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学习励志 -> 文言津逮 -> 四 典故探原 -> 正文阅读

[学习励志]文言津逮  四 典故探原 [第6页]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文言津逮: 四 典故探原

  文言与现代汉语差别相当大,在大家日常都用现代汉语的时候,给别人讲文言或自己读文言,因为生疏,会感到很多困难。困难中最大的一种是文言作品常常用典(也称“用事”“隶事”)。典故的出处成千上万,如果不知道出处,有很多就不能理解或不能确切地理解。人所知有限而典故无涯,因而通晓典故的困难就比较难于解决。本文自然也不能提供什么灵丹妙药,只是想谈谈有关这个问题的一些粗略情况,希望对于初学的人能够有些帮助。

  一
  先说说什么是用典。用定义的形式说是:用较少的词语拈举特指的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今意。看下面的例:
  (1)(赵明诚)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2)弟则虑多口之不在彼也,如履如临,曷能已已。(林则徐《答龚定庵书》)
  (3)吹竽已滥,汲绠不修。(马端临《文献通考序》)例(1),“分香卖履”是引用陆机《吊魏武帝文》引魏武帝遗令的古事,以表达挂心身后的私事。例(2),“如履如临”是引用《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古语,以表达环境特别艰险。例(3),“吹竽已滥”是引用《韩非子·内储说上》南郭处士吹竽的古事,以表达无才而勉强充数;“汲绠不修”是引用《庄子·至乐》“绠短者不可以汲深”的古语,以表达学识浅陋,难当大任。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知道,所谓用典要具备三个条件:一、引古以说今;二、古事或古语是特指的;三、言简而意多。按照第一个条件,历史性的叙述,本意就在介绍古事,不是用典。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二个条件,古事或古语是特指的,因为这牵涉到用典和非用典的分界问题。这个问题很难处理,因为明确的界限是没有的。俗语说,千古文章一大抄,我们说话,写文章,小至一字一词都是过去就有的,这不也是用古吗?关键就在于所谓古是不是特指。例如我们说“驽马”,心中只想到“才能平常”,这不是特指,所以不算用典;说“驽马十驾”,心中想到《荀子·劝学》,这是特指,所以算用典。这样,从理论方面说,界限像是清楚了;不过碰到具体语句,那就未必没有麻烦。常见的麻烦有两种:一、古事或古语凝缩为常用词语(包括成语),如行李、赌东道、一鼓作气,就来源说是典故,可是用的人几乎都不会想到它们的老家《左传》,这算不算用典呢?不好说。二、语句相似或相同,如王羲之《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与刘琨《答卢谌书》“知聃周之为虚诞,嗣宗之为妄作”句法相似,是不是引用呢?也难说;再如郑板桥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说“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话很平常,用在这里很顺适,这是不是引用杨恽《报孙会宗书》中的“长为农夫以没世矣”呢?自然只有问郑板桥才知道。总之,用典与非用典的界限并不是处处都清楚;对于这类交界地方的不清楚,除了安于不求甚解以外,恐怕没有什么好办法。

  二
  文言常常用典,因为文人喜欢用典。喜爱而成为癖好,于是提起笔来就想摆弄一下肚子里的古董。其结果是典故不只充斥于诗文,而且泛滥到诗文以外。诗文之外用典,常见的有人名,如刘知几,用《易经·系辞下》“知几其神乎”;孟浩然,用《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胡三省,用《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有地名(包括园亭斋室等),如桃源县,用陶渊明《桃花源记》;松江县别名云间,用《世说新语·排调》陆云所说“云间陆士龙”;拙政园,用潘岳《闲居赋》“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沧浪亭,用《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遂初堂,用孙绰《遂初赋》;知不足斋,用《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有书名,如《鸡肋编》,用《三国志·武帝纪》建安二十四年注引《九州春秋》所记杨修语“夫鸡助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齐东野语》,用《孟子·万章上》“齐东野人之语也”;《管锥编》,用《庄子·秋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其他可以类推。
