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学习励志 -> 作文杂谈 -> 六 言文距离 -> 正文阅读 |
[学习励志]作文杂谈 六 言文距离 [第7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6] 本页[7] 下一页[8]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作文杂谈: 六 言文距离
前面曾经谈到“写话”,谈到用普通话写,其中都隐含着作文中的言文距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言文能不能尽量相近甚至重合;二、如果可能,应该不应该尽量相近甚至重合。显然,作文,提起笔,考虑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好,就不能不先想想这两个问题。问题相当复杂,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能够轻易定案的。这里先从能不能谈起。 有人说,言文分家是战国以后的事;之前,言文一致,说出来是言,写出来是文。这看法也许是对的,但也不免有疑点。《论语·述而》篇有“子所雅言”的话,这说明孔子并不处处用雅言;孔子是“从大夫之后”的上层人,尚且如此,平民之言就可想而知了。文当然是雅的,雅,就不免与俗言保持一定的距离。这距离是“质”的方面的。还有“量”的方面,当时记言工具笨重,书写困难,为减少困难,不能不求简。《论语》是“语”的集存,可是像《颜渊》篇所记,“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似乎并不是原话,因为这样硬梆梆,近于失礼且不说,意思也显然欠明晰。原话可能是委婉而细致的,到书面上变成八个字,是记言者用了简化的手法。总之,就是在战国以前,言文即使很接近,也总没有到重合的程度。 秦汉以后,言文分家,各奔前程的情况,是大家都知道的。说到原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最简单的解释是文人好古,好雅;文言是古语,是雅语,所以一提笔就愿意“且夫”、“之乎者也”等等。这解释,好处是简单,也失之太简单,因为,文化之流向不能完全决定于一些人的爱好。就是说,还会有另外的甚至更有力的原因。我个人一直想,文言之所以能够独霸两千年,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方言过于分歧,俗言过于散漫,反而不如用文言之能够行远。此外还有一个不可轻视的原因,是学什么用什么,顺老路比创新容易。举例说,苏东坡的本事是从庄子、太史公等人那里学来的,写文章,你不许他仿《庄子》、《史记》而限定仿宋人话本,他一定感到非常别扭的。 不管怎样,反正文言独霸的局面已是既成事实;换句话说,纵观历史,可知言文并未一致。但这还不能证明言文必不能一致。就是就我国历史说,在文言独霸的中古时代以及其后,言文很接近的文也还有一些。一种是“语录”,这是和尚的创造。不久之后,以反对和尚自负的宋朝理学家也学了去,成为表现哲学思想的一种重要文体。一种是俗文学的讲故事,也是由和尚的“俗讲”开始。其后是民间艺人先学,讲史、说三分等,赚钱糊口,记下来成为“话本”或“平话”。再其后是不能上庙堂的文人也学,不讲而直接写,成为“三言二拍”、《金瓶梅》,直到《红楼梦》、《老残游记》等等。可见,如果有必要,并且愿意这样写,言文接近甚至重合,至少在理论上,又并非不可能。 五四以后,在这方面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言随着林琴南等老朽的入土而销声匿迹了,代之而起的是“白话”。白话,顾名思义,是口头怎么说,笔下怎么写。许多人努力这样做了;至于是否做到,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宽厚一些的认为可以通过,严格些的认为只是“像话”,而实际是已经走向建立另一种新文体。这个问题暂且放下,这里只想说明,言文一致已经成为不少人的理想,例如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我亲耳听到),写成文章,念,要让隔壁听见的人以为是说话,不是读文稿,才算到了家。 达到这种境界容易不容易呢?似乎并不容易,因为有下面一些情况经常在扯后腿: (1)文像话,还必须以“话能像文”为条件,就是说,事实上有一种境界高的话,内容充实、明晰,语句简练、确切、有条理,流利而不轻浮,典重而不生硬,等等,可以充当“文”的样本。如果“话”不可能或极少达到此境界,则“文”之所以成为文,就应该以“不像话”为条件了。 (2)可以说,从有文献可征的时候起,学作文的和作文的人其文的老师是“文”,或十之九是文,不是话。现在虽然是五四以后,情况似乎也没有什么两样,因为这样,所以开口是“老师让我明天早晨交作业,晚上不能看电影了”,一动笔就成为“由于老师限定我明日清晨必须交出作业,使得我不得不放弃今晚看电影的心愿。”何以会这样?因为看的读的大多是这种格调,拿起笔就不免要顺着这个路子走。我个人看,文之难于像话,这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改变又相当难,因为积累改弦更张的样本,供学习,非短时期所能办,——甚至非长时期所能办。阻力是以下两项: (3)文像话,还要以执笔的人喜欢这个通俗、简易的格调为条件。喜欢,这似乎没有什么难外,其实不然。作文,照话那样写出来,有不少人以为这是下里巴人,不足以显示自己之高雅。于是提起笔来,可以平实的却用力粉饰,可以爽直的却颠倒曲折,可以简单的却添油加醋,也就是尽全力追求“不像话”。 (4)更值得担心的是“像话”比“不像话”似乎更难。古人有归真返朴的说法,这意思用于文,就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常写文章的人有的有这种经验,起初是莫明其妙,不知道怎样用力;其后,一方面吸取他人,一方面自己摸索,道道像是多了,于是广泛利用各种修辞方法,求雅,求美,求奇,等等,这是知道用力了,而且大用力;再其后,知道得更多,有了更高的品评能力和表达能力,反而想避免用力。而宁愿行云流水,行所无事,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样写出来,有些人看了反而会觉得平淡朴实而有深味。这种境界,有人称之为炉火纯青,少一半来自眼力,多一半来自手力,手力不到,不能勉强,所以更难。我想,所谓言文一致,追求的应该是这种境界,纵使很不容易。 这种境界是言求精练、文求平实流利,二者巧妙结合的结果。上一段说到文向言靠拢之难,其实更难的是言向文靠拢。这在理论上虽然非不可能,实际上却罕见。罕见,文想靠拢就会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叹。其结果就成为,就是大力提倡写话的人,其文章的体质和风格,十之八九还是来自“文”以及自己的修炼。这种情势还会有更深远的结果,是文,就它同言的关系说,是若即若离,也就是与言接近而又自成一套。 自成一套还有另外的原因。前面谈“为什么要作文”的时候曾举一些难明之理和难表之情为例,说对付这样的内容,似乎就不宜于用言而宜于用文。就现在说,还有一些文体,属于公文性质,如公报、照会以至社论等,习惯上也总不用与言重合的格调。总之,求言文绝对一致,处处一致,不只很难,似也没有必要。 不过无论如何,我们总要承认,写文章,就语言的格调说,平实流利如话终归是个好理想;作文时候记住这个,并寤寐以求之,从消极方面说可以不偏入岔路,从积极方面说可以走向平淡朴实而有深味的境界。在这方面,“明辨”同样是重要的,学作文有如行路,也是差以毫厘,谬以千里。到此,我们无妨用一句文言的滥调加重言之,可不慎欤!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6] 本页[7] 下一页[8]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学习励志 最新文章 |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 |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
名言警句大全 |
诗词读写丛话 |
文言和白话 |
爱弥儿 |
中学生成功法 |
品贤文谈做人 |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 |
世界名人家教智慧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