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名人传记 -> 陶渊明传 -> 家世第一 -> 正文阅读

[名人传记]陶渊明传  家世第一 [第1页]

[章节目录]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陶渊明传: 家世第一


  写陶渊明,要从他的曾祖父陶侃写起,而写陶侃呢,就免不了要提到东晋的开国丞相王导,和他那个谋反的堂兄王敦。这个王导,本来是西晋琅琊王司马睿的一个参军,就是他帮助司马睿做了东晋的开国皇帝。

  大家看《三国演义》,都知道司马懿,司马睿就是司马懿的曾孙,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孙子。公元304年(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发生了“八王之乱”,司马懿的一群子孙,为了争权夺利打得死去活来,把个刚刚统一才三十多年的国家又搞得稀巴烂。面对危机王导给司马睿出主意,劝他不要呆在京城洛阳,谁知哪一天就会有人看中他的脑袋呢?还是主动要求到南方去,避一避风头为好。司马睿对王导言听计从,在西晋覆没前来到了江南,做了安东将军和都督扬州诸军事,控制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河山。王导又劝他不要沉迷于酒色,要勒紧裤腰带干点事业;教他到处收买人心,和江南的豪门旺族搞好关系。王导还帮他处理内外政务,每次在朝堂上都是王导先把事情全布置好了,然后司马睿点头同意。司马睿称王导为自己的萧何,还学着齐桓公称管仲那样,管他叫“仲父”。

  “八王之乱”使西晋山河破碎,国土支离,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割据一方,史书上称为“五胡乱华”。公元316年(西晋愍帝建兴四年),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国率军攻陷长安,俘虏了西晋最后一个皇帝晋愍帝,西晋宣告灭亡。两年后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即皇帝位,后世称为晋元帝,东晋王朝就这样开始了。

  司马睿即位的时候,为了感激王导,要拉着他也到皇位上一起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王导当然不敢坐,但由这件事也可看出两人之间的关系亲密到了何种程度。当时就流传着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

  王导当了开国丞相,总揽朝政,他的堂兄王敦官封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东晋国土的大半兵权都落到了他的手中。俗话说“一母生五子,五子各不同”,何况王敦还只是王导的堂兄,两人的脾气禀性正好南辕北辙。王导看淡个人名利,处理政事的原则是息事宁人无为而治,喜欢当和事佬老好人;王敦自幼习武,养成了粗蛮狂纵的性格,现在掌握了兵权,更是骄横不可一世,慢慢觉得当大将军还不过瘾,想当皇帝了。

  王敦先是强迫晋元帝让他兼领荆州刺史,后来又擅杀武陵内史向硕,同晋元帝的矛盾一步步加深,使他连王导也疏远起来。晋元帝开始重用御史中丞刘隗和尚书令刁协,想靠这两个人削弱王家势力。但朝野上下几乎全是王家的人,刘隗和刁协为了削弱王家势力,自然得罪了不少人。王敦就将两人作为靶子,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于公元322年(晋元帝永昌元年),在武昌发兵,向建康挺进。

  按惯例王敦谋反,亲属都要连坐,但晋元帝听从群臣的意见,没有治王导一家的罪,反而任命他为征讨王敦的前锋大都督。

  王敦兵发建康,其他各州刺史都作壁上观,没有勤王护驾的意思。王敦控制的荆、江几个州集中了东晋的大半兵力,其他州郡的兵力加在一起也不一定是对手,自然不敢轻举妄动。王敦一路东进,顺风顺水,很快就兵临建康城下,包围了形势险要的石头城。他正准备打一仗过过瘾,还没等发令,守卫石头城的右将军周札就大开城门投降。石头城一失陷,建康门户大开,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

  晋元帝司马睿没有办法,就派使者去石头城告诉王敦:“你要我这个皇位,早点说一声就是了,何必劳师动众这么大老远来跑一趟呢?你如果还承认朝廷,就让你的人马都回去,大家还可以相安无事,倘若不行,那我就回琅琊去,把皇位让给你。”

