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诗词散文 -> 陆文夫散文 -> 姑苏之恋 -> 正文阅读 |
[诗词散文]陆文夫散文 姑苏之恋 [第88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87] 本页[88] 下一页[89] 尾页[9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陆文夫散文: 姑苏之恋
如果让时间倒流六十年,有人驾一叶扁舟,沿长江的北岸飘流而下,在傍晚或清晨流经靖江县一个叫作夹港的地方时,他也许可以在一片芦苇后面的江岸上发现一个十多岁的孩子,那孩子呆呆地站在江岸上向长江的南岸眺望,望着天边的青山,望着南飞的群雁。 那孩子就是如今的我,一个年逾七旬的老头。我在长江的北岸长大,可却总是憧憬着南岸的天堂——苏州,天堂离我并不遥远,我的姨妈家就住在那里。 直到一九四四年,我因病到苏州来疗养,记不清是什么病了,只记得那望眼欲穿的愿望马上就要实现,病痛的有无实在是无关紧要的。 我穿着长衫,乘着一艘木船进入了苏州的山塘河,我的姨妈家就住在山塘河边。我到姨妈家只是稍坐片刻,便沿着山塘河向虎丘走去。 七里山塘到虎丘,这是当年苏州风光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我被这天堂的美景惊呆了:塔影、波光、石桥、古庙、河房……她的美妙超过了我的想象。我逛过了虎丘山又乘马车去寒山寺,看完了寒山寺意犹未尽,还到枫桥对面的小吴山上走了一趟。回来时已是万家灯火了,姨妈家的人急得团团转,不知道这乡下来的孩子出了什么事,至少是在苏州迷了路。 我不是迷了路,而是着了迷,觉得这苏州简直是一部历史书,一幅风景画。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也许会对苏州的景物有点儿司空见惯,可对一个在农村里长大,在小县城里读了几年书的人来讲,进了苏州真的有如进了天堂。更为有幸的是通过亲戚的关系我居然住进了耦园。当年的耦园是苏州著名的私家花园,在娄门小新桥巷。喏大的一个花园里只住了三四个借住的人,晚上我坐在池塘边的小亭中,见满园的茧火飞舞,听园内外的蛙声四起。蛙声时起时寂,阵起时有如雷鸣,沉寂时园中没有一点声息,只听见池塘里的鲤鱼在荷叶下面唼喋,茧火虫飞回池塘中,排成一条直线。楼上有位先生会拉二胡,他也是在养病,拉的是《病中吟》。我那时日夜读着小说,迷恋于各种文学作品,沉醉在梦幻般的天地里。文学与苏州的美景合成了一种针剂,把那艺术的基因注进了我的血液里,只是我当时毫无感觉,因为那药性还没有到发作的时候。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考进了苏州中学,这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从此我成了苏州的一个学生,一个居民。每年的寒暑假便在苏州四处游荡,看小说常常是看到天亮。 苏州中学在三元坊,隔壁是孔庙,对面是可园与沧浪亭,苏子美和沈三白的居住游乐之地,可我慢慢地对游乐失去了兴趣,通过生活与书本,对苏州、对社会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社会认识也开始由表及里,觉得苏州也不是样样都好,普通老百姓也不是生活在天堂里,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冬天,玄妙观的屋檐下常有冻死的饥民,可那权势豪门之中,酒楼青楼之内,仍然是花天酒地,嫖娼宿妓。瘦骨嶙峋的黄包车夫,拉着大腹便便的奸商,一路疾走,气喘如牛,这是什么社会?我没有闲情去欣赏苏州的美景了,愤世疾俗,忧国忧民。那个时代的先驱者发出了强大的声音:知识分子到民间去,到解放区去,去拯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 一九四八年的秋天,我动身去解放区了,临离开苏州之前还去了一趟虎丘山,站在虎丘山顶遥望苏州城区,暗自与苏州告别,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 壮士一去兮又回来了,时间只隔了不到一年,我随军渡江南下,又进了苏州,成了一名新闻记者。