  这样喜欢用典是为什么呢?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一个大概是炫学,以为不这样就不够典雅,不能显示自己有学问。这种心理可以举黄山谷为代表,他推崇杜诗韩文,因而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再如王荆公,学力深,魄力大,常常目空一切,可是看到苏东坡咏雪的诗,其中“玉楼”“银海”引用道书,却大为赞叹。其次,有不少人底子厚,古书熟,提笔表意,古事古语罗列眼前,因而随手拈来,并不在意就用了典。再其次,随手拈来惯了,用典成为轻车熟路,不用反而要费力。再再其次,到用典成为风气的时候,有些人就会觉得,有的篇什,用典写出来比不用典好玩,如苏东坡《次韵黄鲁直嘲小德》诗,通篇用小老婆典,用意就是这样。此外还有个重要的理由,有时候用了典,表达效果可以更好(这一点留待下节详说)。
  喜欢用典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炫学,这刻薄一些说是想吹牛,其结果自然会出毛病。病之一是可不用而强用,弄得生硬别扭。这一点前人早有评论,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二引《洪驹父诗话》:“世谓兄弟为‘友于’,谓子孙为‘诒厥’者,歇后语也。子美诗曰:‘山鸟山花皆友于。’退之诗:‘谁谓诒厥无基址。’韩杜亦未能免俗,何也?”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沈伯时《乐府指迷》云:‘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若惟恐人不用代字者。果以是为工,则古今类书具在,又安用词为耶?宜其为《提要》所讥也。”病之二是竞用僻典,钻牛角尖,使人读了不知所云。古书,有常见的,有罕见的;就旧时代说,有一般读书人都读的,有一般读书人不读的。常见都读的书,如经传、先秦诸子、前四史等,其中的事迹和语句,读书人差不多都熟悉,引用和阅读自然轻而易举。平心而论,轻而易举当然是优点,可是由意在炫学的人看来却是个缺点,因为不能显示自己鹤立鸡群。怎么办?办法是避熟就生,到一般人不知或不读的,如佛书、道书、杂史、笔记、小说、偏僻文集等典籍里去找材料。这样搜索来的奇货,一般人看见莫名其妙,要待识宝的异人来了,买卖双方才会相视而笑,莫逆于心。这种莫逆于心的故事,历代笔记里记载不少,只举一例,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上:“晏殊尝进牡丹诗,表云:‘布在密清之囿,‘密清’二字,人多不晓,盖用《东京赋》中语:‘京室密清,罔有不韪。’”“我独知”,这一点点乐趣显然是用“他人皆不知”的巨大代价换来的。

  三
  用典,即使不是僻典,也总是与歇后语甚至谜语有相似之处,肚子里古董不多的人读了,难免要问:“此话怎讲?”《南史》记一件事就正好说明这种情况,卷十三《彭城王义康传》说义康浅陋,有一次问袁淑多大岁数,袁淑说“陆机入洛之年”。义康不解,说:“身不读书,君无为作才语见向。”可以直说而曲说,劳人发问,这应该说是用典的致命伤。这样评论,昔人听了会以为太过分;那就算说给今人听也好。今人接触古籍的机会不多,读文言,直说的语句尚且感到隔膜,何况看到语句,要暂且放下,先到自己没有去过的地方查寻出处,然后回来领会意义呢?说话,写文章,是为了人家了解,用典的结果是难了解,这就成为作茧自缚。解救自缚的一个好办法是自解,如顾亭林作诗,典故的出处常常用自注的形式说明,这很好,可惜这样自解的人太少了。关于用典难解的弊病,昔人也不是没有同感。因为有同感,所以旧时代有成千上万的人把毕生精力耗在注释工作上(旧注主要是引古证今)。注释是个苦事,要博;可是不管怎样博,总难免漏,或者踏破铁鞋无觅处;甚至注错(顾亭林《日知录》卷二十七指出不少)。这是用典弊病的发展,殃及池鱼。用典的弊病如此之大,所以有的人就持反对态度。其轻者是说用典未必好,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不知少陵之意初不如是。……如《西昆酬唱集》中诗,何曾有一字无出处者,便以为追配少陵,可乎?”进一步是说不用典反而好,如《人间词话》卷上:“以《长恨歌》之壮采,而所隶之事只小玉双成四字,才有余也。梅村歌行则非隶事不办。白吴优劣即于此见。”更甚者是形诸嘲骂,如《苕溪渔隐丛话》卷四十八引《类苑》:“填塞故实,旧谓之点鬼簿,今谓之堆垛死尸。”
  以上说了些用典的坏话。但这只是一面,还有另一面的优点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这可以分作五项来谈。
  1.文化是连续的,人生在任何时代都要继承,传授。古事古语是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既要继承,又要传授。在继承传授中提到、利用,不只是自然的,也是当然的,或说是合法的。如果我们因其是古典而就不用,那么近典呢?例如鲁迅著作及其他经典,难道可以反对引用吗?容忍近而不能容忍古是不公道的,积极一点说是扔掉文化遗产,不合算的。