  眼看东晋王朝刚开张四五年就要关门,这时终于有人起兵讨伐王敦了。坐镇襄阳的梁州刺史甘卓首先发兵,攻袭空虚的武昌,抄了王敦的老家。他又邀请广州刺史陶侃共同举义,陶侃随即应命,也发兵相助。消息传到建康,朝廷的官员们高兴得齐呼万岁,形势终于有了转机。
  这个广州刺史陶侃,就是陶渊明的曾祖父。

                   2
  魏晋时代推行“九品中正制”,父爵子袭,代代相传,门阀制度非常森严,出身低贱的人很难当上大官,即所谓“上门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而陶侃就是一个出身孤寒的庶人,完全凭着武功一步一步位及人臣。要讲他的故事,还要从他的母亲湛夫人讲起

  陶侃的父亲早死,孤儿寡母的生活很贫寒,湛夫人靠纺纱织布供给陶侃读书交友。她从小对陶侃管教极严,好不容易把陶侃抚养成人,做了寻阳(今江西九江)县的县吏,管理渔梁。陶侃为了孝敬母亲,有一次派人送一条鱼回去。没想到湛夫人把鱼退了回来,还写封信责备他:“你现在只做了一个小吏,就把公家的东西拿回来给我,你以为我会高兴吗?你送给我的不是一条鱼,而是一块心病,让我天天为你担心。”鄱阳县有个孝廉范逵,是陶侃的朋友。孝廉是各地方推荐到朝廷去做官的人选。范逵去朝廷的路上路过寻阳,就到陶侃家来借宿。那是一个冬天,下着大雪,很难找到草料喂范逵的马,湛夫人就把自己床上的新草席悄悄铡碎,用来喂马。她还偷偷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卖给邻居,换钱买来鸡鸭鱼肉款待客人。范逵后来知道了真相,非常感动,叹息道:“不是这样的母亲也生不出这样的儿子!”于是,经范逵的推荐保举,陶侃先在庐江太守张夔手下任督邮,兼枞阳县令。后来得到镇南大将军、荆州都督刘弘的赏识,调到他手下任南蛮长史,因军功升为江夏太守。后来刘弘又让他以鹰扬将军的身份去讨伐企图割据江东的陈敏,陶侃身先士卒,勇往直前,一举平定了陈敏之乱,又升迁为扬武将军、武昌太守。刘弘临死时认定陶侃一定能继承大任治理好荆州,对他寄予厚望。

  东晋建立后,王敦成为左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陶侃受他节度。他命令陶侃进攻杜弢(荆湘地区的流民起义首领),陶侃调兵遣将,屡战屡胜,因战功升任荆州刺史。他在公元315年(西晋愍帝建兴三年)彻底平定了杜弢之乱,却遭到王敦的嫉恨,被调往边远的广州任刺史。荆州士民纷纷上书挽留,可见陶侃在荆州威望之高,但王敦执意不准,挽留无效。王敦派他的一个弟弟接任荆州刺史,大杀陶侃的将佐,更加激起了陶侃将士们的怨愤。陶侃对王敦积怨很深,难怪在王敦作乱的时候要挺身而出呢。

                   3
  陶侃一生执掌兵权四十一年,威信极高。他精力充沛,职权以内的大小事务,无不亲自过问。远近给他的书信,都要亲自答复,从不积压,因而没有一点闲功夫。他常对人说:“古代的大禹是圣人,尚且爱惜每一寸光阴,至于常人,更应该爱惜每一分光阴。”他又说:“有些人整天披头散发,衣冠不整,只知道聊天游玩酗酒惹事,简直就跟畜生一样。”东晋的士大夫们崇尚清谈,喜欢放浪形骸,陶侃正是在骂他们,他很看不惯当时清谈误国的那一帮世族子弟。

  陶侃治军严格,只要发现僚属中有人酗酒、赌博,就没收他们的酒具赌具,扔到江里,明知故犯的人,还要军法从事。有一次陶侃走过都尉夏施的家,看到几株柳树,他问夏施:“这几棵树,不是西门外驿道上的吗?你怎么移到自己家门口来了?”夏施只得下跪认罪,乖乖把树移回去。

