器则可以分辨出这些细微的差异来。于是,利用这种自动装置挑选母鸡就十分容易并准确无误。
动物“语言学”的研究,对于牧场和养禽业的发展并建立自动化生物学技术系统铺平了道路。在饲养场内,千万只鸡鸭的叫声相当嘈杂,但是用现代技术便可以从其叫声中得知它们缺少吃喝了呢,还是有外敌入侵?自动装置即可立即查明情况,便于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义务献血的鲎
血液的颜色,许多人一向以为都是红色的。其实并不如此,鲎的血液就是蓝色的。鲎的血液为什么是蓝色的?这要从人的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说起。
人呼吸时,氧气进入肺里,然后由血液携带进入心脏,经动脉遍布全身,供新陈代谢用。人的血液携带氧,是由血液中的铁作“运载工具”的。铁和氧结合后呈红色,这样就使血液成为红色了。而在鲎等低等动物的血液中,不是靠铁来“运输”氧,而是用铜。由于含铜的蛋白质结合物是蓝色,这就使它们的血液成了蓝色。
鲎在地球上已生活了几亿年。过去长期默默无闻,近年来人们发现它的血液在医学上有重要用途,因而它的身价倍增。高等动物的血液中有红细胞和白细胞之分,它们各有自己的使命。白红胞的任务是吞噬各种病原物。而鲎的血细胞很原始,没有分工,只有一种变形细胞。当病菌的毒素侵入鲎的血液时,变形细胞便释放出一种凝固性蛋白,导致血液迅速凝固,以此来对付病原物。人们利用这一点,可以准确、迅速地检验医药和食品,因此鲎成了医学的“宠儿”。过去一些国家采用杀鲎取血的办法,使鲎面临灭绝的危险。近年来,已采取人工饲养方法,每次抽取一定量的血液,这样鲎就成为一名“义务献血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