  2.从用典的人方面说,他肚子里有,随手拈来,恰好能够完成表意的任务,是既方便,又经济。周密的一段话可以说明这种情况,《浩然斋雅谈》卷上:“东坡《赤壁赋》多用《史记》语,如杯盘狼藉,归而谋诸妇,皆《滑稽传》;正襟危坐,《日者传》;举网得鱼,《龟策传》。”
  3.用典的一个大优点是能够以简驭繁。看下面的例:
  (1)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资治通鉴》卷一○五)
  (2)公随手挥洒应之,皆《正气歌》也。(姜宸英《奇零草序》)
  (3)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苏轼《答谢民师书》)
  例(1),“左衽”是引用《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以表达有亡国于异族的危险。例(2),“《正气歌》”是引用文天祥的事迹,以表达决不背故国的坚贞。例(3),“升堂”是引用《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以表达造诣相当高。我们无妨试一试,如果不用典,那就要多费一些话。有些典故凝缩为成语,如削足适履、守株待兔、杯弓蛇影等更足以说明这种情况。
  4.能够唤起联想,因而意思可以表达得更丰富、更深刻、更生动。如上面举的“皆《正气歌》也”就是这样,知道出处的人读了,除了领会不忘故国的意思以外,还会想到文天祥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因而感受就深沉多了。又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知道出处的人读了,会想到曹植《洛神赋》的“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也就联想到洛神,因而形象就更美丽、更生动。
  5.还有一种优点,用旧话说是雅驯,用新话说是委婉。看下面的例:
  (4)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三省捧手对曰:“愿学焉!”(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
  (6)虽素不识面者,听入平视。(袁牧《随园诗话》卷十二)
  例(4),“载舟覆舟”引用《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表达君主切不可胡来。例(5),“愿学焉”引用《论语·先进》“非曰能之,愿学焉”,以表达敢于承担任务。例(6),“平视”引用《三国志·刘桢传》注引《典略》所记刘桢细看甄氏因而得罪的故事,以表达可以随意看妇女(这在旧时代是违反礼俗的)。像这类情况,如果不用典,话就容易说得太率直,使听者不愉快。
  6.可以表难言之隐,抒难写之情。有些事牵涉到政治或权贵,触犯了会丧生、受难,有些事牵涉到礼俗或情面,触犯了会失礼、丢脸,都难于明说。但又想说,怎么办?用典是个好办法,至少是个可行的办法。这方面的情况过于复杂,可举的例子很多,这里只举两个突出的,各代表一个类型。一个是陶渊明的一首怪诗《述酒》,博雅如黄山谷,也说“其中多不可解”,到南宋汤汉才详细注出来,原来是为哀悼晋恭帝被刘裕杀害而作。试想,当时正是刘裕的天下,如果不大量用典而直说,那还不送了命吗?另一个是据传清初陈子龙嘲笑钱谦益的一首诗,题目是《题虎丘石上》,诗云:“入洛纷纷兴太浓,莼鲈此日又相逢。黑头早已羞江总,青史何曾用蔡邕。昔去幸宽沉白马,今归应愧卖卢龙。最怜攀折章台柳,憔悴西风问阿侬。”全诗八句都用典,一用《晋书·陆机传》(北上往洛阳求官),二用《晋书·张翰传》(辞官回江南),三用杜甫《晚行口号》“远愧梁江总,还家尚黑头”(意思是还故土时尚不很老),四用《后汉书·蔡邕传》(邕被王允投入狱,求修史不得),五用《新唐书·裴枢传》(枢被朱全忠遣人杀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六用《三国志·田畴传》(畴向曹操献计,兵出卢龙塞,攻入畴的乡土),七、八用唐人小说许尧佐《柳氏传》中韩翊(应作“翃”)与柳氏赠答诗(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以写钱谦益于明亡前后应死不死,投降清朝奔赴北京,不如意又回到江南,老了,多年想修史终于落了空,而在他离开家的时候,夫人柳如是却另有所欢种种事。像这样的内容,不用典写出来就太难堪了。

  四
  各种文言典籍用典多少,情况也相当复杂。可以分别从三个角度看。