  陶侃很廉洁,亲友送东西给他,他一定要先问明白是怎么得来的,如果说得出来历,他就高兴地收下,而且回赠价值数倍的礼品;如果说不出来历,他不仅不收,还要怒颜斥责。

  陶侃非常注意民生,有一次他外出,看到有人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禾苗,就问道:“你拿这个干什么?”那人回答:“走过稻田,顺手摘下来玩玩。”陶侃大怒道:“你小子自己不种田,还要随便糟蹋庄稼?”立即将这个人捆绑起来,狠狠鞭打了一顿。所以在他管辖的地方,尽管战乱不断,百姓却安心耕作,能够维持生计。

  陶侃在军事谋略上并不是特别高明,但他的心很细,考虑事情非常周到,是个干才。陶侃的水军建造战船,他命令将竹头木屑都收藏起来,众人不知道干什么用。等到雪花分飞道路泥泞,或大地冰封人马都不能行走的时侯,他就叫人把那些木屑铺在路上,大军就可以通行无阻了。他所贮存的竹头堆积如山,是留着日后造船做竹钉用的。

  从这些小事情上,就可以找到陶侃的军队屡战屡胜、无人敢与争锋的原因。

                   4
  话说陶侃响应甘卓的邀请,也起兵讨伐王敦,突然又接到了皇帝特命他罢兵的驺虞幡,叫他原地休息。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王敦深知这两路兵马绝不能等闲视之,又觉得自己篡位的时机还不成熟,同朝廷妥协了,答应了晋元帝罢兵的要求。晋元帝于是下诏,以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官比叛乱前更大了。王敦心满意足,罢兵而去,甘卓和陶侃也只好收兵了。

  陶侃本来借着这次的功劳兼领了江州刺史,也被王敦假传诏命,逼回广州去了。

  晋元帝司马睿经过这一场变乱,又忧又愤,当年冬天就死了,皇太子司马绍登基做了皇帝,史称晋明帝。已回武昌的王敦得到这一消息,又对皇位想入非非。他放出入朝辅政的风声,又举兵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逼近京师,同时要求朝廷任命他为扬州牧,使京师全在他的控制之下。

  谁知到了第二年,野心勃勃的王敦得了重病,奄奄一息。晋明帝趁机任命王导为大都督,召集几州人马讨伐王敦。王导听说王敦病重,便率领王家子弟为他发丧,这样,朝野吏民都以为他真的死了,万众一心,要扑灭王敦的余党。

  王敦命令哥哥王含带领五万人马,立即攻打建康。王导写信将王含痛骂了一通,涣散了叛军的军心。第二天夜里朝廷挑选一千多名勇士,偷渡秦淮河,展开猛攻,将王含的队伍击溃。王敦听到败讯,一命呜呼。他的军队也一败涂地,土崩瓦解,王敦之乱就这样平定下来。
  王敦死后,陶侃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都督荆、雍、益、梁四州军事,荆州刺史,坐镇江陵。

                   5
  王敦之乱刚刚平定下来,朝野上下以为可以过几年太平日子了,没想到又发生了苏峻之乱。苏峻本来是临淮太守,在平定王敦之乱中功劳最大,调任历阳内史,担负了保卫京师的重任。他又不断招收亡命之徒,势力日益壮大,但还没有谋反篡位的野心,他是被庾亮逼反的。

  晋明帝司马绍在平定王敦之乱的第二年也死了,年仅二十七岁。他五岁的太子司马衍即位,就是晋成帝。他的亲娘、皇太后庾文君临朝称制,而皇太后的哥哥、中书令庾亮就掌握了大权。

  庾亮是个见识短浅而又刚愎自用、心胸狭窄又喜欢无事生非的人,这样的人一掌权,谁还能过太平日子?他对苏峻不放心,就想下诏调他入朝,解除兵权。王导担心这样做会立即逼反苏峻,他也听不进去。苏峻当然不愿意交出兵权,上书说宁肯调到任何一个荒僻的州郡去,就是不能做朝官。但庾亮就是执意要他入京做朝官,苏峻被逼无奈,只有起兵造反。