当了六年的新闻记者之后,当年的艺术基因终于药性发作,鬼使神差,竟然写起小说来了。 那时候写小说也不管什么流派不流派,只知道小说是写实的,所谓写实就是写自己所熟悉而真实存在过的事情。苏州解放前后的事情我熟悉的很多,当然就会涌到我的笔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是我写苏州,实际上是苏州在写我。 我写《小巷深处》时,并非是故意要想创造个什么“小巷文学”,也没有想到要在大写工农兵,大写英雄的时代别出心裁来写一个妓女从而引起轰动(现在不会轰动),实在是因为解放初期我采访过苏州市的“妇女生产教养院”。 解放初期的扫黄是很利害的,几乎是在一个晚上便把全市的妓女都抓起来,关进了昌善局内的“妇女生产教养院”。当然,抓她们并不是要惩罚她们,她们在旧社会里大都是被逼为娼,是些被悔辱被损害的人,新社会要把鬼变成人,抓她们是为了救她们,把她们集中起来学习,医治性病,控诉旧社会,然后把她们分配到各个工厂里去做工,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新人。当时我对“妇女生产教养院”进行过连续报导,还拍过许多照片,印象是十分深刻的。 过了若干年,大概是一九五五年的国庆节的前夕。按照惯例,每逢国庆节的时候都要报导一些各方面的成就。我突然想到那些变成了新人的妓女,她们现在都怎么样了?应该是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吧。这是一个很能反映新社会成就的事例,应该选择典型,加以报导。 我很快便查找到一个人,这人当年是“妇女生产教养院”的学习组长,在某厂做工,已婚,有了孩子,当上了先进生产者,住进了新工房,实在是一个理想的采访对象。我骑上自行车直奔这位女工的家。这位女工还认识我,可是见了我之后就有点不大自在,知道我要报导她的事迹以后吓得面无人色,连忙把我拉到门外面,四顾无人,对我恳求,千万不要报导她的“先进事迹” ,因为她的婆婆,她的左邻右舍都不知道她曾经当过妓女,万一登上报纸,她就无地自容。我也吃了一惊,差点儿又把人家推进了火坑,连忙骑上自行车溜之大吉。 报导没有写成,这件事却使我久久不能平静,原来由鬼变成的人却也不能完全摆脱那跟在身后的鬼影。我当年写小说除掉有名利的追求之外,更有对真善美的向往,也像当年要去拯救劳苦大众一样,要用艺术为善良的人去谋求一个公正的社会和幸福的人生。 我要为那位曾经卖身为娼的女工去追求幸福的人生了,便拿起笔来写《小巷深处》。有人说我在《小巷深处》里把苏州写得很美,使人通过这篇小说而爱上了苏州;又说“小巷深处”这四个字也很美,现在已经成了常用词了。其实,这些也不能完全归功于我,如果忽略了人间各种痛苦的话,苏州确实很美。“小巷深处”这四个字也是从陆游的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中衍变而来的,所以想到如此的衍变,那也是因为我在苏州走过的大街小巷太多了。我走过铺着碎石的小巷,走过铺着石板的小巷,那石板的下面还有流水淙淙作响;我走过那长满青苔用侧砖铺成的小巷,小巷的两边是高高的围墙,墙内确有红杏伸出墙外,一夜风雨过后,小巷里落红满地。苏州人不卖杏花,可那卖白兰花的叫声却是十分动听的。陆游的诗篇,苏州的景物帮助我找到“小巷深处”这四个字作为小说的标题。 我熟悉小巷深处的各种人物,也知道这些人在解放前后的的变迁。我认识现今成了女工的妓女,也记得她们在解放前站在昏暗路灯下的情景。我住过耦园,也知道苏州的各个园林,那留园的假山,西园的茶社,这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我的小说中来。我不能把我要写的人物放到大海之滨,因为我不知道大海的涛声在深夜里是低诉还是轰鸣,可我知道那卖馄饨的梆子在深夜的空巷中会发出回声。当我在艺术的幻想中拼命地搜索我的人物的踪影时,那客观的存在就会把我的各种想象吸附过去,让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找到一处歇脚的地方。 在写《小巷深处》之前,我也曾写过一些类似通讯报导式的所谓小说,写一些社会生活表层的掠影,说明一些简单的流行观点。从写《小巷深处》开始,便开始研究社会,研究人生了,开始从拯救劳苦大众转向拯救痛苦的灵魂。此念萌生之时,适逢一九五七年那个思想解放的春天,那时我离开了新闻工作岗位,到南京去当专业作家。