  1.因时而不同。大体上说,时代靠前用典少,靠后用典多。所以这样,有客观的必然,有主观的必然。典籍是人作的,随着时间的延续,人时时在出生,典籍也时时在增加。虽然经过天灾人祸以及自然淘汰,典籍散失不少,但总是底子越来越厚,典故的库存越来越多。库存越来越多的结果自然是用典越来越多,这是客观的必然。还有主观的必然。举唐诗宋词为例,以盛唐的王维与晚唐的李商隐相比,以北宋的晏殊与南宋的吴文英相比,都是时代靠后的用典比较多。这是因为重翻老调难于出奇制胜,难于显示自己有才有学,于是就求深,求曲,求藻饰,这办法之一(也是主要的)就是多用典。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介于客观、主观之间,或说是兼有客观、主观的成分,是群起效尤,积重难返。这有如楚王好细腰,真美也罢,假美也罢,结果总是越勒腰越细。2.因人而不同。同时代的两个人,经历不同,学识不同,思想不同,因而文风可能有很大差别。文风的不同也表现在用典的多少上。如同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比杜牧用典多;同是明末清初的学者,钱谦益比顾亭林用典多。
  3.因文体而不同。文体,有大差别,如子书和史书,散文和诗词;有小差别,如史论和策论,古诗和律诗。花样太多,只能略举一隅。概括地说是偏于应酬的求藻丽的文体用典多,偏于经世的求平实的文体用典少。例如子、史与集部相比,前者用典少,后者用典多;骈文(如王勃《滕王阁序》)与散文(如韩愈《师说》)相比,前者用典多,后者用典少。(同一个人的作品也是这样,如宋应星《天工开物》,序是骈体,通篇用典;本文散体,几乎不用典。)同是散体,如苏东坡的文章,议论与书札相比,前者用典少,后者用典多。诗、词、曲相比,诗比词用典多,词比曲用典多。同是诗,律诗比古诗用典多;同是律诗,七律比五律用典多。此外,有些文章是游戏性的,也常常喜欢多用典,如马中锡《中山狼传》和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末尾的判词就是。
  时、人、文体三个条件复杂错综,有时候这一个条件起主导作用,有时候那一个条件起主导作用,因而某人某文究竟用典多少,常常不是悬揣所能断定的。

  五
  用典,由明显的程度方面看,可以分作两大类:一是明用,二是暗用。明用、暗用之间也有分界问题,幸而关系不大,可以不管。
  先说明用的各种情况。看下面的例:
  (1)《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论语·学而》)
  (2)《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刘开《问说》)(3)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方苞《狱中杂记》)
  (4)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例(1),引文见《诗经·卫风·淇奥》;例(2)见,《尚书·仲虺之诰》;例(3)见《孟子·公孙丑上》;例(4)见《老子》第八十一章。这些都是指出具体出处,虽然便于读者,但在用典的事例中,尤其后代,比较少见。
  (5)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东方朔《答客难》)
  (6)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兰亭集序》)(7)殷因夏,周因殷,继周之损益,百世可知,圣人盖已预言之矣。(《文献通考序》)
  (8)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王安石《上人书》)
  例(5),引文见《荀子·天论》,文字不尽同(以下这类情况常见,不一一注出);例(6)见《庄子·德充符》;例(7)见《论语·为政》;例(8)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这些是泛泛地指出有出处,在后代用典的事例中也比较少见。
  (9)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文心雕龙·物色》)
  (10)臣闻五音令人耳不聪,五色令人目不明。(陆凯《谏吴主皓疏》)
  (11)如优孟摇头而歌。(黄宗羲《柳敬亭传》)例(9),引文见扬雄《法言·吾子》;例(10)见《老子》第十二章;例(11)见《史记·滑稽列传》。这些虽然没有明白表示有出处,可是由“所谓”“闻”“如”的口气中也能看出是用典。
  (12)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文心雕龙·情采》)
  (13)盖儒者所重,尤在于名实。(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4)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金石录后序》)
  例(12),引文见《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例(13)见《孟子·告子下》:“先名实者,为人也。”例(14)见《孔子家语·好生》:“人遗弓,人得之。”这些比上一类更隐晦,但由口气中也可以推断十之八九是用典。
  再说暗用。暗用是不表示是用典而用典,也有各种情况。看下面的例:
  (15)鬼之为言归也。(《汉书·杨王孙传》)(16)人生几何?离阔如此!(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17)既睹其人,则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后汉书·黄宪传》)