  江州刺史温峤是庾亮的好友,在武昌听到这个消息,准备率领水陆大军顺长江而下保卫建康,却被庾亮去信劝阻。原来庾亮担心坐镇江陵的陶侃也会举兵造反,要温峤整军待命,盯住陶侃的动静。信中写道:“苏峻虽已叛乱,我更担心的是你的西边,请足下勿越雷池一步。”“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就出于此。

  庾亮和当时的众多名士一样,只会清谈玄学,对军事一窍不通,偏偏又自以为是。王导在军事方面给他提了不少建议,庾亮就是不采纳。苏峻轻兵冒进,本来有埋伏在险要地段将他一举击溃的机会,但被庾亮这个睁眼瞎放过了。苏峻很快就攻进建康城里,守城将士奋勇抵抗,连陶侃的儿子庐江太守陶瞻也战死了。庾亮仓皇逃跑,差一点没跑出去,后来总算是逃到了寻阳温峤那里。八岁的晋成帝落到叛军手中,宫廷内外被洗劫一空。

  庾亮逃到温峤那里,商议共同讨伐苏峻。但温峤只有七千兵马,根本不是苏峻的对手。温峤提出联络陶侃,让陶侃做盟主。庾亮原先最嫉恨陶侃,这时也没别的办法,只好让温峤派人去联络。

  陶侃深知庾亮过去一个劲地防备自己,满腹怨气,不愿出兵,愤愤说道:“我是守卫边界防御外敌的,不敢超越职权跑到京师去。”温峤没有办法,又写了信去,劝说陶侃以大局为重。陶侃勉强同意发兵,但回头想想还是气不顺,又派人把刚发出去的兵追回来。温峤痛切地写了封信给陶侃,晓以大义:“苏峻凶逆无道,人人切齿痛恨,现在各路兵马都已在半途中,围剿叛军如以石击卵,你现在半路上召回兵马,就会让讨伐大业功败垂成。天下人不知道你是跟庾大人闹别扭,还以为你不想扫除凶逆,迎合乱臣贼子,你还要不要名声呢?”陶侃这才下定决心,又想到儿子也被叛军杀害了,要报杀子之仇,就登上战船,亲率三万大军顺江而下。

  陶侃到寻阳和温峤会师,庾亮心里就打起了鼓。他担心陶侃以逼反苏峻、贻误军机的罪名将他杀掉。温峤深知陶侃是吃软不吃硬的主,劝庾亮主动去找陶侃赔礼道歉。庾亮只好去拜见陶侃,见了面就深深下拜,鞠躬如也。陶侃没想到他会来这一手,惊异中气消了一半,一边制止他再拜,一边阴沉着脸说:“庾元规还拜陶士行吗?”(元规和士行是二人的字)又质问庾亮:“你过去整修石头城就是为了防备老子,怎么今天又来求老子跟你们一块去打石头城?你老以为老子要谋反,现在就相信老子对朝廷忠心耿耿了?”庾亮低声下气,一个劲地引咎自责,说了不少情恳意切、悔恨交加的话,差一点就痛哭流涕了,陶侃才变了脸色,摆开酒宴欢庆会师。陶侃被推为讨伐大军的盟主。

  征讨大军到了建康城下,苏峻已经做好了准备,一时攻不下来,还打了几个败仗。温峤的人马本来不多,日子一长又没了粮草,陶侃却兵多粮足,温峤就来找陶侃借粮。陶侃一听又有气了,质问温峤:“起兵的时候你说一不愁良将,二不愁军粮,只要借重我来撑个门面,现在却老打败仗,良将在哪里,军粮又在哪里?干脆我还是回荆州算了,等时机成熟了再来平叛。”温峤只好苦苦劝说,好话讲了一箩筐。陶侃再一寻思,不借给他也不行,只好拨了五万石粮食给他。后来温峤派兵偷袭了苏峻的粮仓,将叛军的存粮付之一炬,苏峻的队伍反而饿起了肚子,形势才一点点好转起来。