在南京与几位同行一起“解放思想”,觉得文学不能只是在生活的表面撇油花,要勇敢地去探求社会,探求人生。几个人一时兴起,决定要办一份同人刊物来弘扬我们的宗旨,发表我们的作品。刊物定名为《探求者》。 刊物还没有来得及出版,反右派斗争就开始了,《探求者》被打成反党集团,各位探求者一一坠入深渊,开始了各自的人生的探求。 我开始上下而求索了,上天有好生之德,每当我在危难之时,总是有好心人在在暗中助我一臂之力,让我回到苏州,下放到工厂里劳动锻炼,改造思想,没有把我送进劳改农场。如此上下过两次,在苏州的工厂中当学徒,当工人,前后将近六年。 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把我从工厂中拉出来批斗一通,行礼如仪之后又纳入了下放干部之列,到苏北的农村里去安家落户,限于五天之内全家离开苏州。 这一次临离开苏州之前,我没有到虎丘山去向苏州城告别,也没有了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了,只觉得是前途茫茫,此一去将老死他乡;对于曾经苦苦追求过的文学不再存有什么希望,而且还有一种反感,觉得文学只不过是一种工具,作家们被逼得用作品在那里进行政治投机,投中了声名显赫,投错了就由人变成了鬼。老死荒村去吧,中国如果还有一点希望的话,这一切总是要改变的,物极必反,是历史的规律,问题是能否活着见到那一天。那时候我也和许多人一样,暗中在和某些人进行着生命比赛,看谁能活得长点,活得长点的人就有可能见到黑暗的终点,怕只怕这终点和墓地也差不了几公里。可我那时还很有信心,因为当我暮投荒村的时候只有四十岁。 四人帮垮了,那种极端的邪恶也只是猖獗了十年,我有幸在见到终点的时候离开墓地还有好大的一段距离,感谢苏州又一次接纳了我这个归来的浪子,五十岁上又回到了这座美丽的城市。 文学对我来说已经十分生疏了,十多年中基本上不用笔,许多常用字都想不起来了,更忘记了那小说是怎么写的,像一个带了十多年镣铐的人连正常的走路都不会。好在文学也像某种病毒,它在侵入人体之后便会潜伏在血液里,一旦受到某种激发,它会立即使得你血液沸腾,不能自己,忍不住要用艺术的琼浆来浇胸中的块垒。三十年来家国,多少遐想与企待,辛酸与眼泪,我与苏州人共同走过了这天翻地覆,光荣屈辱,高尚卑微,荒唐正经的三十年。包括我自己在内,几乎是人人都想说话,都要向生活提出问题。我用挣脱了镣铐的手,握住了生疏的笔,开始了我的文学道路上的第二次跋涉。 这不是写《小巷深处》的年代了,二十年的风雨荡涤了那种天真的纯情的追求,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自以为是的使命感。想要写出这一代人的艰辛、迷惘与追求,带着无可奈何的嘲讽与淡淡的哀愁。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我进行了十多年的冲刺,我把自己所经历的各种人与事,一一加以审视,对受难者寄于同情,对卑劣者进行讽刺。我本来想开劈一个“特别法庭”,来对那些卑劣者进行审讯。结果是未能进行到底,原因是真正需要受到审判的人,我对他们并不熟悉,我所熟悉的一些小人物,他们大多是上当受骗,只是为了一点起码生存空间,一点可怜的私利,小偷小摸,罪行轻微,连主审的法官也不能自免。“特别法庭”应该变成研讨会,大家向前看,来清扫前进道路上的垃圾。 我慢慢地停了下来,想想看看当今,重新思考,再发起新一轮的冲刺!不行了,年愈七旬,疾病緾身,精力不济,老骥伏枥,主要是休息,能写则写点,不能写就做一点写作之外、力所能及的事。记着鲁迅先生的教导: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我总觉得,一个作家是属于一个时代的,他不能包写一切。 一九九九年七月二日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87] 本页[88] 下一页[89] 尾页[9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诗词散文 最新文章 |
苏利·普吕多姆诗选 |
唐诗鉴赏辞典 |
宋词鉴赏辞典 |
苏洵集 |
乡关何处 |
周国平自选集 |
孙犁散文集 |
李白 |
陆文夫散文 |
毕淑敏散文集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