  (18)阳平公融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资治通鉴》卷一○四)
  这些都是整体引用:例(15)见《尔雅·释训》;例(16),“人生几何”见曹操《短歌行》;例(17),“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见《论语·子罕》;例(1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见《老子》第四十四章。
  (19)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苏轼《赤壁赋》)(20)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元好问《送秦中诸人引》)
  (2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22)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
  这些都是部分引用:例(19)是引用《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例(20)是引用《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例(21)是引用《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例(22)是引用《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23)言隐荣华,殆谓此也。(《文心雕龙·情采》)(24)有二军将……号虎冠。(高启《南宫生传》)
  (25)盖尝慨然有江湖之思。(陆游《烟艇记》)(26)室唯四壁。(孟棨《本事诗·情感》)
  这些是略改字引用:例(23),《庄子·齐物论》作“言隐于荣华”;例(24),《史记·酷吏列传》作“其爪牙吏,虎而冠”;例(25),潘岳《秋兴赋》作“有江湖山泽之思”;例(26),《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作“家徒四壁立”。
  (27)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李白《与韩荆州书》)
  (28)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司马光《训俭示康》)
  (29)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滕王阁序》)
  (30)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答谢民师书》)这些是随意组织引用:例(27),《后汉书·光武帝纪》作“推赤心置人腹中”;例(28),《汉书·公孙弘传》作“弘位在三公,奉(俸)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例(29),《论语·季氏》作“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例(30),《法言·吾子》作“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从数量方面看,典故明用,先秦时期不少;时代越靠后,暗用的比例越大;在暗用中,部分引用和随意组织引用的比例比较大。
  以上所举都是规规矩矩地引用。有时(相当少)还会出现不规矩的情况。大致说有三种:一是反用,如“昼锦堂”是反用《汉书·项籍传》“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来今雨轩”是反用杜甫《秋述》“寻常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二是断章取义用,如“后来居上”,《史记·汲黯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意思是后来者不当居上,现在只取“后来者居上”几个字,解为应当居上;“宴尔新昏”,《诗经·邶风·谷风》“宴尔新昏,以我御穷”是女怨男喜新厌旧,现在只取“宴尔新昏”几个字,解为新婚之乐(洪迈《容斋五笔》卷八曾指出此事,见《承习用经语误》条)。三是误用,如沈括《梦溪笔谈》卷四曾指出,后人根据颜延年诗“一麾乃出守”,谓守郡为“建麾”是错误的,因为原诗中“麾”是指麾之麾,不是旌麾之麾;又如成语“心如死灰”是贬义,《庄子·齐物论》“心固可使如死灰”原来却是褒义。

  六
  用典,由理解难易方面看,情况也各式各样。以下分作五项说。
  1.有不少典故因为常用,凝缩为现代汉语的词或成语。如:
  革命,出于《易经·革卦》“汤武革命”。
  交代,出于《左传》庄公八年“及瓜而代”。