  陶侃和温峤召集三军将士,猛攻石头城。苏峻酒醉后冲上阵来迎战,坐骑被绊倒,脑袋也被陶侃的部将割了下来。苏峻的余众继续死守石头城,直到第二年二月,城池才被攻破,苏峻之乱终于平定下来。陶侃在平定苏峻之乱中是盟主,功劳最大,因而被任命为侍中、太尉、都督荆、雍等七州军事,从江陵移镇巴陵(今湖南岳阳)。

                   6
  温峤在平定苏峻之乱后不久就死了,他的军司刘胤接替他做了江州刺史。曾参加讨平苏峻的右将军郭默和他有旧怨,刚好路过武昌,就假造诏书,杀害了刘胤,又将他的女眷和财宝据为己有。这时重新执政的王导还是做息事宁人的老好人,不敢加罪骁勇难制的郭默,反而任命他为江州刺史。

  陶侃听到刘胤被杀,十分愤慨,于是一边发兵向武昌征讨郭默,一边派人送信给丞相王导说:“杀了刺史就当刺史,那杀了丞相是不是就当丞相?”王导只好复信搪塞道:“我是想暂时把他稳住,等朝廷调集好军队再去制裁,这不就是‘遵养时晦’以成大事的办法吗?”陶侃接到复信后嗤之以鼻:“什么遵养时晦?明明是遵养时贼!”

  陶侃大军包围了武昌,郭默的将领活捉郭默和他的五个儿子,投降了陶侃。陶侃将郭默父子及同党四十多人就地正法。

  郭默在西晋永嘉之乱后曾在北方以坞褒抵抗过建立了后赵的石勒(匈奴人),多次和石勒作战,果敢勇猛,能够披着盔甲跳跃深阔的壕沟,威震敌胆。石勒听说陶侃兵不血刃就镇压了郭默,就有点怕陶侃了。陶侃给石勒送去一封信说,原属苏峻的部将冯铁,是杀他儿子陶瞻的仇人,现在投奔了石勒,做了戍将,让他看着办。石勒还真听话,就把冯铁杀了。从此,陶侃和后赵之间暂且保持了平静的局面,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不敢南下欺负人了。

  陶侃平定了郭默,王导只好让他兼管江州。这样陶侃就都督八州军事,兼任荆州和江州刺史,封长沙郡公,从巴陵移镇武昌,军事实力和当年的王敦不相上下,但他对朝廷依旧忠心耿耿。

                    7
  在经历了王敦、苏峻的连年内乱后,东晋国力衰败,但陶侃在荆州励精图治九年,同北方的后赵、西南的成汉政权维持住了对峙局面,辖境内比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七十多岁后,他屡次要告老,幕僚们苦苦挽留。到七十六岁那一年,得了重病,他派人到建康去请求辞职,将自己的所有官印和官服,都送归朝廷。同时,他还把所有军资装备和牛马船只,一律造了清册,亲自给仓库上了锁,贴上封条,委托部下暂时管理,等待移交。陶侃自己上船,回到长沙的封邑去。幕僚们送他到江边,他说:“我已经老成这样,手脚都不灵便了,想回家享清福也不行了。这都是你们多次苦留,害了老子。”

  船离开武昌的第二天,陶侃就病死在途中。尚书梅陶当时评价他:“陶公机智明察如曹操,忠顺勤劳如诸葛。”

                    8
  陶渊明的祖父陶茂,是陶侃的第七个儿子,官至武昌太守。

  陶侃在荆州的承平时期,不像在广州时那样,朝朝暮暮搬运砖头,锻炼意志了。他也追求起了享乐,家中也搜罗了不少珍财奇宝,家童多到一千多人。他还娶了一房又一房的小老婆,传说有几十人,一共给他生下了十七个儿子,还有十几个女儿。人越到老年越是好色贪财,越到老年越是控制不住自己,陶侃也不例外。

  陶侃死后,他的长沙公的爵位先传给了长子陶夏,陶夏的弟弟陶斌不服气,两人就打了一仗,陶夏把陶斌杀死了。不久陶夏也病死,由那个在苏峻之乱中战死的陶瞻的儿子陶弘承袭了爵位。陶弘死后他的儿子陶绰之承袭爵位,他死后爵位又传给儿子陶延寿。这个陶延寿和陶渊明还有交往,他路过寻阳时,陶渊明写了一首《赠长沙公》的诗送给他。

  陶侃的十七个儿子,多半都做了大官,有的封侯,有的封伯,有的是将军,有的是尚书,而陶茂只做到太守,所以在《晋书·陶侃传》里,没有他的名字。陶侃的这些儿子,都不怎么争气,老是“窝里斗”,互相争杀,使得整个家族很快就衰落下来。陶茂在家族中地位本来就低微,他这一支衰落得更快,等到陶渊明父亲这一代,家道就趋于贫寒了。

  陶渊明的父亲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他的事迹更是无从查考。陶渊明有一首《命子》诗中提到父亲,说他“淡焉虚止,寄迹风云”,看来是没有做过官。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对陶渊明没有太大的影响。对陶渊明影响大的还是他的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继承了他身上作为名士的许多东西。

                    9
  孟嘉是陶侃的女婿,娶了陶侃的第十个女儿,而他的第四个女儿就是陶渊明的母亲,两家是累世通婚。陶渊明的母亲去世后,陶渊明为外祖父作了一篇传记,就是《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作为对母亲的纪念。征西大将军是指桓温,孟嘉做过他的军中长史,所以有这样的称谓。

  孟嘉少年丧父,同母亲和弟弟住在一起。他澹泊沉静,度量很大,年纪轻轻就得到同辈人的尊重。当时同郡的郭逊清高有操守,名声在孟嘉之上,但常常赞叹孟嘉温文尔雅,平易旷达,自愧弗如。他的堂弟郭立也有才志,与孟嘉年纪仿佛,声名相当,也推崇佩服他。孟嘉的名声不仅在江州很响亮,而且传播到了京城。(“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间,乡闾称之。冲默有远量,弱冠,俦类咸敬之。同郡郭逊,以清操知名,时在君右,常叹君温雅平旷,自以为不及。逊从弟立,亦有才志,与君同时齐誉,每推服焉。由是名冠州里,声流京邑。”)

  陶侃死后,接替陶侃位置的是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国舅爷庾亮。庾亮见孟嘉是陶侃的女婿,又有那么大的名声,就征聘他做了庐陵郡从事。有一次孟嘉从底下的郡县回来,庾亮问他当地的风土人情。孟嘉说他不知道,要回去问一问随从。庾亮用塵尾掩住嘴巴偷偷地笑。等孟嘉离去后,他对弟弟庾翼说:“孟嘉果然是个名流,一点都不通人情世故。”当时庾亮正提倡办学,重视选择儒官,因而看中他的名望和才华,推举他做了崇尚德行的儒官。(“太尉颖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陕之重,镇武昌,并领江州,辟君部庐陵从事。下郡还,亮引见,问风俗得失,对曰:‘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亮以塵尾掩口而笑。诸从事既去,唤弟翼曰:‘孟嘉故是盛德人也。’……时亮崇修学校,高选儒官,以君望实,故应尚德之举。”)