  谈天,出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集解引刘向《别录》记齐人驺衍事。
  莫须有,出于《宋史·岳飞传》记秦桧说的“其事体莫须有”。
  少见多怪,出于《牟子》“少所见,多所怪”。
  明哲保身,出于《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朝三暮四,出于《庄子·齐物论》“朝三而暮四”。画蛇添足,出于《战国策·齐策二》画蛇加足输酒的故事。这类词和成语大家习用,人人都理解(意义容或与原出处不尽同),当然用不着搜求出处;由使用者的心情方面看,也可以不算用典。
  2.虽系用典而容易理解,我们可以称之为“可解”。如:
  (1)伤哉贫也!(《天工开物序》)
  (2)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答谢民师书》)(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4)此则才行事迹,莫不阙如。(刘知几《史通·叙事》)
  例(1)是引用《礼记·檀弓下》;例(2)是引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例(3),“箪食壶浆”是引用《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例(4),“阙如”是引用《论语·子路》“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像这些,即使我们不知道是用典,或者疑惑是用典而不知道出处,还是能够正确理解的。
  3.用典而字面不很晦涩,可以望文生义;但所生之义不十分明确,只是“半解”。如:
  (5)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瘐信《哀江南赋》)
  (6)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与韩荆州书》)(7)是则埋吾血,千年而碧,不可灭者矣!(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
  (8)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滕王阁序》)例(5),“闻陇水而掩泣”引用古诗《陇头歌》“陇头流水……涕零双堕”;例(6),“登龙门”引用《后汉书·李膺传》“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例(7),“埋吾血,千年而碧”引用《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例(8),“酌贪泉”引用《晋书·吴隐之传》隐之饮贪泉而不变心的故事,“处涸辙”引用《庄子·外物》车辙中鲋鱼求救的故事。像这些,我们不知道出处虽然也能得其仿佛,但总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不如知道出处理解得确切、深刻。
  4.更进一步还有“难解”的。如:
  (9)臧氏之子也。(高启《书博鸡者事》)
  (10)数赐见临,倾盖如故。(《答谢民师书》)(11)情在骏奔,自免去职。(陶渊明《归去来辞》)(12)凡此类,知者遇之。(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例(9),“臧氏之子”引用《孟子·梁惠王下》“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例(10),“倾盖”引用《孔丛子》“孔子与程子相遇于途,倾盖而语”;例(11),“骏奔”引用《诗经·周颂·清庙》“骏奔走在庙”;例(12),“知者遇之”引用《庄子·齐物论》“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像这些,如果不知道出处,透彻理解就很难了。5.在比较少的情况下,不知道出处还会“误解”。如:
  (13)愿言之怀,良不可任。(曹丕《与吴质书》)(14)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例(13),“愿言”引用《诗经·邶风·二子乘舟》“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例(14),“赴东海而死”引用《战国策·赵策三》“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像这类说法,奴果不知道出处,很可能把“愿言”理解为愿意见面谈谈,“赴东海而死”理解为真要用投海的办法自杀,那就错了。

  七
  由上一节分析的五种情况,我们自然会想到:对于用典,有时候可以不搜求出处,但是知道总比不知道好;更多的时候是不能不搜求出处,因为不知道出处就不能确切理解。搜求出处是个麻烦事,但是,用典是古人的自由,他们已经“自由”了,我们欢迎也罢,不欢迎也罢,既要读文言,就不能不捏着头皮对付这个困难。怎么办呢?