  豫章太守禇裒到江州来进见庾亮,那天正好是元日(正月初一),庾亮就在州府摆开宴席款待他,也邀请了当地的许多才俊之士。孟嘉坐得离主宾席远远的,不想往他们跟前凑。酒至半酣禇裒突然问庾亮:“听说你们江州有个名士孟嘉,他来了没有?”庾亮说:“来了,你能一眼认出来吗?”禇裒一个一个地看过去,直看到最远的座位,才指着孟嘉对庾亮说:“就是那一位吧?”庾亮大笑,既欣喜孟嘉果然超凡脱俗,给自己挣了面子,又佩服禇裒慧眼如神,真的将孟嘉认了出来。从此以后他就更加器重孟嘉了。(“太傅河南禇裒,简穆有器识,时为豫章太守。出朝宗亮,正旦大会州府人士,率多时彦,君在坐次甚远。裒问亮:‘荆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云:‘在坐,卿但自觅。’ 裒历观,遂指君谓亮曰:‘将无是耶?’亮欣然而笑,喜裒之得君,奇君为裒之所得,乃益器之。”)

                   10
  公元339年(晋成帝咸康五年),王导和庾亮相继去世,庾亮的位置由他的弟弟庾翼接替。庾翼当时年仅三十六岁,却比他哥哥有作为,几年下来将荆江几郡治理得很好,黄河以南的敌区有好几路人马来归附。他被朝廷赐封安西将军,孟嘉做过他的军曹。后来孟嘉还做过江州别驾、巴丘令这些官职,等到庾翼去世,桓温接替了庾翼的职务,他又做了桓温的参军。

  公元342年(咸康八年),晋成帝也得病死了,皇位由弟弟司马岳继承,他就是晋康帝。两年以后,晋康帝又病死,时年二十三岁。他两岁的儿子司马聃,由皇太后禇氏抱上皇位,就是晋穆帝。晋穆帝还是幼儿,只好由太后临朝称制。前面提到的那个禇裒,就是禇太后的父亲,这一下成了皇帝的外公,掌握了大权。桓温年轻时是个赌徒,十八岁时为报父仇杀过人,有了心狠手辣的名声。他娶了晋明帝女儿南康公主,做了驸马都尉,从此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但他接替庾翼做了荆州刺史后,一变故态,轻刑简政,以德化来收服人心。他觉得名士孟嘉很可以替自己撑一下门面,就让孟嘉做了他的参军。桓温是个粗人,对孟嘉这样的儒雅之士,总是看不顺眼,经常捉弄为难他。

  有一年九月九日重阳节,桓温游龙山,部下幕僚都跟着。一阵山风过来,把孟嘉的帽子吹落了。当时大家都穿着军服坐着谈笑,如果起身去捡帽子,肯定会招来嘲笑。桓温用目光示意左右都不要做声,看孟嘉怎么办。孟嘉就装作没有察觉,起身去上厕所,想在回来的时候再顺手将帽子捡起来。桓温命人拾起帽子,又让咨议参军孙盛写了一篇文章来嘲笑他,连帽子和文章都放在了孟嘉的座位上。孟嘉从厕所回来,见到了嘲笑自己的文字,便请求给他笔墨作答。他全然不需要构思,提笔就写,落笔成章,文辞比孙盛的那一篇绝妙百倍,大家传看后都赞叹不已,桓温也就笑不起来了。(“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佐毕集,四弟、二甥咸在坐。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吹君帽堕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廷尉太原孙盛为咨议参军,时在坐,温命纸笔,令嘲之。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

  后来孟嘉出差到京城,朝廷想让他当尚书删定郎,他不肯接受。晋穆帝知道他的大名,要在东堂召见他。他跟皇帝也敢摆名士架子,推辞说脚有毛病,不能行跪拜之礼,不便见皇帝。皇帝还非见不可,下诏派人搀扶他进宫,终于和他见了一面。(“奉使京师,除著作删定郎,不拜。孝宗穆皇帝闻其名,赐见东堂。君辞以脚疾,不任拜起,诏使人扶入。”)

  孟嘉做江州别驾的时候,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谢永是刺史,两人相处得很和睦。这一年谢永在原籍病故,孟嘉就去吊丧送葬,以尽下属的情义。途经永兴(今浙江萧山)的时候,有一个名士许询,派人过来求见。许询也是才俊之士,不愿意做官,浪迹江湖,也乘船路过永兴,看到对面过来一只船,船头站着一个人,风流儒雅,仪表不俗。许询寻思:“天下的豪杰之士我差不多都认识,怎么偏偏不认识这个人?”又见是远道西来的船只,就在心里暗自揣测:“听说中州有一位名士孟嘉,是不是他呢?”一打听果然是孟嘉,欣喜不已,急忙派人来求见。孟嘉听说过许询的大名,心仪已久,但他对来人说:“我的本心是一定要去拜访的,但我现在要赶着去凭吊故人。就让我先去尽下属的情义,等返回的时候再去拜望。”他以为许询是当地人,没想到许询也是过客。许询知道孟嘉在去凭吊故人的路上,心情一定很悲痛,见面也不便欢叙。他不忍错过相见的机会,就将船只停泊在永兴等着,一直等到孟嘉凭吊完了回到永兴,两人才见面。果然一见如故,孟嘉在永兴停留了两天两夜,两人将平生所学都拿出来一一探讨,夜以继日。直到都没了说话的力气,才分道扬镳。(“君尝为刺史谢永别驾。永,会稽人,丧亡,君求赴义。路由永兴。高阳许询有隽才,辞荣不仕,每纵心独往,客居县界,尝乘舫近行,适逢君过。叹曰:‘都邑美士,吾尽识之,独不识此人。唯闻中州有孟嘉,将非是乎?然亦何由来此?’使问君之从者,君谓其使曰:‘本心相过,今先赴义,寻还就君。’及归,遂止信宿,雅相知得,有若旧交。”)

                    11

  孟嘉回到荆州后,转为从事中郎,后来又升为长史。在衙门中他没有长官架子,总是随随便便和下属说话办事,只靠公正谦和使他们信服。他结交朋友非常谨慎,不搞礼尚往来那些官场俗套,门前很少有俗人来访。读书如果有了心得,内心喜悦,就驾车到龙山,登高望远,把酒临风,直到天色昏暗才痛饮而归。(“还至,转从事中郎,俄迁长史。在朝隤然,仗正顺而已,门无杂宾。尝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饮,造夕乃归。”)

  但桓温还是经常给他气受,没让他过上几天舒心日子。有一次像是不经意地对他说:“你们这些读书人,自命清高,实际上是不通事理。不是我喜欢争权夺势,而是人不能没有权势。就像我现在有权势,就能摆布你,你没有权势,就摆布不了我。”碰到这种时候,孟嘉就沉默不语,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温从容谓君曰:‘人不可无势,我乃能驾御卿。’”)

  孟嘉一生中从不肯苟且迎合别人,言语从来没有夸大自是,脸上也很难见到高兴或怨怒的表情。但他喜欢酣饮,即使喝过了量也不会失态,而是借着酒兴抒发情怀,畅然寄心于世外,旁若无人。桓温曾经问他:“酒有什么好,你那么嗜好?”他回答:“明公还没有得到酒中的真趣。”(“始自总发,至于知命,行不苟合,言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傍若无人。温尝问君:‘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

  桓温还问他音乐方面的爱好,他答道:“丝弦不如竹管,竹管不如人声。”桓温接着问缘由,他说:“渐近自然。”(“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人。’答曰:‘渐近自然。’”)孟嘉活了五十一岁,病逝在家中。

  光禄大夫刘耽曾和他在桓温府中共过事,陶渊明的叔父陶夔有一次问他:“孟府君如果还在,应该做到三司中的官了吧?”刘耽赞同道:“他本来就应该是三司中的人。”三司指司徒、司马、司空这样的高位,也就是说,孟嘉如果长寿,肯定会成为国家的宰辅之臣。(“光禄大夫南阳刘耽,昔与君同在温府,渊明从父太常夔尝问耽:‘君若在,当已作公否?’答曰:‘此本是三司中人。’为时所重如此。)
[章节目录]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名人传记 最新文章
中外作家辞典
共和国大将张云逸
中国历代大儒
徐志摩的前世今生
巨人百传丛书
管子传
老子传
撒切尔夫人传
隆美尔传
罗荣桓传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2 12:06:12  更:2021-07-02 14:40:09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