  初步而省力的办法是借风驶船。“风”的一种是“注解”。旧时代的典籍,尤其传统认为重要的,有不少是有注解的。用今天的眼光看,注解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昔人作的,二是今人作的。昔人作的注解,性质各式各样:有的偏重训释,如时代早的经、子的传注;有的偏重汇集史料来对证,如《三国志》和《世说新语》的注解;有的偏重探寻词语的本原,如时代靠后的很多注解。今人作的注解,意在讲明原文的意义,所以既要顾及训释,又不能忽略探寻词语的本原。所以今人的注解比昔人的便于使用。近年来,今人在整理古籍、注释(或选注)古籍方面做的工作不少,成就相当大。学习文言,可以多利用这方面的材料(这里不能具体介绍)。参照注解读古籍,就当时说可以省查寻之劳,就长远说可以积累熟悉古典的资本,可谓一箭双雕。没有今人注解的典籍,也要尽先读有昔人注解的(初学自然会感到困难,因为是用文言注的),乘笨重的车总比步行省力。
  “风”的另一种是“工具书”。读文言多了,我们总会碰到没有注解的(多数还没有标点),那就要靠自己查了。工具书,内容相当复杂,常用的不下几十种,留待末尾附录《工具书举要》部分介绍,这里只提一下最常用的,是《辞源》和《辞海》(都有新旧两种版本)。专就查寻典故出处这个要求说,这两部书都嫌简略;但是旧时代文人习用的,不很偏僻的,绝大部分可以从其中查到。读文言典籍,要养成勤翻辞书的习惯,这有如渔夫,常在河滨混,对于鱼的出没情况就会不经意而知之。
  其次,记典故,积累资本,也要知道轻重先后。就旧时代的典籍说,有的多为人引用,有的少为人引用。如同样性质的书,时代靠前的(如《史记》)比时代靠后的(如《明史》)多为人引用。又如同是经,《诗经》为人引用多,《仪礼》少;同是子,《庄子》多,《管子》少;同是六朝作品,《世说新语》多,《洛阳伽蓝记》少。常为人引用的要多注意,多记。就典故说,大家习用的要多注意,多记,过于冷僻的可以放松一些。记的方法,因各人的资质和习惯不同而可以灵活:写卡片当然好;记忆力强,装在脑子里也未尝不可。以上是说由读而熟悉,而积累。还有由查而来的熟悉和积累。查,牵涉到使用工具书的问题,留到后面介绍,这里只说说查寻时可能遇到因而应当注意的一些情况。
  1.查寻,先要知道是不是用典,这在前面已经谈过一些。这里补充说一种情况,是在算不算的两可之间。例如:
  (1)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白居易《与元九书》)
  (2)地势极而南溟深。(《滕王阁序》)
  例(1)是不是引用《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呢?例(2)是不是引用《庄子·逍遥游》“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呢?像是若即若离,所以两种可能都有。遇到这种情况,我的想法,为了减少麻烦,不算用典也好。2.有时候,看似用典却并非用典,查寻就会白费力。如《老学庵笔记》卷八记一个故事,苏东坡作论文,其中有这样的话:“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看到,以为是用典,但不知出于何书,问苏东坡,苏说:“何须出处!”写文章,词句千变万化,自然难免个别地方太古奥,像是用典。幸而这样的时候不多;但我们也要警惕,以免上当。
  3.有时候,查不到在所难免,不可要求有求必应。查不到的原因各式各样,常见的有三种。一是不管工具书内容如何详细,终归不能把古代典籍都装在里面,因而有些典故查不到是自然的。二是古代典籍陆续散失,前人见到的我们未必能见到,因而他们引用了我们却不能找到,如苏轼《石钟山记》曾引《水经》“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的话,可是今本《水经注》里没有这句话。三是典故的来源太偏僻,太曲折,也就难于唾手而得,如清代目录学家黄丕烈别号“廿止醒人”,如果他自己不解释,谁能想到是用陶渊明《止酒》诗中恰好有二十个“止”字呢?
  4.同一典故,出处可能不只一个。如“刍狗”,《老子》《庄子》里都有。又如前引《庄子·至乐》的“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又见《荀子·荣辱》:“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再如“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既见《战国策·赵策一》,又见《史记·刺客列传》和《报任安书》(“死”作“用”)。
  5.出处不只一个,有时有选用的问题。如“倾城”指美色,引《诗经·大雅·荡·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不如引《汉书·外戚传》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一顾倾人城”。又如吴梅村《圆圆曲》“家本姑苏浣花里”,陈寅恪曾指出,靳荣藩《吴诗集览》注为杜少陵之浣花里是错的,应注薛涛之浣花里。(见《柳如是别传》第四章,上海古籍出版社七五○页)
  6.所谓出处,自然指最早出现的,但古籍浩如烟海,有时颇难断定某出处是不是最早。如注“酒船”,一般是引《晋书·毕卓传》:“卓尝谓人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其实以前的《三国志》里已经有类似的说法,《孙权传》黄武元年注引《吴书》:“郑泉,字文渊,陈郡人。……而性嗜酒,其闲居每曰:‘愿得美酒满五百斛船,以四时甘脆置两头,反复没饮之……不亦快乎!’”又如成语“杯水车薪”,一般认为出于《孟子·告子上》“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可是洪迈《容斋三笔》卷十五说:“予读《文子》,其书有云:‘水之势胜火,一勺不能救一车之薪……’文子,周平王时人,孟氏之言盖本于此。”再如苏东坡曾写这样两句诗:“记取醉翁(按为欧阳修的别号)语,山色有无中。”《老学庵笔记》卷六说:“‘水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诗也。……欧阳公长短句云:‘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东坡先生乃云……则似谓欧阳公创为此句,何哉?”(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八“古语多有本”条曾谈此情况。)此外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既难逆料,也就只好相机处理了。总之,读文言典籍,理解典故是个费时费力的事,不能要求一蹴而成。不过,只要我们能勤,又有耐心,多查多记,长时积累,困难总是可以逐渐减少的。
  最后提一下,文言作品中用典,并不处处都合适。例如清朝赵翼《瓯北诗话》卷九曾评论吴梅村有时用典不当:“如《永和宫词》咏田贵妃事有云:‘闻道群臣誉定陶,独将多病怜如意。’本谓田妃有子慈焕,因宠特钟爱,故以赵王如意为喻。然定陶,汉成帝从子,入继正统;崇祯帝自有太子,何必以定陶作衬?且太子久定,嫡庶间并无参商,何必以如意为比?……《杂感》,内‘取兵辽海哥舒翰,得妇江南谢阿蛮’,本以降将哥舒翰比吴三桂,然翰无取兵辽海之事;以阿蛮比圆圆,然阿蛮本新丰人,非江南产。”世间人所做,任何事都有巧拙高下之分,就是高明如吴梅村,千虑也难免一失。千虑一失之外,还有明知故犯的误用,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一《诗人改古事》条:“李太白《行路难》诗‘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安足道’,杜子美《诸将》诗‘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改黄犬为苍鹰,改玉碗为金碗,亦同此病。”此外还会有种种用典不恰当的情况。不过我们这里是谈讲读文言,不是研讨怎样写,典用得不合适,自然不必引为殷鉴,所以也就不多说了。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学习励志 最新文章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名言警句大全
诗词读写丛话
文言和白话
爱弥儿
中学生成功法
品贤文谈做人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
世界名人家教智慧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2 15:58:14  更:2021-07-02 16:48:43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